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生产理论的比较与思考_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生产理论的比较与思考_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生产理论的比较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在对待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态度上,我们已经有过两种倾向。改革开放前,我们学习马克思经济学时,一般是比较着意于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论述,而对社会生产一般规律的分析却较少思索。与此同时,对西方经济学则是持鄙视、盲目批判和一概排斥的态度。这是众所熟知的已经成为历史的一种倾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近年来,马克思经济学在部分学者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在一些人心目中,特别是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年人心目中,有所淡薄,有的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与此同时,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也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由鄙视、盲目批判和一概排斥转为仰视、盲目崇拜和一概肯定。这种倾向至今还有相当市场。

客观地说,出现上述两种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时代特点有关。改革开放前,因为强调抓阶级斗争,强调防止资本主义复辟,阅读《资本论》,学习马克思经济学,注意力显然集中在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关章节;领会时也旨在认识这一制度残酷、黑暗的特征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而对《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生产一般规律的分析,则因其离现实斗争较远而被视为用处不大,懂与不懂无关紧要。至于西方经济学,更是只能作为批判的靶子,或者作为唯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理的反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不仅强调扩大开放,强调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在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的研究和经济政策的制定乃至企业经济管理中,已经成功地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中某些有用的成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这就使一些人,特别是对西方经济学缺乏研究的人,误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已经过时,而西方经济学则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并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淡薄、轻视中逐渐形成了一股汹涌而来的盲目迷信西方经济学的社会潮流。

另一方面,之所以出现前述两种倾向,也与我们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分别学习、研究和相互比较工作做得不够有很大关系。道理很简单,如果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分别熟悉了、精通了,并且全面比较了,前述两种倾向出现的可能就都比较小。

要防止和克服上述两种倾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搞懂、弄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理所当然地是我们的理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马克思经济学理所当然地是指导。对马克思经济学,必须继续认真学习、研究,并改进研究中的不足。而对西方经济学,也必须作全面分析和甄别,方能既坚决抛弃长期以来认为只有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才有科学性、才可以借鉴,而李嘉图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都是庸俗的,只能批判,不值得吸收的片面看法;又坚决克服对当代西方经济理论盲目崇拜、全盘肯定、机械照搬的不良倾向。在把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分别搞懂弄通的基础上,再对二者的相关内容作认真的比较分析,更有利于在坚持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同时,对西方经济学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源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这已为人们所熟知;现、当代西方经济学也应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源泉之一。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内容都十分广泛、丰富。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本文仅选择生产理论作些比较分析。

二、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生产理论的相同、相似、相通点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在我们的观念中是截然对立的。但是整个体系的对立,并不排斥其中某些具体内容的相同、相似、相通。就笔者粗浅的比较分析,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生产理论至少在下述几个方面是相同、相似或相通的。

第一,二者都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中汲取了营养。我们知道,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对此,马克思曾评价说:“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①]正因如此,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也在马克思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而现、当代西方经济学作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当然也包含了古典经济学中生产理论的一些观点。

第二,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都把生产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任何劳动过程都是有目的地制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任何社会形态中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等简单要素;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等等,马克思生产理论和西方生产理论都有相似论述。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写到:“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来加以考察”;[②]“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③]“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④]。当今西方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则认为,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者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过程,而“投入或生产要素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商品或劳务。……产出是由或者用于消费或者用于进一步生产的各种系列的有用物品或劳务所构成”。[⑤]此外,对涉及生产过程的成本、利润、资金周转等概念和内容,马克思和西方也有相似论述。例如将成本定义为投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价格,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等,二者都有相通之处。

第三,将社会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两个部分,马克思和西方的划分很相似。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并将其作为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大理论前提之一,这是我们所熟知的;西方经济学也明显把社会产品分为投资品和消费品两类,萨缪尔森《经济学》就是例证。[⑥]在对消费资料作进一步分类时,马克思与西方的划分也很相似。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分为“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消费资料”[⑦];西方则将其为分必需品、奢侈品和低等商品。[⑧]

第四,都比较注重定量分析。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中,利润率、剩余价值率等,都有精确的数学公式表示;社会再生产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交换,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等,也都有数学上定量的分析。而注重定量分析,更是包括生产理论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一点,从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以及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生产扩张线等一系列生产理论曲线,都可以明显看出来。

三、区别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生产理论虽有些相通之处,但二者更多、更明显的还是区别。

首先是理论研究的目的有明显区别。同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相一致,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目的,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马克思研究劳动过程一般、生产过程一般、商品生产过程一般,都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马克思研究利润、生产价格等,也是为揭示剩余价值实质。这一点非常明确。西方生产理论的目的也非常明确,但与马克思完全不一样。西方研究生产理论,就是要研究厂商怎样决策才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利润。他们毫不隐讳地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生产理论的基本命题。无论是生产可能性边缘的研究还是生产函数的分析,都是围绕这一基本命题进行的。

其次,在一些具体概念的内涵上,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也有明显区别。譬如成本概念,马克思和西方没有分歧的是原材料、工人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燃料、运输费等计入成本,但马克思的成本概念不包含下述三个部分,西方却明确将其列入成本。一是企业家才能的报酬。西方认为,企业家才能是与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的第四大生产要素。既然土地、劳动和资本要获得地租、工资和利润或利息,企业家才能也理所当然地要获得相当于其他生产要素价格的报酬。二是平摊收益,即企业主自有资本的股息和红利等收益。西方认为,没有这项收益,企业主就不会用自有资本投资。三是风险报酬,即投资所冒风险的收入。他们指出,每个投资者都既面临盈利的可能性,也面临亏损的可能性。要消除人们对亏损风险的厌恶,就必须给风险承担者以一定报酬。因此,这三部分报酬都应计入成本。按马克思生产理论,这三部分都属于利润范畴。

