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与创新型教师(论文文献综述)
于君红,王志向[1](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创新型教师培养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创新型教师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要与教育需求。整体而言,我国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通过检索CNKI期刊数据库,以"创新型教师培养"为主题,检索并筛选出538篇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针对发文量、基金、机构、作者、被引文、关键词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创新型教师培养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缺乏基金支持、不同机构与作者之间合作较少、研究主题较为集中、研究深度不足等。结合对文献的质性解读,可以发现:目前创新型教师培养研究还存在概念表述不明、实证研究缺乏、研究对象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值得不断研究与探索。此外,创新型教师培养正处于平稳发展时期,但随着国家号召和社会发展,势必会迎来一个新的爆发期。
田艺[2](2020)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P学校为例》文中指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成为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话题。科技快速发展时代下的创新思维训练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背景对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挑战。遵循课程改革理念,本文尝试将创新思维相关理论运用于语文课堂实践,为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课程与思维培养相结合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十分必要。本文以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现状为前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创新思维对当代社会科技、经济、教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阅读教学是创新思维的载体,创新思维推动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文本内涵丰富,促进想象、联想、求异等创新思维要素的提升。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层面进行论述,尝试把创新思维相关内容运用于阅读教学课堂,其在教学运用中以小组竞赛、层级教学、巧搭台阶等为路径;以师者先行、打破思维定势、类比中出新意、多种思维协同发展等为方法,从多向角度对论题进行阐释,为当前语文阅读篇目的教学提供了范例。创新要素与阅读教学结合的教学实践为一线课堂注入了活力,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训练学生各类思维,对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显着的意义。
曲平[3](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认为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冯敬尧[4](2020)在《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发展方向。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负责任而又活跃的公民。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转化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这对地理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是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树立更远大的教育追求,创新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对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教师应该倾听教师的声音,对教师个体的工作与生活给予关注。本研究试图从实然的角度出发,真实地呈现一位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路径,从而充实关于创新型教师的实证性研究,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理解“创新型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一名青年中学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该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实施并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科教学思想并有效实践,创新教育成果丰富,符合“创新型教师”的标准与条件。以质的研究为指导思想,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大量访谈和资料收集与分析,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提取并分析研究对象在学业成长历程及专业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通过研究,从学业成长历程、专业成长历程、成长路径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三大方面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学业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如专业选择、印象最深的课、学习书法、独立研究等),这些关键事件深刻影响了研究对象的职业信念、人格特质和科研及人文素养,使其初步具备成为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养。第二,在专业成长历程中,研究性学习、赛课、“三高班”是三个关键事件。本研究从创新教育成果、实施过程、影响因素、意义等方面深度剖析,认为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下,该教师逐渐形成动态建构的知识观、平等民主的学生观、注重过程的质量观以及对地理学科教学的价值理解。第三,参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综合对学业与专业成长历程的分析,提出研究对象成长路径的特征、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阶段性、跳跃性和反复性的特征。成长路径由研究性学习线和常规教学线共同构成,两条发展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研究对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产出创新教育成果。成长路径的影响因素分为促进和制约两类,前者包含思维与人格品质、教育理念和外部环境,后者包含应试教育文化和教师评价制度。
郭炜[5](2019)在《构建创新型教师培养与成长模式》文中指出研究表明,教师的创新性与学生的创新性有较高的关联性。可以说若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人才必然离不开创新型教师。所以,培养具有创新性的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更新。过去那种教书匠型的教师已不能适应创新的要求,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教育方法以及自身人格特征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的变革,做一个创新
陈泊蓉[6](2017)在《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成长研究》文中认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一重重挑战接踵而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我们需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型教师。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素质与成长问题成为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教师是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急切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追求,是解决基础教育现存问题的必要条件。对创新型教师的研究对培养创新型教师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成长问题的研究既需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回答,更需要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型教师个体和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本研究以创新型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围绕“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和成长历程”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首先,采用深度访谈法对创新型教师样本进行深入访谈获得访谈资料,从优秀教师的人物传记中搜集创新型教师的传记文本资料;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以及人物传记的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通过编码、归纳、概括、总结获得32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素。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创新型教师素质特征为独立开放的人格特征、发散求异的思维品质、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独特创新的专业特质、乐观包容的情感特征。构建了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并进行了检验。其次,对收集到的创新型教师成长历程的文本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研究发现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表现出阶段性,其成长一般经历职前准备阶段、专业适应阶段、自我探索阶段、专业成熟阶段、超越自我阶段等五阶段,每一阶段都反映出教师不同的成长特点。