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担保行为风险控制的模式转换研究

上市公司担保行为风险控制的模式转换研究

黄晓陶[1]2002年在《上市公司担保行为风险控制的模式转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是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事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担保原本应该是用来减少交易风险,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一种制度。然而,大量不规范担保行为的存在,反而加大了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不少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 上市公司不规范的对外担保行为究竟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危害?我们又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有效控制不规范担保行为所带来的风险?本文就将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内容的论述,试图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 第一节,我国现行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风险控制模式。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现状出发,分析不规范的担保行为所隐含的风险,并分析了我国为了控制该风险所采取的立法模式,主要是关于我国《公司法》第六十条以及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存在的主要缺陷。得出结论,由于我国目前立法模式的内在缺陷,导致了难以真正有效的控制上市公司担保行为所隐含的风险。 第二节,对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的再认识。主要是分析上市公司的担保权利能力、以及上市公司担保的积极效应,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具有担保法上的担保权利能力;上市公司为第叁人的利益而提供担保,不仅是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商业实践,也未必会背离上市公司自身的利益,因此限制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可能对该公司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 第叁节,法律强制性规定与上市公司的意思自治。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与上市公司意思自治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法律为什么要对公司事务加以干预,以及这种干预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对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的控制、利益冲突的防范究竟应取决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还是归于意思自治的范畴;以及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协调上述关系中的问题所在。从而得出结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属于其自身的自治活动范畴,它应有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为他人提供担保的自由;法律所应当注重的,是对上市公司内部行为机制的设计,并维护和增进上市公司意思自治的法律环境。而我国法律在对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规制方面,并没有『F确处理好上述关系。 第四节,上市公司担保行为风险控制的建议模式。对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规制,其重点并不在于能为谁提供扭保,而在于如何控制担保风险,因此,本节对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风险控制提}lj一种新的立法模式:赋予上市公司以自主决定权,而用法律完善并维护上市公司的内部制衡机制,并有效保护公司、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主要包括:严格对外担保的程序性规定、建立完善的董事义务体系、以及加强对担保事项的信息披露等,从而有效的控制上市公司担保行为所带来的风险。

