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自古以来备受重视,这与我们民族的深厚传统有关:重文道,轻科学。过去的科举制度,以一文一试定荣辱,在学堂很少传授科技知识。无疑这为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沉淀了不少的弊端。 “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关照下,反思现时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这诸多弊端。
其一、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曾一度极力追求训练的科学化,过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技能练习,使语文教学异化成纯技术的训练课。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大量的练习中被割裂了、被淡化了,导致语文课只见文字不见人文,只见筋骨不见血肉,枯燥乏味,语文学习自然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再强了外在的能力而荒了内在的精神,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的发展。
其二、只注重课本,不只注重课本以外的内容,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相隔离。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了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可见,语文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目前。目前语文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窄化成了书本世界的学习,语文与生活成了学生面对的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生活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融通起来,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十分狭窄;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也无法即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十分狭窄。我们认为,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化意识,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这样,学到的语文知识就不会是脱离社会实际的死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材的需要。
其三、语文教学忽视了个性体验。语文学习是个体的个性化行为,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知识经验、情感世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占优势的学习方式,对同一篇文章有他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然而,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以成人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答案的唯一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现象力。由此,语文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语文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 教师是主体,教材是手段,教师的任务就是“启发引导,使学生增其智能,展卷而自然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应当允许学生读文章“不求甚解”也允许学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尽可能建立起自己的认识体系。
其四、语文教学缺少整体内容的把握。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但我们习惯于单项的语文训练,总以为通过单项训练可以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由于传统经验中陈旧因素深深的制约束缚着有的老师的手脚。他们拿到一篇课文,常常要肢解成七零八落的一段段,一块块,从行文的起、承、转、合到句子的深层意蕴,作精辟细致的理性分析。或者按知识点的条条框框和思考题的模式逐一分析,解答落实。其实,会不会分析词语中的语素意义与能不能正确应用词语没有必然的联系,会不会区分借喻与借代与能不能写出绝妙的借喻与借代同样没有多大联系,尤其是改病句练习,大量似是而非的病句反复出现,反而破坏了学生固有的良好语感。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呢?教师们所做的那些高度理性、高度规范的分析,限制扼杀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大可删除那些繁琐、艰深、无用的知识点训练,把重心转移到多读多写上来,给学生以阅读和想象的自由。
论文作者:李玲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2
标签: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学习论文; 知识论文; 能力论文; 的人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