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小学
摘 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传统、单一的,整节课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萎靡不振。鉴于此,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让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出活力,使学生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精神焕发。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优化; 现实生活; 主体; 课外实践活动;
笔者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对品德教育进行了许多教学实践和探索,现将自己在优化课堂教学,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绽放活力方面的一些点滴感悟总结如下。
一、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发学生的关注兴趣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来采取固定模式,即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确,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内容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这门学科的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并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愿意走进生活并热爱生活。
比如,在学习《我们的合作》这一课时,笔者就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合作,比如,学校组织大扫除,同学之间就得进行积极的配合,有扫地的、有擦玻璃的、有摆放教具的、有整理桌椅的……一旦其中的一位学生不认真合作,那么学校组织的大扫除我们班级就会拖后腿。还有,学校组织班级歌唱比赛,大家之间更要进行配合,某位学生如果在比赛期间不好好配合大家,不好好唱,那么我们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由此可见,许多事情都要靠大家合作才能完成,合作很重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的合作》。”这样,笔者通过讲述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现象,做到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拉近了学生和知识之间的距离,引发了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兴趣。课堂气氛也会变得活跃。
二、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要让儿童作为主体去参与,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因此,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在课堂上我们不能再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机器人,而是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在学习《真正的友谊》时,在“谈谈真正的朋友”这一环节,笔者并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给学生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从“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想”的角度去思考,具体问题为:1.在选班干部的时候,李明的好朋友张华没有给李明投票,李明想“都不投我一票,还是好朋友呢!”2.李丽在吃零食,王欣看见了,在心里说“从来不给我零食吃,还能算是好朋友吗?”3.张华对李明说“走,我请你去网吧上网,想玩多长时间就玩多长时间”。4.看王欣抱着一摞书,李丽连忙走过去,说“太沉了,我来帮你吧!”然后,让学生对这个情景进行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由我们对学生的说法进行评价。这样,教师就摒弃了以前一言堂、注入式的固定教学模式,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对课堂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发表意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堂也由于有了学生的参与而变得富有活力。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习惯采取的教学形式是在教室里向学生讲解知识,但是,由于知识具有的抽象性和间接性,又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很难将知识内化为实际行动,所以,我们可以在恰当时机,使学生从狭小、封闭的学习环境中解脱出来,积极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拥有去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机会,体现出品德与社会的开放性教学特征,如此,小学品德与社会就不再是以前的古板、枯燥教学,而是焕发出了生机和活力。
比如,在学习《绿色小卫士》这一课时,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以下课外实践活动任务:1.四人自由结组,对身边各种环境污染的现象进行调查,如:污染源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危害?有什么解决措施?2.各个小组设计环保宣传口号,张贴在各个社区和校园的显眼位置。3.了解部分环保纪念日和环保先进城市,了解环保监督的热线电话号码。4.为城乡环境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体现了品德与社会的开放性特征,给品德与社会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学生由于亲自体验,能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污染产生的各种危害,树立危机意识、环保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生态道德情感。
总之,作为新时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沉寂死板、枯燥无味的课堂进行转变,使其重新焕发活力,让学生以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的状态去学习这门课程,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促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开胜.品德与社会课程结构的特点及其优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7).
[2]王晨.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
关于我们 CNKI荣誉 版权公告 客服中心 在线咨询
论文作者:徐丽芳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社会论文; 小学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论文; 《成长读本》2018年7月总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