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跌落水沟致颈段脊髓损伤死亡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倩[1](2019)在《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颈源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调督通阳针法治疗,取穴:百会、大椎、神道、命门、颈夹脊穴,每周治疗3次,每次留针20分钟,连续4周。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颈痛量表(NPQ)、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S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1个月后随访两组患者随访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Epworth嗜睡量表、NPQ颈痛量表。收集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组间患者年龄、性别、病程、PSQI评分、NPQ评分、ESS评分、ISI评分、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ESS评分、NPQ评分、ISI评分及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主观睡眠质量、睡眠维持度、睡眠效率因子积分、ESS评分、NPQ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ISI评分、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一个月后随访:组内比较,对照组睡眠潜伏期、睡眠维持度评分较治疗后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较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NPQ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在改善失眠程度、调节心理情绪方面,疗效与艾司唑仑片相似。调督通阳针法在改善日间功能障碍及颈椎病症状上优于艾司唑仑片,且远期疗效更稳定。
鲍卫国[2](2018)在《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探讨ROI-C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8月收治入我院的95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资料,全部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我们依据所植入内固定物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38例采用ROI-C行融合术治疗,B组57例采用传统钢板固定+cage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融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手术。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着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在相同随访时间点,两组患者JOA评分、椎间高度、颈椎Cobb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月时,A组手术节段融合率为88%,B组为90%;末次随访时,A、B组手术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在术后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出现内植物移位、断裂、神经症状加重、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等并发症。在术后1月和3月随访时,A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3%和0,B组分别为32%和14%,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B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分别为0和2%,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I-C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安全、有效;与传统钢板固定加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术相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软组织损伤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
习亮[3](2013)在《基于META分析对早期/延迟减压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合适的手术时机仍存有争议。而目前碍于多方面原因,尚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找出合适的手术时机。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时机,为临床选择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提供依据。方法:以“spinal cord injury”,“therapy”,“therapeutics”,“decompression”“surgey”为英文关键词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12期),Medline(1966年至2012年),EMbase(1989年至2012年)。根据作者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文献,对所得文献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证据等级划分标准(2009年4月)进行证据等级质量评价,然后行偏倚检测。Meta‐分析中的评价指标为:治疗有效的患者数。采用优势比(OR)进行分析。将文献中的患者分为两组:早期减压组(<24h)与延迟减压组(>24h),对数据行异质性分析。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束后行敏感性检测。再根据Meta‐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结果:根据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结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纳入5篇文献。3篇为回顾性研究,2篇为前瞻性研究。3篇文献证据等级为2C,2篇文献证据等级为2b。5篇文献共纳入病例355例。异质性检验示同质性良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得出早期减压组为116/185(62.7%),延迟减压组为86/170(50.6%)。OR值为1.75,95%CI为1.12‐2.75。可看出早期减压组相对延迟减压组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表现更有效的结论(P<0.05)。敏感性分析示敏感性较低,结果较为稳健。结论:根据此次Meta‐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早期减压组(<24h)相对延迟减压组(>24h)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中更为有效。但研究结果仍存在局限性,解决这类问题的金标准仍应该是大样本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
林勤[4](2012)在《电针治疗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术后疗效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电针对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改善效果,同时也为今后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术后的康复研究提供临床依据,发挥中医药在骨伤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方法:所选病例共40例,男35例,女5例;年龄30~65岁,所选的病例均明确诊断为:过伸性颈脊髓损伤且行颈前路手术的患者,入院后随机分成治疗组A组与对照组B组,每组各20例。术后常规给予输液抗感染治疗、20%甘露醇脱水、甲钴胺营养神经、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神经再生因子促进神经再生、凯纷止痛、地塞米松等治疗,手术切口7天拆线。术后并给予康复锻炼: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锻炼。A组:除了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康复锻炼外,并于术后7天颈部拆线后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min,15次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休息4天继续下一疗程的治疗,治疗周期为6个疗程。B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康复锻炼。