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_社会网络理论论文

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_社会网络理论论文

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社会论文,网络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03)03-0022-06

一、社会网络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社会网络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1]长期以来被主要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并基本上停留在纯社会学研究范畴之内,这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网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事实上,不只是一些社会现象可以用社会网络理论加以理解与分析,企业以及企业内外部的人、环境也都具备一定的社会网络特性,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进行分析同样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度,因此,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应该进入企业研究者的视野,用以分析企业的相关问题。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网络理论在国外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企业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本文主旨并不在于阐述单纯的社会网络理论,而主要考察的是社会网络理论与企业问题研究的结合,即“企业”社会网络理论。

我们知道,任何经济组织或个人都具有与外界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都镶嵌或悬浮于一个由多种关系联结交织成的多重、复杂、交叉重叠的社会网络之中。在这其中,关系是因,联结是果,有关系就有联结,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结搭建了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架。

社会网络之所以受到企业研究者的关注,是因为社会网络与企业资源获取、企业成长紧密相关。企业成长需要资源,而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是资源依赖的,它与网络中其它行为者之间通过各种特征的关系进行联结,不同形式的资源则通过这些联结在网络中的组织与个体之间流动,这种联结就如同“婴儿的脐带”,为组织与个体的发展提供“养份”——资源。从而可以说,资源获取的渠道来自于一个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提供了分析企业成长及其资源获取的重要思路。

进一步看,资源依赖并不局限于与其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其它组织或个体之间,因为资源获取可能还会扩展至与其无直接联系的组织或个体,也就是说,资源获取可能会来自于一个与其有直接和非直接联系的诸多组织或个体,从而网络是一个多维度的网络。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并没有限定资源的内容与形式,也就是说,企业想要获取的资源的内容与形式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如信息、人员、资金、服务、建议、知识、机会等等,甚至社会网络本身也被看作是企业成长的一种资源。

二、弱联结与强联结:力度与重要性

要认识社会网络,就必须了解联结及其特性,因为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各种联结。联结的构成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如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的朋友、亲戚、同事、邻居、校友、同学等等。社会联系既可以是直接联结,也可以是间接联结,也就是说,社会网络理论不单研究直接联结,而且研究间接联结。

关于联结最具开创性与代表性的分析来自于Granovetter[2],他引入了网络“力度”(Strength)的观点,并将联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强联结(Strong Tie),一种是弱联结(Weak Tie)。个人与其较为紧密、经常联络的社会联系之间形成的是强联结;与此相对应,个人与其不紧密联络或是间接联络的社会联系之间形成的是弱联结。在阐述哪种类型的联结力度更强(即在传递资源过程中更具重要性),Granovetter认为“弱”联结反倒更有“力度”,这是因为,强联结之间由于彼此很了解,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相似之处颇多,并不能带来进一步的新的资源与信息,所增加的资源与信息大部分都是冗余的,而如果在弱联结之间搭起某种形式的桥梁,就可以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因此,增加强联结很少能增加新价值,而弱联结反倒会增加新价值,即弱联结是获取新资源的重要通道。

如果将Granovetter的观点进一步引申,就可以得出两个基本观点。首先,弱联结由于增加了网络的多样性而在网络中显得异常重要。其次,存在三种状态,两种极端状态是强联结与无联结(或极弱的联结),中间状态是弱联结,在资源获取作用方面,无联结(或极弱的联结)基本上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弱联结提供最大的帮助,强联结提供较小的帮助,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曲线关系。

Granovetter关于弱联结重要性的观点提供了分析新资源获取的一个有用角度,但是,这一认识也有其局限性。资源并不一定总是或总能在弱联结中获取,强联结往往是个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基础与出发点。同时,强联结包含着某种信任、合作与稳定,而且较易获得,弱联结则总是与不稳定、风险、投机联系在一起,也较难获得。资源获取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通过强联结去开拓新关系、建立弱联结,并在不断试探性接触中使弱联结逐步加深了解与认识,最终使资源交换得以进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弱联结的稳定性与信任性增强,然后再依此去不断开发新的弱联结,从而社会网络规模增加,资源获取网络扩展,所以,社会网络扩展的过程应被视为依靠强联结开拓弱联结的过程。

既然强、弱联结的作用各不相同,那么,有必要清楚认识什么是强联结,什么是弱联结?如何界定强、弱联结?强与弱两者的分界点在哪里?强弱分界不清楚的话,将在具体深入的研究中引起混淆与结果的不一致。Granovetter用相互接触的频数进行定义,认为强联结每周接触至少两次以上,弱联结每周接触少于两次,但每年至少多于一次。这种用接触频数定义联结的强弱程度过于简单化和主观臆断性,从资源获取角度来看,虽然接触多在大多数时间代表着关系紧密,资源较易获取(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接触频数在一些情况下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情感、亲密性等可能更值得考虑,接触频数大,如果信任与情感不强,反倒会产生负效应。

