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_创新型城市论文

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_创新型城市论文

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怎样建设创新型城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标论文,模式论文,经济转型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初,党中央从增强国家竞争力角度,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其后,北京、南京、青岛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重庆、武汉、沈阳、烟台、包头提出10年建成“创新型城市”;南通、铜陵提出到2015年在所属省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珠海则提出2020年前全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据新闻媒体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口号。《经济参考报》质疑, 数百个城市定位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闹剧还没消散,“创新型城市”又成为各大城市追逐的目标。各地建设“创新型城市”心切,但实质行动迟滞的反常表现,已经引起新闻界的关注。特别是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选择上,许多城市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在重点关注科技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经济、社会层面的结构重构和文化再造。

一个城市怎样才能建设成创新型城市?国际理论界和一些城市进行了许多探索。其中,比较典型的有:(1)“3T”理论。美国城市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爱德华·格里则等人,在研究城市产业变化、人口组成变化以及城市氛围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3T”理论,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它们相互补充,是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他利用6项指标来测量城市的创新性,包括高科技指标、发明指标、波西米亚指标、人才指标以及人种熔炉指标等,运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方法,对人口100 万以上的美国大城市圈按照创造性大小进行排名。旧金山、奥斯丁、波士顿位居创造性城市的前三名,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分别在第10、13和16位;(2)在“3T”理论的基础上, 香港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了 4C 创意指数: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capital)、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3)“核心城市”标准。主要评估指标包括:知识密集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拥有学士以上学位的居民人数,适龄就业人口的就业率,等等。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被评为最具创新力的城市(在所有被评估城市中,知识密集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超过50%的只此一家),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名列第二,荷兰的努尔·布拉邦特地区排在第三位。10大要素对于建设核心城市是至关重要的: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设施;城市中心区的物理外观和功能组织;开展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和学术活动的完善场馆设施;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队伍;治理有效、服务高效,这是吸引大公司的关键;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没有这一条,就吸引不来或留不住知识精英;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城市的人口流动性大,就需要有活跃的住房市场;切实重视环保,在这方面有良好口碑;社会多元,接纳欢迎各种观点的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各种体验的交汇。

从以上理论和案例研究成果可以看到,建设创新型城市应该关注以下七大因素:

一、形成一个具有创造冲动的创造阶级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社会阶层构造发生了重要变化。除了工人阶级(working class),服务阶级(service class)以外,一个新的阶级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创意阶级或创造阶级(creative class)。这个阶级承载着丰富和变化的知识和思想,已经成为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在这样的情形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有效地聚集人才,并迅速地动员这些人才资源把创意转化成新商业商品。

与习惯于按照工作计划进行劳动的工人阶级和服务阶级不同,创造阶级的工作方式更加自主灵活,在工作中个人创造性发挥,更乐于进行各种新的尝试。根据理查德·佛罗里达的研究,创造阶级可以分为“具有特别创造力的核心人员”和“创造性的专门职业人员”两类。前者包括引导当代社会潮流的科学家、大学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演员、设计师、建筑师、编辑、文化人士、咨询公司研究人员以及其他对社会舆论具有影响力的各行各业人士。后者包括高科技、金融、法律及其他各种知识密集型行业的专门职业人员。

在美国,创造阶级的人数达到3830万人,大体为美国劳动力的30%。而在20世纪初,这一比例是10%,1980年,该比例上升到20%。1999年,创造阶级的人均工资将近5万美元,而产业工人人均工资则是2.8万美元,服务业人员的人均工资是2.2万美元。

二、将技术作为经济转型战略的重要支撑

从人类发展角度看,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发展的历史。技术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世界各大城市无不以发展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

以芝加哥为例。为确保芝加哥地区在新一轮全球新经济浪潮中确立优势地位,芝加哥市长技术委员会邀请了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就城市新经济发展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分析,为促进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综合性发展规划,即《新经济增长战略》。该战略提出的“两个行动目标”之一就是强化芝加哥地区现有四个高增长板块(生物医药、无线通讯、软件开发及新兴高科技)中的领头羊地位。战略重点和配套措施包括:

1、提升前沿研发中心的水平,加快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配套的激励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技术,形成新的技术竞争力。同时,要加快研发中心的技术转移。芝加哥地区主要研究型大学在技术转让、开办企业,以及帮助建立企业方面都比较差,得分分别仅为全美水平的25%、65%和52%,可挖掘的潜力巨大。为此,芝加哥优先采取的措施包括: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合作提高研发的投入效率;确定并消除障碍,提高大学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比率;向私人和公众募集更多的基金,用于更新和扩充研究设备;提高和增加教授职位,以吸引顶级教授和创新者。

