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培养现代公民品质论文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培养现代公民品质论文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培养现代公民品质

徐静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公民的生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公民作为公共生活的主体,是参与公共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公共生活对公民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公民教育不仅是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公共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从课堂教学到学校内部民主管理,再到社区服务,都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锻炼公民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学校;公共生活;公民品质

学校作为公民培育的场所,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进入学校公共生活之中,来自不同背景包括家庭情况、智力水平、形象样貌、兴趣特长等差异的同龄人中,发觉相互之间的共通性。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共同体的建构中,相互认同、共同参与。因此,建构学校公共生活,是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培养学生公民品质和公民精神的重要教育实践。

一、何为公共生活

汉娜·阿伦特在追溯古希腊时期的公共生活时,她指出“一个人如果仅仅过着个人生活(像奴隶一样,不让他进入公共领域,或者像野蛮人那样不愿建立这样一个领域),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阿伦特认为人是复数性的,人不是单个的存在,而是共同生存和栖息在地球上;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只有人能够表达差异,使自己与他人相区别,且只有人能够跟人交流自身这种差异,在人这里,他与所有存在者共有的他者性,以及他与所有有生命体共有的差异性,变成了独特性。因此,阿伦特认为公共生活具有的平等、自由和非暴力的特性。哈贝马斯在阿伦特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国家公共领域的发生、结构、功能、公众舆论等进行了探讨,因此其公共领域思想关注的是政治权力领域的公共性问题。哈贝马斯认为公共舆论和公共交往是公共领域的重要活动,公共舆论作为一种批判力量,是公民对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公开讨论,有规范和监督的公共权力行使的重要作用。公共交往是公共舆论形成的途径,存在于公共领域中的人的交往应是一种公众交往,是公众广泛参与、公众形成互动、公众意见得到尊重、公众自主得到保护的方式,给公民提供了互助合作、协商交谈、管理监督的平台。因此,作为与与公民的私人生活方式不同的公共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是公民践行公民品质、提升公民精神的重要支撑。即公共生活是公民在公共领域中,以普遍性的公共伦理为基本原则,为促进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为价值追求的公共交往实践活动。公民作为公共生活的主体,参与建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也塑造着公民。

二、学校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和公民教育是来自西方的概念,我国本土自古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与教育观念与之存在着巨大差异。自民国初期,随着一波有志之士的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公共生活方式和公民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百姓视野,慢慢传入中国。从1922年起,我国的中小学中率先尝试设置和实施公民课程,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阻碍,我国的公民教育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与公共生活渐渐兴起,公共领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关注。这也为学校公民教育的开始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接受教化来促进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场所,而且是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利益、培养公民品质、形成公共理性的地方。学生过什么样的生活,便会有什么样的品格。如果学校公共生活倡导诸如正义、尊重、参与、协商等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的品质,就应该营造具有这样品格的学校生活。

(6)对成矿元素而言,淄博市土壤中Ag基准值最高,枣庄市土壤中Bi,Sn,W最高,泰安市土壤中Au最高,日照市土壤中Ce,Zr,La最高。从元素分异特征看,除Zr在济宁市,Ag,Bi,W,Pb在威海市变异系数最大外,其余元素(Au,Cu,Mo,Sn,As,Cd,Cr,Cu,Ni,La,Ce等)变异系数在烟台市最大,显示了烟台市巨大的多金属及稀土(La,Ce)成矿潜力,同时说明威海市可能存在Ag,Au矿化区(带)。

学校公共生活是构成学校培养公民品质的伦理基础。学校培养公民品质要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为基础,公共伦理的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支撑。当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即从家庭的私人领域进入学校的公共领域之中,由公共伦理关系取代了原来的私人领域的道德伦理关系,学生要遵守公共空间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的公共伦理道德。学校的公共生活为公共伦理规范提供了合法性,通过公众的监督和检验,学校将公共伦理经由公共生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公民的品质。因此,学校的公共生活构筑起学校的公共伦理基础的作用,为学校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奠定伦理基础。

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必须要在学校中建构起民主的生活氛围,让学生作为学校主体的一份子,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公共事务中。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在促进学生生成和发展民主意识同时,对学生公民行动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民主的学生公共生活,需要处理与权威的关系,使得民主与权威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公共生活。学校民主生活的建构,不是完全排斥权威,而是通过理性的限制,对权威进行合理的使用。在民主管理过程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成为对学校的发展和变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从学生角度而言,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将使学生摆脱单纯接受知识学习的境况,构筑起更为丰富、生动的生活世界。例如学校给学生以开展各种社团实践活动,在学习之余,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壮大。由学生自主组织民主社团,通过社团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来充分参与公共生活。从课本和教室中解放的学生,将在社团活动中找到更为广阔的公共生活领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学校公共生活的具体实践

