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片年度票房排行榜”十年纪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纪事论文,影片论文,年度论文,票房排行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排行榜,英文名字是Billboard,它的原意是广告板、公告板、招贴栏。在娱乐业发达 的国家,排行榜的概念广泛存在于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等各文化产业中。它的作用 大致有两个:一是宣传。通过定期公布排行榜,以达到宣传产品,推动营销的目的;二 是为业界提供大众对某产品的反馈,是市场的晴雨表,投资的风向标。排行榜通常由业 界的专业组织和机构评估完成,以保证其客观性和专业性。大约十年前,排行榜对中国 电影界来说,还是个不受重视的概念。1996年《电影艺术》杂志第3期推出了内地第一 个全国性国产影片年度票房排行榜,这个被忽视的概念才渐渐成为研究中国电影产业发 展重要的参考指标。
排行榜的价值是对产品和市场而言的。第一个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正是产生于中国电 影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年代。1992年底,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的《关于当前深化电影 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彻底打破了建国以来,国家垄断的电影发行模式,由中影 公司到省发行公司再到市属发行公司的层级发行体制开始瓦解。票价原则上也放开了, 具体由各级地方政府掌握。1993年,先是北影厂直接与上海永乐公司签订了《狮王争霸 》的发行合同。这是机制改革后,制片厂和地方发行公司签订的第一份合同,被称为“ 上海签约”。紧接着,北影厂绕过江苏省发行公司,与江苏最富裕的南京、无锡、南通 、苏州4市接触,尝试向下发行。不久,16家制片厂在北京与上述4市签订了影片发行的 许可使用总合同,完成了当年所谓的“江苏突破”。1994年又有了“山东突破”;1995 年分账大片引入中国。发行行业的深化改革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掀起了一次不小的高潮。
身处这样的电影氛围中,我们敏感地察觉到,市场价值将会成为中国电影体制改革最 终所要确立的基本价值。“研究中国电影的现状就不能不研究观众的审美愿望和心理需 求;就不能不研究电影市场的起伏变化和走向;电影批评的命题也就自然会与市场经济 的运作相联系;电影理论除了对电影本体的研究,也需要把电影制作、电影再生产包容 在内……”(“1995年国产卖座影片排行榜”编者的话)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体制放开之 后,电影市场虽然出现了异常红火的局面,但电影的制作水平并没有明显的提高,粗制 滥造,片面追求市场效益的情形屡见不鲜。由此,我们产生了做一个国产电影票房收入 排行榜的想法。这个榜不仅要反映当年的国产电影市场的基本情况,还要有我们对上榜 影片的艺术评论;既尊重市场和观众的选择,也要体现学术刊物所秉持的理性和专业性 。
想想容易,真正干起来却是困难重重。
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没有影片票房收入的信息来源。《电影艺术》杂志的定位主要是 以电影艺术与文化的学术研究为主,缺少对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因此也就没有这方面的 关系和信息。当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电影局的计财部门。在那里有各省市定期报来的 月报表和年报表,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也许可以得到一个准确的国产影片票房的统 计结果。但等我们到电影局一看才发现,各省市报上来的表格像小山一样堆在文件柜里 ,没有系统的整理。在查找这些报表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地报上来的票房资料在 时间上有很大差异。有些地方报上来的是半年前的数据,有些地方的月报表没有显示具 体影片的数据信息,而只是影院经营状况的统计。面对这样一堆与想像相去甚远的数据 ,我们开始怀疑是否能够做出一份相对真实的全国范围的票房收入排行榜。
