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论文_周柳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 510640

摘要:建筑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实体,它能清楚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本文结合了建筑的人文适应性阐述了建筑隐喻与象征的设计手法在建筑审美上的作用,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解释了隐喻与象征的含义以及它们与建筑审美的关系,并从纵向上举例说明隐喻与象征在精神表达的重要性与建筑设计上的运用,归纳出建筑的隐喻与象征应该基于人类与自然,跟随时代变幻的脚步进步,以更好的促进建筑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类社会所做出了影响与贡献。

关键词:隐喻 象征 建筑形式 人文精神

1.综述

在人类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过程中,建筑体摆脱了是供居住的机器之称,在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建筑本身也在人类精神价值层面上的影响逐渐增大。建筑师在建筑中渗透了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探索,而建筑的隐喻与象征这一手法被广泛应用到了建筑设计中,不同的设计师与相关学者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经过查阅相关图书与电子资料,发现已有众多的著作对建筑设计手法中的隐喻与象征及与其相关属性做了相当深入地研究与细致地描述,其中几个代表性的著作:戴志中先生等的《符号?象征?隐喻》对在建筑创作中的隐喻与象征做出了相当系统的解释,并引入了横纵向的案例来支持观点[1];唐孝祥教授的《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一书中提到了建筑审美属性与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的联系[2];吴焕加先生的《建筑学的属性》运用了丰富的著名建筑实例阐述了建筑意象论对人类精神上所达到的惊奇效果[3]。从由此反映了建筑的人文适应性即建筑精神是建筑审美属性中的重要因素,隐喻与象征是在营造建筑精神的重要手段。

2.隐喻、象征的起源与含义

2.1隐喻、象征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隐喻与象征的含义在众多著作中已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大同小异。在此作者只做选取观点最接近的文献做简单呈述不做过多的详释。“象征”和“隐喻”分别出自文学(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语言学(作为一种辞格)[4]。隐喻是一种比喻、简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有本体跟喻体的存在;它最早是一种修辞手法,通常借助一种具体的物质来传达物质之外形而上学的东西(图1);象征是把抽象的情感、思想或者精神品质化为某件事或某种可体验感知到的形象,从而给接触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与触动。它不一定由具体的本体,可能是空间,可能是形式。

二者的关系(表1.1):隐喻与象征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它们从广义上又有所区别。隐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它与构思相关,它所表现的是更为深远的含意,隐晦、含蓄而又能使主体产会共鸣的美感的技巧[5]。从建筑设计来看,两者在使用上是息息相关的,它们都是由此及彼的推理联想,象征就是一种隐喻,而隐喻也是更具体的象征。

2.2建筑中隐喻与象征的始源

隐喻与象征属于建筑意识上的表达,从人类有意识构筑建筑时就已经开始注入了自己的意识,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并没有过多意象的融入。随着生理需求的逐渐满足,人们开始加入精神层面上的补充与追求,隐喻与象征就被应用到了建筑设计上。以至于后来多被使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权利象征与“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中[6]。

3.建筑审美与隐喻、象征的联系

建筑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只求实用与经济,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与生理需求的基本功能,体现建筑的自然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二类是在实用性基础上的升华以补充的人类精神需求的,则是建筑人文适应性的体现。建筑除了实用性,还能要体现其“意境”“意象”,这种意境意象是需要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表达出来的。

3.1主体与建筑审美

隐喻与象征的设计手法是基于人类心理情感上对建筑所做的处理手法,意象意境美的欣赏不能脱离审美主体——也就是人的主观情感而单独存在,隐喻与象征就是通过影响审美主体心理层次上的感知来传达的建筑精神的[7]。建筑是客体,隐喻与象征是手段,而作用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感知。我们知道在众多已建成的建筑中,有很多“奇奇怪怪”“丑与美”等之说的争议性,这种争议性的形成原因是受建筑在生成过程中的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的。其一,在众多中建筑设计手法中,看似相同的规律特点,在不同的建筑师手中运用起来却是不一样的。由于建筑师的知识背景,教育方式,承受阅历的不同,对某观念与对建筑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于是乎在表达自己想法时也会有不同的方式,这是隐喻与象征承载的内容根源。其二,建筑师设计后而形成的空间场所,对于拥有地方差异性,民族差异性,观念差异性等多种人群来说,体验与感受自然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①这个事情也可以涉及到自然辨证法中观察与理论之说。“纯粹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印象”[8]。而对建筑的认识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的观察可指替对人类对建筑的视觉触觉上的体验与感受。

