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信息产业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3)03-0063-05
一、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
1.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紧迫需要
现在中国进入经济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究其原因有两方面:其一,由于中国长期以来资源高消耗,使以资源为基础的原材料价格明显上升,给经济发展造成了成本上升的压力,迫切需要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寻找出路。其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继续扩大,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经济国际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迫切需要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寻求出路,予以解决。要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大的竞争力,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也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改变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产量等做法,转向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增加知识投入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革新传统工业,从而使工业走上主要依靠提高效益和效率进行发展的新路,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强劲引擎,中国经济增长点的支柱也将依赖于信息产业发展。
2.信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联系的理论
纵观当今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走的是一条高科技推进、高强度投入、高效益产出的现代经济增长道路。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信息产业从1993年到1999年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6%升至8%。其中信息服务和计算机软件每年增长10.7%,硬件业每年增长9.9%,通信服务业增长4.60%。1993-1998年,美国工业中用于IT业的资金,从1420亿美元猛增至2330亿美元,占资金总量的1/3,美国的高科技风险投资促成了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信息产业虽然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但对整个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却达到了35%。
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轨迹分析,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主要有两个方面:
(1)信息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从70年代后期起,受到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的重大影响,世界产业结构进入了新一轮的重组。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速了调整产业结构和向发展信息产业转移。
根据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动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就是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取决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信息技术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工业化完成以后,传统产业受到市场容量和科学技术的制约,经济增长必须转向依靠高于平均增长率的新兴产业——信息产业来支持,通过结构性转换来实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各国经济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长远的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当今各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主要通过发展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产业化——信息产业来实现。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变革,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新经济增长创造良好条件。
(2)信息化促进内生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当今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是信息,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因信息不灵而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担心因信息系统失灵而造成巨大损失。
传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产品中。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它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这样,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水平(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目前已达72%,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不到30%。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认为专业知识和人力增加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假定有四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这样,生产函数可写成:
最终产出Y是劳动力(L)、物质资本(X)和用于最终产品(H[,Y])生产的人力资本H的函数。模型假定每种特定的资本对产出具有单独作用。
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H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设计、新技术。假设第j种技术的产出为δH[,j]A[,j],其中δ为生产率系数。若考虑知识是共享的,则技术j的产出为δH[,j]A[,j]。将所有研究加起来有:A=δ[,α]A。
选取代表性的最终产品生产企业,对于所有资本品X(i)和对应的价格P(i),选择利润最大化。
在模型中引入了知识的外在性,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和其他要素相比,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其投资收益也更为明显。作为知识产品的软件来看,发达国家的软件信息化的发展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新要求,即具有更高的知识与信息应用能力。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已经由产业型转向服务型和智力型,发达国家信息部门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例迅速上升。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结构显示,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中,有学位和高中毕业后经两年以上培训的人占40%-60%。
3.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
信息产业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目前正步入高速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产业已成为跨世纪的支柱产业,其兴衰决定着整个经济的走向,信息产业作为经济的一部分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
信息产业是高渗透型、知识智力密集型、更新快、受科技进步影响大、要求有大量智力和高智能投入、产出效益高、增长快、需求广、就业面广、对劳动者文化层次要求高、综合性强、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的产业。美国1998年4月发表的报告指出,美国信息产业的增长两倍于整个经济,目前美国信息产业对GNP的贡献率已达约70%左右,由此可见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影响。信息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就业规模和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二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具体表现为:
(1)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着前向关联性。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其他产业对信息产业产品的需求,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扩张,从而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2)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着后向关联性。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依赖于对其他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信息产业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如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是信息产业的组成部分,它们与其他产业和信息产业内部行业有着较强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如房地产业可以带动建材业的发展,金融保险业能带动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房地产业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对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的需求增长等等。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也是如此,一方面,社会各行各业对它们的需求日趋增大,使其对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对信息设备、信息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大,带动着这些行业发展,从而信息产业通过对经济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朝着高度化方向提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又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决定着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发展信息产业需具备的技术、人才、资金、设备、基础设施等条件就越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这一切都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二、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通过对发展信息产业与经济增长联系的规范性分析,在这里,我们以此思路,从实证角度对信息产业与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定量分析。
