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生产过剩的结构根源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过剩论文,根源论文,对策论文,低水平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1)01-0039-07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曾经作过分析指出,一般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之后,一国经济才会步入加速发展期,而大约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100美元左右时,经济发展加速才会结束,此后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我国目前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700多美元,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还不很发达,社会发育程度还很低,但却出现了严重的需求不足,这显然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是在广大居民生活水平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的一种过剩。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近13亿人口,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被评为十大新兴市场之首,国内市场的潜力和容纳力应当是非常大的。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严重的内需不足和通货紧缩,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与内需的萎缩并存的特异现象。这种特异现象,从本质上讲,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是一种早熟型的相对过剩。
一、低水平的生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的扭曲
产业结构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产品的供给结构,或者说是产业之间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指各产业间的投入要素的比例搭配比较合意,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衔接比较紧密,链条比较完整,不会出现互相之间不匹配或制约现象,也不会形成所谓的“瓶颈”产业;另一层含义则是指产品供给结构同社会对产品的需求结构及其变动相一致,不会出现过剩或短缺现象。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则相反,是指各产业间的投入要素比例不协调,容易形成产业“瓶颈”和供需总量上的失衡。
由于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而需求结构也是动态发展的。所以,供给结构只有顺应需求结构及时地进行调整,才能保持供求结构的一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的根源在于对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动方向及变动的力度、时机把握不准,导致在一些行业过度投资而产生无效供给,而另一些行业却投资不足并产生短缺。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低水平的生产过剩,从根本上讲,是与我国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直接相关的。应当说,是由于产业结构的扭曲及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才使得我国市场上呈现出一方面无效供给过多,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的奇怪特征。
根据胡培兆教授所作的分析,目前我国市场上存在以下四种过剩的无效供给:价格过高形成的无效供给;重复建设形成的无效供给;产品简单增量再生产形成的无效供给;以及品质低劣形成的无效供给[1]。而与无效供给并存的,是一些产品的供给不足,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当前经济理论界在讲到我国的需求形势时,一般都以国内贸易部对600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调查结果来证明我国的过剩形势。但实际上,国内贸易部所调查的600种主要商品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虽然经过80年代的重点投入和加速发展,“瓶颈”制约已经基本缓解,但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比,仍然不能满足要求。1997年我国的发电机装机容量人均只有0.2千瓦,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的公路密度,即使在交通发达的沿海地区,每平方公里也只有0.3公里,赶不上印度0.5公里的水平。而且,在121万公里的公路总里程中,国道主干线只有10万公里,高速公路还不足5000公里。第二,价廉质优的产品供给不足。前面已经讲过,我国目前积压过剩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价格不合理的缘故。如广州市市区的商品房价格一般在每平方米5000~10000元,如此高的价格对于工薪阶层而言,只能是望洋兴叹。小汽车的价格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100多万,而且即使买得起车,那名目繁多的行车费也让人望而却步。再比如:我国的钢材、原油,与国外相比,质次价高。第三,高科技产品供给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素质还很低。目前我国国有重点企业的关键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工业技术水平大约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由于生产的工艺和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产品自然也就档次低、质量差。因此,目前我国市场上过剩的都是质量低、性能差、品种单一的产品,而电信、环保等高新技术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每年生产的1亿多吨钢中积压的不在少数,但同时却要进口各种高档钢材;我国是纺织服装世界第一大国,每年却要花60多亿美元进口各种高档面料。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低下并存,一方面使传统产品价格下跌不止,另一方面又缺乏带动价格回升的高新技术产品。
二、结构扭曲的症结之一:渐进式改革的不彻底性
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在产业政策上长期存在着“重工业化”发展倾向,从而导致了长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严重扭曲。早在1965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在156美元的水平时,重化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已经高达58%。同库兹涅茨在22个大国比较中人均国民产值组别为1059美元的59%的比重相近。1987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美元时,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40.6%,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近的印度的21.3%高出近20个百分点[2]。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成长中不断优化,到目前为止,已经逐步消除了改革前期严重的“瓶颈”制约,短缺现象也基本消失。但是,经过了20年的改革与调整,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业间的比例以及产品结构仍然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构调整的不力和滞后又进一步形成了供给与需求结构的错位与矛盾,进而产生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结构调整的努力收效不大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主要是与我国渐进式的增量改革的不彻底性相关联的。
首先,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是沿着一条渐进式的道路而展开的。改革首先是从“增量”部分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存量部分。这种改革模式使得我国的结构调整只能在原有的体制外,并且是从增量部分逐步展开,从而导致结构调整的延迟和不彻底。经济的双轨运行一方面在新体制内按照良好的比例进行投入,建立较为良好的生产结构,另一方面却在旧体制内不断复制和再生产着新的扭曲与不合理。由于旧体制的存量部分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所以,旧体制中所蕴含的结构矛盾便成了我国结构调整的“硬核”。
