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投第一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昆明 650217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加大,过度的资源开发和能源消耗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此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确保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成为了很多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课题。水利水电已经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现代化生产发展的影响下,水利水电工程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为我国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1导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提出的生存和发展基本战略,这一战略也是人类对社会以及经济等作出的新的界定。水利水电工程的大量兴建,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开始不断对自然界进行索取,从而引发大量资源和能源浪费情况。因此,如何防治水利水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
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1对地质的影响
修筑水利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可能对当地地质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其可能引起当地地质结构发生改变。首先,因为水中的电解质深入土壤的关系,水利水电工程使下游的田地不断沼泽化和盐碱化,土壤肥力降低,导致作物减产。其次,工程周围土体抗强度会随着蓄水发生减弱,极易出现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最后,水库在大量蓄水情况下,地下岩层表面由于不平衡的重力和切力,地壳表层的应力增大,引起地质构造发生变化,从而加大了水库局部区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2.2对水体的影响
水库开始蓄水,库内水流速度减缓,滞留时间延长,导致大量在水上的悬浮物下降,导致水体变得浑浊,色度也有所降低。水库内部的流速降低,藻类活动增多,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水中钙,导致水体硬度被降低。水流速减缓,水、气之间交换速度变慢,这时的污染物被迁徙和扩散。如果水流速减缓,对藻类的光合作用带来帮助,藻类大量生长,会导致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2.3对气候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大面积蓄水在日光照射下会提高水域的蒸发量和当地的降水量,改变其所处区域的降雨布局,致使水库临界降雨量大大减少,而距离水利水电工程较远区域的降水量则会有所增加。如果水利水电工程所在的区域地势海拔较高,那么水利水电工程背风位置的降水量则会明显减少。另外,由于夏季气候较为炎热,阳光照射水库水面之后水库水面温度会迅速上升,导致大气流增强,进而是增加当地的降水量。其次,水利水电工程建成之后,水库区域的下垫面就会由陆地面转变成为水域面,这样水库区域的水面与空气能量的交换能力就会明显增强,进而对水库所在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造成影响。
3落实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3.1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为了保护生态,同时也能发挥好水利水电工程对社会的贡献,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在工程设计之初就对当地生态进行合理规划,减少对野生动植物的破坏,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则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具体措施如对施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知识的宣讲,对保护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员设立奖惩机制,倡导普通群众一起加入监督等。
3.2加强土地整治和植物保护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对土地进行科学整治,同时对渣场、料场以及临时用地工程所占用的土地以及永久工程区恢复植被。在对弃渣进行具体的施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对施工管理措施进行充分应用,这时将弃土置于渣场的上层位置,弃渣完成之后,施工人员对渣场进行改造,此后对渣场进行统一平整并堆放处理。针对临时用地以及永久工程区而言,空坪隙地需要对废渣、废料以及临时建筑进行清理和拆除,此后针对压实土进行适当的翻松处理和平整处理。对植物进行防护,并且对林草进行选择,主要原则在于“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对树草进行选择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水土、气候、畜牧养殖等适合树种、草种,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绿化方案,在相应厂坝区域和生活区域,对其实施专业的绿化工程设计,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景区。
3.3做好生态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离不开施工人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施工单位组建一支技术过硬、专业能力强的施工队伍,来执行工程的施工建设,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实现生态化建设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施工单位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时,应加强对防治机构当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确保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环境保护方案,并根据需要防治的范围,有针对性的对项目环境进行保护和监测。而对于工程项目涉及到的环境保护经费和补偿经费等费用,防治机构应将各项费用纳入到工程建设的总投资中共同落实,并做到专款专用,不挪作他用,用足用活该专项资金。
3.4加强水环境保护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的废水,为加强水环境保护,废水排放或循环使用前,必须进行相关流程的处理,达标后再进行利用或排放。以云南省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输水线10标大五山隧洞工程为例,该工程平均埋深200米左右,地下水丰富。在隧洞开挖及混凝土衬砌过程中,经过扰动,因细小颗粒、炸药残留物等溶于水中,隧洞渗水和施工弃水掺混在一起,形成废水。外排或循环利用前,必须对废水进行集中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或二次利用。废水处理流程为:首先,隧洞开挖时,沿隧洞底板边墙开挖排水沟,将施工弃水和隧洞渗水集中引排至集水井内,经过适当沉淀去除较大颗粒后通过泥浆泵加压抽排至洞外;其次,洞外通过排水沟或排水管将废水引排至洞外集水池后统一处理;再者,废水汇集到集水池后,通过絮凝反应,剔除溶解于水中的有害物质,再进行沉淀、浓缩之后排入到污泥池中使其干化,处理后再进行填埋;最后,经检测达标后,进行排放或二次利用。此外,对施工过程中,工人的生活废水进行处理,采用地理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其进行处理。图1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污水处理流程图。
图1废水处理流程图
3.5工程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Ws2为弃土、弃渣年新增水土流失量,单位为万吨;Si为第i个预测单位的弃土、弃渣堆积外表面积,单位为km2,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Si取为1.2km2;Ms2为弃土、弃渣面侵蚀模数,单位为万t/km2•a,根据本工程情况,Ms2取为0.25万t/km2•a;Ti为预测时段,单位为a。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根据选取的参数,计算得到土石方开挖总量2080m3,其中利用开挖土石方料填筑80m3,利用开挖石方砌筑渠道及镇墩、支墩石方450m3。开挖的土石方部分用于填筑土石围堰,开挖的石方还可用于主体工程的砌筑用石和加工破碎为石子,经土石方平衡规划,估算弃土石渣量750m3,主要堆放在枢纽区上下游的堆渣场。
(3)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危害
该工程地区雨量充沛,且分配不均,水土流失类型以降雨量形成的地表径流冲刷引起的水力侵蚀为主,一般情况下发生重力侵蚀的可能性较小,但暴雨季节局部区域也会发生崩塌现象。通过引水渠道、厂房址岸坡开挖后及时回填,建筑物在枯水期基本建成,岸坡坍塌现象得到控制,受洪水冲刷也不会产生水土流失,对工程安全不会造成威胁。工程弃土碴量约750m3堆放于上下二个游堆渣场,平均堆高2.0米左右,如未采取防护措施,临溪侧将占用部分河滩,使过水断面减少,将加大水流对河床的冲刷,弃碴可能冲入河道,造成河道淤积,降低河道泄洪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运行过程中如不能很好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就会新增大量的水土流失。而合理预测其水土流失量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布局、设计和监测的实施。因此,要合理、正确地预测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量,同时计算出施工过程中扰动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弃土和弃渣量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从而尽量减少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危害,最终实现水利工程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锋.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测定方法及其预防措施[J].北京农业.2015(17)
[2]辛成泽.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及保持措施[J].时代农机.2017(02)
论文作者:张光恒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2
标签:工程论文; 水利水电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水库论文; 隧洞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