2、加快生物医药的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

芝加哥市政府认为,芝加哥在生物医药的增长方面有坚实的基础,可以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区之一。采取的措施包括:聚焦商业化,特别是强化本地大学层面的技术转让计划,提高研发成果的商品化;设立大量高薪教授职位,吸引生物医药领域领衔型、创新型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大幅提高基础研究水平;继续发展领先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和基础设施,支持生物医药的初创公司和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鼓励面向生物医药的风险投资初创公司。

3、积极推动纳米新兴技术的发展

目前,最具有吸引力的新兴技术之一是纳米技术,全球还没有出现该技术的领导中心,这为芝加哥提供了一个机会。要抢在该技术成熟之前,确立芝加哥坚实的领导地位。芝加哥四所大学从事纳米研究,阿贡国家实验室在该领域的出色表现,以及一些处于早期阶段的纳米公司,使芝加哥具备了成为纳米技术领导者的基础。芝加哥采取的积极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助精心挑选的岗位与机构,以吸引领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纳米研究人才进入本地大学,大幅度提高纳米基础研究水平;主动积极争取联邦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纳米技术的发展。

4、完善技术基础设施

充分挖掘现有的快捷数字基础设施、便利交通和不动产优势,进一步发展更灵活的租约和提供资金支持的建筑物,服务于初创企业孵化器。

三、建立为高技术和初创公司提供支撑的资本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高技术持续涌现,初创公司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为其提供资金支撑的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资金。芝加哥《新经济增长战略》的首要目标就是加快培育新生企业,成为全美的新经济中心。重点是加速芝加哥地区初创型公司的发展速度,消减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障碍,以使新生企业迅速成长壮大。在这方面,麦肯锡公司建议芝加哥政府必须做到:建立创业投资基金、种子基金和投资技术专项资金,增加支持初创型企业的赞助商,加大对新兴企业的投资。芝加哥所在的伊利诺斯州人均种子基金仅为82美元,低于马萨诸塞州和纽约州的486美元和350美元。为此,芝加哥将优先采取的措施包括:从潜在的公共和私人资源中筹集资金创立芝加哥种子基金;发动当地富有市民,在芝加哥地区促进和支持建立更大的赞助人网络。

四、营造新生企业群体形成的政策环境

芝加哥着力营造友好的商业和政策环境,巩固与提高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领先地位,创造更有活力、更友善的环境,满足新经济和高成长企业的需要。芝加哥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包括:发展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新经济产业带;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使企业从政府方面获得更多、更快的支持,以及税收与政策方面的好处;建立与法律、财会与房地产服务相连的信息支撑网,帮助企业尽快获取所需信息。

五、培育有利于创新的包容性文化

包容可以定义为开放、宽容和多样性。包容在吸引创意人才以及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城市经济学家很早以前就认为多样性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换而言之,多样性可以提高一个城市吸引创意人才的能力。一个具有开放的和低门槛的城市在吸引创意人才和人力资本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优势,从而可以产生和吸引高科技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繁荣。包容和多样性可以有利于高科技的集中和成长。有才干的人喜欢到开放和具有容忍以及能提供生活质量的地方去。一个地方越是多样性和多文化,对他们越具有吸引力。能吸引这些具有创意人的地方可以吸引公司和产生更多的创新,从而实现当地的经济良性循环。

六、构筑创新型产业结构

一个城市具备创新技术、人才和文化,还不能说明该城市是不是创新型城市,关键还要看该城市的产业结构等其他经济因素。

世界银行2005年4 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题为“东亚的创新型城市新加坡:创新型产业视角的探索性研究”,很好地诠释了创新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培育发展过程。

在新加坡,新经济的产业分为三个领域:

1、高技术制造业

新加坡的产业不断重建和升级、经济持续增长,其主要驱动力是跨国公司的投资,特别是在高技术制造业的投资。这个战略使得新加坡从一个东南亚区域性转口贸易和海运中心向亚洲电子制造中心转变,不断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一些跨国公司选择新加坡作为地区总部,甚至作为全球总部。尽管多样性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但制造业在GDP的比重,仍然保持在25 %以上。政府通过发展通讯信息和化工集聚产业,成功地吸引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建立研发基地。近几年,政府认识到高技术制造业对通讯信息产业的依赖过大,开始注重发展生物技术产业。

