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_朱薇,赵晓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浙江杭州 310016)

【摘要】偏瘫型脑瘫是脑性瘫痪中常见的一种,粗大运动受到影响较小,大多具有独立行走能力,但是患侧上肢的精细运动功能都存在障碍,以至于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本研究通过头针、体针联合康复训练,改善偏瘫患儿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结果提示治疗前后,两组的MAS评分、FMFM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患儿肌张力,提高患儿患肢的精细运动能力,从而提高ADL能力。

【关键词】针刺;康复训练;偏瘫;脑瘫;精细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0-0079-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是导致儿童残障的常见原因之一。偏瘫型脑瘫是脑性瘫痪常见的临床分型之一,一般都具备行走能力,但患侧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这种障碍持续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学习及心理直至成年,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不良后果。因此,改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采用针刺结合传统康复手段对偏瘫型脑瘫患儿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一般资料 共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3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月龄25.6±9.9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2诊断标准[1] (1)必备条件: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在;运动和姿势发育异常;反射发育异常;肌张力及肌力异常。(2)参考条件:有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

脑性瘫痪的诊断应当具备上述四项必备条件,参考条件帮助寻找病因。

1.1.3纳入标准 (1)符合偏瘫型脑瘫的诊断与分型标准[1];(2)年龄12~48月;(3)具有一定认知功能,能理解简单指令;(4)无严重并发症;(5)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

1.1.4排除标准 (1)其他原因导致的脑瘫;(2)近3个月内接受过肉毒毒素注射、外科手术或药物等治疗;(3)患有严重的视觉和平衡障碍。

1.2 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

(1)Bobath治疗手法:反射性抑制手法、关键点调节、姿势反射的促进手法,叩击法;传统的关节活动度训练降低肌张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2)上肢功能训练:如牵拉、负重、支撑;③作业手法:手-眼-口协调训练;患肢感觉再教育训练,如触觉球触觉训练、毛刷的刷扫;手指的协调性和肌力训练;手功能训练如大把抓握、物体的放下、投掷与打击动作,对指捏、双手协调和精巧技能,穿脱衣袜、洗脸及进食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治疗师对患儿均进行一对一训练,隔日1 次,每次30分钟,疗程3个月。(3)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上述治疗同时用连手手套,限制健侧手活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侧上肢肩、肘、腕、手各关节全范围被动训练,以及患侧上肢的主动运动训练和作业训练。患儿在家长监督与帮助下完成治疗师布置的家庭训练内容(一般以具体任务为导向)。每天共3小时,疗程3 个月。

1.2.2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加针刺治疗

(1)针灸穴位选择:头针取四神聪、脑户、脑空、顶颞前斜线及顶颞后斜线的中2/5。体针以手三阳经穴为主,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三间、后溪、八邪。(2)针刺方法:均选用规格为直径0.25mm的1.5寸不锈钢毫针。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小海、三间透后溪均透刺1.0寸,臂臑、手三里、合谷均直刺1.0~1.5寸,外关、八邪向上斜刺0.5~1.0寸,适当提插捻转得气后,留置20分钟。头针留针2小时。(3)针刺疗程:隔日针刺治疗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

(1)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侧上肢肘关节的肌张力。将MAS评级转化为评分:1级为1分,1+ 级为2分,2级为3分,3级为4分,4级为5分。

(2)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评定患儿精细运动能力。该量表评估内容分为5个能区,包括A区(视觉运动能力)、B区(上肢关节活动能力)、c区(抓握能力)、D区(操作能力)、E区(手眼协调能力),每个区块采用0、1、2、3分四级评分法,通过量表提供的分值转换表可将原始总分转换为精细运动能力评分,分值范围为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儿精细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MAS评估结果比较

注:治疗前后比较,P<0.05

3.讨论

偏瘫型脑瘫是脑瘫中常见的分型之一,属祖国医学中“五迟”、“五软”、“五硬”的范畴,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的活动受限,运动姿势异常,而患侧上肢精细运动功能障碍尤为显著。脑瘫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受损,心脑发育不全;或胎中受抑,难产产伤,病后脑髓失养等引起。针灸是中医学中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临床上运用针刺疗法治疗脑瘫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研究中,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针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加予头针和体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上肢肌张力均有改善,且针刺组的上肢肌张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针刺组的FMFM评分分值的提高程度也优于对照组。头针是把针灸学的经络学说与西医学的大脑皮层功能区学说相结合的一种针灸方法,主要通过刺激局部穴区或反射区,达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濡养脑窍的作用。本研究中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主治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清利头目;脑户为督脉经穴,督脉总督全身之阳气,针刺该穴可激发人体阳气,发挥充实髓海、健脑益智的治疗效果;脑空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左右各一,与脑户合称为“脑三针”[2];顶颞前斜线及顶颞后斜线的中2/5则为功能区局部穴位,针刺以上穴位可提高患儿的感知觉及控制能力。体针以局部取穴为主,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于雪峰等[3]通过对脑瘫大鼠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表明,头皮针加康复运动训练对脑病变区的组织细胞功能代谢功能和组织超微病理结构有改善和恢复作用;同时电针刺激运动区能够有效的提高脑瘫大鼠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增殖、再生及恢复[4]。李星儿[5]等研究针刺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等穴能提高其大脑皮质中14-3-3和的Bcl-2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免受缺氧缺血性损伤和细胞毒性损害。张培义等[6]研究发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瘫患儿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脑瘫有效的综合康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747-754.

[2]马瑞玲.靳瑞教授倡导"三针"的特点及其应用举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0(5):580-580.

[3]于雪峰,吕岫华,刘伟,等.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针刺加康复运动疗法促进脑瘫大脑再塑的作用机制[J].中医药信息,2014,31(1):70-75.

[4]李静,樊祥伟,高晶,于雪峰.电针刺激头部运动区对脑瘫鼠大脑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5,32(6):63-65.

[5]李星儿,袁青,唐纯志,等.针刺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大脑皮质14-3-3蛋白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4,39(6):466-471.

[6] Zhang P Y.Influence of cluster needling at scalp acupoints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balance function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2012,22(4):23-26.

论文作者:朱薇,赵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1

标签:;  ;  ;  ;  ;  ;  ;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_朱薇,赵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