(一)课堂教学

在学校中,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参与学校公共生活最为基本和最为广泛的形式。课堂教学需要体现现代公共生活的基本品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来来自其同学的关注、尊重,让学生身处于公共视野中学习和成长,这构成了学生在学校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是公共生活的有效形式,最关键的要素在于教师和学生一同在课堂上,对问题共同探究,相互合作,从而形成一个互相协助的公共场所。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尽情的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自身成长所需要的资源,于此同时每位学生也现实成为其他学生成长的背景条件。

社区生活是公民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公共生活的引导,让学生对社区生活、社区服务给以更多的关注,进而可以增强学校培养公民品质的效果。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不仅是在校院内部发生,同时还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连接,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实践中锻炼公民能力,提升公民品质。

(二)民主管理

学校公共生活作为构成学校培养公民品质的实践基础。学校不能仅依赖课程教授和知识传输来对学生进行公民品质培养,生动具体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养成公民品质、锻炼公民的践行能力的重要依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的公共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帮助学生养成公民品质,同时为学生参与更多的公共生活实践做了铺垫。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参加各种生活实践来内化公民知识和公民品德,从参与学校的公共生活,到社区中的公共生活或者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例如学校中的社团组织,学生会自治等,在社区公共生活中,参与社区环境治理,治安维护等,切实感受自己作为一名社区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也可以参与社会志愿者行动,社会慈善事业等等。在众多的公共生活的实践中,学生以公民的身份践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品质与公民能力进而得到一定提升,由此更为全面的形成了公民意识。因此,学校的公共生活是学生培养公民品质的实践平台,学生借助学校的教育和引导,积极参与到学校、社区、社会的公共事务当中,不断提升自己所为一名合格公民的能力。

2.2.1 标准舞练习组与拉丁舞练习组女生对比分析 根据表6显示,通过13周的体育舞蹈训练,标准舞练习组女生在上肢快速反应协调性测试、触杆反应测试和十字变向跑的灵敏性测试中,均为P<0.01,训练前后测试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全身协调测试中因前测错误次数较少,前后虽有提升,但P>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拉丁舞练习组女生在4项测试中均为P<0.01,训练前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三)社区服务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以教师为核心,传授的是客观性知识,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客观知识灌输,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学对话并没有建立起来,教学的话语权被教师攫取,学生只能被动的记忆,重复教师的话。课堂教学要一定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这意味着要把课堂的话语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参与课堂知识的学习,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共同讨论。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强调合作教学、对话教学、小组合作,这些要求使得课堂生态发生着变化,向着公共话语的方向迈进。一个好的课堂教学开展形式本身就是锻炼个人的公共生活品质、启发公民人格的重要方式。处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究,同时鼓励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这都是公民品质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可以培育学生的公民合作精神,鼓励学生之间展开学习交流,在彼此的交流和沟通中打破原有的孤立的学习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合作性学习,小组或团体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课堂教学中,力争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在相互沟通、互相协调的学习状态中,促成独立、质疑、合作、共进意识的萌生和发展。课堂形式的改进,还需要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普遍联系,启发学生开阔眼界,关注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学会用问题带动学习的发展,引导学生共同踏实探究,寻求问题的解决路径。

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卫生、交通、安全、生态环境等公共服务中,用公民的视角来审视社区的公共生活,为社区突出的公共问题的解决贡献一份力量。例如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强,致使社区街道中常常垃圾城推,影响社区的美观,也对公民出行带来不便。教师可以利用社区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学生展开公民教育。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糟糕的社区环境,怎样才能有效的避免此类状况的发生。作为社区一员,我们身体力行的应该去做些什么促进整个问题的解决。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思考,让学生充分理解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应该担负的责任,意识到人人参与社区生活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投入到解决社区问题的行动中。通过具体的社区服务,可以让个体真实的走进社会,走向他者,形成个体与他人的积极互动。社区服务作为公民最直接的公共生活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发现、界定社区问题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的平台,也为学生共同寻求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提供了实践机会。目前,社区服务学习已经成为参与式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从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到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改进和提升,自主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再到社区服务中,切实体会作为社会公民的一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为社区公共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不断的在生活的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公民品质,提升公民能力。通过几个方面的整体建构,学生从学校公共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公民自主意识、民主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健全发展。

当Κ为奇数时,则式(10)说明只有可以任意选取.不论哪种情况,式(9)中共含有Κ+1个任意实常数.当Κ≤-1时,齐次问题(8)在规定的解类中只有零解,所以问题(5)也只有零解.

参考文献:

[1]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刘铁芳.学生何以进入公共生活之中——基于学生视角的学生公共生活建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5).

[4]刘铁芳.学校公共生活的开启与公民教育的拓展:基于活动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2).

[5]冯建军.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M].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

[6]叶飞.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超越“孤独的”公民[J].教育科学研究,2014 (7).

标签:;  ;  ;  ;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培养现代公民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