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与我国西部各省区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蒙古论文,竞争力论文,我国西部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一)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地区旅游竞争力实质是地区旅游生产力的比较。而旅游生产力表现为地区所具有的提供有效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凭借进行差异性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开发、生产和销售去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的能力。因此,对西部各省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分析应依据地区旅游竞争力基本内涵,从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阶段,以及旅游业发展中体现出的特点从发,对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促进旅游竞争力形成的支持因素及影响旅游竞争力的潜在因素等展开深入分析,研究西部地区旅游竞争力形成的内在机理,并从地区旅游业发展规模、成效及旅游企业绩效等方面分析地区旅游竞争力的现实表现,从而构建符合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实际的旅游业竞争力分析评价模型。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是宏观上的竞争力。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突出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基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三个方面选择42个相关的、可衡量的指标建立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
表1 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我国西部地区旅游竞争力评价方法
依据上述西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确定各层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借助计算机辅助,对上述筛选的各项指标进行专家一一对比评判与量化运算,最终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见第25页表2)。
表2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
运用加权平均求和的多指标评价模型,采集2000、2004、2005年相关统计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得出竞争力综合评价分值,作为对我国西部各省区旅游竞争力评价的依据。地区竞争力综合评价分值计算公式为,Q为竞争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下层指标i的评价值和对应的权重。
二、内蒙古与西部各省区旅游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内蒙古与我国西部各省区整体竞争力比较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西部各省区市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按照上述竞争力评价体系对我国西部各省旅游竞争力进行量化评价,得出四川、云南、广西排在前三位,且与紧随其后的重庆、陕西评价值差异较大,可以说是西部省区市中旅游竞争力最强劲的省区,而且从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旅游经济总量,这三个省区已经进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一集团军中。内蒙古以1.45375综合评价分值位居我国西部12省区市的第六位(见下页表3)。表明内蒙古旅游竞争力在我国西部处于中游地位。
为了进一步从我国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特征分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在我国西部各省区市中的地位,本文采用多元统计中聚类分析的方法,以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三个指标为聚类变量,对西部12省区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聚类分析可见(表3),西部12省区市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四川、云南、广西、重庆、陕西为第一类,新疆、贵州、甘肃、内蒙古、宁夏为第二类,西藏、青海为第三类。结合对西部旅游业竞争力总体排序情况看,在这三类中,第一类是西部旅游业竞争力的强势地区,第二类、第三类是旅游业竞争力的弱势地区。可见西部地区内部竞争力差异明显。显然,内蒙古属于西部旅游业竞争力的弱势地区。
表3 西部12省市区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排序
排名省区市综合评价分值聚类
1四川2.93847
1
2云南1.87911
1
3广西1.85379
1
4重庆1.64730
1
5陕西1.55645
1
6
内蒙古
1.45375
2
7新疆1.44824
2
8贵州1.24777
2
9甘肃0.99959
2
10
宁夏0.99673
2
11
青海0.84647
3
12
西藏0.79392
3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2001、2005、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相关统计数据。
(二)内蒙古与我国西部各省区市旅游竞争力结构比较分析
1.第一目标层竞争力结构比较分析
如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所阐述,地区旅游竞争力第一目标层由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支持竞争力三部分构成。各竞争力构成部分对地区旅游竞争力形成的贡献不同。从西部各省区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值得分比较,内蒙古现实竞争力最低,潜在竞争力次之,支持竞争力处于中游水平(见表4)。与西部各省区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表4 西部12省市区旅游业结构竞争力
2.第二目标层竞争力结构比较分析
如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所阐述,地区旅游竞争力第一目标层三个竞争因素指标下,设置了第二目标层。即现实竞争力由规模竞争力、效益竞争力构成;潜在竞争力由资源竞争力、行业竞争力构成;支持竞争力由政策环境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旅游设施竞争力、自然环境竞争力等构成,从现实竞争力构成来看,内蒙古规模竞争力排在西部各省的第七位,而效益竞争力排在第十位(见表5)。分析评价地区旅游效益竞争力的各个水平指标,可见内蒙古旅游效益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旅游企业整体效益较差。
表5 西部12省市区旅游业现实竞争力结构状况
省区市 现实竞争力得分
规模竞争力排名效益竞争力排名
四川 0.25803
10.07875 11
云南 0.21366
20.45909
1
广
0.13814
30.12725
9
重庆 0.07933
60.17670
6
陕西 0.13748
40.15897
7
内蒙古
0.07904
70.10422 10
新疆 0.05876
80.24136
5
贵州 0.11271
50.35805
2
甘肃 0.04630
90.30409
3
宁夏 0.02478 120.27076
4
青海 0.03476 110.05311 12
西藏 0.03791 100.13061
8
从潜在竞争力结构分析,内蒙古资源竞争力和行业竞争力均排在第七位(见表6)。从资源竞争力看主要是智力资源相对其他省区市落后,而行业竞争力中,主要是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外商投资比例等与竞争力较强的省区市相比差距较大。
从支持竞争力结构分析,内蒙古在政策竞争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旅游设施竞争力、自然环境竞争力分别排在第九、第四、第七、第五位(见表7)。政策竞争力排名落后,主要是旅游产业的定位及旅游发展基金较其他省区市偏低。而自然环境竞争力落后主要是环境保护治理水平低于竞争力强的省区市。
表6 西部12省市区旅游业潜在竞争力结构状况
省区市
潜在竞争力得分
资源竞争力排名行业竞争力排名
四川 1.179411
0.19557
3
云南 0.994062
0.20116
2
广西 0.738794
0.14658
8
重庆 0.586605
0.24514
1
陕西 0.757193
0.16860
4
内蒙古
0.515117
0.15153
7
新疆 0.503479
0.16552
5
贵州 0.550276
0.15232
6
甘肃 0.42658