创新型教师是由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推动成长的。内部动力有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育的热爱、自我实现的需求、自主性发展意识,外部动力有教育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表现为在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综合作用下以教学问题为起点在反思中不断自我更新。再次,运用主题分析法对影响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共得到18项影响其成长的因素要素。通过梳理发现,学习和努力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教师对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的积极反思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因素,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外部因素。传统的教师权威文化、应试文化、教育复制人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以及刻板繁杂的管理制度对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有制约作用。本研究从创新型人才的视角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成长进行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因此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应加强对准教师人格和思维的检测。此外,本研究从创设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以及教师教育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对策构想。
王帅[7](2015)在《中学历史学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是我国教育道路上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则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弘扬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能力基本的途径就是各级各类教育,其中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教师。培养创新型教师,尤其是中学历史学科的创新型教师,并不是新的话题,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的功能。历史教学在讲述人类发展过程中,总结人类的创造经验、弘扬人类的创造精神给人以提示和启发,如何使中学历史教学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成为培养具有创造力学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取决于历史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当今教育改革的要求是需要创新型教师。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包括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并结合现有中学教师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培养得效率和质量,以带动教学改革中创新型学生的培养。
张楠[8](2013)在《高中新课改理念下创新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元市部分高中教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能够持续发展和进步,源自于一代代人的创新;对于国家而言,科技这一第一生产力,也源自人们的创新。而针对我国公民创新素养缺失的情况,社会应该重视,教育者尤其应该重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创新教育,而教师的创新素养的培养,不能仅仅关注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也要关注在职教师。本论文基于四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中学教师这一目标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高中教师,因此有别于其他职业的创新型人才,高中教师除了要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要面对升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具备良好的创新素养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贯彻实施,培养符合国家需要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创新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一项艰巨的任务。创新教育近年来有不少与之相关的研究,本人基于现今高中教育的实际,做了大量的问卷和访谈,并踏实研究,对高中教师创新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找出高中教师创新素养缺失的因素,最终形成创新型教师培养策略。这些培养高中教师的方法与实际结合紧密,可操作性强,期待能对本校基础教育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有所助益。
廖志豪[9](2012)在《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一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即是一部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历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科技创新更是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深刻地改变着人类文明的基本构成和核心理念,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亦因此而成为当今时代世界诸国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普遍关注的焦点。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国家战略,对于这些战略的实现而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无疑是其中一项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的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依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加紧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改变这一状况的基础性条件之一。高等教育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主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职能。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持续进行了量的扩张而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此同时,人才培养质量却日益成为一个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热点论题,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即是对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过程的意见征询阶段亦将“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询意见的二十个基本问题之一,充分体现了破解这一艰深命题的极度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由于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内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但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采取何种视角,其最终回归点都将指向对培养对象的某种与创新相关的素质或能力的培育方面。由此而引发出另一个与此直接相关且更为基础性的问题:创新型科技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其中又包括哪些具体素质要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索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一特定人才群体的共同素质特征。同时,也有利于为在科技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强那些关键素质要素的开发培育提供更为客观的和具体的逻辑依据。而从国内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却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为此,本论文试图通过借助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素质模型这一研究工具来构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模型,以系统地勾勒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共性素质特征,明晰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素质开发取向,并以该素质模型所提供的素质要素体系作为参照,着重从高等教育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实践中学生创新素质建构的角度来探讨未来潜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以求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现实难题破解提供可资参考的路径。论文研究是以素质模型理论、创造力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托,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着三个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脉络而展开,即(1)什么是创新型科技人才?