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要求的提高,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工程技术是保证我国土地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途径。土地整理工程技术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保证土地产出率,在这种环境下,我国土地可以充分利用一切,确保最大效益。目前,我国土地工程技术在土地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土地整理工程技术体系需要不断完善。本文主要针对土地工程技术在城镇土地生态整治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土地工程;技术;城镇土地;生态整治;应用
1城镇土地生态整治的重要性
随着土地整理的发展,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果受损生态环境不能及时修复,一旦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将严重影响城市化建设。严格的土地整理是由国情决定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对人类的生存和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镇的无序扩张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因此,要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充分利用土地工程技术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促进城市土地的健康发展。
2土地工程生态化整治技术
2.1河道治理技术
2.1.1河道的断面规划
城市河流在运行过程中具有引水灌溉和生态景观功能。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必须根据其功能合理选择河道断面模式。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阶段,要坚持生态水利的理念,既要满足“系统整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要坚持生态污染防治的理念,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景观环境。通过合理的河道断面设计。
2.1.2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河道综合治理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河流的综合治理十分重视。其中物理方法主要有机械除藻、疏浚泥沙、引水、淤积和调水等。河流沉积物中有机质易发生好氧和厌氧分解,使水体发黑发臭。疏浚泥沙可以去除黑色富集层,完全消除其影响。这是一种常用的河道整治方法。化学处理方法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如投加化学药剂灭藻、投加石灰反硝化、投加混凝沉淀、投加铁盐促进磷沉淀等,虽然化学处理可以暂时改善水质,但容易造成水质恶化。二次污染。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包括生物膜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水生植物进化方法、土地处理方法等。该技术无能耗或能耗低,运行成本低,值得推广。
2.2土壤治理技术
常用的土壤处理技术有开挖和填埋、客土法、土壤气体提取、低温热解吸等,其中高污染区适合开挖和填埋。虽然这种技术所需的设备和操作较少,但它不仅是简单的土方开挖和填埋场平整,还需要准确计算土地平整工程量,根据地形地貌确定土地平整工程的施工方法,以及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确保健康。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2.3河流水体治理技术
河流水污染主要是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以及直接或间接流入河流的有害物质,导致水质恶化。大量的废水和生活用水排入河流,导致大多数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控制外部污染的同时,应修建排污渠,统一污水排放到下游进行处理。同时,检测河水污染指数,在河流两岸之间设置若干净水植物栽培系统,可以固定在河流周围,重建河流两岸的土地和森林,恢复生态环境,扩大滨水空间,为河流污水处理提供有效的设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不同类型的城镇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分的应用
3.1河道治理技术的应用
在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河流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河流作为土地工程建设过程中城市自然活力的主体,是重要的物理地理要素,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核心。在土地工程建设中应重视生态功能的应用。基于生态工程理论,石川河污染河道整治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综合整治。遵循“系统整合、症状兼治、生态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采取“截污、疏浚、蓄水、银行管理、管理”等综合生态治理措施。河道整治的主要方法是土壤重建,以控制污染土壤的迁移转化,提供稳定的土壤结构和清洁的土壤环境。物理方法主要是疏浚泥沙、机械除藻、引水、淤积和调水。疏浚受污染的泥沙,就是去除系统中的污染物,可以大大减少泥沙对上覆水体的污染,改善水质。引水的目的是通过调节闸站、泵站等水利设施,将清洁水源引入受污染河流及其附近,改善下游受污染河流的水质。化学方法主要是加入化学试剂,如混凝沉淀、化学药剂灭藻、铁盐促进磷沉淀、石灰反硝化等。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浊度、COD、SS、TP、TN、重金属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且试剂日用量较少。生态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河流曝气技术、生物修复方法、水生植物净化方法等。
3.2建筑用地的整顿工程技术的应用
城市土地整理工程技术不仅需要对未开发土地进行整治,而且关键是要将建设用地改造成合理建设的状态。目前,我国土地整理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审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建筑物销售管理等。只有正确控制建设用地的管理和开发,建设用地才能在正常规范范围内投入使用。如果不能保证建设用地整理质量,就不能保证我国建设用地的建筑安全系数,既不符合国际标准,也不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因此,为了保证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有效提高建设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但是,为了保证建设用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非常严格的程序保障。首先,我们需要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合作。第二,要确保政府的权威。只有强有力的权威和公正,才能提高土地和建设的安全。
3.3非农用地轉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业用地是指除农业用地以外的临时性难以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山、裸岩、裸土等)。通常包括农村居民点、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文物古迹、旅游、疗养院、自然保护区等占用土地,非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2.9%。农用地,又称农用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面、农田和水利设施(水库、大坝、堤防、排水等)。沟渠等),以及现场道路和所有其他农业生产建筑占用的土地。、非农业用地转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土地的经济集约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土地资源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o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和集约开发。有效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土地整治过程中,生态理念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通过一系列土地工程技术进行生态整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土地是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人类就无法生存,就像人们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大自然为人们提供各种可用的土地资源。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土地整理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生态化土地整治研究[J].李雪珍,赵中秋,原野,王翔.中国矿业.2017(S1).
[2]土地生态化整治与农业景观设计实证研究[J].张文瑞.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04).
[3]浅谈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J].赵文杰,张辉.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10).
[4]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天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邱亮亮,王倩,周笑白,王斌,张赞,李炜.绿色科技.2019(12).
论文作者:汪牡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土地论文; 生态论文; 河流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 河道论文; 方法论文; 建设用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