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将与中国图书行业:谁选择谁?谈北京订购会议的现状和过去_订货会论文

订单将与中国图书行业:谁选择谁?谈北京订购会议的现状和过去_订货会论文

订货会与中国书业:谁选择了谁?——北京图书订货会今昔漫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订货会论文,国书论文,今昔论文,北京论文,选择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年伊始,’99北京图书订货会以其空前的规模、崭新的面貌、综合的功能、显著的成效,成为出版发行业率先纪念建国50周年的一次盛大庆典。处在迎接新世纪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书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实市场的诸多矛盾,赋予本届订货会的内涵和外延以许多新的特点。因此,无论业内人士还是新闻记者,无论参加会议的主体还是大会主办者,除了感受成交码洋15.05 亿元以及获得丰富信息所带来的成功愉悦之外,更多的热情和兴趣则投入到对“图书订货会”本身的研究,投入到对会议综合信息的分析,投入到对交易活动现场折射的书业趋势和图书营销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思考之中。在此,笔者就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历史、发展和功能以及它的前景作一些回顾和分析,供业内人士研究参考。

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前身是首都图书交易会,首都图书交易会则是首都社科书市的派生物。它已经走过了13个年头,举办了12届,历届概况详见下表。

从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到,创办的时间早,除1989年外,每年一次,从不间断,而且它的规模、成效一直处于发展状态。业内人士给它的评价是: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社店最重视,各界最关注,影响最广,成效最好。

看样订货的方式,无疑是对目录征订的一种改革,它改变了图书交易长期以来凭书名和几百字介绍而确定订数的这种“隔山买牛”的单一方式,减少了订货的盲目性,增强了图书经营的时效性,加快了流通速度,缩短了周转时间,受到了出版社和书店的喜爱和欢迎。各种各样的订货会成为书店备货的一种重要手段。书目征订功能日见衰弱。然而,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十余年来,各种订货会五花八门,遍布全国。出版社办,发货店办;行业机构办,政府部门办;书业内部办,业外人士也办;合法公开的办,非法地下的也办。出发点和目的不同,效果和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同是订货会,有的自生自灭,半途而废;有的以会生财,偏离方向;有的目的不明,成效甚微。而北京图书订货会却因何如此富有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届别名称时间 地点

第一届 社科书市订货会 1987.5 劳动人民文化宫

第二届 社科书市订货会 1988.10 劳动人民文化宫

第三届 首都图书交易会 1990.5 北京玉泉饭店

第四届 首都图书交易会 1991.3 工人体育馆

第五届 首都图书交易会 1992.2 亚运村

第六届 首都图书交易会 1993.2 中共中央党校

第七届 首都图书交易会 1994.2 中共中央党校

第八届 首都图书交易会 1995.2 中共中央党校

第九届 首都图书交易会 1996.2 中共中央党校

第十届 北京图书订货会 1997.1 中共中央党校

第十一届北京图书订货会 1998.2 丰台体育馆

第十二届北京图书订货会 1999.1 全国农业展览馆

届别

展销单位 订货码洋(元)

第一届44家出版社及290名书店代表 676万

第二届94家出版社及400多名书店代表2000万

第三届128家出版社及800名书店代表 3200万

第四届156家出版社及1100名书店代表8000万

第五届183家出版社及1090名书店代表1.1亿

第六届232家出版社及1200名书店代表1.3亿

第七届230家出版社及3000名书店代表2亿

第八届300家出版社及5000名书店代表4亿

第九届356家出版社及4000名书店代表11.2亿

第十届450家出版社及3200名住会代表,非住会代

12.6亿

表5000余人

第十一届 478家出版社及3000名住会代表,非住会 17.3亿

代表7000余人

第十二届 498家出版社、14家发货店、2600名住会代 15.05亿

表,非住会代表8000余人

一、顺应规律,适应形势。

订货会的创办,可以说是逼出来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图书发行体制与图书流通规律之间的矛盾,已经直接制约书业的发展。至1985年,图书发行走进谷底,书店库存周转失灵,图书订数大幅下降。在生存危机面前,社店双方冷静地意识到导致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是:生产与经营相脱节,即出版者只顾生产不参与经营,经营者不了解选题和生产却无条件全品种包销。但包销改为经销,仅仅是总发行和一级批发之间权力和责任的区分,并没有改变图书流通中订货这个重要环节的方式,因此社店双方仍然被上述矛盾所制。准确订货、减少库存,订货方式必须改变;疏通渠道、加速周转,社店双方必须合作;优化选题,提高质量,出版社必须掌握市场信息。鉴于此,首都发行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起并举办了社科书市,同时组织出版社摆摊,接待书店和图书馆现场订货。这就是北京图书订货会初始的动因和出发点。这个订货会从开始的44家发展到今年498家出版社参加这样一个规模, 在整个历程中,主办者始终把如何让订货方式更适应市场,如何为加强社店合作服务,如何使社店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这三个问题作为提高订货会质量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这恐怕是这个订货会受社店欢迎的根本所在。

