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列汀对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糖波动的影响论文_李宏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中医院脾肺肾病科 河北秦皇岛 066500)

【摘要】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选择T2DM患者100例,均应用大剂量胰岛素(>60U/d)治疗3月以上仍未达标(HbA1c>8.0%),随机分成两组:西格列汀组(50例)应用(胰岛素+西格列汀);吡咯列酮组(50例)应用(胰岛素+吡咯列酮)。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PG、2hPG、HbA1c、FCP、2hPCP、DID、BMI、低血糖发生频次。结果: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的FPG、2hPG、HbA1c、DID及BM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西格列汀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吡咯列酮组(χ2=4.0390,P<0.05)。结论:对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应用(胰岛素+西格列汀)疗效优于(胰岛素+吡咯列酮),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剂量,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关键词】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血糖波动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1-0079-02

西格列汀是国内外首个批准用于临床的DPP-4抑制剂,吡咯列酮属胰岛素增敏剂。目前(胰岛素+西格列汀)或(胰岛素+吡咯列酮)已成为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备选方案。本研究选取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T2DM 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后分别采用(胰岛素+西格列汀)和(胰岛素+吡咯列酮)治疗随访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变化,为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T2DM患者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1)年龄35~60岁;(2)诊断符合2013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病学分会《糖尿病诊断和分类标准》[1],FPG≥7.0mmol/L或OGTT≥11.1mmol/L或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随机血糖≥11.1mmol/L。(3)均应用大剂量胰岛素(>60U/d)治疗3月以上仍未达标,糖化血红蛋白>8.0%。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选择T2DM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西格列汀组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9.84±9.78)岁,病程(15.22±8.37)年;吡咯列酮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平均年龄(70.24±10.16)岁,病程(14.91±7.80)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维持原胰岛素治疗基础上,西格列汀组患者给予磷酸西格列汀片100mg/次,1次/d,口服;吡咯列酮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片15mg/次,1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血糖,每周门诊随访1次,调整胰岛素剂量。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早晨空腹和口服75g葡萄糖2h后采集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的下列指标:(1)FPG、2hPG。(2)FCP、2hPCP。(3)测定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4)统计日胰岛素用量,记录低血糖发生次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应用自然对数转换成近似的正态分布,再用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PG、2hPG、HbA1c、FCP、2hPCP、DID、BMI等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787,0.3934,0.2820,0.2905,0.2820,0.3113,0.8629,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12周后,西格列汀组患者的FPG、2hPG、HbA1c、DID及BM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9.3850,4.9959,13.569,3.4609,2.1644,P<0.05或P<0.01);吡咯列酮组患者的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9254,2.2909,9.5333,P<0.05或P<0.01);西格列汀组患者的2hPG、HbA1c、DID及BMI均低于吡咯列酮组(t=2.5533,2.5955,2.6138,2.0309,均P<0.05),西格列汀组患者的FCP及2hPCP均高于吡咯列酮组(t=5.8757,8.9893,均P<0.01)。

低血糖发生率比较西格列汀组发生低血糖1例(2/46,4.35%),吡咯列酮组发生低血糖8例(8/46,17.39%),西格列汀组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吡咯列酮组(χ2=4.0390,P<0.05)。

3.讨论

T2DM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随着病程延长,β细胞逐步凋亡,后期会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常需要应用大剂量的胰岛素治疗也难以达标[2]。目前,T2DM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对于用大剂量胰岛素血糖控制不达标T2DM患者,就需要多种治疗措施联合应用[3],如胰岛素加用口服降糖药物,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西格列汀是一种新型降糖药,通过抑制DPP-4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失活而增加胰高糖素样肽-1浓度,发挥独特的降糖效应。西格列汀是一种高效DPP-4抑制剂,可选择性的抑制DPP-4,从而延长内源性活性GLP-1在体内的活性时间,使之在体内积聚到有效浓度,引起GLP-1和GIP的水平升高,达到控制血糖目的。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两组较治疗前均能降低FPG、2hPG、HbA1c,均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但西格列汀组的2hPG、HbA1c、DID及BMI均低于吡咯列酮组,显示西格列汀比吡咯列酮降糖疗效更佳,减小了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发生,安全性好。

综上所述,西格列汀能全面作用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保护胰岛细胞功能,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事件,减少胰岛素日用量,具有潜在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与胰岛素联合用药治疗T2DM胰岛素抵抗患者的一个更佳选择。西格列汀已成为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推荐的二线药物,但作为新药,其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还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2] Singh AK,Singh R.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or 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 as an add-on to insulin therapy:A comparative review[J].Indian J Endocrinol Metab,2016,20(1):32-42.

[3] Singh AK,Singh R.Combination therapy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s and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in type 2 diabetes:rationale and evidences[J].Expert Rev Clin Pharmacol,2016,9(2):229-240.

论文作者:李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西格列汀对需要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血糖波动的影响论文_李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