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与中国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中国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未来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英〕R.哈特等整理
一、引言
(1)如果中国在今后20年里保持7%或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的话,它需要克服经济、社会、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重要挑战。这些挑战多数是中国过去30年成功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
(2)低劳动成本(与全球竞争者相比)、大规模生产(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及出口、自然资源和国家资金的高效使用,都为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中国占有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却拥有全球最多的移动电话用户并将成为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到时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马来西亚相似。关键的问题是,中国今后如何保持7%(最近10年平均增长率是9.2%)以上的持续经济增长。
(3)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是众所周知的。这包括如何确保足够的资源和能源供应,如何保证国内外投资的有效使用,如何使大批农民工成为城市劳动力,如何完成银行业的结构改革,如何进一步为私营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并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等。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退化可能会大大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4)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统计的显著变化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中国正在发生着重要的社会转型。这将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从统计上看,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急剧上升(到2020年就将有12%的人口超过65岁),这意味着每一名劳动者将对应一名养老金领取者。出生人口的性别不平衡,造成的后果无法预知,每100个女孩对应119个男孩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未来20年将有3000~4000万个中国男人找不到妻子。女孩在今后是被授予更多的权利还是成为“商品”?独生子女政策的后果正在日趋显现: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一代成为孩子的主要看护人;晚婚;离婚率迅速上升;更多的单亲家庭出现;人员流动迁移所导致的家庭破裂(由于在农村地区女人人数远超过男人)增多。生产转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在给原来的社会结构施压,并引发对道德标准的关注。
(5)财富的增长、教育的发展以及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使中国社会内部的差异性日益增长。经济增长加剧了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形成了大量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脆弱群体。富人和穷人之间,城乡之间,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经济增长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受益人,即少数迅速富有的群体和一个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估计大约为1.11亿人)。大多数精英和中产阶级都居住在都市和沿海地区。
(6)经济增长也带来了大量的“失败者”:最为贫困的城市居民,包括下岗失业工人和进城却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注: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在4.5%~12%的范围内,在1999年和2002年之间略有降低。)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在中国北部和西南贫困地区的农村人口;妇女收入比男性低15%,而且失业率较高。从1985年开始,中国加快了脱贫步伐,但是消除贫困的速度从2000年开始减慢。据估计,中国有3000万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足0.21美元,有3亿人每天支出少于2美元。贫困人口由于缺乏医疗、基础教育、图书馆等,变得愈加边缘化,并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7)乐观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者将在下一个发展阶段中继续探索与中国实际相适应的发展政策。正如他们现在所做的,强调经济发展需更加重视社会平衡和可持续性。在未来20年,人们将对他们能否使经济更加繁荣、使政府更加有效的能力加以评判,以满足一个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消费者群体的预期。随着中国继续向前发展,政治问题可能是一个关键问题。一些人认为,如果中国不遵循类似于俄罗斯或印度尼西亚的发展轨道,领导阶层将受到挑战,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现实而调整政治体制。一些人认为,中国采取的重大改革也许仅仅是为了应对危机。
二、未来前景展望
(8)中国对什么是最好的发展方式问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从短期看,人们已经担心经济过热问题,从长期看,人们更担心这种高投资、低回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中国能否取得经济的软着陆?目前采取的控制经济过热的调控措施还需要被继续强化。一些人担心,由于银行部门的问题和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近期的“繁荣”之后将有一个更严重的“萧条”时期,这会导致失业率上升,消费紧缩和国家财政资源的减少。但是这样一个低迷时期可以增强中国的出口竞争力。这种“繁荣”和“萧条”的经济周期循环,也可能在地区或部门层次上发生。比如,不同制造业部门的景气“拐点”会出现在不同的时期。
(9)当中国寻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比如,国有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中国是否过多地依赖出口和国外直接投资(FDI)?如何更加公平地发展?如何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特别是那些最有可能带来高就业机会的私营企业和服务业的企业家?环境的破坏会减缓发展吗?如何保证新的经济开发区不会带来环境退化的后果?制造业的未来是否仅仅意味着生产大量价廉物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还是中国应当通过更好的营销策略和售后服务及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来提高“附加价值”?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是否不相容?产业“升级”是否会带来更多的失业,还是通过新的方式增加就业,例如通过发展服务业和创新性的产业?在农村地区,改进生产方式是否是消除绝对贫困的最好方法?
