铑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备C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

铑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备C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

周树田[1]2006年在《CO加氢制备C_2含氧化合物铑基催化剂的结构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微乳液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相同金属担载量、不同粒子大小的单、双组份催化剂,研究了金属粒子大小和助剂锰对CO加氢生成C_2含氧化合物反应性能的影响。实验发现,由微乳法合成的负载型催化剂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当铑粒子尺寸≥3 nm,随着铑粒子的增大,CO加氢反应活性及C_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都随之增加;当≤3 nm随着粒子的增加,活性降低。在具有不同孔径大小的SiO_2及MCM-41载体上,利用传统浸渍法合成了两类具有相同金属担载量、不同粒子大小的催化剂。考察了载体孔道对金属铑的结构及形貌的影响,研究了粒子大小对CO加氢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铑粒子主要分布于载体孔道内,由于受孔道限制,粒子随着载体孔道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反应结果表明,CO加氢反应转化率、C_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和产率随着粒子尺寸的增大而增大。

尹红梅[2]2003年在《铑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备C_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石油的替代和补充产品,以丰富的煤和天然气作原料,制备国民经济必需的化工产品和液体燃料得到广泛重视。煤和天然气利用的有效途径是经合成气制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合物。其中,合成油、甲醇、混合醇已实现了工业化,而合成C_2含氧化合物仍停留在中试水平。担载的铑基催化剂是迄今受到广泛研究并对C_2含氧化合物的生成具有独特选择性的体系。要实现工业化遇到的主要问题是:(1)催化剂活性偏低;(2)C_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在Rh-Mn-Li/SiO_2中添加了Fe助剂。结果表明,加入少量Fe,催化剂合成C_2含氧化物的时空收率由331.6增加到457.5 g/kg·h,并保持良好的生成C_2含氧化物选择性。 对催化剂的Rh担载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高载量催化剂生成C_2含氧化物的选择性对温度敏感,温度升高选择性快速下降;低载量催化剂对温度不敏感;通过提高反应温度可使低载量催化剂达到与高载量催化剂相同的C_2含氧化物收率。考察了不同载量催化剂的单位铑的催化效率(Rh效率)。结果表明,在恒定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Rh效率(g-C_2oxy/g-Rh·h)随着Rh载量增加而增加,达到最大值后下降。温度升高,Rh效率最大值向低Rh载量方向移动。综合考虑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催化剂的Rh效率、工业消耗以及对设备的要求,认为,反应温度为583~593 K,催化剂Rh担载量为1~2wt.%最为合适。 考察了载体SiO_2的影响。结果表明SiO_2对催化剂CO加氢性能影响很大。 原位红外实验表明,助剂的加入使线式吸附的CO发生了红移,促进了Rh基催化剂上吸附CO的活化。CO-TPD实验表明,在Rh/SiO_2中添加助剂后,提高了催化剂上锗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备q含氧化合物的研究强吸附的CO量。这可能是由于助剂入七1、Li、Fe与Rh组分形成活性中心,该活性中心上能够吸附并活化CO,使高温反应时催化剂上有足够的CO参与反应,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作SR实验生成的C践量与CO~TPD中CO脱附量的比较表明,依次加入助剂Mn、Li、Fe,催化剂上未解离的CO比例提高,催化剂表面上未解离的CO浓度增大,有更多的CO参与插入反应。这可能是助剂提高q含氧化物的选择胜和时空收率的原因。