真的要感谢中国电影发行体制的深化改革。如果没有1993年推行的改革步骤,我们可 能真的无法完成这样一件艰巨的工作。诚如前文所述,在经过了“上海签约”、“江苏 突破”、“山东突破”等一系列的重要事件之后,旧体制下的发行公司已经不能掌握影 片整体的销售态势,倒是一些具体影片的发行方和制片方对票房收入有更准确的了解和 控制。根据这样的变化,我们及时调整数据收集的方式。我们先找来中国电影公司主办 的《中国电影市场》杂志,把1995年各地卖座比较好的影片列出名单,确定北京、上海 、广州为主要统计的城市,兼顾其他城市,然后通过个人的关系找到这些影片的制片方 和发行方,请他们提供票房收入情况。一经变招,效果明显。在发行界朋友们的鼎力支 持下,“1995年国产卖座影片排行榜”火热出炉。现在再看这张十年前的榜单,你会发 现它有诸多缺憾:统计的地域范围不广,统计影片也仅限于卖座影片……但就是这张稚 拙的榜单,却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界的几个第一: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国产影片的票房收 入统计;第一次由业界专业组织进行的全国范围的票房统计工作;第一次明确地把排行 榜作为产业研究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我们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观念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最大的困难。在最初收集资料的过 程中,我们遇到最多的事情就是被质疑,要这些数据干什么?做排行榜干什么?排行榜会 不会对影片的发行方产生负面影响?当时中国电影虽然已经开始了面向市场的改革,但 电影管理部门的工作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电影事业管理的行政领导的思路中。有些 人担心真实数据的公开化会妨碍电影的管理工作。电影的政府管理部门尚未确立市场经 济条件下的有效的产业管理方法。对于电影发行界的从业人员来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顾 虑。
1996年之后,我们和一些发行公司建立了比较密切的联系。1996年之后的票房收入排 行榜基本上能够反映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的状况。到了1999年,发行体制进行了更深入的 改革,院线制开始实行。原来的电影公司有的变成了院线公司,影片收入的利益分配有 了新的变化,偷漏瞒报的情况变得严重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对影片票房收入的 统计,被有些地方当成了是对商业秘密的侵犯。这种情况虽在早期也发生过,但此时却 显得更加突出。很多公司不愿再提供数据,有的公司提供的数据明显不真实。面对这样 的局面,我们只能再次调整工作方法,不再大网捞鱼,而采取分区抽样的方式,首先根 据几年来我们对于国产影片票房整体态势的分析,确定了有代表性的地区和院线公司, 然后把当年上映的主要国产影片列出表格,请他们填写。这样做既保证了票房收入统计 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让院线公司安心,我们的统计并非只针对卖座影片,也包括其他 国产影片,是针对市场状况,而非个别赢利影片。事实证明,这是科学的,这种方式一 直沿用至今。
可以说,在十年排行榜的统计过程中,我们切身地经历了电影从业人员和电影管理工 作者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然和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定位以及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步骤密 不可分。从2003年开始,电影局每年都要出版一本电影蓝皮书,票房排行榜是其中重要 的内容。各院线公司也通过报纸和杂志把自己发行影片的票房情况甚至于影院收入情况 公之于众,以期达到宣传电影,宣传影院的目的。票房收入数据的公开化,已经成为判 断市场,分析观众的重要指标。“国产影片年度票房排行榜”十年来,见证了这一变化 的过程。它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业界产业观念的形成。
结合排行榜的刊出,《电影艺术》通常要组织一组相关的研究文章。纵观十年来的讨 论会发现,这些话题都紧扣当时的电影现状,不断深化对于电影产业理论的研究。
在排行榜推出的最初几年,我们主要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1.观众到底喜欢什 么样的国产电影?2.有市场的影片是否具备相应的艺术质量?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 在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的初级阶段,电影界对一些涉及市场问题的困惑。比如,在“19 96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排行榜”编者的话中有这样一段:“主旋律影片如何具有经济效 益?高成本和高票房的关系?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在市场营销中的位置?类型影片创作的 成败得失?艺术电影的市场宣传和观众培养……”这些大约十年前提出的问题,在今天 看来仍旧有它的现实意义。