(10)大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有一定共识,但对这些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却有很多不同意见。这种分歧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的分析师中。关于中国未来走向的争论多种多样。
1.保证投资的效率与效益
(11)为了保证投资的效率与效益,政府需要进一步转变角色。投资的决策过程有必要更加市场化,政府的角色要从主要的出资人转向为投资提供便利,同时要建立制度框架并允许竞争。由市场确定利率也将变得重要,以避免人为低成本借款而产生的对一些部门的过度投资。诸如股票与债券这样的新资本市场应该变得日益重要,并应允许它们与银行部门竞争。中国还需要更好地理解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例如如何评估资本的成本和回报问题。仅仅感觉到资本需要“自由化”是不够的。
(12)中国在投资过程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例如汇率问题、利率问题等。中国需要对汇率体系进行改革,用更灵活的汇率调整来鼓励投资,促进出口。中国应当更多地采用利率政策,以降低投资过热。房地产投资过热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还有基础设施不足问题,中国在增长过程中还需要政府及私营部门对其大量投资,以满足对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所有运输方式的巨大需求。
(13)吸引和保持国外直接投资。中国每年吸引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大约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虽然外国直接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其投资质量较高,成为出口增长的动力,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出口总额中外国投资公司的比重超过50%)。外国直接投资也有助于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即使中国陷入衰退,外国直接投资也不可能下降,价格竞争将使外国公司不得不把它们的生产经营基地转移到中国,但是外国直接投资的区位会发生变化。目前外国直接投资更青睐于长江流域而不是珠江三角洲。
(14)有一些人认为中国过分依赖国外直接投资,而这些投资所获利润都会流到国外。还有人提出所谓的“国外的”直接投资的“内资回流”现象,许多的国外直接投资资金来源于中国而不是国外。中国通过利用国外直接投资得到发展,但要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不容易。中国可能会遇到印度和越南等其他国家的竞争和挑战。
(15)人们关于外汇问题也有争论。如果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得到改进,中国的外汇储备就可能得到更有效的使用。中国的企业投资结构所产生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和财务上的低效率,供给过剩,利润率低下。对经营不善的企业提供融资,使得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NPLs)急剧增长。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关系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问题。这个领域需要更多的现金流分析和市场调研。
(16)一个没有经济效率的银行部门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严重障碍。如果不改革,它将阻止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虽然政府清楚银行部门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要取得成功并非易事,至少需要把它从国家会计师转变为商业银行家。在改革银行部门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通过对中国主要国家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股票上市,可以提高透明度和改进管理效率,促使银行更多地围绕市场导向开展工作。
2.能源、资源与生态环境
(17)中国的发展模式依赖于矿产资源(铝、铜、铁矿石等等)的持续供应,但是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中国铁矿石和铁矾土储备物的品质较低,在缺乏外国直接投资时开发利用它们又很昂贵。中国的资源使用效率也值得怀疑。中国2003年的GDP大约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却消耗了全球原油、煤、钢、铝和水泥的7.4%、31%、27%、25%和40%。资源供应和运送体系(货运不畅和价格增加)的限制,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中国的发展模式。
(18)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正急剧增加。煤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尽管煤燃烧会影响环境,但它提供了中国67%的能源;石油、水电和天然气仅占能源需求总量的23%、7%和3%)。到2020年,中国希望核能发电增长一倍,发电量达到电力总量的4%。然而,计划中的能源生产仅仅翻一番,能否使中国实现其预期,即到20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呢?
