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论文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论文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

◆文 静

摘要: 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开展时间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起其他领域却丝毫不逊色,因为社会工作需要结合文化背景以及国家实际状况,因而在融入国内工作实际的过程中,逐渐在价值理念以及相关的知识架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是社会工作在不同地区或者国家具有不同特色的原因,而随着本土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工作在成果以及专业性上都有所提升。对于当前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了社会工作展开的重要前提之一。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方法与路径

当前我国在社会工作方面的经验主要来源于西方社会,同时经过近几十年的社会实践,也逐渐开始摸索适合于我国社会工作领域发展的全新模式。对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状况而言,我国已经逐渐步入了正规渠道,但是从制度化方向来讲,社会工作仍旧存在很多不足,具体在社会情境中套用社会工作的标准模式仍旧存在一定的误区,那么如何在这种实际状况下展开社会工作流程就成为了主要问题。

一、社会工作领域当前国内发展状况分析

对大多数基层群众而言,社会工作的概念仍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工作,但实际上这一涉及社会领域多个层面的工作类型早已经转化为了具有综合性以及实际社会意义的工作种类,并不再单独作为社区工种而存在。通过对西方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当前我国所践行的社会工作理论同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通过正确的引导以及实践方法,为构建共产主义社会而选择正确的社会工作路径,将社会生活规范化,保证人民生活在一个制度健全,同时福利体系足够完整的社会中。

而当前这一目标存在的最大挑战就在于具体的社会工作本身缺乏明确的职业界定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对国内社会工作的开展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毕竟我国虽然已经开展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相关资质证明,包括社会工作者资格证在内的多种证件,同时也在具体工作岗位环节上进行了规定,以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以及工作人员对自身岗位职责的认知。但是缺乏立法以及普及性的宣传仍旧让普通群众容易将社会工作与基层社工有所混淆,最终导致社会工作的运行难以顺利展开[1]

除此之外,相关政策的扶持稍显不足也是我国当前社会工作领域最大的问题,毕竟从最初阶段社会工作只需要低成本运行发展到今天逐渐转变为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同时开展多样化项目的体系,已经在体制体量上产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相应的扶持政策并没有跟上,导致当前社会工作在结构上以及人员组织上经常呈现出松散的状态,难以统合成为一个整体。要从根源性上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从社会性质以及社会地位上给予社会工作一个正当的形象,才能使其在关注度上得到提升。

二、法制化层面提升社会工作开展效果

对社会工作而言,法制化以及制度化是需要区别对待的两个概念,法制本身是通过法律的强制性以及约束性对社会工作的属性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界定,主要是在社会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对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法律层面的判断,提供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展开在基层中的确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状况,所以法制化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与此同时制度化也是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过程中欠缺的一个方面,因为大部分的制度形式都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开始完善的。如果缺乏一个固定的方式或者处理方法,那么也就难以形成行业性的规定,而我国在社会工作领域就陷入到这样一个误区中。因为社会生活的规范化以及有序化,从最开始阶段并非直接建立在社会工作的基础上,所以社会工作的切入点是动态化并且流动性的,对于人员岗位以及具体工作内容缺乏固定的标准,所以导致社会工作的具体运行很难落实到个人单位[2]

建立高校校园文化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才迈开了第一步,涉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认识领域,需要加强教育引导。高校要利用在理论探索方面的优势,可组织学者专家编写一些生态文明教育的教材,比如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道德养成等内容。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教学改革范畴,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生态教育方面的教师。还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学分,开展有关生态文明理念普及活动,使学生在校园与社会实践中充分认识生态科学发展的规律,自觉尊重和爱护自然。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建立我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体系,应将西方理论创新融合,在具有一定借鉴性的基础上,将其核心要素“翻译”成为适合我国落实并且发展的模式。而对于西方模式的整改,也是我国在社会工作领域探索的关键要素,并且对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而言,基层工作才是其关注的重点,而并非理论层面的学术架构。因此在社会工作行业中,始终只能有少部分的理论研究者,这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学术性上升速度较慢的关键影响因素[6]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人就不让我睡懒觉,爷爷经常说的两句话:“晚上不睡是赖人,早上不起是病人。”“早睡早起不惹是非。”要我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三、构建行业理论解决专业性问题

从工作性质而言,社会工作本身是为了提供便利生活并且为人们带来更加具有美好属性的社会场景诞生的行业,因此助人的概念一直都深刻渗透在这一行业中。对任何文化而言,互助属性都是必然存在的要素,因此在中国社会工作的方针政策确定上,也应看清这一点,将社会工作的制度化以及作为基本属性的扶助体系构建完整后,才能让社会工作的实际状况得到改善。

而对从业者来说,社会工作的理论化本身就需要从实践工作中抓起,虽然当前这一目标的实现还有较长时间以及大量的工作准备需要进行。但是首先确定发展方向对社会工作领域而言就已经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内容。