额尔敦巴图[2]2014年在《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及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担保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正常经济行为,如应用得当,既能促进信用交易主体之间的资金融通,又能促使债权人、债务人和担保方实现多赢。但若处理不好,其将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阻力。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风险发生较多,各种违规、不理性的担保行为不仅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不利,也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规范上市公司担保行为与控制上市公司担保风险成为治理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的成因较为复杂,法律法规对公司担保行为的规定不明确、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的信贷机制不健全和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等都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的重要原因。因此,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上市公司担保问题及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国内外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公司担保的理论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文章在理论上分析了公司担保的机理和类型,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发展现状与担保特点。在对现状有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对外担保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论文还比较研究了国外的担保风险控制法规与经验,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担保存在的风险,提出了从公司内部以及外部环境两方面完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牛建国[3]2013年在《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风险规制》文中研究指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担保制度的基本功能是减少交易风险、提高交易安全,促进资本市场的安全、有效发展。但目前在我国实践中,由于公司违法、违规等不当担保的产生乃至漫延,使得部分公司提供的担保行为不仅不能化解市场风险、有效保护债权人以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反而加大了整个证券市场的风险,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资金安全和经营质量,最终影响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破坏市场经济交易秩序与安全。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司担保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公司不当担保的危害和成因,试图寻找一种既能规制公司担保行为风险,又能充分发挥担保市场制度促进功能的改进对策。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叁部分构成。论文的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目的和价值等基本内容。论文的正文由第二、叁、四章等叁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第二章是对公司担保相关理论的介绍,以界定本文探讨的相关制度背景,肯定了担保对于公司正常经营的必要性,分析了公司担保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是对全文内容的一个概括和总结。本文在对我国公司对外担保历史及现状的描述基础上,结合实践中发生的若干案例,认为我国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风险主要体现为:第一、我国公司之间的相互担保呈现区域性、连环性的特征,具有债务扩散和风险放大的效应,整个债务和担保链条上的一环出现问题,其影响将沿担保链扩展至其他公司,甚至网状传到至整个担保圈,导致某个地区或某个行业内的企业均出现支付危机,直接威胁市场的稳定,并最终形成巨额的银行坏账,可能引发地区性金融危机;第二、由于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形成了一种或有负债,将对提供担保的带来法律风险及财务风险,一旦被担保人不能偿还债务,必然引发诉讼,提供担保的公司可能因此陷入财务危机,甚至被申请破产重整;第叁、而公司对外担保如遭受损失甚至陷入财务危机,公司股东将成为担保行为损失的直接承受者,特别是对公司缺乏控制能力的中小股东将被动地成为公司担保行为风险的承受者。而造成以上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导致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事实上受到大股东的控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大股东意志,形成典型的内部人控制局面。其次,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公司治理实践的顽疾之一就是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控股股东通常通过所谓的“掏空行为”(tunneling)和“支持行为”(propping)直接干扰和破坏了股东大会原有的意思形成与传导机制。最后,我国部分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共生关系,地方政府得以直接或间接地介入或影响公司担保行为的决策。本文在分析公司对外担保风险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规制首先应坚持公司自治的原则,将公司担保视为公司自身事务,由公司依据自身利益进行抉择,国家公权力应退出对公司是否可以提供担保的强制干预,转而从公司决议程序、公司外部环境等方面确保公司决策符合公司自身利益,并通过行政和司法两种手段对公司对外担保行为进行监管。使公司担保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限制超额担保、违规担保的产生,从而降低公司担保行为的风险,保障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具体到制度层面,应从公司内部治理及公司行为外部管制的双重角度,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探讨对相关风险的规制机制。认为对公司担保行为风险的规制应建立在公司自治基础之上,侧重于对公司担保决策形成过程的规制和外部环境的改善,来降低公司违规或超额担保行为的发生频率,从而降低担保风险,具体表现在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管制两个方面。在内部治理方面,应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要求独立董事对公司担保行为发布独立意见并贯彻公司担保利益关联股东表决权回避制度。外部规制方面,应强化行政规制,强调对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信息披露和行政监管,扩大司法干预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使公司担保行为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都将会限制不当担保的产生,保障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张翠霞[4]2008年在《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市场经济下,担保本应是企业间一种正常的融资保证行为,曾经为我国上市公司方便快捷地获得银行资金,同时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外部治理机制都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在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上市公司本身以及相关利益主体,甚至整个证券市场和地区金融体系都带来了较大的风险,担保事项成为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风险隐患。因此,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引发担保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从而寻求防范、化解担保风险的对策措施。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担保的概念、担保产生的机理以及担保风险进行了阐述;(2)将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描述了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主流担保形式和演变趋势,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6年公告的担保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担保行为引发的风险;并把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分为有对外担保公司组和无对外担保公司组,实证检验了有对外担保上市公司和无对外担保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担保前后财务状况(以F分数模型指标来衡量)的差异;(4)以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担保问题形成的原因。实证分析中以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当年对外担保金额/当年平均净资产额(取年初与年末数据的平均值)”这一指标来表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水平,从担保能力、财务风险水平和股权结构叁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重要因素。(5)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解决担保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上市公司2002-2006年担保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所存在的问题:①整个证券市场上涉及担保的上市公司数量多,而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②在担保中,上市公司主要是充当了第叁方担保人的角色,单方接受担保的事项所占比例很小;③对外提供担保的笔数和金额总体呈上升态势,担保的期限过长,使整个市场蓄积了较大的潜在风险;④提供担保的公司本身业绩不良而且担保的对象资信可疑;⑤上市公司相互担保关系复杂、牵连众多;⑥担保的决策程序不规范,相关代理人越权审批现象严重,担保的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上市公司这些不理性的担保行为使担保风险凸现。(2)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既给上市公司本身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影响到整个证券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债权银行的运营,使地区金融安全受到威胁。(3)对2002-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对外担保公司与无对外担保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显着性差异,前者比后者差;担保当年、担保后1年、担保后2年对外担保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都显着趋于恶化。担保行为作为一种正常的融资手段,却给上市公司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4)担保问题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企业融资渠道的匮乏和上市公司充当第叁方担保人的优势地位形成了上市公司涉及担保多的局面;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导致上市公司担保行为变异的根本原因;银行风险防范体系上的不完善和对贷款担保的疏于管理是担保问题产生的源头;担保法规监管的不力,注册会计师工作的疏忽或失职以及整个市场信用的缺失等因素造成了担保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5)对担保问题成因的实证分析表明:第一,担保水平高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强,使银行的风险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却增强了自身的风险;第二,偿债能力越差的上市公司担保水平越高,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大;第叁,在对外担保行为中,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越高,担保水平越高,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道德缺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在选择提供担保的上市公司时,筛选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四,对外担保水平较高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国有股持股比例较高,流通股持股比例较低。对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与分析,作者提出以下对策:利用股权分置改革和独立董事制度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加强担保的内部控制;通过对企业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以及专业担保机构的发展来拓宽融资的渠道;加强银行对担保的审查和法律法规对担保行为的监管。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担保行为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问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囿于作者水平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孙曼[5]2013年在《内部控制对对外担保抑制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部控制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它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防范和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而公司的对外担保行为却严重危害公司的资产安全,使公司面临很大的或有负债风险,与内部控制的目标相背离。那么内部控制是否能对对外担保风险发挥作用?本文拟就该问题进行探索。本文将内部控制与对外担保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用内部控制指数衡量内控质量,检验内部控制质量和对外担保的相关性。旨在揭示内部控制与对外担保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对外担保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对外担保的研究更加系统。同时,检验内部控制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以促进内部控制理论的完善及其实践运用。以2011年上交所754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与不同类型对外担保的关系。为了检验内部控制对对外担保的影响是否受国有控股的影响,本文还将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组公司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检验了其他几项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与对外担保的关系。经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与对外担保显着负相关,内部控制对对外担保具有抑制作用,且对关联担保的抑制作用显着优于对非关联担保的抑制作用。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差异,与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相比,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对对外担保的抑制作用更显着。本文还发现,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净利率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显着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与对外担保显着负相关;独董比例与对外担保负相关,但结果不显着。