(19)在能源问题上,中国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多。比如,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推行无污染的能源生产方式(例如煤气化工程),发展坑口煤电,开发新能源,调节能源价格机制等。中国应当鼓励发展较少依赖煤的清洁能源结构,以减少污染和酸雨。中国具备能源技术“跃进式”发展的优势,如开发基于氢的能源。
(20)缺水也会拖垮未来的经济增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耗水比率很高。如果清洁水价能够反映实际成本,就有可能鼓励节水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21)中国高度依赖进口资源(例如,石油的40%和铁矿石的36%都需要进口)。资源依赖正支配着中国的外交和经济政策,这也是中国领导人出访资源和能源富裕国家,通过国有企业(SOE)扩大海外投资收购当地资源的深层原因。但是,人们不认为国有企业扩大海外投资是中国最有效的投资策略,而认为所有权可以使资源的获得更加安全。这种假设对中国具有心理上的效用,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保护海外原材料的供给,这一政策的地缘政治内涵已经被中国所理解。中国日益认识到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对资源进行全球化管理。在某些国家(例如苏丹),中国的努力也许会有很大的风险。
(22)降低并克服环境压力。中国经济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环境问题,一旦忽视,会严重阻碍经济增长。数十年来的疏忽已经使一些大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令人震惊的退化。一些人认为环境问题对健康和经济增长有着同样显著的影响。中国的环境代价包括:空气、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滥采滥用。中国已经成为二氧化碳的最大排放国,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已相当严重。汽车产量每年增长14.5%,大量的煤炭消耗和建筑工地也进一步增加了污染,降低了空气质量。到2008年奥运会时,北京的空气质量不太可能达到世界标准(目前,为了达到全年“227天的蓝天”的目标,北京市政府大约花费了4%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的高人均消耗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基础设施项目对环境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注:长江上游水力发电工程造价需花费2700亿人民币,南水北调项目造价高达5000亿人民币,三峡工程已经花费1000亿元人民币,三北防护林工程造价达3600亿人民币。这些工程都是国家投资。)这些工程的环境危害是未知的,治理污染的花费将是巨大的。上游的污染往往需要下游的治理,伴随这种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在下游明显消失。新的环境问题也在出现,比如核废弃物的处理问题。
(23)环境风险是中国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理解环境危害的不可挽回性是很关键的。为了追逐利润,“先污染后治理”是一些人推卸环境保护责任的借口。他们认为,发达世界在工业化时期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中国也不能例外。然而,从长远来看,缺乏环境考虑的发展模式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无所作为是无法忍受的。2001年,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环境损失可能超过10%的国内生产总值,真实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为负。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民众要求治理环境污染的压力正日益增长。
(24)政府对实现绿色增长的承诺需要实质性的环境手段的保证。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强政府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力量,扩大国际合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角色需要强化,可以将其负责人提升为政府内阁成员。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损失意识,动员整个社会的更多参与,确保中央政府环保政策在地方得到贯彻执行。提高非政府组织的职业化水平,包括专业科学技能培训和广泛动用媒体参与。关于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过程十分重要,因为这也是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中央、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过程。农业的环境影响也需要被评估,特别是在那些由于沙漠化、森林砍伐、滥用化工产品和缺水等问题已经引起严峻环境危害的生态脆弱地区。
3.“三农”问题
(25)中国需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寻求相对优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选择适合的农作物品种(如选择劳动力密集、高附加价值的园艺作物而非土地密集的作物),加大研究开发投资,促进农产品出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全国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农民可以比较不同市场的价格。经济作物已经占了可耕作地总面积的15%,还能进一步增长的领域是发展类似西兰花的出口作物。不过,从种植大米转换成种植西红柿是需要知识和新技能的。今后,私营部门很可能主导农作物生产、新品种研发和配送过程的专业化。中国需要将其农产品加工、销售和配送过程升级。目前,中国生产的西红柿可能比加利福尼亚生产的西红柿更具价格优势,但从全球来看,它仍无法与美国生产的罐装西红柿竞争。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是,政府将不再对谷类生产实行直接补贴,而是转向支持农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也可能转向支持购买农机设备。
