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政府论文,国有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国政府曾试图改革国有企业,完善其运行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解决国有企业负担沉重、长期巨额补贴、缺乏独立自主性与竞争压力的弊端。这种努力最典型的表现是政府先后发表的“三个白皮书”。
英国政府改革国有企业的政策
美国政府对国有企业政策的理论,来自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货币主义核心理论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的手段。根据这一理论,英国政府决心制服由于过去在公共部门超经济分配所导致的通货膨胀制定了消减公共开支,紧缩信贷的政策。其中改革措施最激烈的是私有化。
所谓私有化,狭义的理解就是全部出售国有企业的资产,将国有企业所有权转变为私人财产所有权的过程。广义地理解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或缩小国有企业的作用,发挥和扩大私人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将国有企业或国控企业全部或部分财产权出售或承包给私人,并改善其它未出售或承包国有企业经营的发展全过程。
私有化有双重积极的目的。一方面是有利于私人经济的发展,改善国有企业同国家的关系,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加强市场竞争,增加消费者选择余地。另一方面,可以卸下庞大公费开支的担子,增加财政收入,有能力从事社会福利和保险,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英国政府坚定地认为:实行货币主义政策,推行私有化的改革措施,尽管是一剂“苦药”,会造成失业和经济失调等方面的短期困难,但它却给人带来长远的利益。正如弗里德曼在《自由选择》一书中所指出的:“正确的选择只能是:我们增加失业就是作为减少通货膨胀率的后果,还是作为医治通货膨胀率的一个短时期的副作用。”英国政府认为,随着私有化的执行,新企业将代替设备陈旧、经济效益差的旧企业,新的就业机会产生。与弗里德曼观点的相对应,英国在撒切尔政府第一任期内通货膨胀率尽管1981年秋开始下降,到1983年保持5%以下,但却付出了失业率不断上升,1982年1月失业人数突破300万人的代价,而1979年失业人数只有80万人。在1985年失业率为5-6%,失业人口达315万人。
英国政府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内容
英国政府改革的目的是“对亏损的企业实行扭盈,对盈利企业实行私有化”。应该看到改革的核心是推行私有化。而以提高效率扭亏为盈为中心的改革,只是针对不够出售条件的国有企业,其最终目的也是为“私有化”创造条件。
一、以扭亏为盈为目标的改革措施。
(一)鼓励竞争。为了鼓励竞争,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废除或减少国有企业的垄断权,或降低垄断地位。1980年议会通过了运输法、民航法,电信法和石油与煤气企业法。其他如邮件传递、小煤矿开发则放松限制,鼓励私人竞争。
(二)严格约束财政资金。为了使国有企业达到财政资金自给。一方面,对若干问题严重的国有企业大大削减其借款限额,迫使其裁员减产,提高效率,限期做到“扭亏为盈”。另一方面,允许国有企业从私人资金市场借贷。
(三)通过关闭工厂、解雇工人,使工资与劳动生产挂钩。如对英国钢铁公司进行改革,关掉亏损工厂,裁员11万,并使工资与生产效率挂钩,结果1981-1982年度该企业亏损额比上一财政年度减少一半。以同样方法在1983年对英国煤矿局进行改革。
(四)减少政府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首先,扩大董事会的职权,使董事会在经营决策上享有更大的权力;其次,取消“物价和收入局”,改革了国有企业僵化的产品和劳务价格制度。价格变动不再报请有关机构审批。第三,部分更换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第四,改善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工资待遇,实行“固定工资加奖励”的制度。
(五)扩散国有企业股权。随国有企业股权向社会出售,尤其是向本企业雇员出售。分散的股东一方面关心自己的投资利益,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既关心公平的价格,又要求良好的服务,从而给企业以压力,使企业改进服务质量,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扭亏为盈”的改革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如英国宇航公司,度过了1981-1982年的衰退难关,转为持续盈利。电信公司吸引私人资本后,全国电话待装户由1980-1981年的12.2万户降至1984年的2000户。
二、改革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步骤。
从1979年10月在国有企业中推行“私有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1979年为试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把一部分公共房屋出售给私人。政府只是将一批小型企业出售给私人经营。同时1979年关于私有化问题,政府也只是寥寥数语谈到准备将最近刚刚国有化的航空业和造船业的拥有权出售给私人,但并未实施。
第二阶段。1980年到1983年为推广阶段。政府在这一阶段的政策,总体来说是谨慎的。私有化逐步由公共服务部门扩大到国家石油公司、英国宇航公司、全国货运公司、电缆与无线电公司、海港联合会,糖业公司以及一批机械制造业。如1982年2月,全国货运公司管理人员和雇员从政府手中买下公司的全部股票,成交额700万英磅。政府于1979年10月,1981年6月,1983年9月分三次出售了英国石油公司的部分股票。1981年2月,政府出售了在英国宇航公司拥有的50%的股份。
第三阶段。从1984年到现在是大规模推行私有化阶段。这一阶段出售的公司几乎是盈利的企业,也包括一些国家垄断企业。例如,英国的电信公司、英国煤气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石油和汽油公司、供水公司、机场联合管理局、长途汽车公司、中央电力局等。政府之所以大规模推行私有化,是因为在撒切夫人第一任期间,已经看到私有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重要性,因此认为私有化必须加快推行,并已成为头等重要的政治问题。
改革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新问题
英国政府把私有化作为改善国有企业经营效果的政策,在实践中获得较为明显的效果。据统计表明,部分私有化后的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方面有较大的改观。如英国宇航公司私有化后,在5年中利润从1981年的6260万英磅增加到1985年的1.27亿英磅,提高了两倍。国家货运公司1982年私有化后,头两年利润翻了一番,到1986年利润增加了六倍。阿英夏姆国际医疗设备公司1982年私有化后,利润提高了两倍。
然而,在政界、经济界和公众中对私有化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反映有:
在政界、经济界、工会领导人认为,私有化完全出于执政党分化选民的政治目的。工党表示,只要再度执政,将私有化的企业重新国有化。工会领导人认为,即使国有企业效益低,也会维系许多公共事业;但私人企业却会因不赚钱而不为之,或少为之。在公众中也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工人对私有化存在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认为私有化可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担心私有化后增加了不安定感。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对私有化持反对态度,认为私有扩大了贫富差距。一般公众担心,私有化后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会涨价会影响人民生活。事实上,私有化改革在实施中也有它不成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