2000年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不断加快,配合排行榜的话题也越来越深入。在“ 1999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排行榜”的编者话中,我们提出:“倘若我们把电影看作是一 项如同其他产业一样的,以产供销为流程,以投入产出创造利润、增加税收为目的的文 化产业的话,那么,我们对电影/产品是否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我们是否有健全的全行业 共同遵守的法律法规?我们的产业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我们如何有机地调整生产/制片厂 与流通/发行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等等。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避中国电影产业机制中的 种种制约产业经济发展的因素的话,我们的排行榜便会在不断重复的问题症候中,去读 解中国电影”。这些问题直指产业发展的核心,在当时,如此明确地提出产业化问题的 可谓凤毛麟角。包括中国的电影企业如何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院线制与电影体制改 革的深化;民营资本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电影批评对于电影产业发展的能动作用… …这些论题不只是反映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某个阶段的基本状态,它也成为我们讨论电影 产业问题的一个最佳的角度。没有任何一种理论预设会比活生生的数据来得更有说服力 ,更真实。以至于每到第三期,我们都需加印刊物,现在每年的散本杂志中,最缺的就 是第三期。排行榜已不仅仅是单纯宣传电影,反映市场的功能,而成为更加科学深入认 识产业规律的途径。它不仅是国内电影研究者的参照数据,也成为国外研究中国电影的 论文中反复引用的资料。
在结合排行榜对中国电影的产业发展提供学理分析的观念中,我们不能局限于当下, 而是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推出排行榜的最初几年,我们曾提出了关于主旋律影片的市 场拓展问题,并且在理论上对主旋律电影在当下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此 后,每年的排行榜上都会有一两部主旋律影片上榜的事实说明,我们对当下中国电影文 化态势的判断的前瞻性是准确的。譬如,早在1996年我们就提出了关于市场炒作的问题 ,并对这样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性的质疑。事实上,从此后中国电影的市场营销来看,炒 作确实成为一个被广泛诟病的行为。
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候,我们推出了以各国营电影制片厂厂长访谈为主题的“独家 论坛”。全面地向业界和读者呈现了国有电影企业的现状以及经营者的思考。其中很多 的观点都成为后来中国电影改革的实事。再比如“关于艺术片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在 商业片大潮的声浪中,很少有人去提及艺术片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从排行榜的结果观察 到,每年都有几部艺术电影榜上有名。那么,面对这样一种市场现实,我们应该有怎样 的理性思考和应对策略?此后不久,霍建起导演的影片《那山 那人 那狗》在日本获 得了超高票房,对比在内地上映时的萧条和冷清,人们开始关注艺术电影的市场问题。 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较之其他媒体有一定的超前性。而这种超前性是依据排行榜所 提供的信息分析出来的。2003年,我们对民营电影机构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地位的关注 也是有这样的一种内在的联系性。民营影视企业出品的影片越来越多地占据着排行榜的 重要位置,它已经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种现象。此后,研究民营企业在电影产业中的 位置渐成为中国电影理论界的焦点话题。
“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在今天的意义上来说,已不仅仅是影片宣传和简单的市场评 估,而成为对中国电影文化态势流变的记录;对于排行榜的考察,已不仅仅是对于市场 的认识,而成为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整体进程的关注。存在于排行榜中的问题和话题成为 研究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艺术发展最有价值的症候点。排行榜这一份独特的意义是无可 取代的。同时,排行榜也为中国电影理论界倡导了一种从实际出发,从受众心理出发, 从产业文化发展现状出发,研究当下中国电影问题的精神。这一份现实感和问题意识是 当今中国电影研究中最为缺乏,也是最迫切需要的精神。由市场的客观记录到电影研究 的理性观察,这样一种路径和由此而产生的方法是我们推出排行榜最期望完成的工作。 现在看来,它不辱使命,但还有进步的空间。
最后,我们要竭诚感谢十年来对“国产影片票房排行榜”给予支持、帮助的各个发行 单位和同行们,没有他们的鼎力配合、大力支持,这项工作是难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