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生实验,充实小学科学课堂论文_肖金玉

开展学生实验,充实小学科学课堂论文_肖金玉

摘要 实验是科学知识获得的重要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强化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深度的重要活动。科学教学中,演示实验只能通过学生观察的方式展开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和认识,而学生实验则能通过学生感知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亲自观察和分析思考等方式主动推理和归纳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这对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科学规律的获得十分重要。对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当注重实验教学、应当注重组织开展学生实验,切实让小学科学变得富有生趣,让小学科学课堂富有吸引力。对此,本文就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组织开展学生实验展开了论述,总结了几点有效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生实验;课堂;教学

引言

即便是在新课改教学理念提出数年的今天,依然有不少教师为了追求知识教学的效率、为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传输的高效性而忽视学生的感知效果,忽视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成的过程,以单一的讲授法方式展开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得出可谓是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类在探索和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是经过数次曲折的实验经历。然而,部分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完成一些偏怪难题而压缩了学生认知和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以语言工具作为学生认识科学知识的载体,忽视学生的实验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降低,对科学学科的兴趣难以获得培养。同时,学生在认识科学世界、探索科学规律时因为缺乏有效的实验资源支持,缺乏实验载体的凭借,其知识的理解深度不高。对此,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开展学生实验进行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才能让小学科学课堂变得充实多彩。对此,落实学生实验的探索,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展开教学。

一、应用丰富现象,激发实验动机

小学科学知识的获得,应当是在学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上,应当是在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的前提下,展开对规律和经验的探索。在小学生认识科学世界时,最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和探索欲望的方式之一,便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初步感知实验的魅力、帮助学生认识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的神奇。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应用一些新奇的实验,向学生展示科学世界的神奇魅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认识声音的产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声音已经十分熟悉,但是几乎没有学生想到过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学生更是对于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声音未曾有过疑问。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揭开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疑问的面纱,让学生对声音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声现象。教师携带者汽车音响并在音响上方放有一定的绿豆,然后将音响的开关打开。随着音乐的播放,绿豆在音响上方有节奏的跳动。此时,学生将会看到声音的神奇魅力,隐约间感知声音和振动之间有某种联系。随即,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声音的产生伴随着什么现象呢?随即,教师再给学生提供音叉、小锤子、乒乓球、水等工具,引导学生开展学生实验,亲身实验、亲子探索,主动去解释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疑问。

二、引导学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科学知识的获得,应当经历对科学实验现象的提取,应当经历对科学实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基于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应当引导学生在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将现象的本质挖掘出来,并通过简洁的文字进行呈现,这也是科学知识获得的基本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主动归纳,主动对科学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训练学生的归纳性思维水平,训练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杠杆是怎样工作的》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人们对杠杆的使用、理解杠杆的使用原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应用杠杆原理的一些物品,其中包括羊角锤、扳手、瓶起子等工具,并在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为什么不徒手起掉铁钉?为什么不徒手拧下螺丝?为什么不徒手掰开瓶盖?这些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随即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杠杆原理,认识杠杆工作的规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横杆、钩码等工具,并引导学生在应用这些工具的过程中,收集左边的钩码个数、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以及右边的钩码数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然后,分析自己放置钩码时,分析该杠杆究竟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亦或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在学生收集完数据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杠杆在平衡时有怎样的规律,如何应用杠杆才能起到省力的作用。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分析自己所得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才能进行规律和结论的归纳,进而认识到: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距离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当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离支点的距离相等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此实验结论和规律的获得,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增强,归纳和结论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获得,其理解深度必然能够得以有效深化。

三、组织学生演绎,提升应用能力

规律获得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应用,科学知识探索的价值也多体现于知识的应用环节。只有当知识在应用时,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秉承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组织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演绎,引导学生通过课后的实践应用,以感知科学知识学习的价值、体验科学实验的价值。例如,在《让小灯泡发光》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能帮助学生认识:让一个小灯泡发光,需要基本的开关、导线、灯泡、电源等基本的电路元件组成,并且在课堂中由教师引导者学生开展对电路的构成进行了基础的分析和实验探索。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对于电的应用十分广泛,其中最常见的便是照明设备。但是,生活中的照明设备和课堂中学生所学的电路并不相同,部分设备中的开关可以控制整个电路中所有灯泡的亮和灭。但是,也有部分设备中,开关只能控制一部分灯泡的亮和灭。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在课余生活中探索生活中人们如何连接电路才能实现如上功能。在学生的课后探索中,学生发现:当开关和小灯泡不在同一路时,开关并不能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如果开关和小灯泡在同一条路上时,则小灯泡将会受到开关的控制。在如上演绎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初步认识了电路的两种基本结构——串联和并联,学生在课后的实践和探索中,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同时,如上演绎性的开展,让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学生更认识了人们在应用科学知识、探索科学规律的过程中,灵活应用知识能够使之起到辅助人们的便捷生活的作用。

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学生实验,组织学生亲身经历、亲自动手实验以探索科学规律,这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应用丰富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并组织学生演绎等方式展开教学,切实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殷春丽.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20+125.

[2]冯然.如何通过小学科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9):193.

[3]武青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26-27.

论文作者:肖金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1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3

标签:;  ;  ;  ;  ;  ;  ;  ;  

开展学生实验,充实小学科学课堂论文_肖金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