该研究的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教学活动不应仅仅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该是教师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的结合,而教与学活动中最核心的应该是思维活动,正确认识思维结构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

社会工作的产生以及最初发展都是在西方社会中进行的,因此从根源上更加适合于西方的社会模式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层面的运行结构。中国虽然在工作性质以及工作领域的涉及性上和西方有所交叉,但是作为社会工作开展的前提属性,认识到自身的差异性是更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和西方社会有所差异的政治经济因素,都是我国构建社会工作专业体系时需要考虑到的问题。

四、社会工作国内本土化发展趋势简析

对于我国社会工作的实际运行状况,首先要有大量的本土化实践因素作为基础,而这一点虽然我们有大量的工作成果作为支撑,但是其中能够作为代表性案例的内容还相对较少,导致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还需要大量的社会实践以及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说明[5]。另外,这一状况还源于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对数据分析和收集整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最需要的就是对数据的分析,但是我国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经常因为数据结构建立困难以及具体数据量无法达到对应项目标准导致分析困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社会工作者的执业医师以及专业性培训都是发展这一专业的重要方式。不过从进度上而言,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已经属于相当迅速的类型,在建立本土化的理论以及工作架构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切勿过快发展避免外强中干的发展弊端。

要解决法制化以及制度化的问题,一方面需要社会工作领域自身的规范,同时也需要立法部门在相关领域给予支持,通过法律法规形式加强对社会工作的管理。而对于自身体系的建立,社会工作在进行的同时的确需要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但是对于不同的工作岗位的职责内容进行确定是可行的,也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事务进行分类,达成对制度化的践行[3]

对社会工作行业而言,人们在认同度上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一行业尚未形成专业化的结构机制,并且缺乏理论性的性质,这一点无论是国内还是这一工作类型发源地的西方,都缺乏真正的社会工作体系化理论。因为学科的融合性使社会工作在实际场景中需要运用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甚至包括宗教理论等多样化的内容进行支撑,而且多半处于实际事务解决中。所以即便是专业的社会领域工作者,也缺乏从中提炼理论信息的机会,并且大部分早期社会工作者从业资质以及经验上虽然足够,但是就理论性以及学术性而言仍旧有很大的欠缺。所以社会工作学科的建设其实从理论层面上而言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当前的国内社会工作领域虽然已经有实践工作的展开,但是理论层面的构建还需要大量的努力。在本土化的基础上,需要做到的是将实际工作经验与理论相融合,才能构建出合理的职业模式[4]

不同于国家提供政策福利或者其他补助政策,社会工作与前者既有交叉也有较大的差异,其本身作为推进国家发展的要素,但同时也属于社会福利层面的一个分支,聚焦社会问题并且解决大众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社会型问题是社会工作展开的最大原因。而在促进服务升级以及行业转型的过程中,创新性以及专业性仍旧是必须注重的要点,社会福利并非社会工作的全部方面,而社会工作也不可能直接涵盖社会福利所有层面,二者的有机融合才是建设健全社会工作体制的关键。

对于已经具有了相关行业经验的国内社会工作领域,当前最为必要的就是认清自身定位,将行业转变为真正适合于我国社会状况的类型。这样的本土化进程才能让社会工作在展开的同时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辅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未来社会工作的建设模式也会一次作为基础性的建设标准,本土化以及创新内容的同步展开是对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行业性规范中提出的必然因素之一,保障了这几方面的有机融合,才能让社会工作找到正确发展方向,从而成为处理社会基础性事务的标准结构。

五、结语

本土化的工作要求是社会工作必然与社会状况相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状况稳定经济繁荣发展,这一背景适合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展开,也适合于这一新工作种类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选择正确的引导途径将社会工作的落实与展开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在本土化过程中,充分结合理论以及实践两个方面的诉求,是构建社会工作完整体系的关键要素。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重构理论,相辅相成下,才能在社会工作进程中找到适合国家社会的发展方法以及前进路径。

军训期间,晚上睡觉时,一个室友说梦话的时候喊起了口号,只听他一句大声的“向后——转”,睡在对面床铺的另一个室友就迅速翻身,然后——然后就从上铺掉了下来。

参考文献

[1]王兆霈.浅谈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方向[J].神州,2018.

[2]何志宇.示范创建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之路[J].中国社会工作, 2017(1).

[3]汪楷茗.社区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模式初探[J].管理观察,2017(21):66-67.

[4]彭小兵[1,2] ,王雪燕[1] .关注价值、重拾信任:再论社会工作本土化[J].云南社会科学,2018.

[5]李芳,梁建雄,何雪松, et al.社会工作本土化遇到的问题[J].中国社会工作 , 2017(16):12-13.

[6]钱宁.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本土化[J].中国社会工作,2017(16):30-31.

作者简介: 文静(1988.06- ),女,山东莱州人,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哲学与法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标签:;  ;  ;  ;  

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