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银行的最新发展和危机中的财务表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危机论文,财务论文,银行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美国社区银行最新发展
社区银行体系包括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和社区发展银行(Community development bank),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社区发展银行是社区发展金融机构的一种,由于有政府资金支持而具有一定的政策性功能,其存款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承保。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ICBA)等均未对社区银行的定义进行统一的界定,一般把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为社区居民,小型企业、农场等提供低成本信贷的银行称为社区银行(Valentina Hartarska,2005)。但这一指标并非绝对,2008年约有3%的社区银行资产规模超过10亿美元,如Shore Bank资产规模达23.78亿美元,被称为2008年度“美国最安全银行”的Burke & Herbert Bank资产规模达到16亿美元,Cardinal Bank则超过17.93亿美元,Preferred Bank超过14.33亿美元,Sterling Bancorp超过22亿美元等等。
FDIC按资产规模把商业银行分为四个类别,一是1亿美元以下,二是1亿-10亿美元,三是10亿-100亿美元,四是100亿美元以上。一类、二类和部分三类银行实际上就是社区银行,四类银行则是跨市、跨州和跨国经营的大银行。FDIC 2008年年报数据显示,资产总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仅占全部商业银行总数的1%,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占比7%,1亿美元到10亿美元占比54%,1亿美元以下银行占比38%,社区银行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ICBA 2008年年报数据显示,2001年到2008年,美国每年新增社区银行数量分别为146家、94家、119家、128家、179家、190家、181家和98家。目前美国共有社区银行近8000家(含社区发展银行360家),占商业银行总数的95%,营业网点超过5万个。加入ICBA的社区银行超过5000家,贷款总额超过7300亿美元,资产总额超过1.2万亿美元,营业网点超过2万家,雇员超过28.3万人,资产规模从290万美元到24亿美元不等。这5000多家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为2.27亿美元,平均股本回报率7.85%,平均雇员数量61人,平均分支机构数量3家。
二、社区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财务表现
(一)社区银行亏损机构数量比例发生逆转
国内一些文献认为,社区银行比大银行经营更有效率,但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实际上非金融危机时期,社区银行(即一、二类银行和部分三类银行)总体表现不如大银行,亏损机构数量比例远远高于大银行。其中,1亿美元资产以下的社区银行在四类银行中排名最高,1亿-10亿美元资产银行次之。2008年金融危机中这一排名发生逆转,社区银行亏损机构数量比例远低于大银行,非金融危机时期排名前2位的两类社区银行降到后2位。这一逆转成为社区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一大亮点(图1)。
图1 四类银行亏损机构比例比较
数据来源:FDIC Quarterly,2002-2009.
总体来看,社区银行经营较为保守稳健,与大银行相比,发展较为平稳,虽受金融危机冲击,但幅度不如大银行那样剧烈。
(二)财务数据优于大银行
2008年社区银行资产规模总和虽然远小于大银行,但净利润总和接近大银行。除效率比例外,净息差、资产回报率、股本回报率、拨备率、效率比率、生息资产比例、核心资本充足率均优于大银行,倒闭及被并购的绝对数量虽然比大银行多,但相对比例远低于大银行(表1)。
此外,对2002-2008年资产回报率和拨备率比较的结论是:非金融危机时期,10亿美元以下社区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低于大银行,拨备率高于大银行,金融危机时期,两项指标迅速逆转。这说明大银行资产质量和回报率下滑速度很快,社区银行资产盈利能力虽然较弱,但经营稳健程度和安全性强于大银行(图2、图3)。
三、社区银行金融危机中良好财务表现的原因分析
社区银行具有如下经营特点:一是注重“关系金融”和“软性信息”,避免了大银行放贷过度依赖“硬性信息”(主要指财务指标,而客户的性格、诚信、人品、企业经营中的暂时困难、客户与银行的关系等则是“软性信息”)导致的银行与客户关系公式化、僵硬化和“人性化关怀服务缺失”的缺陷,最大限度解决了外部信息不充分问题。社区银行内部管理层级相对简单,最大限度解决了内部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降低了银行在放贷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概率(Allen N.Berger,etal,2004)。二是采取不同于大银行的“求异型战略”,针对客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理念等,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可归结为四种(巴曙松,2007),等等。
