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分布特点及MS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其诊断价值论文_姜进, 刘赤岩(通讯作者)

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分布特点及MS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其诊断价值论文_姜进, 刘赤岩(通讯作者)

黄石市爱康医院 湖北 黄石 435000

【摘要】 目的:探讨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分布特点与MS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对隐匿性不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40例胸部外伤患者,经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运用工作站多种后处理重组技术,总结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的分布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40例胸部外伤患者发现隐匿性不全骨折25处,其中22处分布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1处分别于后段,2处位于腋段。结论 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主要分别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MSCT容积扫描并后重组技术能有效提高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 肋骨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中图分类号:R683.1 文献标识码:B

胸部外伤在日常工作中十分多见,肋骨骨折又是胸部外伤最常见的损伤性病变。近年来,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逐渐在基层医院普及,肋骨骨折诊断符合率明显提高。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人们对肋骨骨折的认识也不断的提高。对于骨折的诊断,传统认识中,骨皮质是否连续有重要意义。而在日常工作中,肋骨骨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仅表现为肋骨局部骨皮质皱褶,骨皮质连续性尚在,骨折形态类似儿童青枝性骨折。由于骨折的程度轻微,表现隐匿,普通的胸片检查几乎不能发现,常规CT平扫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随机收集我院胸部外伤CT扫描患者40例,均已在我科X线平片检查。女性9例,男性31例,年龄在30-78岁之间,平均57.5岁,临床表现为外伤后胸部疼痛、呼吸运动受限等,部分患者出现骨擦音。

机器为GE公司Lightspeed 64排VCT,扫描条件,电压120KV,电流为自动毫安,约200MA左右。扫描范围由胸廓入口至两侧肋骨下缘,行容积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mm。扫描结束后,将数据重组拆分为0.625mm,传送至GE公司ADW4.5工作站作后处理。三维重组方式包括VR、MPR、MIP等。

1.2 阅片方式

由本科两位副主任职称医师分开阅片,观察顺序为胸部平片,CT扫描5mm重建图像,最后是经0.625mm重组图像后处理的各类三维重组技术图像。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共发现骨折116处,其中25处隐匿性不全骨折。25处隐匿性不全骨折均表现为肋骨内缘局部骨皮质皱褶,而未出现明显的连续性中断。19例不全性骨折处伴有向内轻度成角折弯;22处特殊型骨折位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1处位于后段,2处位于腋段。25处隐匿性骨折中17处为4例患者在同一区域多根肋骨上发生(3处以上)。与0.625mm数据比较,两位副主任医师在胸部平片均未发现该型骨折,5mm基础数据对骨折发现率分别表现88%和84%。

3 讨论

随着现在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骨折的有无、多少,对事故的定性、分级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肋骨骨折漏诊还存在医疗风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提高肋骨骨折的诊断符合率对提高医疗质量、避免医疗风险都有重要意义。

肋骨骨折是胸部外伤的主要表现形式,影像学检查又是诊断肋骨骨折的首要检查手段。随着MSCT在基层医院的普及,CT容积扫描+后处理三维重组技术,在临床上部分取代二维图像的X线平片,成为胸部外伤的重要检查手段。运用MSCT后,图像层厚可拆分至亚毫米级,清晰度也越来越高,肋骨骨折的漏诊明显减少,诊断符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人们对肋骨骨折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3.1 X线平片、常规CT检查

由于肺内充满空气,与肋骨形成良好的密度差,因此X 线平片是诊断肋骨骨折的常规和首选检查方法。但胸部各种结构重叠,且肋骨成半环状,摄片时大部分肋骨不能贴近胶片,影响了肋骨骨折的显示,诊断十分困难[1]。对仅出现骨皮质皱褶的不全性骨折,X线平片完全不能显示其骨折的特征。

与X线平片比较,在患者配合良好的情况下,常规CT扫描对较明显的肋骨骨折有相对较高诊断符合率,但当遇到表现隐匿的不全骨折时,漏诊率也明显提高。由于肋骨特殊的生长方向,单纯的轴位扫描每层图像只显示肋骨斜行的局部,影响了骨折的显示,即使发现骨折,也很难了解骨折的全景情况[2]。

3.2 MSCT扫描及三位重组技术

MSCT容积扫描,对扫描区域可达到各向同性,为后处理三维重组技术提供了可能。运用MPR技术,还可把肋骨的大部分甚至整根肋骨拉成平面,在二维图像上清晰显示,骨折的具体形态一目了然,对局部骨皮质皱褶亦能清晰显示。但需要注意的是,MPR技术图像质量严重依赖重建图像的厚度,黎尚诗[3]曾报道,当图像层厚大于1mm是,MPR技术图像的漏诊率明显升高。另外,MPR技术视野较窄,对局部情况显示较佳,对周围空间的显示能力极差。VR在表现骨折的细节上有所欠缺,而且容易和邻近正常组织相重叠,出现假阳性。但它是所有三位重组技术中立体表现能力最强的,视野开阔、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其他三维重组技术无法比拟。很多临床工作者都有习惯通过VR确定重点关注部位,后使用MPR、MIP技术对其重点观察,排除或证实骨折的存在,使工作效率有效提高[4]。

3.3 该类型肋骨好发于前段近肋软骨区域,骨折形态又与儿童青枝性骨折类似。儿童青枝性骨折是因为局部骨质钙盐沉积较少,骨柔韧性较强[5],故推测骨折原理与其相似。

4 结论

综上所述,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部位好发于肋骨前段或腋前段,主要表现为局部骨皮质皱褶,骨皮质连续性尚可,无明显错移位改变,通过MSCT三维重组中的MPR、VR、MIP技术能较好显示其损伤处改变。通过对该组资料分析,对以上几种检查方式对比观察,常规平片及常规CT检查,误诊率较大。笔者认为当胸部平片或普通CT平扫未见明显肋骨骨折,而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时,MSCT及其三维重组技术能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

参考文献:

[1]、荣独山,X线诊断学:胸部[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78,471。

[2]、李云卿,高光峰,刘连杰等.多层螺旋cT不同重建方法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对比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25-27。

[3]、黎尚诗.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5):370-372。

[4]、谭四平、沈比先、高德宏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肋骨骨折的应用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2007,4;44-45。

[5]、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536。

作者简介:

姜进,黄石市爱康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

通讯作者:

刘赤岩,黄石市爱康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

论文作者:姜进, 刘赤岩(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11月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5

标签:;  ;  ;  ;  ;  ;  ;  ;  

肋骨隐匿性不全骨折分布特点及MSCT容积扫描及后处理重组技术对其诊断价值论文_姜进, 刘赤岩(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