为了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新加坡政府加大两方面的投资。一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局,在新的研究中心,投入5亿美元,以建立本土的生物医学研究开发能力。 二是强化经济发展理事会的作用,不仅要继续吸引大的外国跨国公司投资,而且要吸引那些带来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工作机会的早期专门生物技术公司。由于新加坡的高技术历史短,专注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和私人投资者数量少。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政府在这一领域投入了20亿新币。其中一半用于三个生物科学基金,以投向初创企业和新加坡合资企业,以及用于吸引跨国公司到新加坡的基金奖励;另外一半用于吸引3到5个世界级的企业研究中心。

新加坡强大的国际性的电子工业和增长很快的药品产业集群的发展,确实反映了政府介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作用。然而,到了上一世纪90年代后期,政治领导人越来越认识到,“跨越国界”全球性知识经济到来,与技术赶超的任务不同,发展的模式要进行改变。一方面,由于成本增加和不愿意将创新资产转移到新加坡,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全球市场新的经济增长和创新,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年轻的、规模不大、跟踪全球高技术“热点”、聚集在一起的动态公司。这些公司提供关键的先进知识源、创业资本、企业家人才、技能工人、专业服务、复杂的终端用户和可用的制度如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退出市场等。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来自于先进知识、技术创新、艺术创造和创业冲动。因此,“再造”新加坡,成为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任务。

2、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

除了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长期以来,新加坡关注商务服务业对区域贸易枢纽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创新的兴起,知识密集型的商务服务业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为创新提供支撑服务,而且使创新的扩散更加方便,本身就是创新者的生产者。

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包括:法律服务、管理咨询、IT服务、咨询工程和建筑设计产业等。在新加坡,管理咨询、IT服务业最大,2001年分别占这个产业增加值的1/3。总体上看,该产业有8771家企业,雇用了71000员工,增加值为51亿美元,分别占商务服务业的43.1%和GDP的3.5%。与高技术制造业拥有规模大的跨国公司不同,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大多数是本地的小型公司,平均就业人数小于10人,创造的增加值仅为58万美元。近年来,一些国际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公司也开始在新加坡设立分公司。

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新加坡的国际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发展很快,1990至2001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两倍。并且,不像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很快。同时,就业人数减少,在过去的十年里,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就业率稳定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0.8%,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到7万多美元。

3、创意内容产业

创意内容产业是最近新加坡政府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产业。一般认为,“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工业设计、电视、广播,以及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2000年,新加坡创意产业的增加值达到29.8亿美元,占GDP总量的1.9%,就业人数46850人,劳动生产率为6.35万美元。

与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一样,创意内容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平均在10至20人之间。新加坡的软件服务是创意产业的主体,发展很快,最初主要是商业应用软件,近几年向多媒体内容产业发展,包括游戏和教育内容软件。其它产业如广播、电影、音乐生产等也取得较快的发展。从事创意内容企业主要是私有企业,大约1/5的企业拥有政府的股份。与高技术制造业主要由外国公司控制不同,创意内容产业由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共同组成。

七、建设有利于创新的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基础设施

城市的空间布局对创新影响较大。一般而言,多样性的区域有利于创新。一个城市是由专业化区域和多样性区域组成的。城市中心区往往属于多样性的区域。因此,要致力于保持创新活力的目标,对城市中心区的物理外观,进行精心设计。这方面可以多借鉴芝加哥中心区物理外观设计经验。同时,对于中心区的功能组织,也要合理规划。特别是中心区不仅要有商务区、住宅区,也要有为商务服务的无污染的制造区;要有人性化开放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中心区的交通设施组织相当关键。要体现“公交优先”的原则,减少私家车的通行,多开辟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游客出行参观。

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优秀的空气质量、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区,也是吸引知识精英的重要因素。例如,西雅图市政府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做出重大决定:将先进的文化艺术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和招商引资的魅力之源。在约10年的时间里,西雅图市、金县(西雅图市在该县辖区内)、华盛顿州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投资了2.4亿美元在西雅图市中心大举兴建文化艺术设施。建成后,如果这些设施都客满,就意味着每晚有1万人进入市中心,给餐馆、 商店和停车场等等带来巨大的商机。据统计,仅1992年,西雅图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带来了1.5亿多美元的收入,创造了8200个就业岗位(包括全时就业和部分时间就业)。

标签:;  ;  ;  ;  ;  ;  

经济转型的目标模式: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_创新型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