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和民族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伊宁市论文,民族论文,格局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6)06-0039-07
从民族社会学研究角度来看,民族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关系十分重要的场景和变量。位于新疆西部的伊宁市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边境城市之一,长期以来也一直是我国民族关系较为复杂的地区之一。因此,本文以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市建城沿革和维、汉、回、哈民族居住史的回顾及对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及其变迁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探讨影响该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伊宁市的民族关系。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该市现辖9个乡镇、8个街道办事处、46个行政村,总面积675.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有43.03万人。伊宁市是个多民族居住城市,有47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3个。据2004年人口统计,该市主要民族构成和人口比例如下:维吾尔族21022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8.86%;汉族15263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5.47%;回族3245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4%;哈萨克族1985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61%。由于维、汉、回、哈4个民族占伊宁市人口比例的95%以上,并且这几个民族从伊宁市建城伊始就世居城中,因此其在历史上形成的居住格局成为影响今天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进行本课题研究时,有必要先回溯伊宁市的建城史及维、汉、回、哈几个民族的居住史。
一、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
民族居住格局是指特定区域内不同民族在空间上的排列与组合情况,它可以反映一个民族所有成员在居住地与其他民族相互接触的机会。在民族社会学研究中,民族居住格局通常被视为民族交往的一种场景、一个变量,用来观察和调节民族交往的内涵、形式及质量。民族居住格局还是构成影响民族关系的人文生态环境。因此,本节试图分两个阶段,以维、汉、回、哈几个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及其动态变迁。
(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变迁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受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的变化不是很大,较为稳定地处于聚族而居为主、大聚居小分散的居住格局中。
维吾尔族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占全市总人口的69.76%,散居在伊宁市的各条街巷,但在这种网络分布中,由于维吾尔族多围绕他们所建的清真寺周围居住,以及受其他民族聚居格局的影响,仍形成了部分聚居的特点。例如:工人街、黎光街、果园街、阿合买提江街、伊犁街、阿依东街、前进街等,成为维吾尔族聚居的街巷。并且这种聚居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相对稳定。因为许多维吾尔族的院落属于个人私产房,有些院落甚至有几百年的历史,连续几代人居住在此,轻易不会搬迁。
汉族的居住较为分散,但也形成了一些聚居点。早在1920年前后,在今新华东路形成一个新的集贸中心,因该处商人多为汉族,故俗称“汉人街”,是汉族人的聚居地。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里仍然是汉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街道汉族居民逐渐减少。20世纪50年代起,随着外来移民的逐渐增多,伊宁市的汉族人口迅速增长,受经济、工作单位驻地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散居在伊宁市的各条街巷里。
回族同维吾尔族一样,通常也是围寺而居,形成了一些聚居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回族主要聚居在陕西大寺至大桥、英阿亚提街、东梁街、喀什街(原名河州巷)一带,这里建有陕西大寺(又叫回民清真寺)、河西寺(又叫河州寺)等清真寺。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经营方式以畜牧业为主,所以他们散居在伊犁河盆地的八县一市里,主要居住在牧区。尽管哈萨克族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主体民族,但在首府城市——伊宁市,该族居民并不多。据1952年的人口统计,哈萨克族人口(2097人)仅占到伊宁市全市总人口的2.61%。这也是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较为特殊的一点。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维、汉、回、哈几个民族呈现聚族而居为主、大聚居小分散的居住格局特点,同样可以从这段时期的街巷建筑风格中获得印证。在工人街、前进街、黎光街、果园街、伊犁街、阿依东街一带可以看到许多维吾尔族院落,墙壁多用蓝色石灰粉刷,屋前后栽种果树,门前种葡萄,形成凉棚。在东梁街、喀什街一带可以看到许多既保留了陕甘居民某些特征,又吸收了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特色的回民住宅。这些街区建筑风格的差异,印证了当时民族居住的相对隔离程度。
(二)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
从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呈现出相对隔离居住地区减少、混居程度提高的特点,由大聚居小分散格局向大分散小聚居格局转变,不论是从数据分析还是从个案研究中,都可以看到这种趋势。
1.从数据分析看
表1显示,维、汉、回、哈4个民族在1980年至2004年间,年均递增率分别为2.87%、3.10%、2.12%、4.14%,哈萨克族年均递增率最高。以1980年维、汉、回、哈4个民族的人口按100计算,四族分别为51.46、35.43、9.49、3.62,2004年分别为50.64、36.76、7.82、4.78。相比之下,维吾尔族下降了0.82个百分点,汉族上升了1.33个百分点,回族下降了1.67个百分点,哈萨克族上升了1.16个百分点。这影响到了维吾尔族、回族两个民族的人口占有率,对原有的居住格局产生了冲击。
表1 1980年、2004年伊宁市维、汉、回、哈民族人口增长比较表①
伊宁市现辖的乡镇和行政村,大部分与农村一样分村而居,多年不变,比较稳定。因此下面我们研究街道办事处居住格局的变化,以部分街道办事处为例。
①为该民族占本街道办事处总人口比例(%),②为该民族占市区本民族总人口比例(%).
