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排除有计划的调控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排除有计划的调控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排除计划调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在理论界将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大加批判,在实际工作中将市场经济当作毒蛇猛兽加以排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人们的思想认识在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市场经济仍怀有戒心,老是用姓“资”姓“社”的眼光对之进行审视,造成实际工作中的左顾右盼,畏缩不前。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时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这一精辟论断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祖国大地。 它从根本上解除了长期以来人们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然而,在我国,有的人在思想认识上往往容易走极端。在南巡讲话以后发表的某些文章和讲话中,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从否定计划经济〔2〕走向否定计划机制的倾向,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从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乃至《邓小平文选》三卷中,完全找不到将计划机制排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的理论根据。从目前世界上所有市场经济模式中,也根本找不到市场经济可以完全脱离计划调节的实践依据。不论是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考察都不难看出:市场经济需要计划调控,脱离计划调控的市场经济必然会导致经济的混乱和资源的浪费。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计划与市场各有优劣,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使市场活而不乱,使计划统而不死。

所谓市场机制,就是市场的价格、供求、竞争、风险等各种机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及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对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目前人们谈论得比较多,基本形成了共识。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提高企业的商品生产经营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第二,可以提高资源的微观利用效率;第三,可以活跃城乡市场,丰富人民生活;第四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国才要突破重重困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然而,必须看到,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以为市场机制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幻想。事实上,市场机制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自发调节,其结果是十分有害的。第一,对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调节。我们知道,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如何才能使社会总劳动得到合理分配?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从而可以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大致平衡。应该说,这种观点的结论并没有错,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前提:这种平衡的实现是以经济的周期震荡和经济危机为代价的。因为各个分散的市场主体从微观局部利益出发,按照市场信号调整自己的个量资源配置,不可能洞察国民经济全局。从社会上看,各个微观经济个量资源配置,常常处于无政府状态。对社会总资源的配置要通过多次的反复和危机,才能强制性地实现总供求的平衡(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彩电大战、冰箱大战、空调大战等就是很好的例证)。尤其是对于诸如农业、工业,轻工业、重工业,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等重大的结构调整和重大的工程建设,更是如此。这不仅要延误较长的时间,同时也要浪费较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其代价是沉重的。第二,对于社会收入分配的调节。市场机制不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性。因为市场调节信号反映的供求状况中的“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社会各阶层所实际拥有的购买力。至于形成这种购买力的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与市场调节无关。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货币没有臭味”。〔3〕即使出现严重的分配不公, 甚至发生两极分化,只要有些货币收入形成购买力需求,同样购买商品,不影响市场价格同商品供求之间的关系。同时,市场强调的是等价交换原则,价格形成不会由于存在社会分配不公而对高收入者实行高价和对低收入者实行优惠价格。相反,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弱肉强食,两极分化。第三,关于“公共商品”的生产问题。像社会治安、国防建设、公共卫生、全民教育、路灯航标等等,由于其在消费上不具排他性,必然会使得投资者的生产耗费难以得到直接的补偿。“这些给社会带来大大小小福利的经济活动是不能由私人企业恰如其分地进行的。……因为这些物品的好处在居民中间分散得太广,以致没有一个企业或消费者具有提供它们的积极性”。〔4〕第四, 关于“外部不经济”问题。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市场投资主体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往往以牺牲社会公共利益为代价。像生态平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就业问题,市场机制是无法解决的。第五,关于公平竞争问题。有的学者过份强调市场的公平性,认为市场机制能够保证公平竞争。事实上,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走向垄断,导致不公平竞争。“大鱼吃小鱼”是市场竞争的规律。

所谓计划机制,就是反映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自觉形式及其调节经济运动的功能。〔5〕由于计划本身是人做的,难免带有人的主观局限性, 使计划机制的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计划制定的主要客观依据是信息,而信息的搜集、整理与传播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一旦信息工作失误,就会使计划成为脱离实际的空想,给经济工作带来损失;再如,由于计划的制定和决策人员在所处地位和所代表利益上难以做到绝对的不偏不倚,往往会使计划发生偏颇。此外,由于计划调节是从全社会利益出发、要求实现整体经济利益的,这就使计划调节功能在直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动时的效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要改变原来的计划无所不包的状况,引入市场机制。