1.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信息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当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信息产业在极大程度上转化为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在过去10年里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在提升,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报告表明:在1990年至1996年期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生产力的增长有17%归功于IT的投资。
(1)模型分析
目前,用于计算信息产业对经济生产力的增长计量模型不尽相同,但对于驱动信息技术对经济生产力增长之贡献的因素,可通过以下模型分析。
技术进步的定量研究始于索洛1957年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自此,各国测算技术进步对本国经济增长作用的论文层出不穷。在此过程中,各国经济学家创造和发展了多种技术进步模型,主要有:生产函数模型、指标体系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为了准确地度量、评价技术进步的作用,有必要在生产函数中引进时间因素,即动态生产函数,我们将对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一些修正来测算信息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其形式为:
②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又称为哈罗德(R.F.Harod)中性的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F(A(t)L,K)
③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又称为索洛(R.Solow)中性的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Y=F(L,A(t)K)
在实证研究中使用得较多的是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我们在本文中关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也采用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并且生产函数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中性技术进步的假定下柯布—道格拉斯动态生产函数形式为
该式的左边表示产出的增长率,右边第一项是劳动力的增长使产出增长的部分(为产出的劳动力弹性),第二项为资本的增长使产出增长的部分(为产出的资本弹性),表示由于技术进步而使产出增长的部分,称为技术进步率。
估计技术进步率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A将①式两边取对数得
分别称之为技术进步、劳动力增长、资本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度。
(2)数据来源
根据1990-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加以整理,得到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总值、资本和从业人员的数据如表1: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还是按传统三产业的划分来统计的,因此没有信息产业的相关统计数据。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和有关资料中划分出电子产业和邮电通信业的相关数据来近似代替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
表1
表2
(3)模型求解
对表1中的数据利用模型③④计算出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贡献度分别为:
其中,参数的估计值分别是:μ=12.02%,α=0.476。
(4)结论分析
前面计算结果表明,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份额中,资本投入的贡献度最大占了60.87%,其次是技术进步占了36.26%,而劳动力投入只占了2.87%。这充分说明中国现阶段还处在粗放型经济时代,即主要是由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经济增长,粗放增长也叫做外延增长。根据中国“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规定,“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年均要达到8%左右。过去十几年来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些因素将会逐步减弱。因此,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成为我们面临的十分迫切的紧要任务。实现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就意味着要提高经济增长的信息含量、技术含量,而减少粗放成分,即扩大再生产成分。
传统的三个产业中,农业的信息化程度很低,其增长几乎是靠大量投入资金而得到的。服务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很低,其增长主要靠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而中国工业的增长主要是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其技术进步的贡献度达到64%,这些反映现阶段中国对工业产业结构的改造和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得中国工业在劳动力基本不变,资金投入年均增长12.53%的情形下,产值达到年平均20.84%的高速增长。
中国信息产业增长中,信息技术进步的贡献度为41.35%,资金投入的贡献度为48.43%,劳动力的贡献度为10.22%。从上面计算中可以看到中国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9.07%,和传统的三个产业相比较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看到其资金投入的增长速度为34.15%,这反映中国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还有待调整和优化。
2.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①《中国统计年鉴》 (1989-2000)。
②历年的《中国专利与商标》。
③《统计资料》,国家统计局编。
④样本数据为1989年至1999年的各年数据。
(2)模型与数据分析
为了测度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里采用信息资源丰裕系数指数I、GDP指数Y、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数K和就业指数L,运用模型Y=aI[b]K[c]L[d]进行回归分析。
信息资源丰裕系数I=R[,1]+R[,2]
其中①R[,1]表示基本信息资源生产能力R[,1]=(P[,1]+P[,2]+P[,3]+P[,4])/M
②P[,1]:数据库数量; P[,2]:获得专利和商标数量;P[,3]:图书报刊出版数量; P[,4]:视听产品生产数量;M:测度期测度范围内的人口总数。
③R[,2]表示基本信息资源的发展潜力R[,2]=S[,1]+S[,2],S[,1]:信息资源的储备潜力;S[,2]: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
S[,1]=(Q[,1]+Q[,2]+Q[,3]+Q[,4]+Q[,5]+Q[,6])/M
Q[,1]:计算机拥有量(计算机绝对数、普及率和用户数量);
Q[,2]:文化设施拥有量(图书馆、信息中心、档案馆、博物馆和文化馆);
Q[,3]:新闻设施拥有量(电台、电视台);
Q[,4]:娱乐设施拥有量(电影院、剧院、体育馆和电视机拥有量);
Q[,5]:邮电设施拥有量(邮电局网点、邮电业务量);
Q[,6]:通信设施拥有量(通信网点、电话机拥有量)。
S[,2]=(T[,1]+T[,2]+T[,3]+T[,4]+T[,5])/M
T[,1]:测度范围内识字人数(或识字率);
T[,2]:中小学、高等教育在校人数(或教育机构晋及率);
T[,3]:科研人员数(或科研机构普及率);
T[,4]:政府部门人员数;
T[,s]:咨询机构人员数。
表3
对上面的模型进行转化得:lnY=A+B×lnI+C×lnK+D×lnL并将上述数据代入得:
该结果表明1989-1999期间中国实际GDP与信息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t=2.0866>ta[,0.05]),表明在该时期内中国信息丰裕系数的对数每增长1个单位能够引发GDP指数的对数增长0.2526个单位,说明了信息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强影响度。此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在国民经济33个部门中,对经济增长作用力最强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其影响系数为1.2532,居33个经济部门之首,这也间接证明了信息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强影响度。
(3)局限性
由于模型中省略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一些因素,从而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同时信息要素的测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共识,且其数据搜集特别困难,从而给研究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中国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使得就业水平不能反映经济活动对劳动力的真实需要,使得模型中就业指数与信息丰裕系数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存在多元共线性,这里表现为回归方程中的就业指数的系数的T检验不能通过,D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这一切都不能影响该模型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标签:生产函数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信息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