表2和表3显示,从1990年到2004年,都来提巴格和喀赞其街道办事处所辖街道,一直是维吾尔族的聚居区,而汉族居民主要居住在萨依布依和艾兰木巴格街道办事处所辖街道。琼库勒克街道办事处所辖街道为回族聚居区。哈萨克族在萨依布依和敦买里街道办事处所辖街道的居民较多。将表2与表3纵向比较,从每个街道办事处这些民族人口占市区该民族总人口的比率来看,各民族居住分布有趋于均匀的势头。以维吾尔族为例,1990年,维吾尔族在敦买里、喀赞其、都来提巴格街道办事处所辖街道分布最多,分别占到市区该民族总人口的21.53%、20.63%、18.65%,而2004年分别只占到市区该民族总人口的8.76%、14.84%、11.90%,在维吾尔族分布最多的琼库勒克街道办事处所辖街道也只占17.80%。不仅维吾尔族如此,其他民族的居住格局也都有这种发展趋势。
以上数据说明:(1)由于历史传统,各民族聚居区仍然存在,但这种聚居区面积在减小。从全市来看,混居成为主流趋势,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从“大聚居小分散”向“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向发展。(2)维吾尔族的人口比例占第一位,但维吾尔族、回族人口比例递增低于汉族和哈萨克族,作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主体民族的哈萨克族人口比例递增最快,这势必对原有的居住格局产生比较大的冲击。(3)我们还可以从各民族分布街道看出在伊宁市中心汉族、哈萨克族分布较多,在市区边缘回族、维吾尔族分布较多。
2.从个案分析看
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大分散小聚居”的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数据上,还体现在微观的居住单元中。下面以伊宁市的丽都小区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以上住宅楼的民族居住分布特点具有普遍代表性,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居住由水平方向(平房)转为垂直方向(楼房),形成了新的邻居关系:同层、隔层、隔单元为邻。(2)住宅楼里很难是单纯的某一民族居住,而是不同民族杂居、混居,各个民族住户分布没有规律可循,尤其是商品房交易中,人们不会以民族为先决条件,这就形成了住宅楼里各民族“大分散”的居住格局。(3)住宅楼里汉族居民较多,这与少数民族的居住习惯有关。他们更喜欢居住在带有院落可以进行园艺栽培的平房里。(4)在住宅楼里大分散的格局中,还是可以看到一些“聚居单元”。如表4的三单元,12户中只有3户为汉族居民,其余9户分别为少数民族居民。这种“聚居单元”在伊宁市的住宅楼里非常普遍,在当地称为“民族单元”。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不同,聚居在一个单元也是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二、影响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因素
从20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存在着各种深刻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因素
经济发展是影响伊宁市各民族居住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伊宁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
首先,经济发展引起了伊宁市人口的较快增加。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自然增长迅速;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对其他地方的劳动力和技术力量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带动了人口的机械增长,特别是汉族人口的增加。这些人口的变化必然引起民族居住格局的变化。
其次,经济发展使得伊宁市的城市规模急剧扩大。1952年建市初期,伊宁市的城市规模为110.16平方公里,到了2004年发展到了524.26平方公里,有了成倍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引起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变化。
再次,经济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城区规划和住房制度变革。从1958年到1989年,伊宁市政府曾对伊宁市做了四次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的实施带来了街道拓宽、城市改造、房屋拆迁、居民搬迁等一系列变化,对多年形成的传统民族聚居区产生很大影响,使得民族聚居区的面积逐渐减小。住房制度改革也对原有的民族居住格局影响很大,对私产房进行改造,由政府、单位调剂的住房制度打破了原有居住格局的封闭性,各民族之间混居程度提高。商品房出现后,其自由经济属性和利益性决定了在商品房时代很难再形成比较集中的民族聚居格局。人们在购房时最关注的是房价和舒适度,而不是民族因素,这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都有所体现,少数民族的这种心态变化也给各民族混居创造了条件。
(二)人口变化因素
人口变化是影响伊宁市各民族居住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从自然变动来看,1949年至1985年伊宁市人口的增长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2] 表5表明,伊宁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比较高的,自然增长人口是伊宁市人口增长的重要来源,但是即使这么高的自然增长率也不会使2004年伊宁市的人口达到430258人,这里机械变动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