二、大胆创新,不断改进。

’99北京图书订货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标志着图书订货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结束了订货“骡马大市”、“赶大集”的历史。它以“提高档次,规范管理,综合服务,增强效益”的指导思想渗透会议始终,其效果引人关注,为何到这一届才实现这样一个飞跃?笔者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这个订货会,从创办开始,一直没有停止过创新和改进。它的发展可以分为四阶段:

第一、二届,为初创阶段。那时,订货会与书市同时举办,订货只有活动而没有会,不邀请更多的书店,一切都带有一种自发性和原始性。第三、四、五届为发展阶段。订货会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为社店合作提供更多的服务,让社店有更多的接触和交往。自第三届开始,订货与书市(零售)分开,正式定名为首都图书交易会。订货会首次将订货会场转移到既能设置摊位、又能容纳上千名代表食宿的宾馆,以便社店进行看样订货、业务洽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这期间,出版社增加到183家,书店扩大到400家。与会主体开始注意图书的宣传,要求印制宣传品,订货码洋翻番,突破了亿元大关。从第六届到十一届是成熟阶段。规模由立足北京发展到面向全国,会议内容由单纯的订货,扩展到信息交流、专题研讨、探索改革;展场由混杂设摊改为专业分馆;宣传由印宣传品发展到注重CI形象设计和立体宣传。不仅参会出版社数量翻番,订货码洋也几乎年年翻番,突破10亿大关。第十二届进入突破阶段。订货会向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迈开了向与国际图书订货会接轨的步伐。

三、协会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订货会开始是由出版界自发组织起来的,并得到首都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到第四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正式给予支持和指导,第五届正式由中国版协主办,版协经营管理委员会承办。从第十届开始,由新闻出版署审批,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联合主办。无论是自发的初创阶段,还是两个协会联合主办的成熟阶段,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都给予了支持和帮助。会议把探索发行体制改革、市场分析研究、社店信息交流、打击非法出版作为重要的内容。使它一直保持并发挥了对全国图书市场的导向作用。

四、北京图书订货会有一个好的工作班子和好的会风。

这个订货会本身就是一些有志于中国出版事业的热心人自发创办的,一些主要初创人员一直是这个订货会工作班子的核心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出发点,有志于为中国出版事业奋斗终身。在实践中,他们善于学习,敢为人先,不断积累经验,又不断探索,使这个会议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办实事,求实效,是这个会议一贯坚持的会风。会议坚持不送礼,不游山玩水,不打折扣仗,不搞回扣,把关切点牢牢地定在洽谈业务、流交信息、研究问题、探索改革、传播经验这些综合功效上。为社店合作提供全面服务是会议坚定不移的宗旨。为繁荣市场,繁荣出版,繁荣文化脚踏实地做一点实际的工作,是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愿望和立足点。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99北京图书订货会帷幕落下,但订货会引发的思考并未完结。新闻界和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是:订货会还要不要办?订货会将如何办下去?对此两个协会的领导和组委会有十分明确的态度。订货会是短期行为,它不可能成为社店年度业务工作中的经常性业务活动。随着发行格局的调整,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社店合作方式的改变,它的订货功能会逐步弱化。但无论从社店业务发展的现实需求看,还是从我国图书市场的实际状态看,这个订货会完全有必要办下去,而且不断地完善发展。即使到了全国销货店在当地中间环节随时能订添到图书,或随时从“网”上订添到想要的图书,或社店全面实行主发寄销的状态,这个订货会还是需要的。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读者和销货店分布面广,加之图书品种多,交通不够发达等因素,销货店和总发行机构都离不开中间环节。因此,这样一种会议,对于展示当年新书,加强社店交流,互通业务信息,研究合作意向,探讨经营之道,始终是很必要的。不同的是,今后的订货会将更注重会议的综合功能,让它更具有导向作用。

标签:;  ;  

订单将与中国图书行业:谁选择谁?谈北京订购会议的现状和过去_订货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