3.2设计手法与建筑审美

建筑师为取得更好的影响效果,在做设计之前因考虑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文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所具有的三种性质: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可以说,建筑的自然适应性是建筑的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建筑的社会适应性是建筑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建筑的人文适应性是建筑发展和追求的目标[9]。此建筑审美的重要属性,它跟建筑的设计手法是分不开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隐喻与象征是一种设计手法,传达的是建筑的人文精神,表现的是建筑美。

建筑的精神传达是设计的最高境界,好的建筑是拥有灵魂的而不是死的,并且它的灵魂能够影响人类的感知,引起情感反映,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共鸣。当影响的人类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成为了群众中的“美好”的建筑。当然,这种影响应该是积极的。

4.象征与隐喻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

4.1古代都城营造与建筑单体设计中的匠意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②

中国古代历来以自然至上,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主,强调等级礼制,这也体现在了权利象征的都城建设中。从《考工记?匠人》③中可知,都城的规划布局是中规中矩的中轴对称式,横平竖直,一板一眼。这种中轴线的设计突出了宫城的建筑地位,象征华夏天子居中,突出王权至上,强调了威严。以方形的规整布局形式隐喻了“天圆地方”的“地”,告诉子民们是居于天子脚下国土之中,使礼法制度观念深入人心,达到天子统治的目的(图2)。此都城营造法形成了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模式,并被沿用直至封建权利制度被推翻之前,以影响力最大的明清紫禁城为例。

4.1.1规划布局的隐喻与象征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朝后寝,外朝包括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的主要政务场所,三大殿在平面上的布局形式呈“王”字型,象征王权至上的中心主义;内廷的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两侧的日精、月华象征日月,东西六宫象征天上星;整体是天地合璧,众星拱月的形态。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五行学说,东华门喻木,西华门喻金,午门喻火,玄武门喻水,三大殿喻土。三层台基的形状是一个巨大的“土”字型,土字向南,与天子面南而座的方向一致。天子居“土”上,且居五行中央,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得土者得天下”[10]。绕在殿前广场上的金水河与殿后方堆起的景山也有着风水学上的“山环水抱,玉带环腰”的吉祥之意(图3)。

4.1.2建筑单体的隐喻与象征

故宫的单体建筑形制也受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约束,如其规格上,天子使用的太和殿运用了最高等级的九开间五进深的规格(其后在康熙年间翻修因无足的良才巨木,遂把在两侧再加上半间,以缩短桁条跨度,成立今天所见面阔十一间),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图4 a)。

4.1.3建筑装饰的隐喻与象征

其殿堂的装饰也有很深的意象讲究,正殿大柱上的是金粉龙纹图案,只有帝王之家能使用,自古用龙隐喻帝王;殿顶的正脊两端是“螭吻”,④取意灭火消灾(图4 b);在垂脊上使用的是十个仙兽象征 “十全十美”,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最高等级的待遇;其他宫殿依照等级次序做出不同的装饰代表不同的寓意(图4 c)。

颜色的运用在紫禁城中也是有隐喻与象征意义的,屋顶大面积的黄色琉璃瓦,象征着五行之中的土,墙柱的赤色意为火,火生土,循环生化,同时在紫禁城前朝中极少见到绿树及用绿色的漆饰,因为有防止木克土的隐含之意[10]。

明清紫禁城多处的规划布局形式与建筑设计手法上都运用了隐喻与象征,其象天法地上的意境美对人类影响至深,乃至今天仍然能对人起到震慑作用。它是我们研究封建礼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建筑史上一笔绚丽的色彩以及人类史上的宝贵财富。

4.2在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中的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封建等级制度被推翻,建筑所要传达的精神也会改变。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民主、自由的社会,不再有“中央集权制”,⑤也不再对风水迷信至深。建筑在情感的表达形式上也更加地自由奔放,设计手法层出不穷,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性、纪念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人类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主体观念意识随之增强,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这也对建筑设计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