机械变动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计划移民和自然移民,国家计划移民对伊宁市的人口影响更大。据吉平先生和高丙中先生的调查显示,生活在城镇的移民大部分是由政府直接组织、安排的,比例高达55%。[3] 中央政府努力通过移民达到推动民族融合和边区开发的目标。1962年以前,政府对移民的直接参与程度很高,是实行移民的最重要动力。此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伊宁市每年都有从南疆及内地来的一批自由流动人员。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使自然移民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不管是国家计划移民还是自然移民,这些移民所带来的人口变化以及安置问题是影响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的重要因素。
(三)历史分布格局因素
尽管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伊宁市的民族居住格局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在对其进行研究时,仍不时见到历史的影子还在影响着该市的民族分布。例如,回族从迁入伊宁市起就有许多居民居住在东梁街、喀什街一带,现在这些街道仍然是回族较为集中的聚居区,其他民族也在传统的居住地带存在着相对聚居的现象。相对于市区居住格局来说,城市的边缘地带历史分布格局的影响体现得更加明显。
1780年,清政府在今汉宾乡建熙春城,城里驻扎数百名屯田的绿营汉兵,由于谐音的关系,这里后来被称为“汉宾”,是汉族聚居较集中的地方。从表6中可以看到,2004年汉宾乡的汉族居民有838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1.60%,超过了其他民族人口数。清康熙年间,南疆有许多维吾尔族农民来到今托格拉克乡一带种地谋生,这里现在仍是维吾尔族居住集中的地方。如表6,至2004年该乡的维吾尔族居民有510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4.61%。1762年前后,清政府从南疆迁徙大量的维吾尔族农民来到今天的克伯克于孜乡一带屯田,这里逐渐形成维吾尔族的聚居区。表6显示,克伯克于孜乡的维吾尔族有7058人,占全乡总人口的72.08%。从以上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历史分布格局对伊宁市当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四)国家政策因素
政府行为对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上述的计划移民和城市规划都属于政府行为,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政府所推行的行政指令对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产生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在民族自治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配套措施。例如选拔、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自治主体民族的干部;兴办民族大、中、小学校;推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建立各级宗教、民族事务政府管理机构——民委、宗教局等。这些政策加速了少数民族人口向伊宁市的迁移,对改变伊宁市的民族成分结构和民族居住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另外,国家还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及其风俗习惯等。伊宁市也制定专门的政策保证这些规定落到实处,例如,在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鼓励和支持兴建民族语言文字体系的大、中、小学,实行一定程度的“民族分校”;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方面,规定民族节日的放假制度、对伊宁市的猪肉供应市场和商店等作仔细安排,远离少数民族聚居区。其结果是使民族文化交融沿着自然、平和的轨道推进,客观上默认了现阶段相对隔离的状态。
(五)宗教世俗化的影响
伊宁市是个民族成分众多、信教群众很多的地方,生活在伊宁市区内的维、回、哈等几个民族居民都信仰伊斯兰教。在伊宁市,至少95%以上的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人口都是穆斯林。宗教世俗化表现在宗教信条与规约约束着信教群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伊宁市的维、回、哈族居民同其他穆斯林一样,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都受到伊斯兰教戒律的约束,突出地表现为饮食的禁忌上。也就是说,穆斯林生活方式具有排他性的一面。因此,他们在选择居住地点时必然考虑到宗教活动、生活起居(如饮食、购物)的文化共通性。这就在客观上促成并维系了他们聚族而居的居住特征。前文提到的聚居区、“聚居单元”都受到宗教世俗化带来的影响。
三、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变迁对伊宁市民族关系的影响
(一)混居格局有助于推动民族关系
民族混居格局加强了民族交往和民族团结,我们可以从邻居选择意愿、邻居间往来的频率和原因几个方面来看伊宁市民族关系的现状。
2005年夏,笔者在伊宁市进行了“伊宁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的调研,④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是否愿意与其他民族居民做邻居”一问,被调查的维吾尔族居民和回族居民完全愿意与其他民族居民做邻居;73.33%的汉族居民表示愿意,16.67%的汉族居民则不愿意,还有10%的汉族居民回答“不知道”;95%的哈萨克族居民表示愿意,仅有一人回答“不知道”。在笔者的访谈中,发觉问卷中维吾尔族和回族居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一些人仍然更愿意与同一民族做邻居,但这些人是少数。从问卷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民族居民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互斥心理,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邻里的民族属性,选择邻居时更注重的是个人品质。