(26)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均食品消耗和加工食品的流行将有助于农业部门的发展,如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获得更高的价格。2004年农村收入增长10%左右,这将鼓励农业部门积极进行结构调整,也可能减弱农民流向城市的动机。
(27)到2020年,中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将从3.8亿左右下降到2亿。为了促进城市发展,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以低于市场标准的价格购买城市用地。引起农村变化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农业税的减免。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和对政治的影响都将持续下降。中国仍然是一个食品净出口国,对粮食安全及谷类安全的需要还可能进一步降低。不过,食品自身的“安全”问题将可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28)中国越来越关注其农业产品的市场准入问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虽强,却面对着亚洲和世界范围内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WTO多哈农业多边会谈中,中国已经领先于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正式加入WTO,这对农业来说并没有产生一些人所预期的那种消极影响。
4.工业发展与国企改革
(29)私营部门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300多万家私营企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创造更多的私营企业发展途径和鼓励企业家的方法。(注:例如,如果将工人的月薪降低到每月600~700元人民币,估计电力公司将增加30%的就业人数。)严格贯彻落实《劳动法》(尤其是落实劳动时间)能够显著地增加就业,但同时增加了就业的成本。不过,如何鼓励农民工创业的问题值得关注。
(30)政府经济政策仍把国有企业作为工业部门的脊梁。国有企业的效率很重要,需要更彻底的改革。如果要使国有企业具有效率并盈利,估计仍可从中裁减5000万至6000万个工作岗位。一些人主张继续实行国有企业的私营化,另一些人建议通过改进管理、技术、资金、熟练劳动力来加强国有企业的作用。国有企业部门面临的许多挑战包括:A.以什么速度继续私营化?四川的政策可能是合适的,那里鼓励将国有企业的权力下放,县要对企业的绩效承担更大的责任。到目前为止,私营化的速度和县级财政预算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关系。地方政府的预算赤字越高,国有企业的私营化步伐越快。B.如何放松国有垄断部门的进入管制。打破垄断能导致更大的竞争,这有可能威胁中央政府直接负责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并导致潜在就业机会的丧失。C.如果不放开竞争就很难增加企业利润。这些企业提供的劳务和产品成本可能太高而不具有竞争性。D.在激励管理人员和工人方面也不容易,怎样才能奖励他们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并减少腐败?E.怎样完成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F.另一个挑战是怎样重构国有企业和以其为基础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一些国有企业来说,破产是必要的。但这会带来国有资产的损失或者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
(31)无论国有还是私有,中国行业领袖企业都积极寻求成为国际市场中活跃的一员。中国很多国有和私有的公司正力图在海外投资,建立起生产基地,或购买国际公司。海外投资可能是在海外发展中国品牌的一种便捷方式。(注: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总额在2003年达到了330亿美元,投资公司达到了7470家。)
中国进行海外投资的各种特征包括:小型或中型企业集中在某些特定的贸易领域;目标国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到目前为止,投资于亚洲国家的FDI大约占到中国在全球139个国家海外投资总额的80%);私营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的投资更有效率地集中于生产和加工部门;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符合当地惯例的发展方式,如兼并、股权交换等等。如果中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加它在全球市场的比例,就需要更好地理解当地市场和商业惯例,加大国内对研究与开发的投资,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培养和组织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5.就业问题与劳工关系
