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友1 李颖萍2
1.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外科 610031;2.成都锦江大观医院 610066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70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对照组疼痛评分略低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更好的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效果;活动能力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Methods 70 case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 at random,who treated with PKP and PVP,respectively,35 cases each group. We analyse th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recovery time after operation,bleeding volume during operation,and hospital stay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rea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0.05). After operation,the daily activity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0.05). Conclusion PKP is a simple,saf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which can relieve pain,maintain vertebral stability,restore vertebral height and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n senile patients with OVCF.
Key words: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curative effect;ability of daily activities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易引起骨质脆性增加和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量低和骨组织微结构被破坏[1]。该病常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老年女性,通常发病于患者脊柱的胸腰椎、髋部股骨颈、桡骨远端等部位,其中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最为常见,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多,传统治疗多采用长期卧床、止痛、腰背肌功能锻炼、抗骨质疏松治疗及佩戴胸腰部外固定支具等保守方法,但并发症及并发症引起的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由于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易于操作、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主要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这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在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简单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PVP和PKP手术方式;各3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术后均有随访,无器质性或精神类疾病;术前骨密度检查明确为骨质疏松,X 线、CT 检查明确为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后缘无明显破损,MRI 检查提示为非陈旧性骨折,无明显神经和脊髓压迫;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一致,疼痛部位与骨折节段一致。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影像学检查提示有椎体附件骨折或椎体后缘破损者;椎体压缩超过 75%者;MRI 提示为陈旧性骨折者;其他原因导致的椎体压缩骨折者(如有明显的暴力外伤史、肿瘤、长期服用激素等);术后失随访者。对照组男10例,女 25例,共39椎,其中单个椎体骨折者31人;两个椎体同时骨折者4人,且均为女性;年龄 62~79岁,平均年龄(72.1±3.2)岁;观察组男13例,女22例,共37椎,其中单个椎体骨折者33人,两个椎体同时骨折者2人,男女各1人;年龄60~7岁,平均年龄(71.6±3.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术前使患者取俯卧位,胸腹部悬空,以减少腹内血管压力;手术部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用C形臂X光机透视下定位伤椎及其椎弓根投影点并标记,定位伤椎并标记,使用1%盐酸利多卡因稀释溶液行穿刺点局部麻醉,单侧经椎弓根穿刺;透视下将穿刺针经椎弓根进入到椎体,使针尖侧位片上超过椎体后缘2~3mm;拔出针芯后插入导针,随后置入工作通道,将精细钻在透视下缓慢钻入,直至钻头正位接近椎体中央,侧位接近椎体前缘;取出钻头,PVP 可直接注入骨水泥,而PKP将球囊置入椎体的前中1/3扩张后再注入膏状骨水泥;边注射边透视,以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情况,避免骨水泥渗漏,如发现骨水泥向椎体周围渗漏,应立即停止注射,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下肢功能。待骨水泥固化拧断拔出推管和工作通道,消毒后无菌敷料包扎;术后1~2 d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逐步下床进行功能锻炼。PVP(对照组)平均注入骨水泥 2.8 ml(2~4.5 ml),PKP(观察组)平均注入骨水泥4.4 ml(3.2~5.0 m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1.3 观察指标
1.3.1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评估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满分10分;
1.3.2疗效评价 对两组患者进行四个月的随访,对患者实施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表现为:3分表示患者只能坐位或者是需要使用轮椅;4分表示患者被迫卧床休息;2分表示行走困难;1分表示行动没有明显的困难。
1.3.3 并发症 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分析数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7.0±1.8)和(2.3±0.9),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分别为(6.8±1.5)和(2.2±0.8),对照组疼痛评分略低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评分为(53.6±7.6)分,治疗后为(93.5±6.2)分;对照组治疗前评分为(54.8.4±6.6)分,治疗后为(80.9±5.9)分。在日常活动能力评定方面,观察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4 并发症
PVP 组骨水泥渗透有 7例(20%),PKP 组有3例(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1.87,P >0.05);同时两组患者均无肺栓塞、感染、肋骨骨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常见于老年人群,发生率约为25%,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进行性脊柱塌陷、畸形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一般需要采取长时间的卧床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褥疮、深静脉血栓及坠积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还会导致患者死亡。PVP和PKP手术为目前常见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手段,这两种微创手术能快速而持久地缓解患者骨折部位疼痛和改善其生活质量,止痛机制分为以下几方面:注入骨水泥后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聚合时的高热破坏了周围神经末梢;骨水泥未聚合时单体的细胞毒性作用;穿刺后降低了椎体内的压力,因此两种手术均具有良好的缓解疼痛效果。两种术式虽有相同的止痛机制,但操作方法、疗效等方面还是有区别的。
研究指出[3],通过椎体强化可恢复椎体高度和减少畸形减轻屈曲力矩对周围的椎骨作用,从而降低再骨折的风险。但也有研究认为[4],骨水泥的注入可使得椎体硬度的增加、临近椎体的应力增加,从而会增加临椎骨折的风险,但无论是哪种论断均认为骨折的再发生与骨水泥注射的量相关。因此,两种手术对临近椎体骨折的影响仍存在一定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同时,对照组手术后疼痛评分低于观察组,骨水泥渗透发生率为20%,低于对照组的8.57%,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表明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患者的术后疗效,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而在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方面,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日常活动能力。而究其原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穿刺针较粗,椎体内球囊扩张能够产生足够压力促使椎体的高度恢复,同时,也可通过该穿刺针进行骨水泥的注入。另一方面,球囊的扩张作用,能防止骨水泥渗透[5]。
综上,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过程中,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能明显改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5
[2]刘楠,陈亚平,周谋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8):618-622.
[3]粟迎春.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3):74-75.
[4]任虎,申勇,张英泽,等.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 吉林医学,2013,26(16):1005.
[5]王靖,沈雄杰,黄象望.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8):2221-2222.
论文作者:李继友1,李颖萍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椎体论文; 患者论文; 骨质疏松论文; 成形术论文; 对照组论文; 水泥论文; 评分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