其次,我国的经济改革是沿着放权让利的逻辑演进的。放权让利式改革使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各地方和企业的利益也相对独立化。于是,各级政府和企业都有了追求自身利益的动力。也因此,各地区之间产生了利益竞争与利益矛盾,而双轨制双轨间的内在摩擦以及相关改革的不配套则加强了这些利益主体的行为短期化倾向。其结果是:地区之间重复建设十分严重,各地区之间投资及产业结构极端地趋同。据测算,1989年我国地区内工业部门产业结构与全国部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达0.9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22个,占省、市、自治区总数的75%,比1981年增加了13.8个百分点。如果再除去几个资源偏在型产业(注:所谓资源偏在型产业,是指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冶炼等因所需资源分布比较偏斜于某些地区,从而导致其生产布局也相对集中于资源丰富的地区的产业。),相似系数在0.9以上的省区有26个,占全国省、市、自治区总数的89.7%,比1981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以地区来论,我国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率分别高达93.5%和97.9%。再看看各省市自治区制订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在上述规划中,有22个省区把汽车列为支柱产业,有24个省区把电子行业列为支柱产业,有16个省区把机械、化工列为支柱产业。这种生产规模的低水平扩张导致的结果是: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产品供给过剩,库存大量增加,生产线闲置。1985年,我国冰箱企业最多时达到110多家,现在经过调整虽然只剩下50多家,但仍然具有年产2000万台的生产能力,几乎超过1999年全国冰箱市场预测总需求量1100万台的一倍。目前我国电视机行业的生产能力闲置五分之一,冰箱行业闲置三分之一[3]。
再次,我国的市场化改革的渐进式推进的模式,使得我国的经济转轨过程比较漫长,影响了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发挥。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的测算,如果以市场化指数最高值为10来衡量,1989年~1995年世界上全部体制转轨国家的市场化指数平均为4.4,最高值为6.9,而我国为5.5,高于转轨经济国家的平均水平。尽管如此,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指数仍然只有5.5,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很低。而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使我国的市场发育水平比较低,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完善,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三、结构扭曲的症结之二:产业政策的偏差
对经济史及经济危机史稍作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国的经济稳定与其经济结构的特质有很大的相关性。所以,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对于一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经济波动的主要根源在于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和重置,因此,周期性波动一般以物质生产部门为主。第三产业由于本身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小,投入产出中的物质因素比重低,因而受经济波动的冲击较小。而且,第三产业由于其容纳的劳动力数目较多,在经济衰退期可以吸纳物质生产部门失业的劳动力,从而成为稳定经济的一股内在力量。比如:美国在1948~1949年的衰退中,物质产品部门的产值下降了138亿美元(以1982年美元计),而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却上升了120亿美元;在1973~1975年的衰退中,物质产品价值下降了500亿美元,而服务业产值却上升了677亿美元;美国服务业的就业人口在战后的所有危机期间平均增长了2.1%,这些都是与物质产品部门恰恰相反的[4]。很显然,第三产业对经济波动有一种缓冲及减振的作用,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大,经济的稳定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上重物质而轻服务的思想,使我国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比较小,导致我国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低、不合理。1978年,我国的人均收入约为223美元时,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例为28.1:48.2:23.7,就业结构比例为70.5:17.3:12.2,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还不及世界上人均收入在150美元左右的国家在1958年的平均水平。经过20年的改革与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水平有所改善,但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1997年,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仅占总就业人口的26.4%(参见表一、表二)。相比之下,美国早在1984年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总就业人数的70.5%;1985年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5]。
表一 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构成与国际比较[6]
中国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28.148.8 23.7
199221.843.9 34.3
199718.749.2 32.1
国际1958(大国)27.835.4 36.8
1958(小国)29.833.2 37.0
表二 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与国际比较[6]
中国 年份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70.517.3 12.2
199258.521.7 19.8
199749.923.7 26.4
国际1958(人均GDP70美元) 80.3 9.2 10.5
1958(人均GDP150美元) 63.7 17.0 19.3
1958(人均GDP300美元) 46.0 26.2 27.1
1958(人均GDP500美元) 31.4 36.2 32.4
1958(人均GDP1000美元) 17.7 45.3 37.0
由于我国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比较低,因此第三产业对经济波动的缓冲效果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使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波动相对比较剧烈,也构成了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生产过剩及内需不足局面难以及时纠正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优化产业及产品结构,摆脱低水平生产过剩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既是我国近年来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同时也是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良好的契机。所以,我国在治理需求不足,启动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纠正我国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扭曲状态。那么,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重整呢?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速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尽快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从长远来看,要克服低水平的生产过剩,必须纠正产业结构的扭曲,而要纠正产业结构的扭曲,就必须首先加速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尽快成熟起来。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扭曲及不合理,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良遗产,是旧体制下产业政策偏差的后遗症。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问题,就必须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的经济转轨。只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地建立和完善起来,只有市场机制的有效性真正地发挥出来,才能使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真正地适应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需求,也才能真正地使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扭曲得到校正。