10
0.14047
9
宁夏 0.27364
12
0.07911 12
青海 0.509248
0.13359 10
西藏 0.38916
11
0.11756 11
表7 西部12省市区旅游业支持竞争力结构状况
三、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
内蒙古旅游业整体竞争力在西部省区市中居于中游水平,与西部旅游强省相比具有一定的差距。从旅游业结构竞争力来看,在旅游业现实竞争力与潜在竞争力方面内蒙古与西部旅游竞争力强的省区差距较大。而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力量较弱、旅游企业竞争力不强、旅游智力资源不足等方面。因此,强化和完善这些影响内蒙古旅游竞争力的薄弱环节,是提升内蒙古旅游业竞争力,促进内蒙古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旅游业发展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目前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正处在跨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此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统一思想、完善制度,加强投入,为提高内蒙古旅游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为重要。首先要提高旅游管理机构的地位,强化旅游管理职能,搭建各旅游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的平台和机制,促进旅游管理一体化,建立完善、高效的旅游管理机制。其次进一步明确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第三产业龙头的产业地位,加快旅游法规建设的进程,规范旅游经营,构筑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第三,政府采取“扶、帮、推”的方式,主导建设和完善诸如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通讯、商业、紧急救援等公共产品和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旅游基础设施,消除旅游发展的瓶颈。
(二)建设旅游精品,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数量、质量、效益结合型的集约化增长阶段。与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旅游发展相比较,集约型增长强调兼顾扩张和效益,更加注重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素质,提升旅游业竞争力。作为旅游产业运行核心要素的旅游产品精品建设成为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关键。内蒙古旅游精品建设应从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实际出发,本着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突破旅游“末端”、“阴影”效应,有利于获得内蒙古旅游业可持续竞争力的原则,从树立精品观念、正确进行旅游精品定位、打造旅游精品、拓展精品市场全方位展开。首先要树立精品开发、精品培育的意识,使旅游精品开发与培育成为基于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变革意识基础上政府、企业、旅游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群体行为。其次,在旅游精品建设中紧紧围绕草原文化这一主题,通过对内蒙古特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挖掘,使旅游产品的开发立于高起点、高品位,进而成为旅游精品。如在草原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中力求体现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精髓,加强具有特色传统文化在景区旅游活动设计中的应用,打造精品旅游景区;贯穿草原文化主题,组合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开发旅游购物精品;积极创建旅游精品网站,促进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等,以此培育旅游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增强地区旅游竞争力
现代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使具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在特定区域空间内积聚,形成区域品牌,在提升群内企业单体竞争力的同时,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群体,进而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内蒙古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电、化产业集群、奶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对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产业集群在内蒙古还没有形成,但是,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旅游产业集聚的现象。为此,首先要根据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实际,以及内蒙古地方文化的脉络,从内蒙古各大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进行旅游产业集群的定位,培育不同的旅游产业集群。如呼-包-鄂旅游区商务、公务、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呼伦贝尔-阿尔山-通辽旅游区草原观光、度假旅游产业集群;赤峰-锡林浩特旅游区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产业集群。其次,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政策法规、经营环境、中介服务保障,并在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以扶持,推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第三,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主力——中小民营旅游企业参与社会化分工协作,努力为中小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提供包括旅游基础设施、财务金融服务、市场营销服务、法律服务等在内的各项服务,维护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扶植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第四,建设包括诚信文化、合作文化、创新文化等在内集群文化,营造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
(四)培育和创造地区旅游产业高等级生产要素资源
专业化人力资源、旅游企业家资源是旅游产业高等级的生产要素。高等级产业要素在地区旅游业竞争优势形成和强化中愈加重要。迈克·波特认为:“当一个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上时,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一旦新的国家踏上发展相同的阶梯,也就是该国竞争优势结束之时。”目前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优势是建立在旅游开发成本低、劳动力价格低等基础上的,随着国内各省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这种优势会逐步减弱或消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代替。因此应该重点培育和创造中高等级的生产要素,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内蒙古培育和创造地区高等级生产要素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重视专业型旅游人力资源培育。内蒙古旅游教育应该借鉴国内外旅游教育的经验,倡导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发展旅游教育,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旅游人才。二是不断创造旅游企业家资源。在高级生产要素中,企业家资源十分重要。旅游主管部门要把旅游企业家培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组织企业家培训,帮助旅游企业家转变观念,提高企业家的整体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成为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