在术前、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进行JOA评分及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结果:1.A、B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时的JO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但对A、B两组间在术后1个月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发现P>0.05,无明显差异;术后2个月及3个月A组JOA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2.A、B两组术前SEP波幅低于正常健康人,波峰间潜伏期较正常组延长;术后3个月A、B两组SEP波幅较术前均有所升高,波峰间潜伏期较术前均有所缩短,但均未达到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两组SEP波幅经统计学处理后发现P>0.05,无明显差异,A组波峰间潜伏期明显小于B组(P<0.01),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康复锻炼以及电针均可有效地改善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术后脊髓功能,而康复锻炼联合电针治疗在改善脊髓功能状态方面疗效更显着,是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术后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陈海滨[5](2011)在《疏经调脏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体针配合腹针(疏经调脏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进行有效性评价,为从脏腑经络辨证论治颈椎病颈痛提供依据。方法从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部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将70例患者分为疏经调脏组(体针加腹针治疗组)和疏经组(单纯体针治疗组)进行比较观察。疏经调脏组采用体针加腹针进行治疗,1.体针取穴:双侧颈夹脊穴(两对),大椎,双肩中俞,双中渚;2.腹针取穴:中脘、关元、双商曲、双滑肉门。疏经组只采用体针针刺,穴位与操作同疏经调脏组,隔日一次,每次体针留针20分钟,腹针20分钟,每周三次,六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对两组患者颈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治疗前后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中医证型等方面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NPQ、VAS评分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的NPQ评分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分值有所下降(P<0.05),两组对改善颈椎病颈痛均有效;治疗后疏经调脏组的NPQ分值下降幅度低于疏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一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5%、91.18%。两组总体疗效分布比较,经Ridit分析,P<0.05,两组总体疗效分布有显着差异;两组显效率比较,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显效率有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疏经调脏组和疏经组对治疗颈椎病颈痛均有改善作用,且疏经调脏组的疗效要优于疏经组。
刘双岭[6](2010)在《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以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夹脊电针治疗组30例和普通针刺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电针疗法,取颈部夹脊穴,通以脉冲电疗仪,正负极左右交叉接,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普通针刺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针刺法,取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穴,患侧曲池、外关、合谷等,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以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功能改善及疼痛综合评定为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前与疗后的对比观察,来研究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结果:夹脊电针治疗组中各项指标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差值分别为7.96±1.61和7.04±1.01,经t检验, p<0.05,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更能改善该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经t检验, p<0.05,说明经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后,治疗组对疼痛的总体改善要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总分(PRI)改善与疗程的关系比较,第一疗程与治疗前比较,p<0.05,说明经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第一疗程的PRI总分有改善, P<0.05,说明两组在第二疗程后对PRI总分的改善要优于前一疗程。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愈显率76.7%,对照组愈显率50.0%,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夹脊电针治疗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结论: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对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普通针刺疗法。夹脊电针疗法操作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燕树义[7](2005)在《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齿状突是枢椎椎体上一个向上的齿状突起,与寰椎构成寰齿关节,是寰枢椎稳定和运动功能最重要的骨性中轴结构。齿状突骨折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部颈椎骨折的8%~15%,占颈椎损伤的10~20%,有神经损伤的骨折占6~25%,总的死亡率为3~8%。齿状突的解剖结构复杂、椎体与附件互相重叠、椎管结构隐匿,使得常规X线检查受到限制,且漏诊率较高。多层螺旋CT以其亚秒级连续快速扫描成像、容积数据采集、优良的多轴和三维重建图像,能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和分型。作者通过对32例齿状突骨折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合文献资料,在Anderson-D’Alonzo分型的基础上,依据临床外科治疗的需要,对齿状突骨折进行了CT三维重建分型。Ⅰ型:齿状突尖端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骨折,约占4%。Ⅱ型: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结处的骨折,占65%。Ⅱ型骨折分可为三个亚型,即骨折线走向为水平方向者为ⅡA型、前上向后下者为ⅡB型、后上向前下者为ⅡC型。Ⅲ型:枢椎体部骨折,这一部分相当于胚胎时期前寰椎与尾侧C2椎体节融合处,占31%。Ⅲ型骨折分为二个亚型,按骨折线位置高者为ⅢA型骨折,骨折线位置低者为ⅢB型骨折。该分型既能明确诊断,又有利于临床医师选择和制订治疗方案。Ⅰ型、ⅢB型骨折稳定性好,行石膏固定2~3个月后骨折就可愈合,即使不愈合也不致于引起寰枢椎严重不稳。ⅡA型、ⅡB型骨折应首选ASF。ⅡC型骨折不宜行前路螺丝钉直接内固定治疗,可选择后路融合术,首选Magrel术。ⅢA型骨折治疗方法同Ⅱ型骨折。
陈树武,郑观[8](2000)在《跌落水沟致颈段脊髓损伤死亡1例》文中认为 1案例男孩,7岁。因在某建筑工地玩耍,掉进深约0.5m的水沟内死亡。现场见水沟底部有拆墙后遗留的水泥块。尸表检见左脸至左颈部有14cm×5cm擦挫伤,额部、鼻梁部、下颌部有散在挫擦伤,余未见异常。解剖见颈部4、5颈椎旁肌肉灶性出血,第4、5颈椎骨折,第3、4、5颈段脊髓出血。余未见异常。2讨论
二、跌落水沟致颈段脊髓损伤死亡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跌落水沟致颈段脊髓损伤死亡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方法与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意外情况处理 |
2.5 观测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2.7 技术路线图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3.2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比较 |
3.3 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比较 |