其次,要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纠正由产业政策偏差所造成的结构扭曲。如前所述,产业政策的失误和偏差是我国结构扭曲长期难以校正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要调整产业及产品结构,摆脱低水平的生产过剩状态,就必须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具体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加大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当前的生产过剩既是总体性的,也是结构性的。前面提到的内贸部进行供求状况分析的600种商品中,没有一种是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所以,我国目前应该继续加大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继续加快教育等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增强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其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而私人收益却小于社会收益。所以,公共产品一般都是由政府提供的,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或提供的。在我国目前的社会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回报率比较低的情况下,加强公共产品的投资和生产不仅可以提高产业水平,增加社会就业,还可以弥补我国公共产品的短缺。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升我国经济的内在稳定性,同时也为私人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是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层次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度,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最具活力的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以及民间投资的增长。我国目前面临着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失业及下岗人数巨大,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民间投资不旺等,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将为我国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比较大的空间。第三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是最能吸纳失业及下岗人口的领域;同时,第三产业也是私营及个体经济最能发挥作用、也最看重的产业。所以,我国目前应当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民间投资提供更大的投资天地。但是,事实上我国的第三产业中有许多领域仍然没有向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开放。比如:目前的铁路及航空运输业、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教育、科技服务业以及卫生、体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等,都尚未对私人领域开放,或者开放的程度很低,基本上仍是国家垄断。这不仅不利于在这些领域形成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率,而且也限制了我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最终影响的将是我国的第三产业的整体水平及竞争力。在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如果不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的提高,不久的将来,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就可能不仅仅是当前的市场需求不足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市场的问题。
第三,改革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我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初步告别全面短缺的发展阶段,在原有经济结构基础上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要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要通过生产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大、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来实现。只有全面摆脱较低技术与产业层面上的需求约束,才能在更高的结构水平上开拓新的需求空间。因此,我国政府当前应当主要从两方面入手:(1)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逐渐临近,高科技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国家间的竞争胜败主要取决于一国的科技水平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状况。我国目前的高科技产业还是处于相当落后的地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国必须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为我国的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政府必须及时制定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目标、规划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积极培育我国的风险投资业,扶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2)应当继续推进传统工业化过程,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目前,虽然高科技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高科技产业并没有、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产业。事实上,在大多数领域,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间是叠加和并存的关系。所谓“叠加”是指新技术产业的产品与新的市场需求相联系,基本不会与传统产业的产品市场发生冲突,例如航天产业的发展,基本上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并存”指新技术产业产品与传统产业产品虽面对同一市场,但各有所长,谁也取代不了谁。目前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及技术设备仍比较落后,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对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分突出。
第四,压缩和淘汰过剩、过时的生产能力。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增长率下降、生产能力过剩、价格下跌时期正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这有点类似于“大扫除”的名义。关闭和淘汰一批低生产率、低效企业,促进大批高生产率、高效企业成长。经济繁荣常常会保护技术落后的产品和过时的企业继续经营,从而强化经济结构的扭曲,而经济衰退恰恰可以扫除这些企业,是进行经济重组的最佳时机,因为经济繁荣时期这些厂商既不会亏损,也不会关门,只有到了经济衰退时这些企业才会被迫淘汰,而那些使用新技术的生产率高的具有规模效益的企业才能生存。传统的行业随着经济的衰退而衰退,而新兴的行业却随着经济衰退而突飞猛进。当前正是我们淘汰过剩的、落后的生产能力的有利时机,应当坚决关闭那些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规模经济、严重亏损的企业,例如小造纸厂、小钢铁厂、小水泥厂、小煤矿、小发电厂、小炼油厂等[7];同时,大力压缩那些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造成的长线部门的生产能力。
第五,优化产品结构,提供更多的优质优价产品,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低劣的质量、畸高的价格、落后的款式,是当前我国消费需求低迷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货不对路的情况下,理性的消费者宁可不消费,或者推延消费时间,也不愿意购买不合己愿的产品。因此,要启动消费需求,除了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之外,优化供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国政府应当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从企业的角度讲,则应该努力进行产品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提供更多更好的适合消费需求的产品。只有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只有产品符合消费者的口味,才能有市场需求。
收稿日期:2000-08-31
标签: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产品结构论文; 公共产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