然而,同样必须看到,计划机制并非一无是处。计划机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是市场机制所无法比拟的:第一,可以从总体上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计划机制可以将社会总劳动按一定的比例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以提高资源的宏观经济效益;能够自觉有效地进行大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能够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第二,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防止出现在某些热点产品上一哄而起,盲目投资,重复引进,造成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第三,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保持社会公正。只有国家有计划地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才能帮助和扶持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由此可见,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都各有利弊。市场机制的优势,恰恰是计划机制的劣势,而计划机制的优势,又恰恰是市场机制的劣势。因此,我们对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都要进行理智的分析和合理的运用,既不能盲目迷信,也不能盲目排斥。过去我们盲目迷信计划机制而贬低市场机制,结果把国家经济搞成了无所不包的“官僚主义的空想”,〔6〕使得国民经济失去了活力。这一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取。 但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不能又反过来贬低计划机制的作用而盲目迷信市场机制。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尽管市场机制有着不少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对市场经济实行计划调控,这是弥补市场局限性的有效途径。现在有的人对市场机制推崇备至,将之看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对计划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好像计划是经济建设中的万恶之源。有的人讳言计划,过分贬低计划,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矫枉不必过正,物极则必反。既然市场与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既然市场与计划都各有利弊,那么我们就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7〕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活而不乱,使计划统而不死。

二、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实行完全脱离计划调控的纯粹的市场经济。这时我们还要盲目迷信市场贬低计划,未免显得幼稚可笑。我们应该吸取前人的教训,发挥后起之优势,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得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我们知道,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一直信奉“市场自发论”,相信依靠“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解决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一切矛盾。因而在此期间,西方国家普遍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没有实行过社会统一的计划。“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曾经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加深,其局限性便日益暴露出来。在1825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大约每隔10年左右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性大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以沉重打击,使其生产遭受巨大破坏,倒退了几十年,震撼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根基。严峻的现实,宣告了“市场自发论”的失败。为度过难关,恢复经济,1933年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制定了一套克服危机的办法(即罗斯福新政),结束了“市场自发论”一统天下的历史,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奠定了实践基础。1936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发表。该书破除了对“看不见的手”的迷信,提出了国家必须对经济实行干预的重要思想,被西方誉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理论的问世,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国家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开始。从此以后,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把国家干预视为常规,并纷纷采取各种手段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

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实施宏观调控过程中,尽管由于各自的国情不同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则基本是相同的:即都比较重视计划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比如法国。法国是一个十分重视计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指导作用的国家。从1947年实行“莫尔计划”开始到现在,已经编制和实施了10个中长期计划。在60年代其经济发展出现了奇迹,引得西欧各国纷纷派人去考察,成为计划化的黄金时代。法国经济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体,所以经济学家又称之为“指示性的计划经济”。日本也是一个十分重视运用计划机制调控市场运行的市场经济国家。日本学者认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不是不要计划,相反,计划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一环,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1946年,日本就设立了计划机构——经济安定部,1955年正式改为经济计划厅,负责制订全国的经济计划。195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12个中长期经济计划,促进了日本经济的稳定高速增长。此外,瑞典、挪威、荷兰、意大利、韩国、新加坡等市场经济国家也都比较重视计划机制的作用。在这些国家里,不仅设有专门的机构,而且有一整套实现计划调控的措施。计划成了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就连美国这样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承认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干预和调节。据说罗斯福在入主白宫后,曾组织了一个专门班子研究苏联计划经济取得成功的经验,为新政提供借鉴。1933年,美国政府曾把公共工程署改建为全国计划局,并成立“国家计划协会”,编制了“发展公共工程三年计划”。“在新政期间,一整批工业处于‘经济调节’之下:政府制定价格、退出与进入行业的条件以及安全标准。受调节的行业有航空、卡车、驳船以及水路运输;电力、煤气和电话公用事业;金融市场、石油、天然气,以及输送管道。在70年代中期,当经济调节达到高潮时,许多人担心美国正在变成一个由调节机关管理的计划经济”。“除此之外,‘社会的调节’也增长很快,……从6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了一系列有关调节矿井安全以及而后的更为一般意义上的工人安全的法令;确立了对空气及水的污染以及危险物质进行联邦调节的体制;批准小汽车及消费产品的安全标准;控制露天开采,以及管理核电站安全和有毒废料。到了70年代末期,调节的范围之大使许多人看到了‘政府的第四部门’——调节机关”。正是由于这些调节,使得“自由企业也正在加速地变得不那么自由了”。〔8〕