3.4 颈痛量表(NPQ)评分比较 |
3.5 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SI)评分比较 |
3.6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 |
3.7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
4.分析与讨论 |
4.1 中医学对颈源性失眠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颈源性失眠的认识 |
4.3 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立题思路 |
4.4 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疗效分析 |
结论 |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医治疗颈源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
附录二 |
附录三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2)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观察及评价指标 |
2.4 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3.1 整体疗效 |
3.2 术后评价与并发症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七、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及接收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META分析对早期/延迟减压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综述:外科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争议 |
1.1 前言 |
1.2 早期闭合复位中的争议 |
1.3 手术治疗的时机中的争议 |
1.4 手术策略的选择中的争议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 META 分析对早期/延迟减压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评价 |
2.1 前言 |
2.2 创新点 |
2.3 技术路线 |
2.4 资料与方法 |
2.4.1 文献检索 |
2.4.2 文献分析 |
2.4.3 纳入标准 |
2.4.4 排除标准 |
2.4.5 质量评价 |
2.4.6 分析指标 |
2.4.7 统计分析 |
2.5 结果 |
2.5.1 文献检索 |
2.5.2 数据分析 |
2.5.3 偏倚的讨论 |
2.5.4 敏感性分析 |
2.6 讨论 |
2.7 结论 |
2.8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电针治疗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术后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治疗方法 |
疗效评定 |
统计方法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疏经调脏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一) 概述 |
(二) 病因病机 |
(三) 中医治疗 |
二、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
(一) 流行病学研究 |
(二) 病因学 |
(三) 发病机制 |
(四) 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
三、国外对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现状 |
四、小结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方法 |
(二)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项目及指标 |
(四) 数据统计分析 |
(五) 技术路线 |
三、结果分析 |
(一) 病例脱落情况 |
(二) 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 |
(三) 两组针刺治疗后疗效比较 |
(四) 两组针刺治疗后的NPQ量表评分比较 |
(五) 两组针刺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比较 |
(六) 不良反应观察 |
(七) 结果 |
四、讨论 |
(一) 本研究方法选择的理论依据 |
(二) 针刺穴位选择理论依据 |
(三) 疗效评价指标 |
(四) 试验结果分析 |
(五)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六)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 |
附录二:视觉模拟定级评定法 |
附录三:不良事件/反应记录表 |
附录四:针灸不良事件/反应及处理 |
附录五:合并治疗(包括药物及非药物)记录表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
(一) 概述及病因病机 |
(二) 临床症状及针灸治疗 |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 |
(一) 概述及解剖生理 |
(二) 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
(三) 诊断及临床治疗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一般情况 |
(三) 诊断标准 |
(四) 纳入标准 |
(五) 排除标准 |
(六)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随机分组方法 |
(二) 对照方法 |
(三) 纳入对象的治疗方法流程 |
(四) 观察指标 |
(五) 疗效评定标准 |
(六) 治疗方法 |
(七) 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两组治疗前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
(二)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三)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综合评定积分比较 |
(四)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总分(PRI)改善与疗程的关系 |
(五)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
讨论 |
(一) 夹脊疗法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系 |
1、夹脊穴与夹脊疗法源流 |
2、颈夹脊穴的解剖结构 |
3 针刺夹脊穴的治疗作用 |
(二) 电针疗法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关系 |
1、电针疗法及波形选择 |
2、电针夹脊穴的治疗作用 |
(三) 夹脊电针疗法的治疗原理 |
1、祖国医学对夹脊电针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夹脊电针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 |
3 夹脊电针治疗颈椎病与中医“气行则血行”理论的关系 |
(四) 临床价值及结果分析 |
(五) 注意事项及存在问题与展望 |
1、夹脊电针疗法的注意事项 |
2、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详细摘要 |
(7)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讨论 |
三、结论 |
四、参考文献 |
五、齿状突骨折的基础研究进展 |
六、齿状突骨折的治疗进展 |
七、致谢 |
八、独创声明 |
四、跌落水沟致颈段脊髓损伤死亡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调督通阳针法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倩.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自锁定式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钢板加融合器在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中的疗效比较[D]. 鲍卫国. 苏州大学, 2018(01)
- [3]基于META分析对早期/延迟减压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临床疗效评价[D]. 习亮. 吉林大学, 2013(09)
- [4]电针治疗过伸性颈脊髓损伤术后疗效的观察[D]. 林勤.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2(02)
- [5]疏经调脏针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D]. 陈海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6]夹脊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刘双岭.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7]齿状突骨折的CT三维重建分型及临床意义[D]. 燕树义. 青岛大学, 2005(07)
- [8]跌落水沟致颈段脊髓损伤死亡1例[J]. 陈树武,郑观.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