肖敏[6]2005年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及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究其原因,除了证券市场先天制度性的缺陷外,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等违规行为对证券市场造成了较大损害。上市公司担保行为呈现出担保金额巨大,关联担保行为普遍,并且出现由上市公司相互担保形成“担保链”与以地域为特征的“担保圈”。为了规范上市公司担保行为,中国证监会于2000年6月6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于2003年9月和国资委联合颁发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但是“担保隐患”总是难以根除,上市公司不断通过改变担保方式来逃避监管,“担保圈”现象也有愈演愈烈之势。由于目前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涉及的范围之广、数额之大,系统风险凸现,如何防范风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课题。 本文的论述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章,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介绍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发展变化的情况和目前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了这一现象的成因:企业融资渠道匮乏、上市公司自身治理结构不规范、商业银行对上市公司担保贷款的非理性风险控制以及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等。 第二章,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系统风险进行分析:第一,使上市公司自身面临着法律和经营方面的风险;第二,由于无效担保、恶意担保与“担保圈”内的连环担保等,对金融系统的安全造成巨大风险;第叁,对流通股股东的投资利益造成风险;第四,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风险。 第叁章,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监督和管理现状做介绍,说明对外担保现状潜在的风险已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目

任静梅[7]2007年在《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担保对于上市公司及其股东以及社会而言是一个有利有弊的问题,上市公司在担保问题上应该理性对待,但是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屡屡爆出的担保事件显示出明显的非理性特征,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也影响到了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安定。已经曝光的诸多违规担保事项,多系在公司大股东和当时的实际控制人的操纵或操作下形成,这也凸显了公司治理机制在公司担保决策上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担保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阐述了担保和理性担保、非理性担保的概念;然后在综述了公司治理和担保问题的理论研究之后,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个角度分析了其与上市公司担保的相关性;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担保演变历程的分析,总结了非理性担保的具体表现形式。非理性担保给上市公司本身、证券市场、金融市场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本文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加强董事会独立性建设、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并建立严格的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外部治理机制方面强化监管、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同时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担保时积极控制担保风险;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使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更加理性。

潘志梅[8]2006年在《上市公司担保与担保所引起的或有负债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对或有负债的认识不够,忽略了或有负债的影响,证券市场上因或有负债而引发的企业真实负债急剧增加,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引发财务危机的例子数不胜数,而担保是上市公司或有负债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是上市公司重要的市场行为,也是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现象,是造成企业或有负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担保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存在着许多违规担保,形成了福建、上海深圳、新疆叁大担保圈。当被担保公司出现财务危机,不能偿还银行贷款时,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就会转变成企业的真实负债,企业真实负债的增加就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减弱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生存能力。首先,在文章的开头介绍了担保和或有负债的概念、特点和类型等相关方面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上的数据,分析了担保市场和上市公司担保所产生的或有负债的总体概况,上市公司担保及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的现状、特点和影响。其次,鉴于以往对上市公司担保的实证研究不多,甚至在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与或有负债、资产负债率的关系研究上几乎为零,所以本文选取上市公司担保、或有负债、资产负债率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研究结论: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担保、不良担保与或有负债和资产负债率成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的反担保与或有负债和资产负债率成正相关关系。最后,对如何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提出对策和建议。从完善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立法,建立我国对外担保制度,完善相应支撑服务体系,降低担保业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严格的对外担保内部控制制度四个方面入手,为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规范和担保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解决办法。