尽管存在以上需进一步明确的地方,但Granovetter对联结强弱程度的区分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研究出发点,因为只要我们接受联结关系存在强弱之分及其所起的不同作用,就可以深入、具体地分析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联结对企业、个人的成长以及资源获取如何发生作用的问题。

三、社会网络形成与演进的模式

网络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关于这个问题是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从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关于社会网络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分别是以Bourdieu[3]与Coleman[4]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观点和以Burt为代表的结构空洞(Structural Hole)观点。

(一)网络的复制演进模式:社会资本观点

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其代表著作“Distinction”于1984年被译成英文。1988年,Coleman在美国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一般来说,组织或个体有三种资本: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务与人力资本是组织或个体自身的资产,社会资本则代表了与其他组织或个体的关系,是寓于人际关系之中的,反映了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社会联系。社会资本是个体或团体通过与外界的联系所增加的资源总和。不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通过拥有一个持久的网络,这种网络包含有或多或少的相互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在研究资源获取与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本是一个重要概念与分析单位。如果与外界的联系越多,则社会资本越多,表明获取资源的渠道就有可能越多。

社会资本是一个用来强化个体或企业之间行为规范(标准)的手段,它可以产生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社会资本可以充当一种资源。当一个组织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本,意味着它就具有与外界的某种联系,从而在这种联系之上可以形成某种网络,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并可以通过这种网络联结获取资源。

其次,社会资本又代表着一种对各方合作的一种规制要求。当具有一定社会资本以形成网络的组织通过网络方式获取收益与资源时,它会强化对这种网络的依赖,同时由于认识到已有网络的价值,它会倾向于按已有网络的特征与规范,去继续搜寻符合这种特征与规范的新的合作者,以增加组织的社会资本。可见,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强化对已有网络的依赖反映了一种组织惯例和成长的路径依赖:一个网络或组织成长的基础依存于其成长之初的特征,因此,对不同合作者的选择与搜寻对网络或组织未来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原有网络结构与模式被新增加的关系强化了,则原有网络会按照一定的既有模式运行下去,说明了出于维持已有社会资本的目的,一个网络在扩展与演进时,趋向于复制其已存在于的关系模式,因此,沿着这条思路,企业依赖于不断地复制其已有网络结构与特征而获取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

再进一步看,由于社会资本代表了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因此,在一个网络中,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网络中的关系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地带稀疏,有的地带稠密,企业成长中要获取更多的资源,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从稀疏地带向稠密地带移动。而从一个网络整体来看,关系稠密的网络之内的组织更容易获取资源,更容易成长起来,更具竞争优势。

对以上观点进行总结,可以说,网络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而形成并扩展的。而对企业而言,它在形成并增加社会资本过程中构建特定结构的网络,设置网络中的资源获取模式,并靠对网络的不断复制而成长与演进。

(二)网络的重构演进模式:结构空洞理论

虽然从本质上说,Burt[5]的分析也借用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但是,针对网络的路径依赖以及复制观点,他持有不同见解。Burt认为,一个网络中最有可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处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之内,他称这种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稀疏地带为结构空洞。结构空洞中没有或很少有信息与资源的流动。由于存在结构空洞,就为活动于结构空洞中的个体或组织提供了机会,因为他们可以将两个关系稠密地带联结起来,从而为这些联结起来的单位带来新的信息,并使资源通过这种新联结流动。可以看出,通过这种新关系与新联结的生成,网络结构就得以改变,网络的价值得以增加。因此,结构空洞理论认为,网络由于结构空洞的存在不是不断地复制,而是不断地重构。一个网络就像是一片“大海”,充斥着关系稠密的座座社会资本的“岛屿”,如果有“轮船”航游于其间,就会使这些“岛屿”中的信息与资源互通有无。一个富有结构空洞的网络,就会促使某些个体或组织出于自身目的将关系稠密地带联结起来,从而可以通过改变网络结构为自身带来新的资源,最终产生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结构空洞理论的观点更强调网络中的个别组织或企业家在企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由于信息或资源流动空缺的结构空洞的存在,就可以使企业家或一些特定组织通过联结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网络,开发存在于这些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结构空洞,从而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不断的资源。