王鹏[3]2015年在《铑基催化剂上合成气制备C_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文中认为乙醇是良好的代油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具有工业意义的乙醇生产方法包括两大类,以糖类、淀粉和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为原料的发酵法和以石化产品乙烯等为原料的化学合成法。合成法包括乙烯间接水合法、乙烯直接水合法、乙醛加氢法和合成气合成法等。相比于发酵过程和石化产品为原料的合成法,以合成气为原料制备C2含氧化合物的方法具有原料适应性广、生产成本较低、不依赖糖类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的特点。1975年,美国联合碳化合物公司发现了Rh基催化剂对合成气直接制备乙醇等C2含氧化合物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适宜的CO吸附和解离能力,独特的乙醇、乙酸、乙醛等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催化剂,但其催化活性相对较低,副反应较多、产物分布较宽,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高性能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成为促进合成气制备乙醇等C2含氧化合物产业实现工业化的关键。研究发现,载体的性质、助剂种类、制备方法对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论文通过调变催化剂组成,将稀土元素与过渡金属相结合,选择合适的助剂和适宜的SiO2载体,优化制备工艺和反应条件,提高Rh基催化剂的活性。结合一系列表征手段,探讨了助剂与活性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了催化反应机理,提出了提高Rh基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的方法。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Rh-Nd-V/SiO2催化剂对CO加氢反应性能影响的研究。结合XRD、TPR、TPD、TPSR和FT-IR等方法进行了催化剂性能的研究和表征,考察了载体、助剂、制备方法和反应条件对CO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助剂对Rh基催化剂的促进作用,助剂与活性组分、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稀土助剂的加入使得Rh/SiO2催化剂CO转化率和C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显着增加,其显着特点是乙酸的选择性较高。将稀土助剂促进的Rh基催化剂活性与稀土离子磁矩相关联发现,稀土元素Sm及其原子序数之后的稀土助剂制备的Rh基催化剂活性、C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与稀土离子磁矩成反比关系。2.助剂Nd的加入使得Rh/SiO2催化剂的活性和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显着增加,助剂V的加入使得催化剂的活性进一步提高,乙醇的选择性显着增加,而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变化不大。在563K、4.0MPa和12,000h-1条件下,1.0%Rh-0.5%Nd-1.0%V/SiO2催化剂上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和时空产率分别达到59.8%和394.5g/(kg·h)。3.以乙醇为浸渍溶剂制备的催化剂C2含氧化合的物选择性和时空产率分别达到60.4%和475.5g/(kg·h)。浸渍顺序对rh-nd-v/sio2催化剂的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共浸渍法制备的rh-nd-v/sio2催化剂中,rh与nd、v助剂相互作用较为合适,催化剂具有适中的co吸附和解离能力,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4.对rh-nd-v/sio2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活性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变化不明显。焙烧温度低于623k时,rh与v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当焙烧温度超过873k时,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容都有所降低,高温使sio2载体表面硅羟基(si-oh)过度缩合,孔道坍塌,sio2骨架被破坏,rh与v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强;焙烧温度为673k时,rh与v之间的相互作用适中,其催化活性较好。5.对硅胶结构性质及rh负载量对rh-nd-v/sio2催化剂性能影响的研究发现,催化活性受sio2载体的孔径、杂质含量等因素影响很大,需对sio2载体预处理后才能获得可重复的实验结果。大孔径硅胶适宜用低rh负载量,而小孔径硅胶宜用高rh负载量。通过对rh负载量的优化研究发现,比较适宜的rh负载量为1.0-2.0%,低负载量的rh基催化剂具有很好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6.反应条件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催化剂活性显着增加,烷烃尤其是甲烷的选择性迅速增加,而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逐渐降低。升高压力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c2含氧化合物的时空产率,但是压力超过4mpa以后,促进作用有所降低。较高空速有利于反应产物从催化剂表面脱落,使得c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和时空产率都有所增加,但co转化率有所降低,能耗增加,因此需要综合考虑确定适宜的反应温度、压力和空速。7.助剂fe对rh-nd-v/sio2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具有显着的影响,随着fe负载量增加,fe与rh、nd、v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当fe负载量为0.05%时,rh和v的相互作用较为合适,催化剂活性较高。先浸渍fe制得的rh-nd-v/fe/sio2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在563k、4.0mpa、12,000h-1条件下,1.0%rh-0.5%nd-1.0%v/0.05%fe/sio2催化剂上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和时空产率分别达63.2%和501.1g/(kg·h)。tpr结果表明,fe助剂的加入抑制了rh和v的还原,先浸渍的fe助剂更容易与rh、v发生相互作用,其抑制作用较为合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8.tpr,h2-tpd,co和h2化学吸附等表征结果表明,助剂nd与活性组份rh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助剂nd的加入使得rh分散度和co化学吸附量都有所增加。助剂v的加入抑制了rh组分的还原,被还原成低价钒氧化物后覆盖部分rh粒子,使得co吸附量降低。9.co-tpd和tpsr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强吸附co的才具有解离加氢活性。助剂nd的加入抑制了co解离和加氢活性,而助剂v的加入提高了co解离和加氢活性。Rh-Nd-V/SiO2催化剂在保持适当解离活性的同时,相对提高了CO的插入活性。助剂Nd和V的添加降低了解离CO的比例,降低了甲烷等烃类气体的选择性;提高了未解离CO的比例,从而使得催化剂活性和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有所提高。10.CO加氢反应受到吸附CO的能力、吸附态CO的脱附/转化速率的影响。而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助剂的掺杂可以改变CO的吸附能力,调节吸附态CO的脱附/转化速率,改变孪式吸附CO(gdc)的脱附/转化行为,影响CO(gdc)物种向类线式吸附H-Rh-CO物种的转化,进而调变催化剂的性能。当Fe负载量较低时,CO(gdc)脱附/转化速率增加占主导地位,使得C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和时空产率增加;当Fe负载量较高时,CO吸附能力下降占主导地位,使得C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和时空产率降低。11.通过对Rh-Nd-V/SiO2催化剂上CO加氢反应的动力学研究,获得了主要产物甲烷、乙醇、乙醛和C2含氧化物的动力学参数,高温有利于甲烷的生成,低温有利于乙醇等C2含氧化合物的形成。乙醇和乙醛动力学数据相差较大,结合催化反应评价结果分析,乙醇和乙醛是由不同的活性中心、不同的中间体而生成的。

