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的能力等。
关键词:朗读 兴趣 理解 情感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7-0173-01
汉字极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特别适宜诵读。张志公先生这样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的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要深刻的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深刻的多。”可见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而时至今日,语文课堂上很难再听到声情并茂地朗读,很多语文教师以声嘶力竭的讲解取代了朗朗书声,学生以面无表情的冷冰冰的声音机械地重复着一篇篇的经典佳作,语文的魅力早已在这样的课堂上丧失殆尽。如何让学生爱上朗读,进而通过朗读理解文章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应深思的问题,我也就实际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线教师大都会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对早自习时候学生的朗读不甚满意,有要求背诵的诗词或古文的时候学生朗读的声音还大点,到了小说或戏剧的时候基本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问之,则曰:读的没什么意思!事实果真如此吗?
于是,我让他们合上书本,我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林冲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这一章节读给学生听。学生均听得津津有味。我问他们听的感受,都说老师的朗读很吸引他们,让他们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趁机说,这就是朗读的魅力,好的朗读可以带人进入动人心魄、耐人寻味的境界。此后让学生每个人选取自己最喜欢的章节,读给全班同学听,要求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声音,将同学们带入境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班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
二、总结技巧、形式多样
学生在最初的朗读中不得其法,我就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一些精典的诗歌《再别康桥》《致橡树》《相信未来》等。这些诗歌情感丰富,特别适合朗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学生先感受后模仿,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技巧,对朗读有了自己的感悟。
比如《致橡树》这首诗,我配合一段舒缓的音乐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如痴如醉,都能感受到这首诗的魅力。我趁机让学生总结朗读的一些技巧,此时很多学生都能感受到,比如朗读要流畅,不能读错,不能添字减字,不能重复颠倒;语速要适中,对一些能表情达意的词要重读等等。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朗读的技巧后,我对朗读作品进行筛选,让学生形式多样地进行朗读,以避免形成疲惫感。如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角色较多、语言富有特色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读出气势时,宜用齐读;当为了鲜明突出某些内容时,可以用对读;至于读的内容和篇幅,由什么样的学生来读等等,都应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来定。
三、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我们在讲古诗文的时候,很多老师由于考试方向的指引,只注重教会学生答题的技巧分析,把一首诗讲解的支离破碎,从内容到艺术手法教师一人包办。往往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一些诗让学生多读上几遍,他们自然而然地能体会到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比起枯燥的讲解要有效的多。在读中学生能领略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在读中学生能体会到“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苦痛;在读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无奈与悲愤……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老师们经常把注意力放在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上,课堂上老师声嘶力竭地讲着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每一个文言句式的特点,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说到底就是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最佳方式则是培养朗读能力。古人云:“文贵自得”“学贵自悟”“书忌耳传”。“耳传”只是把知识或结论“装”进学生的脑子而已;“自得”却包含着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如果能给学生多留出一点朗读的时间,他们就能弄清楚文章的大致内容,在自己兴趣的指引下主动去探寻每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每个句式的特点,所取得的效果绝非老师的“辛勤灌溉”所能比拟的。
朗读,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感情,是理解,是发现…”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课文内容,体验了思想感情,从课文学习中感受美、享受美;另一方面,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爱读情感,更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语文”概念的提出,也是“语”在前,而“文”在后,回归语文的本真,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让朗读在语文课堂上熠熠生辉。
论文作者:杨瑛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内容论文; 兴趣论文; 声音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