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五教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温贻芳 苏益南 苏 华 龚肖新 高新浩 江建春
周保廷 于 霜 石皋莲 薛迎春 杨 扬 储建华
【关键词】 高职机电类专业;“五教合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成果简介
成果以“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教室—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研发中心”为主线构建生产与教学相融合的实施路径,打造“能生产会教学”的教师团队、“真项目活知识”的教学资源、“真实车间移动黑板”的教学场所、“真产品分模块”的教学方法与设计、“职业素养、教育规范”的教风学风,形成教学要素通过生产项目有机融为一体的“五教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了“五教合一”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建立汇川机电学院,拥有双重身份的教师能生产、会教学、享双薪;教学资源来自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内容是企业鲜活的知识;教学场所是真实的生产车间,黑板跟着老师移动;教学方法与设计依据企业真实产品分模块实施;教风学风体现企业职业素养,遵循高等教育规范,教学要素通过生产项目融为一体。
其次,教师是教练员、陪练员、裁判员。教师教的是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学生练的是企业真实产品,企业评的是走向市场的师生作品,教学过程是与生产过程合一的。
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要侧重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流专业技术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块式课程体系,使研究生在校内或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培养其在专业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以学术指导为主,现场(各职业部门)导师以指导实践工作为主,发挥导师的各自优势,更好地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水平和论文质量的提升及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
最后,校企共同制定教学内容,随动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的及时评价体系,重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与学的评价随动生产。
(二)丰富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理论成果
情境教学是由著名教育学家李吉林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并实践的教学方法,其具体是指在课堂上利用恰当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提倡通过观察,不断积累形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获得认知,发展智力,可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东川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的1309.56平方公里减少到2017年的1056.6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7年的33%。
部分规范“规定过于原则,往往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具体要求,通常是禁止性要求”[2]14,一方面过于抽象、笼统的规定,欠缺具体的权利义务分配模式;另一方面,仅仅禁止性要求缺乏相应法律责任的设定,而难以对管理对象形成有效处置。例如:《网络安全法》第四十条规定了用户信息保密义务,但是在规范下文并未有直接对应的法律责任设定。缺乏“法律后果“的规范,大幅度降低义务人违法成本,这不但难以形成对公众有效引导,而且容易使规范变得不具可行性。
一是共聘共用“懂生产、会教学”的教师团队。遴选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典型企业共建企业学院,以汽车零部件柔性制造生产线(FMS)作为典型产品,分机械、电气、传感等功能模块组建生产、研发、教学一体化团队。二是开发“真项目、活知识”的教学资源。围绕FMS典型案例,设计项目化的典型教案,开发《柔性制造生产线设计与装调》等典型教材。三是共建“真实车间、移动黑板”的教学场所。共建汇川FMS实训室(典型教室)和汇川柔性制造研发中心(典型研发中心),应用信息化技术,黑板跟着老师移动。四是实施“真产品、分模块”的教学方法与设计。根据汇川产品标准开展FMS的安装、集成、调试工作,形成教学设计方案,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分模块开展实训和实习。五是融入“职业素养、教育规范”的教风学风。师生企共同对接技术进步与汇川企业文化,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教学。
(三)产生了创新实践成果
采取项目化教学实施和项目化生产两方面举措形成学生兼具员工身份的新路径。以“项目制”为抓手,由校企双导师带领学生开展企业项目研发与生产。学生在课上学习真项目,在课下生产真产品。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真产品带来真技能,真技能带来实收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通过重组教学团队,重构课程体系,重叠教学场所,重塑教学方法与设计,重诊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实践以“典型企业—典型产品—典型教室—典型案例—典型教材—典型教案—典型研发中心”为主线的产教融合路径,形成“五教合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丰富了“产教融合”的理论。出版教学理论专著两部,在《光明日报》等媒体发表署名文章10篇、论文18篇。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要素通过生产项目融为一体,解决教学与生产对接不系统问题。
提出“团队重组、课程重构、空间重叠、方法重塑、过程重诊”的培养模式新理念,“1-N-1”课程体系重构的新方法,“企业出题、科研解题、成果进课堂”反哺教学的新路径,“教与学”和生产有机结合的质量评价新方式,形成了“五教合一”的系列理论成果。
例如在“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新授课中,学生仅仅知道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ADP循环”等事实性知识,初步形成了生物体内在分子水平上的稳态与平衡观,与后续所学知识如细胞的失水与吸水、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生态平衡等是相互孤立的。但其实这些知识分别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及生态系统水平上例证了稳态与平衡观。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用稳态与平衡观来统整这些具体的生物学知识,建立稳定的知识体系(图1)。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合一,解决教学与生产对接不紧密问题。
重构课程体系,创新设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师团队、教学资源、教学场所、教学方法、教风学风”等教学要素随动产业升级;通过“企业出题、科研解题、成果进课堂”建立科研反哺教学路径;构建动态的教与学评价体系,重诊人才培养过程评价。“五教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教与学评价随动生产,解决教学与生产对接不及时问题。