俞俊[4]2013年在《一氧化碳加氢合成C2含氧化合物铑基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开发新的技术路线来合成燃料及化工原料成为了科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乙醇等C2含氧化合物不仅是未来燃料的最佳替代品,而且也是重要化工原料和清洁氢源。因此,CO加氢合成乙醇等C2含氧化合物在能源、环保和化工等多重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Rh基催化剂催化CO加氢合成C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助剂的作用、催化剂制备方法及载体SiO2的性质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研究结果:一、Mn、La引入方式对Rh/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Rh、Mn浸渍次序对Rh-Mn/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当Rh先于Mn浸渍时,Rh、Mn的相互作用相对较强,增加了具有高反应活性的Rh-Mn界面,促进了搭式CO吸附物种的形成,提高了CO加氢活性和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研究了La的掺杂方式对Rh/SiO2催化剂催化CO加氢性能的影响。当载体SiO2中掺杂入La后,使负载的Rh的分散度提高,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升高,其中甲醇选择性为40.5%,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为37.6%。当Rh、La共浸渍在SiO2载体上,Rh、La的相互作用增强了Rh-La界面的性能,从而提高了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二、Mn、Li对Rh/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Mn、Li助剂对Rh/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Mn、Li的协同作用可以显着提高催化剂的CO转化率和C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当Rh、Mn、Li含量分别为1.5wt.%,1.5wt.%和0.075wt.%时,对CO吸附和加氢能力较强,吸附态CO的脱附速率较慢,因此获得了较高的C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和收率(309.1g/(kg·h))。研究表明,Mn、Li的掺杂能抑制Rh的还原。当Rh:Mn为1:1时,能有效形成(RhxRhy)-Mn构型的活性中间物,促进了CO的解离。Mn的添加能增强Rh对CO的吸附,Li的掺杂会削弱Rh对CO的吸附能力;Mn和Li均能抑制吸附态CO的脱附,促进H2的解离;当Mn、Li含量过高时,助剂对H2解离的促进作用会被削弱。根据C2含氧化合物的生成机理,较强的CO吸附及加氢能力有利于CO转化,较慢的CO脱附速率有利于吸附态CO进行插入反应,从而促进C2含氧化合物的生成。叁、Fe掺杂对Rh-Mn-Li/SiO2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Fe掺杂对Rh-Mn-Li/SiO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Fe掺杂量小于0.1wt.%时,有助于促进吸附态CO的转化和C2+含氧化合物的生成;当Fe的掺杂量大于0.1wt.%时,会使CO的吸附能力削弱和CO转化率的下降。当Fe位于Rh-Mn-Li的内层时有利于孪式CO吸附物种向H-Rh-CO和Rh-CO-Fe的转化,进而提高了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Fe的添加还增强了催化剂的加氢性能,能促进乙醛向乙醇的转化。四、SiO2性质对Rh基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载体性质对Rh-Mn-Li/SiO2催化CO加氢生成C2含氧化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农明,SiO2载体表面羟基的种类和数量能明显影响Rh的状态及Rh、Mn、Li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Rh-Mn-Li/SiO2催化剂的性能。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iO2和商业化的SiO2相比,以Stober法合成的SiO2为载体的Rh-Mn-Li催化剂表现出了最为优越的催化性能,在300℃、3.0MPa和空速为10000h-1的反应条件下,CO转化率为8.2%,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为59.1%。研究表明,Stober法合成的SiO2表面上弱氢键的羟基有利于Rh、Mn之间发生适中的相互作用,削弱了Rh-CO键的强度,促进了孪式CO吸附态向线式CO吸附态的转变,加快了吸附态CO的脱附或反应,从而加速了CO的转化和C2+含氧化合物的生成。研究了Stober法制备SiO2过程中焙烧温度和氨水浓度对载体和催化剂表面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经350℃焙烧的SiO2表面具有适量的羟基能获得适中的Rh-Mn相互作用,使其具有合适的CO吸附和解离性能,有利于CO的插入反应,从而获得较高的C2+含氧化合物选择性。另一方面,当制备过程中氨水浓度过低时,所得SiO2小球表面凹凸不平,使负载的Rh颗粒在反应过程中容易长大,从而使Rh、Mn相互分离,导致反应向加氢方向发展,不利于C2+含氧化合物的生成。