(32)流动劳工正在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60%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流动民工,广东省有3000万流动民工。据估计,中国还有1.5亿名不能充分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否吸收他们并安置数百万下岗和即将下岗的城市工人?在就业弹性难以提高的状况下,创建能够推动就业增长的经济结构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9%的经济增长率相比,中国1990~2003年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只有1%。2004年的目标是要开发94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尽管对制造业部门给予了各种优惠并吸引了大量国有和私人部门投资,制造业部门已经不再是就业增长的源头(上海第二产业部门1998~2002年间减少了140万个工作岗位)。服务业是就业增长的惟一部门,在2003年服务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为2.18亿个(占全部就业的30%)。不过,这种增长是在政府采取过多限制性措施(例如在金融、卫生保健等部门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取得的。很多人认为,中国就业的增加将取决于在服务行业大力发展小型企业(在广义上看也应包括智力密集型企业)。为了鼓励发展这样的小型企业,政府需要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和制度框架。
(33)不过,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将不会无限期延续。事实上已经存在局部的劳动力短缺。在某种程度上,潜在的工作机会和工资都存在着“推”的因素和“拉”的因素。如果粮食价格像2004年那样继续上升,将农村劳动力向外“推”的因素可能降低,尤其是在城市的工资维持不了基本生活成本的情况下。(注:12年来,深圳市流动工人的生活费增加了300%,而工资只增长30%。)当在“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在2010~2030年之间退体时,人口结构变动也将意味着所谓的人口红利的结束。那时,中国劳动力资源将普遍短缺,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34)需要对中国劳工的权利作出更大的承诺,特别是在那些较少受保护的制造业部门工作的农民工。中国鼓励公司和工厂守法经营和承担社会责任。不论是否直接投资或从工厂购买货物,跨国公司在这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跨国公司通过提供实际的帮助来帮助有关的企业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例如,奖励那些信守社会责任的供应商;鼓励工厂确认最佳的实践标准;保证监督和审计的有效性(这本身并不能充分避免欺骗的行为);鼓励对职工协会和工会风格的讨论;支持那些帮助农民工的非政府组织提高工作能力。
(35)在劳工权利方面需要考虑的其他问题包括:A.城市工人和进城农民工的工资差别问题。尽管中央政府有同工同酬的政策,地方政府却不愿意落实。B.地方政府应当更积极地满足向农民工开放本地劳务市场的要求,但是它们关注的重点却是如何从农民工身上收取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费用,担心本地工人失业的增加和犯罪率的增加。C.罢工和劳资纠纷的局面难以好转。深圳2004上半年的劳动纠纷案件超过4万起。
6.职业培训与教育改革
(36)如果中国认识到服务业将是主要的就业增长点,那么什么人准备从事这些新工作?城市劳工和农村流动人口怎样才能学习到必要的技能?训练新一代流动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将很关键。新进城的新生代民工的就业变换率非常高(2004年一些工厂的就业变换率达到50%)。改变人们的就业愿望也很有必要,应当鼓励人们去创业,更多地到私营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工作。
(37)中国人认识到优良教育的重要性;多接受一年的教育能使未来收入增加10%,高等教育的扩大规模将继续(与1990年3.4%相比,2002年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达了15%)。教育自身的回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至少不应当在所谓“免费”的教育系统中收取各种各样的杂费。教育需要花费至少4%的国民生产总值,但这笔钱应当由中央政府支付还是由地方政府支付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来的研究证明,教育基金是通过中央政府而不是地方政府收集的税款支付时,其效率降低了,虽然中央支付的费用还在增加。另一个正在讨论的问题是收费的标准,即教育收费应当一视同仁还是以质论价。地区教育支出和城乡教育支出的差别也值得关注。小规模但正处于成长阶段的私人教育部门今后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同样,寻求接受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数很可能增长。由于绝大多数留学生会回国,这种性质的“人才流失”问题尚不严重,更令人关注的是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失”问题。人才从西部向东部省区迁移的“孔雀东南飞”状况还在持续。
7.城市化与社会发展
(38)城市农民工将继续步履蹒跚,这将导致农村社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在农村,土地由妇女来耕种,子女或留在农村,或被带入城市,在城市边缘被抚养长大。然而,这些农民工通过汇款的方式资助农村家庭的状况可以支撑多久呢?假如进城的推动因素减弱,这些农民将何去何从(有人估计大多数农民工会流向小城镇)?农民工的工资微薄,还经常被克扣,生活水平也很低。近些年来他们的平均月工资增加了68%,但是消费品价格指数却上升了300%。据估算,中国的财富多是由他们创造的。他们将如何分享他们自己所创造的财富?他们子女的需求又将如何被满足?有人作了比较,发现从拉丁美洲迁徙到美国的移民,他们的子女享有更高的平等权,而且有更多的机会成为专家。移民后代技能提高的状况会出现在中国吗?年轻的移民比10年前他们的父辈有更高的期望吗?在中国社会,人们看待农民工的态度应该有所改变,仅有少部分人视他们为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却十分重要。
(39)城市化继续深入,有35%的人口生活在城镇,在170个城市拥有100万或更多的常住居民。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刚刚被人们认识到。发展拥有3000万常住居民的大城市将产生新的社会挑战。如何提供基础服务?谁来付费?教育与医疗服务方面的基金主要偏向了城市居民。据估计,大约80%的医疗卫生资源流向了城市。