根据结构空洞理论,可以说,企业的资源获取就是依靠不断地开拓网络中的结构空洞而实现,通过不断改变网络结构,从而使网络中的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成长与资源获取以及网络的演进是与网络结构的改变相联系的。可以看出,Burt的结构空洞观点是与Granovetter关于联结强弱重要性的假设有很强的渊源,结构空洞之内填充的是弱联结,因而Burt的观点可以看作是Granovetter观点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与系统化。

(三)两种分析模式的不同侧重点及其结合

总体上看,上述两种模型是从不同侧重点阐述了社会网络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模式。网络复制演进模式代表着一种对合作对象的选择限制,因此,这种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一个产业或一个网络中,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及组织惯例与发展依存性等问题;而网络重构演进模式更强调通过增加某种新关系对网络结构的改变,因此,对企业家在网络构建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中小企业从无到有构建并管理网络方面更具分析力度。当然,即使各有侧重点,但在运用社会网络概念与相关观点对中小企业成长进行分析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两种理论加以综合,因为现实中的社会网络构建与演进过程往往包含了复制与重构两个方面。

四、社会网络理论在企业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社会网络可以简单地被看作是行为主体内部各种关系的交互结构以及行为主体与外部的互动模式,因此,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在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联盟、中小企业的起动与发展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研究领域得以较好的应用。

(一)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不管是新型的网络结构还是传统型结构,所有的企业组织内部都是各种关系交织成的某种形式的网络,因此,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组织的分析并不意味着新型网络组织才是其研究对象,传统型组织仍然是一个分析重点。

社会网络理论在分析企业组织时,侧重点不仅在于组织内部的正式层级结构、正式工作关系与信息流动机制,更重要的还在于组织内部非正式(非工作规定)的联结关系。一个组织内部的非正式关系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咨询关系、友谊关系、信息传递关系等,各自分别形成了结构不同的关系网络,也就是说,组织内部存在着隐藏于正式工作关系背后的非正式关系网络,这是一种立体多维结构的网络,而组织内的不同成员在网络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基于这种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对企业组织进行研究。首先,可以进行非正式关系网络与正式工作关系网络的比较分析,深入了解组织成员的相互影响程度、联结密度、信息传递方式与渠道以及联结层次结构图,从而为组织内部更有效率的管理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其次,可以将组织内部各种非正式关系网络加以综合,来测量不同成员的综合权力与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如果对组织(或网络)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些成员(或核)加以删除,对这个组织的破坏性以及正常运转的影响程度有多大,为了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转与安全性,如何对不同成员进行管理等等。席酉民和唐方成[6]提出的组织立体多核网络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另外,社会网络理论还可以应用于企业集团的组织问题研究。当然,对企业集团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已开始了,但社会网络理论可以提供一个新的分析思路。依照社会网络理论,企业集团可以被看作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网络结构:在集团内部,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业务、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依赖与合作基础,而这符合社会网络的分析视角。日本与韩国的企业集团(前者被称为keiretsu,后者被称为chaebol)往往成为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前者[7][8][9],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企业之间存在着高密度、高复杂的关系,企业通过一种相当牢固的网络结构被长期捆绑在一起。目前企业集团的一般认识是,这种企业网络既不同于纯粹市场交易的企业,也不同于大规模的M型企业,它一般有核心(focal)企业或企业层,集团内部的网络关系构成了资源与信息流动的通道,相互之间形成分工并依照一定机制进行合作与协调;而关于企业集团更进一步的分析可以从企业网络的联结规模、效率、密度与层级等方面来展开。

(二)企业战略联盟分析

少数几个企业之间简单的战略联盟并不是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的重点,就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某个产业(或区域)中企业群网络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合作伙伴的搜索与选择过程。

1.产业(或区域)中企业群网络的分析

生物高科技产业中的企业战略联盟问题是一个重点研究对象。[10][11][12]这里所说的生物高新技术企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食品、药品、农业、化工、能源等产业中与高新生物技术相关的企业。之所以选取生物高科技产业作为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在于这个产业中企业战略联盟现象非常普遍。

应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产业中的企业问题,必须要求研究对象具有可分析的基础。生物高科技产业代表了一种新的产业发展特征,它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网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理想对象:大部分企业规模都不大,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科研型人员在企业内占相当比例,许多企业都处于开拓性科研与基础性创新时期,企业中科学研究的成分大于纯粹商业化的成分;由于与食物、药物有关,因而受法律的严格管制,独立发展风险大,等等。上述种种原因使得该产业中的企业倾向于组建战略联盟以获取关键性资源或减少自身的风险,企业战略联盟是该行业中极为普遍的现象。可以说,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中充斥着企业之间的社会联系,企业与外界的合作、协调、合资等活动经常发生。例如,研究表明,小企业与相关行业中的大型多元化企业之间容易形成战略联盟,前者主要从事研究与创新,后者则为前者提供资金与销售渠道。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除了揭示产业中企业战略联盟的上述特征之外,还主要分析哪些类型、规模的企业更容易形成网络,更依赖于网络,以及网络的层级,网络中的焦点企业及其作用与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对产业中的企业群有更深刻的认识。