徐丹丹[5]2017年在《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成气制乙醇对我国的能源格局、经济发展和环保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铭基催化剂是合成气制乙醇的最有潜力的催化剂之一。本文以TiO_2和A1_2O_3负载的铑基催化剂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助剂及其含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Rh-Fe/TiO_2催化剂,通过N2低温吸附、XRD、H2-TPR和CO-TPD考察了 Fe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H2-TPR结果表明Fe的加入能够促进Rh的还原。CO-TPD结果表明,Fe的添加抑制了 CO线式和桥式物种的生成,有利于CO孪式物种的生成。性能评价结果显示,在260℃、2MPa、3600mL/(g·h)的反应条件下,Fe的含量为4%时,CO转化率为11.7%,乙醇选择性高达22.6%。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Rh-Fe-Ce/TiO_2催化剂,通过N2低温吸附、XRD、XPS、H2-TPR、CO-TPD和DRIFTS考察了 Ce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XPS结果表明,Rh+与Rh0共同存在于还原后的Rh-Fe-Ce/TiO_2催化剂表面,Fe和Ce的加入有利于Rh+物种的生成。H2-TPR结果表明,.Ce的加入能够促进Rh和Fe的还原。CO-TPD和DRIFTS结果表明,Ce的加入增加了 CO的吸附量。添加适量的Ce可以促进线式、桥式和孪式CO吸附物种的生成。性能评价结果显示,在260℃、2MPa、3600mL/(g·h)的反应条件下,Ce的含量为2%时,CO转化率为12.5%,乙醇选择性高达27.5%。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 Rh-La/Al_2O_3催化剂,发现La的加入有利于CO转化率和乙醇选择性。比较了相同条件下A1_2O_3和TiO_2负载的铭基催化剂。性能评价结果表明,TiO_2负载的铑基催化剂性能较优。H2-TPR结果表明,TiO_2的存在促进了 Rh的还原。CO-TPD结果表明,TiO_2的存在有利于CO孪式物种的生成,从而有利于CO插入,导致乙醇选择性增加。

韩璐蓬[6]2012年在《合成气制碳二含氧化合物铑基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单一的Si02和TiO2相比,SiO2-TiO2复合氧化物作载体提高了Rh基催化剂的CO吸附量,具有较强的CO的解离能力。并且Rh分散度有所提高,从而增加了Rh+活性位的数量,导致更多的CO插入活性位的存在。此外,以SiO2-TiO2复合氧化物为载体的Rh基催化剂具有适中的加氢能力,且催化剂中的Rh与Mn之间的作用力处于适当的强度。上述性能使得以SiO2-TiO2复合氧化物为载体的Rh基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生成碳二含氧化合物的催化活性。与商品的SiO2相比,以SiO2-ZrO2复合氧化物为载体的Rh基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生成碳二含氧化合物的催化活性。该催化剂上出现了一个C-O键被削弱了的新的吸附物种,这有利于CO的解离。SiO2-ZrO2复合载体稳定了催化剂中Rh+的存在,具有适中的加氢能力,并且Rh-Mn之间的相互作用适中。其中,Rh-Mn-Li/SiO2-ZrO2(1:3)的Rh的分散度最高,导致其催化活性最高。以晶粒大小相同、但晶型不同的Ti02为载体的Rh基催化剂,金红石相的Ti02优于锐钛矿相的TiO2。不同晶型的Ti02载体与金属相互作用强度的不同,导致金属Rh与Mn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也不同,从而影响Rh与Mn的分散情况。由于以TiO2(P25)为载体的催化剂中Rh的分散度较高,且Rh与Mn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适中,导致该催化剂的性能在所有以Ti02为载体的催化剂中最佳。