纵观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现代市场经济是有政府干预或行政指导的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同时并存的市场经济,同计划机制完全绝缘的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正如日本经济学家正村公宏所说的那样,“不管‘西方’‘东方’,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制观念不是‘或市场或计划’二者择一,而是谋求‘市场与计划相结合’”。〔9〕因此,如果我们今天还要盲目迷信市场贬低计划, 未免显得愚蠢可笑。我们应该吸取前人的教训,发挥后起之优势,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切莫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弯路。

三、肯定计划机制的作用,不是否定市场经济,再回到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去,而是为了客观地评价市场与计划,为了更好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在这里肯定计划机制的作用,并不是要否定今天的改革,再回到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去。要知道,计划机制与计划经济并不是一回事。前面已经说过,计划机制是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计划地实现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的自觉形式及其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而“计划经济”一词,在学术界一般是特指前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实行的以行政命令为手段的、自上而下地全面控制经济运行和发展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模式。〔10〕计划机制是实现市场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它既不姓“社”,也不姓“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用,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用。而传统的计划经济,基本上是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不是从市场的需要出发,而是从别的需要出发;不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而是按照其他的规律;不是运用市场的手段来决定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产品怎样来分配等等”。〔11〕这种体制的最大缺陷是窒息了企业和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经济缺乏活力。我们不能将计划机制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混为一谈。要明确:强调计划机制的作用,并不是要恢复过去那一套传统的做法。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做法行不通。因此,必须转变计划观念,改革原有的计划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计划体制。

新的计划体制应具有新的特色。具体地说,第一,从计划制定的基础来看,应具有市场性。我们现在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的运行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不正常的干预都会降低市场机制的作用,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计划的制定要立足于市场,体现市场机制运行的内在规律的要求,避免主观臆断,闭门造车;第二,从计划包含的内容来看,应具有宏观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享有生产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即微观计划)应由企业自主制定。政府的经济计划,应以长期战略研究为基础,以中期计划为主体,并辅之以必要的年度计划和专项计划。计划应从宏观上把握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力求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证整个国家经济在稳定、健康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的发展,避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第三,从计划发挥的作用来看,应具有导向性。计划应体现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确定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生产力布局、重点建设项目以及其他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对于全国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避免目标不明、企业无所适从;第四,从计划实施的手段来看,应具有间接性。国家应综合运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经济杠杆调节市场,引导企业,使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和国家的宏观目标相一致,避免强迫命令,适得其反(当然特殊时期和特殊部门与行业除外)。第五,从计划本身的性质来看,应具有科学性。计划工作是主观的,它必须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与经济的基本走向相一致。因此,参与计划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同时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占有经济信息、了解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此外,要注意广泛吸收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参与计划的制定,形成政府专职人员、学者、企业家三位一体的计划编制格局,提高计划的科学性,避免脱离实际,无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使计划成为弥补市场局限性的重要手段,也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2〕对计划经济应进行客观评价, 全盘否定计划经济是不公正的。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不能简单地归罪于计划经济。我国三中全会以前的落后状况,更不能简单地归罪于计划经济。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29页。

〔4〕[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 ·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上。第82页。

〔5〕张维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第65页。

〔6〕《列宁全集》第35卷第473页。

〔7 〕引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的第二部分。

〔8〕同〔4〕,下,第1167~1168页。

〔9 〕转引自于光远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第208页。

〔10〕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应该说,这种理解是比较狭隘的。列宁在用“计划经济”这个词时,是把它作为有计划发展的经济来使用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计划经济”,那么前苏联等国家和我国原来实行的经济体制,还不是真正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从说,严格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现在还没有真正出现过。

〔11〕于光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第34页。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排除有计划的调控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