童艳红[9]2013年在《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在资本市场是较为常见的,其在财务、经营透明度较高且资本雄厚,是担当担保人的不二人选。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不太成熟,上市公司在进行对外担保业务时并不是很规范,问题不断涌现。从上市公司开展此项业务至今历经了大股东操纵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事项以及上市公司互保形成“担保圈”的情况,不管哪种情形都给众多上市公司造成了无法磨灭的消极影响。许多上市公司也因此深陷担保的泥潭,纠结于违规担保以及诉讼纠纷,对公司的正常运营产生了严重影响,因对外担保而临近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不乏少数。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业务在其长远发展之路上仍然困难重重,对现存问题的深度发掘、对已有问题的解决、对可能出现的担保风险的防范都是迫在眉睫须要着手处理的事项。鉴于此上市公司担保问题日渐被实务界所关注,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上市公司的担保问题进行探讨。本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主要涉及公司担保的基本问题。对担保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分析新旧公司法在公司对外担保问题上的不同规定及其理由,在此基础上引入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并对其法律关系特征、法律上的特别规定及相关缺陷进行系统的阐述。这样不但为下文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读者能够对对外担保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现状、风险以及主要法律问题。在回顾其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基础上用实例、数据说明了担保的发展历程及问题的存在,然后深入地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带来的风险进行了剖析(包括对自身经营、资本市场功能和效率、债权人、中小股东的影响等),进而对上市公司面临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总结探讨。第叁章阐述了公司治理机制与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相互关系。分别从内部以及外部治理机制着手分析其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影响,在理论和实际上阐明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在阐述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不足之处时从内部存在的股权、董事会、监事会的问题以及外部的法律环境、社会中介机构质量等方面入手,全面细致,有力的支持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必然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的观点。第四章在前章的基础上,针对上市公司所面临的担保风险,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强化外部治理机制两方面进行论证,设计了具体的应对担保风险的措施,并在法律层面上寻求更加完善的考量。

刘向明[10]2005年在《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经济环境下担保本来是可以减少交易风险、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的正当市场行为,但是担保发生在上市公司中,根源于上市公司这个特殊主体,便产生了许多新内容。目前在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实践活动中,因担保而引起的纠纷不断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行为能力存在缺陷,相关的公司和证券法律对担保行为的范围、决议程序、实施、法律后果等许多内容缺乏制度上的规范。 对于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能力问题问题,各国立法对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的处理不尽相同,大部分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态度。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是否已经给予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能力,这一点也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公司理应享有担保的权能。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现存的主要问题是违规问题,而不是其本身是否合法的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往往发生在有关联的企业或有潜在关联的企业之间。从国外经验看,上市公司关联担保应满足“增进公司利益”的要件,该要件的应用针对子公司、法人股东和姐妹公司各有不同。同时应该建立相配套的担保过程监控制度和责任制度。在我国,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迫使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及关联企业提供巨额担保。所以,《证券法》及相关行政规章明确禁止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公司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侧重保护的是上市公司及其投资者的利益,发挥法的平衡调整功能,制止大股东以牺牲上市公司利益为代价而实现不正当利益的行为的发生,确保商事活动的健康发展,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制度,应该加快上市公司配套制度建设,包括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和加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外担保的信息披露。同时应加强反担保的运用并完善专业担保公司的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担保行为风险控制的模式转换研究[D]. 黄晓陶. 中国政法大学. 2002

[2]. 我国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及风险控制研究[D]. 额尔敦巴图. 浙江大学. 2014

[3]. 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风险规制[D]. 牛建国.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4]. 我国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研究[D]. 张翠霞. 西南大学. 2008

[5]. 内部控制对对外担保抑制效应的实证研究[D]. 孙曼. 北京工商大学. 2013

[6].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风险及防范研究[D]. 肖敏. 四川大学. 2005

[7]. 公司治理视角下的上市公司担保问题研究[D]. 任静梅. 兰州商学院. 2007

[8]. 上市公司担保与担保所引起的或有负债关系研究[D]. 潘志梅. 湖南大学. 2006

[9]. 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法律问题研究[D]. 童艳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10].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法律问题研究[D]. 刘向明. 暨南大学. 2005

标签:;  ;  ;  ;  ;  ;  

上市公司担保行为风险控制的模式转换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