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李建明 江西省南城实验中学 344700
摘 要:作为祖国的璀璨文化之一古诗词,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为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诵读、怎样理解、怎样鉴赏,更需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运用,深刻体会诗歌的文化,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是所要探求的目标,而且古诗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 感受 再现
在一般的初中古诗词教学课堂中有很多的问题,比如教师对古诗词的重视不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材的选编不尽合理等等。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切为了学生们的学习,教师首先应该提升自身修养,然后尝试有效教法,探求新型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的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到古诗词之美,从而学好古诗词。
一、深情朗诵、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编者精挑细选的,是诗人们的代表性之作,甚至可以说是精髓所在,这些优秀的古诗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汉字的魅力所在,但是也由于太过优秀的原因,导致学生们大多数看不懂这些古诗词,读不懂其中的深刻含义,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教师带领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文,借助朗诵的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所学古诗词的感情基调,然后逐步地感受其中的韵律美,而且俗话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这首古诗时,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深情朗诵,让学生们通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岳阳楼和洞庭湖那壮阔的景色,了解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一人在外漂泊的孤独感,最后体会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之情。
这也是该诗的中心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诵读的方式,更好地把握了古诗的感情基调和诗人情感的变化,在这样经常性的训练下,学生们也就逐渐地对古诗文开始感兴趣。
二、了解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初中是学生们增长知识,提高各项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可以进一步地发展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对以后的各个学科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多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人和作品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一般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跟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经历以及思想的变化息息相关,要想真正地读懂所学的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当时的背景,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朱熹的《观书有感》这首古诗时,要想完全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真正含义,就必须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最近的经历,这首诗是诗人当时为了躲避权臣韩侂胄的祸害,来到南城县的一个村子讲学观摩书法作品,同时诗人对书法方面也颇有研究,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下了这首诗,在完全了解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后,在经过细心的思考,学生们也就自然懂得这两句诗的含义是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了学生们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三、创设情境、再现诗文意境美
古诗词虽然字数不多,篇幅精巧,但是意境深远,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国破山河在的悲凉,或者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朦胧美景,或是一生常为国家忧的豪迈,还有很多深刻而美好的情感,面对各种各样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音画结合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加感受到诗词的意境美。
音画结合,是古诗教学中创设情景一种常用的方式,首先利用音乐的伴奏效果,进行诗歌朗诵,加强效果,而且应尽量选用古韵较浓的音乐伴奏。
例如使用古筝、古琴、横琴演奏出来的音乐,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诗时,就可以利用古筝音乐《春江花月夜》来进行诵读伴奏,悠悠的琴声,将学生们引入一个月色明亮的意境中,在读完全诗后,深深地体会到诗人如月色般同样清澈的内心世界,而利用画面的直观形象,可以将古诗中各种意境清晰明了地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学生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也更加透彻。
四、总结
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但是赏析古诗的意境,探索诗人的情感是主要的学习目标,首先贯穿对古诗词的朗读,然后了解背景,掌握诗人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最后创设情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领悟。
参考文献
[1]吴东贤 《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学术期刊.《当代教育论坛》,2010年,15期。
[2]熊丽萍 《初中古诗词教学方略探析》.学术期刊.《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1期。
[3]简颖颖 《与诗歌同行——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发展》.学术期刊.《新校园(学习)》,2011年,5期。
论文作者:李建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0
标签:古诗词论文; 学生们论文; 诗人论文; 情感论文; 教师论文; 岳阳楼论文; 古诗论文; 《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