4.2.1文化性建筑中的隐喻与象征

何镜堂院士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展览馆(图5)是隐喻与象征的代表,也是建筑审美属性中主体是审美判断的重要影响因素的体现。“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⑥中国馆将中华文化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它总体布局方正规制,庄严华美,层层出挑,冉冉升起,象征的是中国严肃正直的态度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其次在建筑造型上,提炼的是中国文化器皿元素,隐喻“鼎、冠、”表达了中国器中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国的“魂”[11]。建筑色彩采用的是独特的“中国红”,隐喻中国文化与红红火火(图5b);构筑末端以古代叠篆文字装饰隐喻了中国的智慧。有的人认为这是具象的鼎,象征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具有的不可撼动的重要分量;有的人觉得这是一个古代皇帝的冠帽,象征权利;有的人看来这是中国传统构建元素“斗拱”,是古文化的延续。这多种的见解也是因主体的改变而所产生的,中国馆给人们的思想注入多角度的、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个隐喻与象征运用的成功案例。

4.2.2纪念性建筑中的隐喻与象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对人们情感感染与认识影响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精神场所,它的建筑创作的表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齐康院士在它的第一期工程设计中,基于社会与时代,从自然与历史环境入手,用隐喻与象征的手法烘托氛围,给参观者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与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历史[12]。建筑师借助场地展开序列,用建筑空间形式象征历史灾难的“悲愤”、“压抑”、“痛苦”的思想感情,使用“桥”“碑”“雕塑” 等构筑元素,从有形到无形隐喻着“死亡”与“再生”。在建筑的单体上,使用错位的手法,隐喻死者的肢体,表达出愤怒之情(图6)。

在纪念馆的扩建工程中,是以一把军刀的形态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断裂的形态隐喻了把日军杀害中国同胞的武器折断的这一迫切愿望与正义战胜邪恶的状态(图7 a);用纯净的水体、立体的警钟与笔直通天的纪念碑,让人们沉下心来,悼念亡魂,鼓励大家奋发图强,重新开启中国未来的篇章(图7 b)[11]。这种高级的隐喻与象征手法很能体现建筑情感,同时这种情感是人们所需要的,让人身处其中无法自拔。

5.总结与反思

隐喻与象征的设计手法固然能让建筑赋予活力与灵魂,但未经思考的信手拈来也是不可取的,一些太具象的拙劣设计手法不仅会降低建筑品质,也会影响人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实用、坚固、美观”一切建筑物都要考虑的原则[13]。建筑的设计在运用技巧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表面,应当结合多方面综合考虑以下几点:一、基于人类。把实用性放在首位,从功能出发,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才能谈精神需求,不能执着于炫技而出现本末倒置的悲哀;二、基于自然。考虑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对人类活动的改变,在不同环境下同种建筑的设计重心会有一定的变化,正确使用恰当的建筑语言表达思想是一个优秀建筑师应具有的品质;三、基于社会。建筑设计要找准定位,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制约下,对建筑的用料、结构仔细斟酌。在时代的变化下,我们更应该促进建筑形象与精神喻意的融合,把建筑美与建筑审美推向另一个高度。

参考文献:

[1]戴志中,舒波,羊恂,赵冶.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2]唐孝详.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吴焕加.建筑学的属性[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

[4]黄莺,万敏.当代城市建筑形式的审美评价——“象征与隐喻在建筑创作中的运用[J].华中建筑,2006(6):44-47.

[5]刁生虎.隐喻与象征——以《周易》为中心的探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

[6]赵冶.建筑创作中的隐喻表达[D].重庆大学,2003.

[7]唐孝详.美学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8]张培林,王学彦,张雅春.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

[9]唐孝详.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0]吴庆洲.中国古城营建与仿生象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编.何镜堂?建筑创作[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2]齐康.环境的建筑创作构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1998,28(2):1-5.

[13][罗马]维特鲁威 著.高履泰 译.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周柳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  ;  ;  ;  ;  ;  ;  ;  

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论文_周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