ICBA 2009年1季度的报告把社区银行成功的经验总结为:市场细分和定位科学准确,主要为家庭、中小企业和农场服务;主要业务是普通的信贷、结算等业务,较少涉及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业务,较少涉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基本上在同一地区内进行,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社区银行与客户关系更为持久,较有人情味,银行经理与社区客户直接接触,而大银行经理总是高高在上,远离客户;社区银行员工与所属社区互动频繁,关系交融;社区银行更重视客户人品、性格、家庭及其历史、消费特征、工作敬业状况等,而大银行则是更多注重信用评级和财务指标,而忽视客户的个人及家庭状况;社区银行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的决策更为灵活,避免了大银行烦琐决策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社区银行本身就是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的需要更为了解等等。
社区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优于大银行,除上述文献的分析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卷入次贷的程度相对较浅,贷款安全性相对较高ICBA在2009年3月和6月发布的两份报告均称,社区银行依靠的不是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业务,而是传统的普通信贷业务,绝大部分社区银行均未涉入次级贷款,对表外业务也较少关注。卷入次贷程度较浅主要表现在:
1.房地产不良贷款比率较低
FDIC按投向把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建设发展贷款、商用房地产贷款、多住户房地产贷款、住宅净值贷款和1-4住户房地产贷款五类;按风险程度把不良贷款分为次级贷款(30-89 Days Past Due)、逾期90天呆滞贷款(Noncurrent)、已冲销损失贷款(Charged-off)三类。其中,房地产呆滞贷款和损失贷款比例在2007年和2008年从高到低依次是100亿美元以上、10亿-100亿美元、1亿-10亿美元和1亿美元以下资产规模的银行(图4)。
2.OREO相对较少
OREO(Other Real Estate Owned)是指客户为取得贷款而把房地产抵押给银行,这些房地产产权随着客户还贷能力降低而最终被银行取得。OREO表明银行非生息资产的增加和银行信用等级的恶化。各类银行中,10亿-100亿美元的商业银行OREO增长最快,1亿美元以下的社区银行增长最慢(图5)。2008年100亿美元以上银行的OREO增长虽然只有92.68%,但绝对量却是前三类银行总和的120%。
(二)政府信用的支持降低了社区银行的信用风险
除FDIC的存款保险制度外,以下方面的政府信用也支持了社区银行的稳健发展。
1.CDFI基金的股权投资
美国政府对社区发展银行的股权投资主要通过财政部成立于1994年的CDFI基金进行。CDFI基金年度数据报告显示,2001-2006年CDFI向社区发展金融机构注资分别是29亿、26亿、41亿、35亿、43亿和47.5亿美元,联邦政府和州或当地政府在不同社区金融机构中的股权比重从0.7%到25%不等。CDFI构建国民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包括CDFI计划(the CDFI Program)、银行企业奖励计划(the Bank Enterprise Award Program,BEA)、新市场税收信贷计划(the New Markets Tax Credit Program,NMT)和美国原住民援助计划(the Native American CDFI Assistance Program,NACA),而承担这一计划的主要是社区发展银行。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等通过向社区发展银行注资、提供流动资金、定位于劣势人群和难于通过正常渠道贷款的中小企业政策性放贷资金,对社区发展银行进行资金奖励等,使得社区发展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得到储户更多的信任。2009年3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可社区金融机构的良好表现,并表示政府信用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至关重要。
2.SBA担保项目
社区银行参与的由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担保的贷款业务主要有7(a)贷款担保计划、504贷款计划、小额贷款计划、小企业快速贷款等。其中7(a)贷款担保计划是SBA主要的担保贷款形式,涉及全美商业银行6000多家。2008年ICBA年报显示,社区银行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参与者,在美国中小企业100万美元以下贷款市场份额已经从35%上升到48%。由于有SBA的政府信用担保,不良贷款发生的概率较低。
3.USDA担保贷款项目
美国农业部(USDA)主要通过属下商品信贷公司CCC(Commodity Credit Corporation)负责担保,由FSA(Farm Service Agency)负责具体管理和执行。FSA对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和社区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供高达95%信贷损失担保,参与的社区银行和金融机构不需为此交纳保险费。贷款期限一般1年-5年,长的可达20年,利率为0.625%-3.625%,可较正常贷款(没有担保)的贷款利率降低1.25%。
2005-2008年USDA为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的信贷资金分别是340.72亿、334.19亿、344.82亿和407.87亿美元。
需要指出的是,社区银行的政府信用支持与房地美和房利美不同。后者早期虽然属于政府发起类公司,但实际已转变为私人控股公众公司而失去政府信用支持,所发行的债券并无政府担保,这成为房地美和房利美金融危机中的致命缺陷。而另一家拥有完全政府信用支持的政府机构吉利美,盈利能力虽然较弱,但其良好的经营业绩一直保持稳健,2008年净利润甚至比2007年上升22.76%,达到9.06亿美元,相比之下房地美和房利美却出现了501.19亿美元和587.0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表2)。