(2)为什么我国高校培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严重不足?(3)如何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在进行文献回顾、关键概念界说和相关理论阐释之后,围绕以上三个问题,论文分别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究。论文采用McCelland等人所开发的经典素质模型建构方法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素质要素来揭示这一人才群体在知识构成、思维方式、综合能力和个性品格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为解答问题之一提供了客观而清晰的认知图式。研究结果表明,共有42项素质要素对于各类科技人才的创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从中归纳出创新型科技人才之素质特征为:广博精深且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灵活流畅且系统深刻的思维风格;蕴含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个性品格;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综合性创新能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中的素质开发应以此为取向而进行。论文检视了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的现实状况,包括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与理念主张、培养模式探索的动向,以及探索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和具体问题,讨论了其对学生创新素质体系建构的不利影响,从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之中探寻问题之二存在的基本原因。论文认为,我国高校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面临着诸如“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成分的隐性阻力”、“先期人才培养模式惯性作用的影响”等一系列障碍因素,以及从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学生评价体系的设计整个链条中存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这些障碍和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培养对象创新素质的生成。论文提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基本主张与促进培养目标实现的协同条件建设问题,作为对问题之三的具体回应。以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所提供的素质要素体系为参照,将其设定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给定值,以控制论思想进行高等学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优化,并说明相关条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围绕着对学生创新素质体系系统培育的目标指向,阐述高等学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具体路径;分别对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生成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科技训练平台建设、创新教育环境建设三个协同条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图通过加强这些协同条件的建设来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论文研究所作的创新努力有:建构了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模型;基于素质模型对高等学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解析;提出了诸如“由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态向矩阵式课程体系形态转变”等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新主张或新论点。
夏芳[10](2012)在《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现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纵观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这与教师创新能力的缺乏有很大的相关。创新型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本研究立足时代的召唤和教育改革的需求,在借鉴前人研究框架和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新型教师的五个成长阶段。引言部分概括了创新型教师提出的背景,明确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梳理了关于创新型教师研究的现状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第一章从三个切入点进入,阐释本文的研究核心——创新型教师。首先是从对划分标准的把握,以教师类型的历史考察为导入点引出创新型教师。其次,进行概念界定和内涵解读,阐述创新型教师的表现样态,最后将之与典型的教师类型对比。从划分标准、概念界定、样态分析和同类型对比来阐释创新型教师。第二章在综述关于教师专业素质己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型教师素质结构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动力系统,操作系统和调控系统。本章所描述的创新型教师应然状态的素质构成是教师发展和成长的方向。第三章从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两个视角阐释了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本文认为制约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环境、个体、行为因素。基于对三大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了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第四章简述了较为经典的教师发展阶段理论,主张从主体参与、自主发展的角度分析探讨创新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本文试图突出创新型教师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内在因素是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自我创新意识,而创新型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应该是自主发展和自我创新意识作用下的对教学问题的提出、解决、反思、创新过程。本文概括了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五个阶段,以基本循环的形式简单的勾勒出了创新型教师成长的路径。
二、素质教育与创新型教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与创新型教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创新型教师培养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案 |
(一)研究工具 |
(二)数据采集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年发文量分析 |
(二)基金资助分析 |
(三)高产机构分析 |
(四)作者合作分析 |
(五)被引文分析 |
(六)研究热点分析 |
三、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1.近期发文量逐年下降,基金支持不足。 |
2.师范院校等各大高校为主要研究机构。 |
3.研究者之间合作较为松散,合作成果不够显着。 |
4.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为当前研究热点。 |
5.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仍是主要研究方向。 |
(二)反思 |
1.创新型教师概念表述不明。 |
2.缺少关于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 |
3.缺乏对中小学教师创造力培养研究。 |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P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一)写作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主要观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主要观点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小学生语文学习创新思维能力现状调查 |
第二节 教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情况访谈 |
第三节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问题归因 |
第二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
第一节 创新思维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阅读教学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联 |
第三节 阅读教学对创新思维诸要素的促进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 |
第一节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原则 |
第二节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路径和方法 |
第三节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4)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文献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第2章 学业成长历程 |
2.1 本科阶段 |
2.2 研究生阶段 |
2.3 研究思考 |
第3章 专业成长历程 |
3.1 探索:研究性学习 |
3.2 转折:赛课 |
3.3 精进:“三高班” |
第4章 成长路径 |
4.1 成长路径的划分 |
