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认知规律,改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论文_张晓华

注重学生认知规律,改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论文_张晓华

陕西镇巴县泾洋中学 723600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活动应当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既要看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注重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要考虑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注重所教内容之间的联系,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新课程 教学

初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为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它不同于其他学科,并不以传授文化知识为其主要功能,而是借助于传统文化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据此,我们应把握学生在此阶段的认知规律,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从而做到知行统一,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一、构建道德与法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道德与法治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是道德与法治课大厦的基石。任何科学性的偏差都会让一节道德与法治课黯然失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科学性是在实践过程中提炼开发来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实现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离开科学性,道德与法治教学决不能得到发展,更别说长久地存在。而且在国际化和现代化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当走向开放和现代化,借鉴西方国家成熟的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科学研究成果,适应时代要求,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二、新课程改革下道德与法治学习方法

1.依据学情整合教材。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教师要摆脱对教材的崇拜和依赖,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要求教师基于对课程标中课程内容的领会和把握,超越对教材内容的机械传递,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材,以生成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这实际上是将课程、教材、教学等不同的层面贯通起来,从而将专家制定的“理想的课程”转化为教师实践中运作的“实际的课程”,使其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2.把握学生成长轨迹,优化教法学法。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各种认知能力都在发展又都发展得不完善。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水平还不高。因而在教育中,我们既要向他们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又不能奢望过高。

我们要关注不同时期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在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具体教育教学中要做到:(1)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基本规律,即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2)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更易于接受具体的感性的信息,对枯燥的理论和道德的说教往往具有抵触心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注意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思维模式和年龄特点,摆脱抽象的语言束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视频、音乐等方式方法开展起来,才能显示这门学科的魅力与活力。(3)把握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根据每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行为模式的不同,可把学习者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体验型。美国缅因州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对学生在不同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的材料平均保持率做了统计:讲授与阅读只能分别达到5%-10%,视听结合与示范只能达到20%-40%,讨论与实践练习能达到50%-70%,运用所学知识去教别人能达到90%。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在熟悉学生学习行为模式的基础上,要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的认知作用,重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建高效课堂。(1)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要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利用好课内课外两种课堂,拓展对知识的整合和构建,乐学、会学、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作为教师也要及时转换角色,为学生创设各种学习平台,以平等的姿态帮助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研究者、协调者。(2)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3)做好学习评价工作,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在个体评价中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个体出现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根据初中生的德育现状,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通过对目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让道德与法治课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发挥它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吴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周婷婷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聊城大学,2018。

论文作者:张晓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10月总第3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0

标签:;  ;  ;  ;  ;  ;  ;  ;  

注重学生认知规律,改进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论文_张晓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