地理区域内的企业群是社会网络理论研究的另一个方面。区域内企业群成长通常表现为两种模式:整个区域内的企业逐步成长,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网络基础,为该区域的发展积累了相当强的社会资本,从而吸引区域外更多的企业加入其中,整个区域的企业群网络得以扩展,如硅谷以及中国江浙、珠三角一带的企业集群;区域中某些机构、企业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作用,致力于区域内部企业的信息聚集、沟通、传递,从而促使区域内企业网络更易形成,整个区域的企业群网络在充分开拓自身内部潜力基础上得以扩展,如环绕波士顿的128号公路区域。[13]总体上看,对区域内企业群从社会网络角度进行分析与经济学中企业集群聚集效应、外部效应分析可以互为补充。

2.战略联盟合作伙伴搜索与选择

企业选择新的战略联盟伙伴一般有三个搜索范围:惯常的思路便是在原先的合作者中选择,由于以前有过合作,因此,对其诚实性、能力以及合作态度等方面较为了解;另一个思路是在现有合作者的现有合作者或过去合作者中选择;最不常用的是在以前没有任何联系的对象中选择。这个搜索与选择活动表现为企业按既有规范与标准扩展自身社会网络的过程,前两个搜索范围带有历史依存性与路径依赖性,第三个搜索范围是在前两者失败或不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并不是首选,因此,搜索范围受限于先前合作的累积模式。可以看出,战略联盟伙伴的搜索与选择过程事实上遵循了一条网络复制演进模式。另外,这一过程表现出了企业按一定的组织惯性选择相似网络进行发展的思路,因而,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分析可以与组织惯性研究相结合。

(三)中小企业成长分析

在企业初建时期,中小企业实力单薄,往往发展资源严重缺乏,它急需获取、积累资源并对此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即使在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它也突出地面临着原材料供应与产品销售渠道建立、新技术与新产品进一步开发、企业经营信息搜集、经营管理知识的交流、高素质员工以及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招纳等一系列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获取问题,此外,它还时常面临着资金匮乏以及企业运作经验不足的考验,可以说,如何不断地从外部获取相应的资源以解决上述发展问题是中小企业成长中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之中,持续成长中所需的资源严重缺乏,导致中小企业当前生存以及今后持续成长具有相当高的不确定性与失败可能性,许多中小企业成长往往因此而中途“夭折”。因而,如何从外部社会网络中获取资源是研究中小企业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中,常常将聚焦点集中于企业家或企业中某个、某几个关键人物,分析他们怎样利用其社会网络关系为企业获取资源,而Burt的结构空洞观点可以为这方面研究提供一个较好的理论基础。

(四)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的研究

另外,还可以将社会资本与企业以及企业绩效直接联系起来。边燕杰和丘海雄[14]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他们认为,社会资本在西方学者眼中通常是与个人相联系的,即关注的是个人的社会资本,而他们则认为企业也存在社会资本的概念。因为企业与个人一样,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并不是孤立的主体,“能够通过这些联系而涉取稀缺资源是企业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他们在实证研究中,用三个指标来测量企业的社会资本:企业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纵向联系是指在社会层级中的上级单位或个人;横向联系指的是企业与其他企业的联系。社会联系是指企业及其经营者的社会交往和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社会资本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并且具体分析了社会资本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企业的社会资本可以对企业业绩有一定的解释力度。

目前这类研究尚不多见,同时也有待进一步开拓,因为至今还不能完全确定社会资本到底影响企业内部的具体什么因素;社会资本与企业的生产效率、平稳发展、风险降低是否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或者存在其它什么更直接的被影响因素,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表现只是这种影响的一个副产品。现在还不能对此给出一个较好的回答。

五、总结

社会网络理论提供了关于企业分析的有用思路,可以看出,传统的交易分析标准是不够的,多维、复杂结构是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多维、复杂结构要求分析必须超越单个企业层次并把系统当作一个整体。另一方面,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将会不断上升,因为网络特别适用于快速学习以及灵活的资源开发,而随着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这种分析方法适合了当前环境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因此也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标签:;  ;  ;  ;  ;  ;  ;  ;  ;  

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_社会网络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