4.2 影响因素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构建创新型教师培养与成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更新教育理念 |
坚持以校为本,加强素质培训 |
加强校本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
(6)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成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
(二) 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 |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
(四) 改善基础教育问题的需要 |
(五) 关于创新型教师的研究有待深入 |
二、研究综述 |
(一) 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研究 |
(二) 创新型教师的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意义 |
(四) 创新点 |
第二章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研究 |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 研究过程与资料收集 |
二、资料整理与初步分析 |
(一) 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原则 |
(二) 资料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
三、创新型教师素质结构研究 |
(一) 创新型教师素质要素编码分析 |
(二) 创新型教师素质模型构建 |
(三) 创新型教师素质结构的检验 |
四、创新型教师素质特征分析 |
(一) 独立开放的人格特征 |
(二) 发散求异的思维品质 |
(三) 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 |
(四) 独特创新的专业特质 |
(五) 乐观包容的情感特征 |
第三章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历程 |
一、创新型教师的成长阶段 |
(一) 职前准备阶段 |
(二) 专业适应阶段 |
(三) 自我探索阶段 |
(四) 专业成熟阶段 |
(五) 超越自我阶段 |
二、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动力 |
(一) 内部动力系统 |
(二) 外部动力系统 |
(三)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机制 |
三、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个案研究 |
(一) G老师的基本信息 |
(二) G教师的个人成长故事 |
(三) G老师的成长分析 |
第四章 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三) 研究过程与资料收集 |
(四) 资料整理与初步分析 |
二、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提取 |
(一) 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编码的信度分析 |
(二) 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编码分析结果 |
(三) 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
三、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
(一) 个人因素 |
(二) 关键事件 |
(三) 重要他人 |
(四) 环境因素 |
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制约因素分析 |
(一) 社会学校文化对教师创新意识的制约 |
(二) 传统教学观念不利于教师实施创新教学 |
(三) 刻板繁杂的管理制度抑制了创新型教师的发展 |
第五章 综合讨论与对策构想 |
一、综合讨论 |
(一) 关于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二) 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 |
(三)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及影响因素 |
二、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对策构想 |
(一) 创设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 |
(二) 营造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 |
(三) 教师教育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中学历史学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
(二)选题依据 |
(三)本论文研究意义与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一、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及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
(一)中学历史课教学改革及其发展趋势 |
1.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目标要求 |
2.中学历史教学内容调整 |
3.中学历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新 |
(二)中学历史课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
1.转变教育观念 |
2.创新教学方法 |
3.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
二、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 |
1.史学理论与史学基本知识 |
2.教育学理论与知识 |
3.其他学科相关知识 |
(二)具备终身学习意识与不断创新的能力 |
1.树立终身学习目标 |
2.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
(三)具有较强的史学研究能力 |
1.能够追踪学术研究前沿动态 |
2.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
(四)保持弥久常新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三、中学历史学科创新型教师现状调查 |
(一)中学历史课教师对创新理念认识不足 |
1.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相脱节 |
2.历史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不强 |
(二)中学历史课教师对学科认识不到位 |
1.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得到教师认可 |
2.对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功能的认识欠缺 |
(三)中学历史课教师创新能力不足 |
1.历史教材开发与创新教学 |
2.历史教师科研能力 |
3.历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
四、培养中学历史教学创新型教师的方式方法 |
(一)师范院校对创新型教师的职前培养 |
1.培养历史师范生创新教学理念 |
2.创新课程设置 完善师范生的教育智慧 |
3.改革考试制度 培养创新精神 |
(二)在视频公开课中借鉴创新经验 |
1.以慕课为代表的优秀公开课视频 |
2. 关注优秀历史教师课堂实录 |
(三)参加培训和研讨活动 |
1.有针对地选择培训内容力求创新 |
2.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
(四)参加创新课题研究 |
1.加强对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提高历史教师对科研的认识 |
2.勇于承担科研课题 积极探索 |
3.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
1.把发展性评价纳入创新型教师培养中 |
2.发展性教师评价在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中应用的原则 |
(六)建立有效的交流合作机会 |
1.加强各中学历史教学交流合作 |
2.建立历史教师交流合作群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高中新课改理念下创新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元市部分高中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新课改理念及创新型教师相关概念界定 |
1.2.2 新课程改革及其理念综述 |
1.2.3 关于创新型教师培养的动态研究 |
1.2.4 新课改理念对教师创新素养的要求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2.高中教师创新素养现状调查 |
2.1 调研情况概述 |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 |
2.1.2 问卷调查过程 |
2.2 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
2.2.1 被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总汇 |
2.2.2 高中教师创新知识素养现状 |
2.2.3 高中教师创新能力素养现状 |
2.2.4 高中教师创新人格素养现状 |
2.3 调查结论 |
3.高中教师创新素质缺失的原因分析 |
3.1 个人因素 |
3.2 学校因素 |
3.3 社会因素 |
4.培养高中创新型教师策略 |
4.1 对新课改理念施行情况进行实际调研 |
4.2 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 |
4.3 与高考选拔性考试评价相比,提升合格性评价的地位 |
4.4 营造民主的、合作的、宽松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
4.5 完善硬软件设施,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创新教学与学习条件 |
4.6 加强校本培训力度,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
4.6.1 引入“创新型教师培训”的概念 |
4.6.2 建立科学的创新价值观体系 |
4.6.3 根据学校实际合理配置课程资源 |
4.6.4 改进创新型教师的培训模式与培训方式 |
5.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件 |
致谢 |
(9)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关键概念界说与相关理论阐述 |
2.1 关键概念界说 |
2.1.1 创新 |
2.1.2 创新型科技人才 |
2.1.3 素质 |
2.1.4 培养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素质模型理论 |
2.2.2 创造力理论 |
