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的三重空间论文_聂婷婷

乡村景观的三重空间论文_聂婷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 上海市 200092

摘要: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景观类型,乡村景观一直是为景观界所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探讨乡村景观的空间范围,在其空间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哈佛大学Jackson.J.B关于乡村构成的理论,阐明乡村意象景观研究及规划设计的三重空间范围。研究结果可为乡村建设研究与实际提供指导与参考。

关键词:乡村景观;空间范围;三重空间

当下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现代乡村研究与建设的高潮。而在乡村建设研究与实践中,由于乡村景观的特殊空间特征以及人们对其的认识的不同,乡村景观的研究及规划设计范围一直较为混乱而不甚明晰。提及乡村景观建设,多有指代村落环境风貌改造。对乡村景观内容范围认知的偏差,造成现阶段乡村建设多有建设局部片面问题,因而对乡村景观空间范围的界定具有必要性。

1乡村景观的空间特征

1.1乡村景观的定义

乡村,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是相对城市来说,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人口较分散的地方。它是城镇规划区以外,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行为生产生活行为地域范围的整体景象。

从地域性特征出发,乡村景观被界定为“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1]。

而从景观属性出发,乡村景观则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和粗放型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景观和田园生活方式,其人工建(构)筑物空间分布密度较小,自然景观成分较多” [2]。

1.2乡村景观的空间特征与内容构成

乡村由自然性与人文性的长期共同作用发展形成,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布局上遵循当地环境特征,形态上适应地方空间形态。在空间结构上,乡村与周边环境构成了“人—乡村—自然”有机的整体优美格局,拥有良好的地缘关系。

根据乡村景观的空间特征,乡村景观的内容范畴应包括城镇规划区以外,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行为生产生活行为的整体景象,包括山水植被、农田牧场、果林鱼塘、聚落建筑、宅院环境、道路街巷、动物与生活其中的人等一切景观元素。

2 Jackson.J.B与《发现乡土景观》

Jackson.J.B.是美国景观研究的先驱者和文化地理学家,他创办了《景观》杂志,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Jackson.J.B.将景观学与社会文化相联系,观察并解构描绘景观行为。学界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甚至有学者尊其为“乡土景观之父”。

1986年出版的《发现乡土景观》[3] 是Jackson.J.B.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总结之作。在书中,他把景观分为两大类型——具有计划性、永恒性的政治景观以及具有机动性、适应性的乡土景观。根据乡村景观的形成发展与空间结构,他提出了其三重空间的理论,认为乡村景观空间由空间周边自然环境、生产性景观以及聚居村落环境的构成。此理论观点为国外乡村景观研究主流所认同。

3 乡村景观的三重空间结构

Jackson.J.B.理论中的乡村空间结构三要素——周边自然环境、生产景观与聚居环境,正对应乡村景观的三大基本功能——保护及维持良好生态环境、提供农产品的的第一性生产以及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构成了乡村景观的三重空间:周边自然环境(外围大片非村落开发地带)、生产性用地(农业生产区)以及村落景观(村民聚居生活空间)。

3.1乡村景观的基础——周边自然环境

村落周边自然环境所涉及其所在地域以及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是一种自然化或半自然化的存在状态的自然景观,包括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山林、平原、河川以及与外界相沟通的道路等。在传统农业的背景下,地域自然环境决定了乡村的生产类型并决定了乡村的景观格局。

传统村落选址与布局讲究因借自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契合是考虑的首要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背山面水或择水而居,村落周边自然环境其既是乡村景观布局的基础,同时亦是村民生产生活的环境资源。在自给自足的农耕年代,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物质资料基本来自于周边自然环境,同时高山河川这些难以逾越的自然因素亦成为乡村天然的屏障保护与游赏活动之地。

传统乡村景观往往与其所在自然环境紧密联系,体现我国传统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在与环境相处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学会了协调环境利用自然的独特形式,形成了特定的地域归属。《淮南子?齐俗训》“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在传统农业的背景下,其自然环境决定了乡村的生产类型并决定了乡村的景观格局,如平原麦田、山地茶园、梯田等,同样的,它也影响村落的形态结构,从而形成江南水乡、黄土窑洞等各异民居类型。顺应自然、应地而栖使乡村呈现出多样性和趣味性,乡村形态因此而生长出多样变化。

村落周边自然环境是作为乡村景观的基础与生长大背景,是乡村景观空间的一部分,是其呈现丰富地域多样性风貌的本质所在。

3.2乡村景观的特质——生产性景观

乡村中的生产性功能是乡村居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功能基础,对应提供农产品的的第一性生产功能。它是乡村景观中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生产性景观包括农田果园蔬地、养殖牧场鱼塘以及其他农业设施等等。

生产性景观是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在乡村景观中占据了主要比例,定位了乡村的景观类型与基本风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基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与文化传统,发展出各不相同的生产性景观与丰富多样的农事风俗。华南地区斑驳的桑基鱼塘,西南山区壮观的梯田递送,江南地带金黄的稻田菜花,华北平原一望无边的麦浪玉米以及内蒙草原风吹草低的牛羊肥美等,都是地域特征明显的生产性景观,是最具识别性与吸引力的文化景观。

我国大部分乡村仍处于传统农业生产阶段,其中农业仍是我国乡村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生产性区域是乡村独有的的重要识别空间。生产性景观区域的景观风貌特色可来自多方面,如农产类型、人地劳动田间景象以及田野风貌等。在一个乡村景观元素统计调查中,生产性景观区域是能给人最深刻乡村意象感知的元素。

生产性景观是乡村景观的基础与最明显特征,同时也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与生活,是乡村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主要特征部分。

3.3 乡村景观的核心——村落景观

乡村作为一个聚居环境背景,最主要的功能是满足当地住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村落是乡村区域内,从散落的农舍到集中性聚居的市集乡镇,是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空间。村落的环境要素包括了乡村整体布局、建筑、道路广场以及各种构筑等。

村落景观的形态格局以当地地域条件、文化为基础,呈多种多样的布局样式。如临河流岸线展开的线形布局、依山而建的不规则布局以及在旱地平原的中心放射形布局等。其中建筑风格也应了地域气候、材料以及文化的各不相同而风格迥异。江南的白墙青瓦,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南山区的吊脚群楼以及闽南的土楼大院,均给人以深刻而迥异的地域印象。村落中所呈现的各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与建设材料的质感,往往见证了乡村面貌发展的历史,反映出居住其中的乡村居民的主要生活习惯与活动方式,是乡村地域特点的外在表现形式。

村落是一种人类聚居活动产物,是乡村居民生活起居的主要场所,是村民进行主要文化活动与构成社会情境的空间背景。老人在村口大树下纳凉,妇女们在水井边交谈,儿童在自家院落中嬉戏,乡村空间形态的方方面面均体现着乡村生活的尺度。而许多本地的歌舞艺术、民俗节日及传统庆典等,更是村落文化传统的代表典型,凸显了乡村文化独特的地域及传统特色。

作为村民生活的容器,村落景观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乡村的地域性特征、村民们的居住生活方式以及乡村文脉的传承。

结语

乡村景观研究范围包括周边自然环境、生产性用地以及村落景观三重空间,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的丰富内涵。其具有整体性,而决不可孤立研究。在实际乡村建设中,应重视乡村空间三重空间的基础结构,将其视作为一个范围的整体进行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 [J].中国园林,2002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Jackson.J.B.Discovering the Vernacluar Landscape [M].Yale University Press.1986.

论文作者:聂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6

标签:;  ;  ;  ;  ;  ;  ;  ;  

乡村景观的三重空间论文_聂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