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辩论:名著能否戏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名著论文,名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戏说是否会引发对名著的误解
王晓鹰:我不提倡经典名著戏说。我希望更多地进行经典阅读。如果大家对于《西游 记》本身没有更多了解的话,这个《大话西游》就没有太多的价值。它只能是博你一笑 ,只是一个娱乐阅读。只有当你对原著本身有些了解,戏说时他的智慧、他对于现代语 言的引用,才会给你带来一些快乐。但是有一些作品,我这里不适宜具体举例,只是拿 名著来讲自己的一个故事,去获得阅读的注意力,甚至获得市场的效益,但是名著本身 的艺术价值,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
张颐武:我想戏说也是一种再创造,因为阅读古典名著或者经典的时候,你都会产生 一种误读的情况,即使你在这儿非常认真、严肃地阅读,也会产生误读,更何况你只是 把它作为一个引子,来表达你心中的想法,这个时候你就会天马行空一样,把它重新改 造了,它就会变成完全另外一个东西。可能原来的名著只是一个灵感的由头、一个创造 的火花、能量最初的一个点,你从这里面迸发出你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
和晶:您不担心因为戏说,可能引发人们对原著的误解?
张颐武:我想这不太可能,因为戏说本来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它不是真正的《 西游记》;真正的《西游记》到处都有卖,人家想看的就是《大话西游》,而不是原来 的《西游记》,这完全是两回事。它借用了《西游记》,讲的是一个现代人对感情、对 生活另外的看法,非常有趣的看法,这个看法最后变成了网络里面年轻人的一种共同语 言,甚至有一段时间成为流行词语。比如说BBS里面,或者是QQ里面,大家聊天的时候 ,它变成一种基本的语言。名作就是要这样,不断地再创造,不断地再想象,才能有自 己的生命力;要不然名作就变成大家都非常小心、非常害怕的名作,一个高不可及的东 西,觉得我们应该把它供奉,它就像一个神一样不会有活力,就不会与时俱进、和时代 一起前进。
王晓鹰:我觉得对于观众来说,不是经典阅读太多,而是经典阅读太少。我不反对戏 说,是因为它客观存在,而且因为它做这样一个消费性阅读,也是面对大众,而且有市 场起作用,你反对也无济于事;但是我说不提倡,就在于在大的文化氛围下,我们需要 更多地向观众推介、提倡进行经典阅读。这样的话,才能在网络时代流行阅读泛滥的情 况下,让经典阅读跟它构成一个均衡。否则的话,完全失衡了以后,将来观众的阅读经 验里面,他的文化建构里面,就会没有经典这个概念了。
戏说能否保证阅读名著的兴趣
张颐武:我觉得戏说倒是一个反而让你贴近名著的办法,先吸引你,这里面还有那么 有意思的东西,可以让我们当代人引发出那么多的想象,那么多的创造力,哎哟,我还 可以看看这个东西,这个古典名著里面是不是有更多的内涵在这个戏说里面没有被发现 ,或者这个戏说歪曲了它。这样的话,反而促进你去阅读。《水浒》里面、《金瓶梅》 里面都有一个潘金莲,那么欧阳雨前先生后来写一个,我觉得可以说是戏说;再后来魏 明伦先生又写一个,也是完全不同的解释。这个解释你说是改编也好,再创造也好,戏 说也好,确有他不同的解释在里边,融注了现代人对这个人物的不同理解。这样的话, 不断地通过这种戏说,我们对古典文化的了解会有一个不断增进的过程。
和晶:您能保证每个看过戏说的人,都会有兴趣了解名著吗?
张颐武:那不敢保证,但是我觉得他能够看看戏说也不错,反正他也不会接触这个名 著,起码他接触了这个戏说,或者通过戏说,产生了自己一些新的想象力,也是蛮好的 。
王晓鹰:但是我怀疑,我们戏说名著的受众,有多大比例的人,在真正的意义上是因 为这个戏说再来阅读经典的?因为戏说毕竟它的目的只是向大众提供娱乐。我们还是要 把这个概念搞清楚,戏说不是说我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这不完全一样的。十年前我 曾排过一个新版《雷雨》,那么93年那个时候,《雷雨》问世60周年那个时候,我想换 一个角度去理解它,比如咱们可不可以不要完全从社会的层面去看《雷雨》,能不能更 多地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这样的角度去看它,然后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啊?这个可能更接 近张教授刚才说的,叫经典名著的与时俱进。但是这个绝对不是戏说。因为我是做戏剧 的,从戏剧的角度讲,有把戏剧本身改头换面的,比如说莎士比亚的戏,可以改成时装 ,世界各国都有过这种改头换面的演出。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适度的改造,把那个距离 消减掉,把跨越时代、跨越国家、能够沟通情感的这部分内容,用艺术手段给强化出来 ,让观众来接受这个经典。前几个月,我排了一个《萨达姆的女巫》,是个美国经典。 有的人觉得很难看懂,但也觉得这里面有感动人的东西,有震撼人的东西。通过我们在 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做了我刚才讲的那样一种处理,特别有演员精彩的经典化的表演, 演出的效果是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感慨,经典就是经典。他觉得看这样的话剧获得的感受 是看别的东西得不到的。这就说明,经典本身演绎好的话,能够把经典的艺术力量传递 给观众,而且将会在现在一片流行阅读的潮流中,起到独树一帜、振聋发聩的效果。
戏说是否妨碍原著的相传
张颐武:问题是有些人对经典的理解跟别人不同,有些特殊的想象、特殊的看法。他 要把这些表达出来,他觉得经典是可以再创造的,有另外再创造的途径。另一个原因, 我觉得经典名著确实还是离我们远。王导演虽然做了非常成功的工作,但还是存在这个 问题。经典很难被当代人所了解,因为历史的环境、文化的背景都不同了。当代日常生 活的经验,没有给我们提供了解名著心灵的空间。那怎么办呢?就是说,我们要跨越时 空去了解它很困难,这时候有人用戏说的方式,或者通过戏说的方式再创造这个作品, 提供了跟我们当代人更加能够沟通的渠道。我觉得,各种各样的途径都需要,尊重原著 的改编当然特别需要;但同时,戏说也无妨,有戏说也是必要的。
和晶:您是否觉得不管戏说也好,改编也好,不管尊重原著也好,颠覆原著也好,这 些都无法伤害到原著本身相传下去的意义?
