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力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国力,是指综合国力中的文化力,它是与综合国力系统中的经济力、政治力等因素相对而言,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含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因素,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
目前关于综合国力的评价指标,着重突出物质要素指标(即硬指标),而去除精神要素指标(即软指标),这是为了综合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具有实感可比的基础上。这一测算方式,是通过量化的标准来测算综合国力的状况与发展趋势,无疑具有合理性和科学价值。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艰难迈进的发展中国家,其人们的现代化素质、科技教育水平、社会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改革活力、民族文化精神、国家与民族形象等一般被划定为潜在因素或软指标范围内的要素,日益显化为对综合国力具有决定意义的现实因素。文化国力与综合国力中的其它因素相比,具有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相结合的特征,具有引导、激励、整合等不可取替的功能,是推动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强调综合国力中各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时,应该重视对文化国力的研究。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说,一切现实的系统,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因而必须是开放性的系统。系统内部以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推动着系统的发展变化。文化国力是综合国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但同时,它又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包含着各种要素,正是这些因素形成一种动态的活力,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文化国力大致包括以下因素:
人的现代化素质,是文化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着国力强弱。本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人类进步,也加剧了国际间的以经济、科技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状况,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丰富的程度,而是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开发,取决于国家现实生产构成系统中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含量与配置。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现代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在即将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里,人的素质是知识经济的源泉,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的创造性活动,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建设对于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在文化国力中的重要地位。
科技教育是文化国力的基础。本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一系列大突破和世界高技术革命的兴起,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变革的强有力杠杆,也成为促进人的思想观念转变的深刻根源。现代科学的许多成果,通过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以至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巨大变革。科学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了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系统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对于现代化文明建设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加速了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价值观念的更新,事实上,科学是现代文化的基础,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关键。而科学技术的基础是教育,教育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性因素,是经济与科技赖以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强有力的影响因素。在中国,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即将来临的21世纪向全球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不只是教育内容、手段、方法的革新,而是教育体制、结构模式及教育政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还包括教育的综合性、教育的终身性、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等等。变革的目的,不仅在于满足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要求,不仅在于支撑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且在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创造能力、思考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满足人们多层面的文化需求,建立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并以文化的力量引导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人类文明建设的方向发展。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市场的发展状况是民族文化精神与力量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世界各国专家测算综合国力时,国家或地区报刊发行量、文化传播工具拥有量、图书馆及藏书量、阅读各类图书人次、人们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各种文化媒体收视率、人们平均拥有文化传播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均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因此,我们在强调正确的文艺舆论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必须重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激发起民族文化消费的激情,推动各种形式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文化国力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从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要求人们以最高智力水准和相应的素质感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弘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理性精神,制定生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新战略。
民族精神是文化国力的支柱。民族精神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无不重视弘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在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融汇了科学与教育的新质内涵,吸收了世界各国文明的成果,促进了民族意识与现代化观念的统一,从而使其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空前发挥。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精神,一旦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融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就会产生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等思想文化意识必然为民族精神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新的精神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的实现。
民族文化是文化国力的源泉。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其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可能遇到这种灾害和那种困难,经历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文化的先导作用和激励作用,使广大群众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重建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外,文化是一条历史的长河,既不能割裂,也不能静止不变。文化在其动态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容纳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各种新的内容,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现代文化的潮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文化国力发展的不竭源泉。
政府形象是文化国力的重要因素。形象是本质的外化,形象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形象的力量,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世界组织在全球国际竞争力的测算中,社会改革活力和政府积极进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个主权国家良好的政府形象,对外可以是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对内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自豪感、使命感,有效地开发民族的创造力。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建设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公民形象、干部形象、企业形象、政府形象、地区与城市形象等,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在国家与民族的形象建设中,塑造一个具有活力、依法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级政府形象至关重要。在政府形象中,干部的形象,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形象又是极为重要的。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谈到,要把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要坚决地惩治腐败。这正是形成良好的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文化国力发展的动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经济的发展不断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包括技术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等等。作为国家一级的创新体系,更重要的是管理创新,即如何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关键的地方,如何把科学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使广大劳动者素质迅速提高,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要做到技术创新,需要人们的知识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等各种因素的配合。要建立以科技创新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还需要观念的变革,需要以科学为中心的现代文化的推动。管理的创新、制度的创新,需要全民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普遍提高。我国的改革已走过20年的历程,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实践是推动改革前进的动力源泉。在当前激励社会活力、培育创新能力仍然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需要。
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提高文化国力的重要保障。民主与法制直接关系到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状况。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属性。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民主必须同健全法制紧密结合,实行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与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国力论的提出是建立在现代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它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立足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离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离开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现代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抽象地谈论文化的作用,常常会陷入一些与事无补的争论,并且会重蹈“文化决定论”的覆辙。因此,研究文化国力不能脱离经济、科技等多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强烈地显现出来,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性潮流。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中悄然兴起的企业文化等现代经济文化现象,丰富了现代文化的内容,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而也是文化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现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既是社会的经济支柱,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的文化环境、企业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与思想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我们在从事文化国力研究时,必须对企业文化等现代经济文化现象予以高度的重视。同时,国家的政治状况、政治活力、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又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
在文化国力的研究中,会遇到指标量化的难度,特别是软指标量化的可信度和有效度问题,但这并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第一,文化国力的某些构成因素,比如教育与科技水平等投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社会职业培训、社会人文指数等均是可以通过指标量化加以测算的,并可以通过可信度较强的数据测算出其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第二,随着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各种反映文化国力的数据的传播程度、透明度、可比性均会增强,从而为文化国力的测算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第三,某些精神文化的因素,也不断通过一些物质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显现出来。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舆论监督力度的强化来推动对文化国力发展的测算。这正如对企业资产的测算,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比较好测算,而企业形象、品牌、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则比较难,但目前国内外已逐渐探索出一些测算企业无形资产的方法。对文化国力测算十分重要。通过对文化国力的测算,有利于我们克服经济与文化相互对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脱离的现象,而充分发挥文化国力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