陈维苗, 丁云杰, 江大好, 焦桂萍, 朱何俊[7]2006年在《改善Rh基催化剂上CO加氢生成C_2含氧化物性能的本质及途径》文中指出从CO加氢反应的热力学出发,分析了C2含氧化合物生成反应的途径和机理,阐述了改善Rh基催化剂上生成C2含氧化合物性能的本质以及实现的途径.结果显示,相对于CO加氢生成烃类的反应,乙醇、乙醛和乙酸等C2含氧化合物的生成在热力学上是极为不利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提高C2含氧化合物生成活性的手段是开发具有高选择性的催化剂.通过对浸渍方法和还原条件的选择,适当地抑制了Rh-Mn-Li-Fe/SiO2催化剂加氢活性,最终改善了催化剂的加氢性能,使得甲烷选择性降至6·3%,而生成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达到91·6%,且保持有较高的时空收率.

毛东森, 马琰, 俞俊, 郭强胜[8]2010年在《合成气制碳二含氧化合物铑基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从非石油资源制备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料的一种替代方法,煤、天然气和生物质经合成气催化转化制乙醇、乙醛和乙酸等碳二含氧化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铑基催化剂是合成气制碳二含氧化合物最有效的一类催化剂。对近年来用于合成制碳二含氧化合物的铑基催化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助催化剂、载体和制备方法及条件等,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王亚权[9]1999年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铑基CO加氢制C_2 含氧化合物催化剂》文中提出用XRD,FTIR, 吸附CO的程序升温脱附(TPD) , 吸附CO 的程序升温表面加氢反应(TPSR)等技术,并结合高压下CO加氢反应研究了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铑基催化剂. 结果表明,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的催化剂中,Rh 以极高的分散状态( 主要以单原子形式) 存在. 与文献报道的浸渍法催化剂不同,CeO2 的加入使甲醇选择性显着提高,但降低了催化剂的活性. CeO2 对Rh的促进作用可能主要是CeO2 与Rh 产生了电子效应,即CeO2 向Rh 转移了电子.

胡宗贵, 李经伟, 陈维苗, 邵守言, 朱桂生[10]2015年在《Rh-Mn-Li/SiO_2催化剂上CO加氢制C_2含氧化合物:载体硅烷化程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叁甲基氯硅烷为硅烷化试剂,对硅胶进行不同程度硅烷化预处理,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其负载的Rh-Mn-Li催化剂,用于CO加氢制C2含氧化合物的反应,并运用红外光谱、N2吸附-脱附法、C含量测定、透射电镜、H2程序升温还原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等手段对载体和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不同硅烷化程度硅胶织构性质变化不大,它们负载的催化剂上Rh平均粒径均在3 nm左右,硅烷化对催化剂吸附CO的形态和Rh的还原性能的影响均很小,但随着载体硅烷化程度的提高,催化剂上Rh解离CO的能力增加,因而其活性逐渐增加,且不影响C2含氧化合物的选择性。

参考文献:

[1]. CO加氢制备C_2含氧化合物铑基催化剂的结构效应[D]. 周树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6

[2]. 铑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备C_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D]. 尹红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3

[3]. 铑基催化剂上合成气制备C_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D]. 王鹏.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

[4]. 一氧化碳加氢合成C2含氧化合物铑基催化剂的研究[D]. 俞俊. 华东理工大学. 2013

[5]. 合成气制乙醇催化剂的研究[D]. 徐丹丹. 华东理工大学. 2017

[6]. 合成气制碳二含氧化合物铑基催化剂的研究[D]. 韩璐蓬.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2012

[7]. 改善Rh基催化剂上CO加氢生成C_2含氧化物性能的本质及途径[J]. 陈维苗, 丁云杰, 江大好, 焦桂萍, 朱何俊. 催化学报. 2006

[8]. 合成气制碳二含氧化合物铑基催化剂的研究[J]. 毛东森, 马琰, 俞俊, 郭强胜.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9]. 溶胶-凝胶法制备的铑基CO加氢制C_2 含氧化合物催化剂[J]. 王亚权. 催化学报. 1999

[10]. Rh-Mn-Li/SiO_2催化剂上CO加氢制C_2含氧化合物:载体硅烷化程度的影响[J]. 胡宗贵, 李经伟, 陈维苗, 邵守言, 朱桂生. 燃料化学学报. 2015

标签:;  ;  ;  ;  ;  

铑基催化剂上CO加氢制备C2含氧化合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