一是重构课程体系。适应柔性制造生产线的技术新需求,重构“1条生产线整体认识—N门课程围绕生产线的功能模块设计、安装与调试—1条生产线整体集成与维护”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重组课程教学内容,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建动态教与学评价体系。师生企共同制定教与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思考评价教学内容是否来源于企业真实项目、教学方法是否体现了真实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过程、教学效果是否满足了项目实施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以实现教学与生产及时对接。
三、成果的创新点
(一)“五教合一”培养模式丰富了产教融合理论
一是教学要素与生产不能形成系统,要素之间缺乏黏合剂,不能同频共振。二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联系不紧密,培养的人才不能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三是教学评价与生产对接不及时,教学内容不能随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探索了建构学生校企双重身份的新路径
学生在教学场所生产真实产品,并能拿薪酬。学生毕业后平均起薪增长1623元,达5523元;三年后月平均薪酬增加5162元,达9662元;30%的学生进入全球500强制造企业;专业对口率净增13.17%;就业率保持在100%。专业教师拥有校企双重身份,双聘双薪,100%承担企业课题。学校培养国家重点科技支撑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新增教学名师等省级及以上人才14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示范专业点。
(三)探索了建构教师校企双重身份的新路径
“共聘共用享双薪”人才聘用制度保证了教师的校企双重身份,教师既是学校在编员工,又是企业工程师。依托在学校建立的企业研发中心和实训室,教师围绕典型产品开展生产实践与项目教学,将实际工程问题演化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实现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案例及时进车间、进课堂。
(四)形成了“方案重构+要素升级+机制创新”专业升级的新路径
一是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化教学。教师围绕汇川技术的柔性制造生产线产品开展教学,一学段一项目,学生分功能模块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柔性制造生产线产品的设计与加工。二是师生参与企业生产项目。教师承接汇川技术相关产品的生产项目,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直接参与企业真实产品加工并计件取酬,其学习效率和职业素养明显提升。三是校企在学校共建研发中心。教师联合汇川技术工程师,围绕柔性制造生产线开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研制新工艺、实施新流程,用于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成果在2010年江苏省“契合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课题基础上开展研究,于2012年底形成“五教合一”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成果,自2013年起开始实施,并向省内外进行应用推广。
对于企业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公司需要全面的考虑,立足全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经济形势。这也给资管公司带来了新的契机。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情况,明确公司自己的定位,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进行发展。发挥并购重组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好各个方面,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一)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项目在全院9个机电类专业全面推开,直接受益学生累计有8000人。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全国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承担全国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完成国家教学资源库子项目两个,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省重点教材15部;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3项、省毕业设计一等奖13项。
(二)技术平台省内外领先
立项并牵头建设智能机器人与成套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经信委)、工业机器人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工业机器人众创空间(科技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教育部)、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教融合平台(省教育厅)等9个技术平台;牵头建立工业机器人(省教育厅)、智能成套装备(省教育厅)两个科技创新团队。
(三)行业企业高度认可
学校牵头建设江苏省智能机器人与成套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参与单位包括汇川、绿的谐波等龙头企业15家,高校和研究所6所,公共服务机构3家。汇川、昂拓等企业主动与学校联合招聘教师,在校设立“汇川柔性生产线”“昂拓航空零部件”“博众精工”等联合研发中心,共建生产性实训车间;近3年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或承担设备改造与升级项目132项,获取直接经费3283万,间接经济效益超亿元,助推学院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四)在省内外推广应用
学院数控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采用“五教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五典五教’的数控技术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获2017年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现代物流应用人才‘五教合一’培养创新与实践”获2017年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北、安徽、山东、云南及省内多所院校来我校深度学习人才培养经验。
(五)国内示范效用明显
本成果负责人应邀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上进行主题发言,案例被收录在全国高职质量年度报告中,专业改革经验向全国高职院校推广。成果受到全国诸多兄弟院校的关注,仅2017年就接待国内50多所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来我校参观考察交流。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五教合一”教学改革与成效53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52-0055-05
标签:高职机电类专业论文; “五教合一”论文; 产教融合论文; 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周保廷于霜石皋莲薛迎春杨扬储建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