张颐武:它永远是原著对话的一种关系。有不同的对话者,有批判的对话者、质疑的 对话者、开玩笑的对话者,也有严肃的、把原著看作高山上神像一样的对话者。各种不 同的对话者,都会丰富原著。比如说有个艺术家叫杜尚,他在蒙娜丽莎脸上画了两撇胡 子,我们都觉得是惊世骇俗,太难理解了。但是他其实是现代艺术里边非常重要的一个 作品。这个情况非常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平和地、冷静地、客观地去看待这样一个戏 说的潮流。
王晓鹰:如果界定戏说的话,它就是将经典名著原来的文化意义、价值意义都消解掉 ,就是这个。不论是戏说、还是非戏说的经典,其受众都是大众。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大 众、文化受众,更多的需要是向他们灌输阅读经典这个概念。因为经典所传达的那种高 尚、那种对情感惊心动魄的感受、那种描写所传达出来对人的意义的思考、对人的灵魂 的关注,在戏说里面基本上是没有的。当我们的受众不去从经典名著中吸收这些东西的 话,将来他的文化建构里面,将会缺非常大的一块。在名著经典还未被了解的时候,就 去看一部戏说片子,我想用一个不恰当的词说,已经超过了可以接受的范围。尤其像电 视,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受众是千千万万的。戏说可以激起他们去了解名著的说 法很勉强。据我了解,在青少年的一些调查当中,看过《大话西游》的人,很少真正了 解《西游记》内在的核心。电视台有一定的娱乐功能,但作为传播媒介,它也担负一些 教育的功能。
为何要大声疾呼经典阅读
张颐武:我觉得名著没有那么脆弱,它不会被戏说一下就糟了,或者大家就没有兴趣 了。它为什么称为名著或者经典?就是因为表达了人类永恒的感情,或者人类精神世界 一个高峰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不会因为戏说就把它摧毁的。经过一千年,再经过一千年 ,我觉得也还是可以顶住的,不用那么着急。第二、电视媒介传播的确很浅,让年轻人 看了这个戏说就忘掉了古典的精神;但实际上更糟糕的在哪儿呢?就是说他不看戏说的 时候,他看其它消费品或好莱坞其他电视的时候,他更加对古典名著隔膜了、生疏了。 所以我倒觉得戏说起码还沾上一点名著的光。比如说好莱坞拍校园暴力片,他完全不需 要用莎士比亚的框架来讲这个故事,完全可以自编一个,照样演出;但把莎士比亚的悲 剧变成校园暴力片,毕竟还是有一点与名著的对话了。所以我想不用特别着急,一方面 我们应该倡导让大家了解名著、阅读经典。这个是我们永远需要的,因为任何对经典的 了解,都会让我们人文的价值、人文的精神不断地升华提高;另一方面呢,我们也不必 对经典搞得那么一本正经、煞有介事、太严肃、太庄重,我们也可以轻松一点,用开朗 的心态、乐观的心态、有趣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经典名著。我觉得,经典名著也不能老 在神坛上呆着,也有走下神坛的问题,也就是跟大家去接触,通过电视、通过戏说来跟 大家接触。
王晓鹰:希望大众能够建立重读经典名著这样一个概念,其实是从我们工作的角度来 讲的。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条件下,假如连文化人都没有了读经典名著的心情,更 需要大声疾呼重读经典。否则的话,咱们这个社会始终处在浮躁的状态,沉稳不下来— —我是指精神上的沉稳。现在有一些实际例子,常常是国外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后的文化 现象——但是很奇怪,中国本身的经济发展刚摆脱前工业时代进入工业化时代,甚至很 多地方跟农业文明还没完全脱离,但我们的文化现象却已经赶上了世界潮流。这个东西 对于我们来说呢,有好处,因为我们可以尽快地接受文化信息;但也有坏处,就是给我 们带来很浮躁的文化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大众也好,文化人也好,至少需要意 识到,这种心理、这种面对名著读不下去的心理,不是一个健康的、健全的社会所应该 长期保有的一种文化心态。其实,我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反方,我今天开宗明义第一 句,就是说我不反对戏说。为什么不反对?因为它是客观存在;因为你没有理由剥夺别 人拿名著娱乐的这种权利。我们讨论的,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对于名著的阅 读是如此的贫乏;而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求我们的文化建构里面需要有名著 提升人格的文化含量。在这个概念上,作为我们的主流文化和我们的主流媒体,是提倡 戏说,还是提倡阅读经典?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
素材由央视提供,本报记者洪伟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