(三)一些策略上的新安排
一是自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显现以来,社区银行以“信用与信任”为主打宣传,重点突出社区银行的“安全性”和“亲民”色彩,突出强调“社区自己的银行”这一定位和有别于大银行硬性服务的“人性化服务”,即有别于大银行将客户看成是“存款数字”,并将这两个新定位作为社区银行区别于大银行的特点进行宣传。许多社区银行的网站除了展示金融业务外,甚至成为该社区的“门户网站”,社区几乎所有的信息均可从银行网站得到。银行热线除了提供一般的金融咨询和电话银行服务外,还是社区非金融业务的“百事通”。Burke & Herbert银行是这一系列公关营销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银行之一,不仅被美国广播公司等评为2008年度“美国最安全银行”,还被著名财经网站The Street.com等媒体评为“最贴心银行”和“服务最佳银行”等。
二是借助媒体大力宣传“越小越好(smalller is better)”理念,充分利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大银行的良机争夺客户,把过去认为是“劣势”的规模问题转化为新形势下的“新优势”。尽管“越小越好”并非美国银行界的主流观点,但Flasch.Jim(1997)、Robert A.Bennett(2002)、John.Kimelman(2004)已提出了应按“越小越好”的原则购买银行股的观点,Allen N.Berger,el al.(2004)更是从企业理论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小银行经营的规模优势问题。次债危机爆发以来,这一观点得到了媒体更多的响应,如2008年12月美国10大发行量之一的The Star Ledger发表“银行业变得越小越好”文章,2009年2月《商业周刊》主张避免购买大银行股票,最佳选择是小而优良的社区银行等等。
四、启示
2009年6月,由于在金融危机中层现了良好稳健的经营能力,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ICBA)底气十足地向美国财政部提交了一份关于重建金融监管体系的纲要性方案,针对2008年3月《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现代化蓝图》,提出11项改革的核心原则,突出了社区银行在重建美国金融体系中的独特责任,显示了社区银行的自信。
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稳健发展的经验,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规模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公司等的信心,也促使我国银行业对以下内容进行更多思考。
(一)政府信用、存款保险与金融体系安全
美国应对本次金融危机策略之一就是政府信用支持,除了将25万美元保险延长至2013年外,还推出对花旗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政府优先股计划等。2009年6月奥巴马政府在其金融市场监管改革计划中还提出,赋予政府在金融危机时期接管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公司的权力,也是基于政府信用考虑。
回顾我国国有(控股)金融商业机构,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的改革,结合美国社区银行良好表现以及三大房贷机构的不同表现,再重新审视政府信用,可以认为,政府信用机制在盈利性方面确实相对缺乏效率,但在危机时期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支持金融机构渡过难关方面具有市场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信用仍然是解决“市场失灵”的良好制度安排。
随着我国《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等政策的出台,政府“隐性存款保险机制”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推行存款保险制度,构建政府信用机制与存款保险制度结合的金融安全体系,愈发具有现实意义。
(二)金融市场衍生品的回报与风险
从次贷到次债再到金融危机,这一过程再次为金融衍生产品的高回报与高风险特性进行了注解。美国卷入次贷和次债危机且资产规模在10亿-100亿美元的大中型银行损失最为惨重。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卷入美国次债危机的程度不深,但仍然值得高度警惕,我国企业实际上已经遭受了类似市场交易的惨痛教训。从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石油期货巨亏破产到2008年东方航空燃油期货套保巨亏,中国企业,或者说中国财政已经为国际商品期货的高风险付出了沉重代价。
(三)大与小的辩证关系
美国大银行虽然在本次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但并不意味着大银行组织体系安排和经营战略的交易成本一定更高。正常情况下,大银行盈利能力高于社区银行,但在稳健程度和安全性方面有待强化,需要对“三性原则”给予更多关注。
社区银行金融危机时期的总体表现优于大银行,也不是所谓“越小越好”定位的必然结果。按照独立社区银行家协会2009年1季度发布的报告,正是因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美国社区银行才选择了传统、保守与谨慎的经营原则,这一当初“无奈”的选择却使社区银行减轻了次贷和次债危机的冲击程度。
标签:银行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社区银行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信用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