对于“邻居间往来的频率”一问的统计结果表明,维、汉、回、哈本民族邻居之间经常往来的比例分别为83.33%、70%、65%、60%,与其他民族邻居经常来往的比例分别为46.67%、30%、50%、40%,从中可以看出,同一民族邻里之间往来频率比不同民族的高一些,这在情理之中。邻里之间的往来还是受到民族属性的一定影响,这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差异、语言文字及一定程度的民族分界意识有关。但是任何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邻居经常来往的比例是一个比过去提高了很多的数字。混居的居住格局无疑有助于民族间增进了解、互助合作、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对于“邻居来往原因”一问的统计结果表明,不管是本民族邻居之间,还是与其他民族邻居之间,来往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原因和工作原因。调查中还了解到,各民族邻里之间互助合作精神、节日期间的互相馈赠和往来是明显的。一般来说在邻里交往中,汉族居民注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民族团结,他们怕有失民族交往及团结;大多数少数民族居民也喜欢与汉族居民交往,以期学习汉民族的文化,从而表现出民族间的和平交往、团结,对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居住格局变化带来一些新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围寺而居的居住格局受到很大冲击,城区内的聚居区逐渐解体,混居地区面积扩大,城区边缘地带成为新的聚居区。这种居住格局变迁给伊宁市各民族带来了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不仅表现在各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上,也表现在族际关系上,还表现在族内交往中。从聚居走向混居后,少数民族族内交往的机会减少了,面对新的居住环境对族内交往的冲击,很多人有明显的不适应心理。
(三)对伊宁市未来民族居住格局的几点建议
1.进行合理规划,建设与保护并重
伊宁市是一座受苏俄影响较深的边境城市,这里的建筑既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带有欧洲风格,但这些年的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风格。政府对居民住房大量资金的投入,在住房紧缺时是有益的,但是当供过于求或者超出了居民消费水平时,就成为资源浪费。这些住宅的建设却又往往是在破坏原有聚居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引发了一系列矛盾。所以,伊宁市政府应对该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任何时候都应当保持本土特色。虽然混居面积越大越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但是“欲速则不达”,一切要与各民族的心理相适应。在现阶段,对一些富有特色的民族聚居区进行保护也未尝不可。好在当地政府已注意到了这一点,位于伊宁市发展乡街的“维吾尔族民居一条街”是政府保护下的维吾尔族聚居区,现在这里已经成了该市的一大旅游景点。
2.认同异文化,发挥政府在混居地区的调节作用
在调查中,有一些汉族居民不愿意与其他民族做邻居,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很表面化,或者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持有误解和偏见造成的,这对混居地区乃至全市的民族团结都非常不利。无论任何民族都应主动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消除对其他民族的偏见。当伊宁市各民族对异文化表示认同和理解时,民族关系将会变得更为友好和团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邻里关系与居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民族关系。另外,在混居地区,政府还应当发挥其调节作用。对混居地区发生的矛盾、产生的摩擦,政府要正确处理、合理解决,不偏袒任何民族;在混居地区,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可以保持住宅楼里“民族单元”的做法;在混居地区要设立服务于少数民族的商业网点(如牛羊肉市场、日用品商店等),既利于各少数民族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无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又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以居住格局为基础,重视其他交往领域
居住格局只是影响伊宁市民族交往、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研究居住格局的目的在于通过它来理清共同居住在同一城市中的各民族的空间结构,即构成多少可供交往的公共空间场域。人们在交往中,除了邻里层面上可能在家户的空间场域内发生交往外,还要通过其他空间场域来完成交往。对于伊宁市现时民族关系情况和影响民族关系的其他各类因素,我们要认真调查研究,在现实条件下,以居住格局为基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增进各民族居民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了解,这对伊宁市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收稿日期]2006-05-20
注释:
①② 数据由伊宁市统计局提供。
③ 数据由伊宁市统计局提供。
④ 此次调研除了进行个案访谈外,还发放了100份调查问卷,被调查者中维吾尔族和汉族各占30%,回族和哈萨克族各占20%(若按各民族人口的实际构成比例发送问卷,会出现回族、哈萨克族居民样本量过低,从而影响见解的代表性和结果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