(40)与以前的工作单位保障不同,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城市实施、生效。它通过建立以下制度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安全网”:A.为城镇企业职工建立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省级层次,大约1.2亿人被包含在内)。辽宁省正在试点,即企业工资总额的20%进入养老金缴费,而个人工资的8%进入个人账户;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和再就业服务中心,失业保险已经覆盖1.03亿人;C.几乎每一个城市或镇都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2200万人领取了最低保障救济金);D.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在城市已经覆盖了近1亿人口),主要解决基本医疗服务与用药;E.城镇地区和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建立了基于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救助体系。
(4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保障制度,而且建立在资金来源多样化(包括个人资金)的前提条件下。然而,考虑到中国人口的规模,社会保障的前景仍存在隐忧。鉴于一系列措施所需要的资金出现短缺,长期来看,当前设计的养老基金具有不可持续性(尤其是考虑到退休人数逐步增加的情况);医疗制度需考虑公平与效率问题(特别私人部门职工、下岗职工等群体未参加医疗保险制度)。在城市地区,最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更好地资助失业者和低收入群体(包括进城农民工)。
(42)社会保障几乎没有覆盖到农村地区。我们需要在医疗和教育上进行大规模投资,因为这是一个最低生活水平的保护制度,类似于城镇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它可以提供一个基本的安全网。扶贫运动被认为是一个积极性的措施。非典之后,关于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正在发展壮大,收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农村居民(可以为严重疾病提供补偿)。将军医派往农村地区可以满足基本医疗的直接需求。
(43)中国目前在如何扩大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福利待遇问题上仍然存在较多争论。由谁来支付费用(政府和个人缴费的最佳平衡点问题)?是否需要建立一个公共卫生体系?如果要建立的话,如何建立?经合组织国家将GDP的1/5到1/3花费到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支出上,而据统计中国仅花费了10%。中国已经认识到西方国家如此高比例的政府支出所带来的长期性挑战,所以很有可能选择另外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模式。许多人认为,最基本的需要是缓解贫困,而且应该特别关注农民和边缘群体(包括残疾人)。
(44)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想要将资金维持在既定水平,那么就需要进行财政改革。比如,对养老保险基本没有进行很好的投资;很多人担心,随着国有资产的无效出售和剥离,很多机会也会失去。尽管领导人已经认识到养老金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它不可能在10~15年内成为一个足够紧迫的政治问题。建立公共产品的法律体系以及确保对最低标准和个人权利的确认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论
(45)不容置疑,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一场最迅速、最激进的经济变革。然而过去25年的繁荣却掩盖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25年中,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的道路充满了变数。一些地区日益严重的污染、原材料和能源的供给瓶颈、基础设施的缺乏、与工资的不断上升相伴随的潜在劳动力的短缺、腐败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动,所有这一切都会削弱中国已取得的成就。而且,中国很容易遭受世界经济状况比如原材料供应和定价、通货膨胀或股市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不能排除这些不可预知的国内或国际经济衰退,以及其他振动对中国的影响。中国领导人期望继续以近些年来务实的态度来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第11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很可能继续寻找解决途径,以谋求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然而,要想取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就必须付出巨大的财政、社会和政治代价。
*本文系英国独立学术机构威尔顿帕克在2004年11月初以“中国的未来:转型社会中的可持续经济发展”为主题召开的研讨会议题的报告。本报告对会议所讨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不代表威尔顿帕克及本报告起草人的意见。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外学术机构观察中国的视角,加深对我国现阶段面临的挑战的认识,促进我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健康持续地发展,征得会议机构同意,将本文译出发表,供国内读者参考。——译者
本文译者:王延中,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研究员;王文清,赵茜,向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社会学院研究生。
标签: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能源效率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