再次,在生产理论上,虽然马克思和西方都注重量的分析,并且都大量使用了数学工具,但相比之下,马克思更注重质的分析。正如在其他经济理论中,马克思对量的分析是为质的分析服务一样,马克思在生产理论中作量的分析,也是为揭示剩余价值生产这一实质服务的。西方生产理论中量的分析则不一样,他们完全是为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决策服务的。

此外,西方生产理论始终把劳务的产出放在与物质产品的产出同等重要的地位,而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则着重研究物质产品的生产。这也是西方生产理论与马克思生产理论的明显区别。当然,这并非马克思有意忽视劳务生产,而是因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劳务的生产与物质产品的生产相比,所占份额很小。还有,西方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很注重边际分析,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成本分析、边际产量分析等。而马克思的生产理论中,这方面的分析较少。这也明显不同。

四、几点思考

重温马克思生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与现、当代西方生产理论作些粗浅比较,可以得出一些有益启示。

其一,无论是马克思生产理论还是西方生产理论,研究的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理论。学习马克思生产理论,借鉴西方生产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对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有着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跨世纪的宏伟纲领指出,在未来15年,我们要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是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而要实现并适应这两个转变,无论是单个企业的生产还是整个社会生产,都必须并且必然按规范的市场经济要求运作。指导这种运作,既需要马克思生产理论,也需要借鉴西方生产理论中的有益成分。

其二,马克思生产理论把社会扩大再生产区分为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对我们深化企业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两种扩大再生产的理论,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已耳熟能详,但在迄今为止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一些地方领导或企业决策者,仍习惯于甚至热衷于把发展经济单纯地理解为争项目,铺摊子,只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忽视、轻视内涵扩大再生产。因而,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低下的现象比较普遍。经济效益低当然是坏事。但经济效益低也意味着蕴藏很大的内涵扩大再生产潜力,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使坏事变成好事。根据马克思内涵扩大再生产理论并借鉴西方生产理论中的投入产出理论,我们可以一方面通过深化改革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即提高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另一方面加速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其三,西方生产理论中始终把劳务的产出放在与物质产品的产出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只重视物质产品的生产而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致使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低收入国家也平均达到35—40%,而我国经过10多年改革开放的大力发展,到1991年才达到28.6%,1994年也才比较接近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当然,西方生产理论把教会、慈善机关乃至政府机关都看作生产单位,认为他们都产出了劳务,这显然不尽科学,至少是混淆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我们在借鉴时没有必要教条式照搬。

其四,马克思生产理论和西方生产理论,都很重视成本研究。特别是西方生产理论,不仅把纳入生产过程的一切生产要素土地、河流、矿藏、森林、草原、海洋、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劳动力、能源消耗、运载工具及运输费用等,都计入成本,而且把企业主收入、企业家自有资本的平摊收益以及投资风险报酬也计入成本。在此前提下,再通过一系列图表、曲线的定量分析来确定产量和生产要素的投入。这种做法,对我们研究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每一种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合理配置,是非常有用的。过去,由于我们鄙视西方经济学,定量分析未引起足够重视;学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也未把马克思定量分析的方法和能力学过来,致使许多投入因实际上没有科学依据而得不偿失乃至完全浪费。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本来就很低,再加上投资效益低,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搞市场经济,企业和国家都必须精打细算,务求在生产过程和国民经济发展中都能以尽可能小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收益——是尽可能大的“收益”而不是尽可能大的“产出”,因为我们不少企业的“产出”往往只是为堆产值,有相当一部分“产出”只能转化为“库存”,长期甚至永远都不能变成“收益”。还有,我们在计算成本,尤其是我国企业与外商“合资”时,许多本该计入成本或计入我方股份的东西,例如企业所占用土地及厂房等,都没有如实作价甚至根本未计算进去,致使大量国有资产在无形中流失。这也是与我们长期以来成本概念不科学大有关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成本观念的更新、成本函数的研究以及成本结构的分析,不仅对科学计算企业成本、确定企业和行业规模大有借鉴必要,对我们在扩大开放中引进外资,也有很大启迪和指导作用。

其五,西方生产理论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边际产量等“边际”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就企业生产的普遍意义而言,是比较科学的。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用最小消耗获取最大收益,必须考虑边际情况。过去我们缺乏这种科学态度,不考虑边际成本、边际产量和边际收益,盲目追加投入,结果使非常宝贵的资源被严重浪费。例如,企业不考虑边际成本,本来已经人浮于事,还要不断进新工人,造成三个人的工作五个人乃至更多人干;企业不分析边际收益,某种产品好销大家就都生产这种产品,很快就造成其大量积压。诸如此类,都是应该认真记取的教训,也是边际理论值得重视的客观注脚。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276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201页。

③同注②书第202页。

④同注②书第223页。

⑤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合著《经济学》第12版中译本上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39页。

⑥同注⑤第26页。

⑦《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版第448页。

⑧杨君昌《看不见的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3~55页。

标签:;  ;  ;  ;  ;  ;  ;  ;  

马克思生产理论与西方生产理论的比较与思考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