2.2.3 创新教育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 |
3.1 模型构建的方法选择 |
3.2 效标样本的甄选标准 |
3.3 素质要素项目的采集 |
3.3.1 通过行为事件访谈采集素质要素 |
3.3.2 通过传记分析法来采集素质要素 |
3.3.3 两种素质要素采集方式结果汇集 |
3.4 素质要素问卷调查及分析 |
3.4.1 调查目的与问卷编制 |
3.4.2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
3.4.3 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3.5 素质模型的提出与验证 |
3.5.1 素质模型的提出 |
3.5.2 素质模型的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与素质开发取向 |
4.1 模型视角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特征 |
4.2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素质开发取向 |
4.2.1 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 |
4.2.2 开发利于创新的思维方式 |
4.2.3 培养科技创新实践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 |
4.2.4 塑造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个性品格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实践现状检视 |
5.1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与理念主张 |
5.1.1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
5.1.2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主张 |
5.2 高校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动向 |
5.2.1 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 |
5.2.2 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动向 |
5.3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探索中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
5.3.1 模式探索进程中障碍因素分析 |
5.3.2 探索进程当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
5.4 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探索的现状略评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 |
6.1 培养模式优化的系统构造与影响因素 |
6.1.1 培养模式优化的系统构造 |
6.1.2 培养模式优化的影响因素 |
6.2 培养模式优化的指导思想与总体原则 |
6.2.1 培养模式优化的指导思想 |
6.2.2 培养模式优化的总体原则 |
6.3 培养模式优化的路径探寻 |
6.3.1 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 |
6.3.2 培养目标合理定位与培养规格合理设计 |
6.3.3 培养方案的科学化制定与规范化评审 |
6.3.4 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
6.3.5 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
6.3.6 学生评价体系的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协同条件建设 |
7.1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
7.1.1 创新型教师队伍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
7.1.2 我国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 |
7.1.3 加强高校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
7.2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科技训练平台建设 |
7.2.1 科技训练平台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 |
7.2.2 科技训练平台建设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 |
7.2.3 完善学生科技训练平台建设的对策建议 |
7.3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教育环境建设 |
7.3.1 高校创新教育环境与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 |
7.3.2 影响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环境因素 |
7.3.3 改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环境的对策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创新型科技人才行为事件访谈(BEI)提纲 |
附录B: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要素采集传记人物录 |
附录C: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D: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教育改革的需要 |
(二)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需要 |
(三) 缘于现实的呼唤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 |
(二) 国外研究 |
(三)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创新型教师概述 |
一、 创新型教师的样态生成 |
二、 创新型教师及其表现 |
(一) 创新型教师的内涵 |
(二) 创新型教师的表现 |
三、 创新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区别 |
(一) 研究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 |
(二) 专家型教师和创新型教师 |
第二章 创新型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
一、 教师专业素质 |
(一) 教师专业素质的定义 |
(二) 教师专业素质结构 |
二、 创新型教师专业素质特征 |
(一) 国内学者对于创新型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
(二) 创新型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
第三章 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 |
一、 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 环境因素 |
(二) 个体因素 |
(三) 行为因素 |
二、 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
(一)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主体精神不断发挥、外部资源不断开发,两者优势整合的过程 |
(二)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实践与反思相互循环,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 |
(三)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渐进累积式的发展,是教育行为不断优化的过程 |
四章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路径分析 |
一、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一) 傅乐为代表的教师关注论 |
(二) 费斯勒(1985)为代表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
(三) 钟祖荣的教师职业生涯周期阶段理论 |
二、 创新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阶段分析 |
(一) 知识准备阶段 |
(二) 自主学习阶段 |
(三) 反思积累阶段 |
(四) 自我更新阶段 |
(五) 自主构建阶段 |
三、 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路径 |
(一) 问题 |
(二) 学习 |
(三) 反思 |
(四) 知行的转变 |
(五) 教育产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素质教育与创新型教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创新型教师培养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 于君红,王志向. 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21(03)
-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贵阳市观山湖区P学校为例[D]. 田艺.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3]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 冯敬尧. 西南大学, 2020(01)
- [5]构建创新型教师培养与成长模式[J]. 郭炜. 教育, 2019(41)
- [6]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成长研究[D]. 陈泊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7]中学历史学科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 王帅. 渤海大学, 2015(01)
- [8]高中新课改理念下创新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 ——以广元市部分高中教师为例[D]. 张楠.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1)
- [9]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 廖志豪.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10]创新型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D]. 夏芳. 沈阳师范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