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模糊性和双重性论文_周梅

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模糊性和双重性论文_周梅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特征可以进一步彰显汉语特有的性质,本文拟从模糊性、双重性两个方面来探讨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特征,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影响,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汉语“红”色词族的多元性,这正是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

语义,简言之,就是语音形式所指称的内容。广义的语义包括语言义和言语义。语言义是语言形式在语言系统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及其之间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言语义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时所产生的言语形式与特定语境相联系的具体意义。

一、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模糊性

柏林和凯把颜色范畴看作标准集,即各种颜色的界限分明,一种色调只属于一个颜色范畴。这种观点将问题简化了,在解释很多问题时碰到了不少困难。直到凯和迈克丹尼尔提出颜色范畴应属于模糊集的理论,问题才得以解决。一种色调属于哪一色类,是程度问题,一个色类的代表色或典型色也即隶属于程度最高的色调。语义模糊现象是语言语词的一种性质,大多数学者认为语言中的语词很多都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语义的模糊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有学者早已指出:“相对性是语义模糊的根源和本质。”“边界不明显是模糊语义的本质。”

在一种语言中,颜色词语义的模糊性是指颜色词之间的界限的模糊性,颜色词与另一颜色词之间有中间过渡状态。如“红色”与“橙色”之间有过度,“橙红色”就可以算作是这一过渡的产物。即使是同一颜色词,也仍然有深浅、明暗、色调等方面的差异。以汉语“红”色词族为例,我们知道“红”是0.77微米~0.622微米的可见光引起的颜色感觉,这是“红”作为一个科学术语的界定。但是因为认知主体的差异性,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不同的认知主体对同一颜色“红”的感知是有差异的。有时即使是同一认知主体,对同一认知客体“红”的感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会不一样。

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模糊性还由于其作为词汇系统中的一员,必然也具备词汇的概括性特征。概括性是归纳某一类客观对象所共同拥有的特点,同时也舍弃了其作为个体的一些具体特征。这就使得概括本身就具有了模糊性,只有一个相对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介于“红”和“绿”之间的这些混合色正是其语义模糊性的产物。我们认为越是偏向概括性的“红”色词族的语义模糊性越大,越是偏向具象性的“红”色词族的语义模糊性越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红”的语义模糊性大于“深红”,“深红”的语义模糊性又大于“玫瑰红”。

另外,我们应该从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模糊性中发现它的积极作用。“完全清除词语的模糊性,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贫乏得多。”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模糊性正是其语义的灵活性的折射,也彰显了汉语颜色词的丰富性和灵活性。

二、 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双重性

我门之前谈到汉语“红”色词族的附加意义时,提到理据意义中的文化意义又叫联想意义。这种联想意义是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表现。因为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具有两极现象,有正反、善恶、褒贬的对立现象存在。所以具有文化观念和价值的汉语联想意义就具有了语义的双重性。又由于汉语“红”色词族本身也具有正反、善恶、褒贬的双重性,所以汉语“红”色词族也就具有了双重性。

语义的双重性是汉语“红”色词族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价值的符号系统的体现。在民族文化中“红色”语义的双重性表现为,它既可以表示“热情、喜庆、正义、进步”等意义,又包含有“极端、嫉妒、烦恼、警告、仇恨”等语义。前者如红心、红春联、红妆、红运、红旗、红利、红专、红皮书等;后者如挂红、愁红、眼红、红眼病等。

汉语“红”色词族的这种语义双重性,是红色自身的双重性和汉民族的辩证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共同作用的结果。红色是在0.77微米~0.622微米的可见光引起的主体对颜色的感知。红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因素。色调取决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波中哪种波长占优势;明度则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光线的反射系数,反射系数越大,明度越亮;饱和度是取决于一种颜色跟明度相同的区别程度,中等明度的颜色饱和度最高。从生理上说,一种颜色越是饱和,就越能被人所感知。上面提到中等明度的颜色饱和度最高,那么红色中等明度的饱和度最高,红色低等和高等明度的饱和度最低。当然,红色的饱和度也存在着中间状态。饱和度最高的“红”色词族会给人一种向上、进步、热情、正义、喜庆等心理情绪倾向,比如艳红、大红、粉红等。饱和度最低的“红”色词族容易影响人的心理情绪向极端、嫉妒、烦恼、警告、仇恨等转变,比如浓红、通红等等。

从汉民族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的特点来看,因为辩证思维的影响,使得汉民族习惯对称方式,喜爱成双成对的方式来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表现在对“红”色的感知上就使其具有了语义双重性的特征。

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双重性特征和接下来要讨论的汉语“红”色词族的“人文性”“民族性”一起奠定了进一步研究其文化蕴涵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小平 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2]符淮清 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沙夫 罗兰 译 语义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论文作者:周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30

标签:;  ;  ;  ;  ;  ;  ;  ;  

汉语“红”色词族语义的模糊性和双重性论文_周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