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考试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教育考试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倡导创新精神与推进教育考试是对立的吗
当我们赞颂创新精神、呼唤创新教育、倡导创新能力时论及教育考试,有人会感到不协调。因为在生活中,不时在传播某某学生富有灵感,写出了巨著,但他的考试总不及格,难于毕业。某某伟人,过去学习成绩并不好,但却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创造事业。于是,考试成了创新的束缚物,惟有远离考试,创新才能猛进。这种认识符合客观规律吗?否。因为我们也可以举出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伟人和高科技专家,他们曾获得良好的考试评价。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经历过高等教育。因此,倡导创新精神与推行教育考试并不对立。重要的是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良性互动的条件,具体探究考试中如何体现或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一位从事考试工作的专业人士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考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随着对“创新”的深入研究,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创新”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密不可分。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1998年4月24日,他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培养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大批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关系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
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创新”的根本的核心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天职就是培养人才。作为教育评价,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毫无疑问,它必须承担起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重担。因此,教育考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与考试发展之间密切相关。考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顺应社会发展,则考试事业就能发达;反之,则不然。另一方面,考试功能的发挥、内容的创新,对社会可以产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将束缚考生的思想,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其中,考试内容的改革、创新是关键。
一方面,在考试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考试的方法、手段等不断地丰富;另一方面内容、形式也存在着僵化的现象。如元代规定考试答题时一律以程朱理学的阐发为主,这束缚了儒生的思想,使得他们学习范围变得非常狭窄。从某种角度看,它是导致科举考试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朝对考生试卷文体上要求的划一,规定了严格的八股文文体。形式上的固定,有时对思想上僵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十年文革后我国恢复举行全国性的高考为例,人们也可以看到,现代教育考试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的贡献。在上海,每年有60—70%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深造,每年也有相同数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上海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也与这些莘莘学子的创造性劳动分不开。所以,作为一种教育评价的手段,考试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恰当地运用考试手段,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服务。
三、考试可服务于创新,但必须改革
近代中国考试制度的不断革新,乃至新中国建立后,高考制度的变迁也都反复证明了:用考试来选拔人才不是简单地取消就可以了。但是,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必须改革,必须适应发展和变化了的新形势。
关于教育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国家教育部在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中已经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即:既要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又要有利于高校自主选拔人才。由此我们认为:
1.教育和考试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考试可以通过考试内容、科目设置等方面改革,对中学教学产生正确的导向。
3.考试的内容和科目设置应该强调以德育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
四、考试中培养和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设置综合能力测试考试科目的要求,上海教育考试院在1998年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努力进行“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内容、考核方法及规律的探索。
(1)高考中设立综合能力测试科目,使高考科目由封闭的、单学科的状态转变为开放的、跨学科的状态。首先,制定综合能力测试研究方案,以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为试点,研究综合能力测试卷的测试目标、命题制卷技术、阅卷管理等一系列的工作。确立以能力立意(以区别于单科考试由知识考查为主向能力立意发展的轨迹)、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区别于心理测试)、以情景主题为背景(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目标。1999年和2000年上海市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为2001年以后上海市高考科目推出综合能力测试进行了命题、考试管理等一系列有效的试验。
(2)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目标的提出是试卷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尝试的第一步。1999年根据上海市中学各科课程标准、教育部1998年3号文件和心理教育理论,制定了上海市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的能力目标(略)。该测试表对考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如:发现和提出关键问题或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或新方案、方法、途径的能力;提出假设或建立模型的能力;指出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检验所提出的方案、方法、途径的能力。
1999年上海市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中考查考生创新能力的试题有,第一大题第(6)题,“为了加快治理苏州河的进程,你作为上海市民,请为市有关部门出一个金点子,并作简单的说明。”该题可以被认为是考察学生“分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新方案、方法、途径”能力的典型试题。第十题关于“某班学生家庭近十年消费水平的变化”的调查提纲、栽培植物的实验温室环境条件的自动控制和调节装置的设计,可以被认为分别考查了学生提出假设和建立模型的初步能力。200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收“中学和大学联合实验班”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中自动报警的设计、对考生关注的某一个人口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2000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第37题:“西部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资源条件,着力发展有地方特点的优势产业”,要求考生选择一个地区,谈谈发展设想。第42题中第(2)题:针对运煤车驾驶员的这种(不愿走新国道的)行为,你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从上面示例中,可以看出,创新活动可以存在于某一具体的、细小的装置中,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的设计过程中,或对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创意活动中,或一个地区的综合发展方向的策划上,或行政管理工作中等等。也即创新往往伴随在实践的过程中,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活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是因为突破旧的、习惯性思维的障碍,找出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创新活动之一。
(3)从双向细目表到构建综合能力测试卷的三维结构。在1999年考试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2000年考试院提出了“构建综合能力测试卷(或试题)的三维结构-能力维、知识维和情景维”(如下图)。
从三方面构建试卷(或试题),可以使试卷或试题的框架比较理想,内容比较丰富。其中,能力维是试卷的主线,试卷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相对来说比较全面。在卷面上,能力要求有时是显性的,如“分析……的原因”,可以被认为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些是隐性的,如“提出……”、“写出……”、“说出……”,一般从题面上不能确定试题考查的是哪种能力。知识维的内容,目前,应该基本上与中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一致。情景维的概念可以试题的背景或信息来源的形式出现,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显性的。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情景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综合性,其背景或内涵往往多元化;新颖性,具有时代的气息;实践性,与社会生活和建设相结合;基础性,在中学教学的范畴内。根据上海教科书、百科全书、本世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廿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口号、下世纪世界经济十大问题、名校大学生辩论的题目、西屋科学天才大奖赛作品名录、部分中学的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选题等,我们列举了近70个情景主题示例(略)。试卷和试题中三维有机结合,在结构上完善了综合能力测试的测试目标;同时为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夯实了基础。
(4)能力测试从综合卷联动到高考的其他学科。高考的其他学科也互相联动,今年上海高考命卷比较关注社会热点,西部开发、中国“入世”谈判、沙尘暴、台湾问题、北方蝗灾、反盗版问题、利息税、地铁二号线、人口老龄化、城市绿化、垃圾分类等问题。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进入了语文作文题。
数学卷第20题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方法,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将有关机器人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政治卷第31题要求学生运用市场经济的知识,正确认识盗版音像、书刊制品屡禁不绝的现象,并就提出如何杜绝盗版行为提出对策和建议。
历史卷第31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在陕西、新疆、西藏范围内任选一个值得向联合国申报的文化遗产,并简要说明理由。
地理卷第35题,在提供一段有关“数字地球”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材料后,要求考生进行联想: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运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物理卷第14题对学生的质疑能力提出了要求。
化学卷在第28题的问题和讨论中对学生推理能力提出了要求。
生物卷第52题要求考生自行设计一个鉴别两种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实验步骤并分析结果。
上述举例可以看出,试卷中学生自由表达、提出自己新想法的机会比过去有所增强;这对阅卷教师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1999年和2000年上海市保送生综合能力考试完成后,在部分考生座谈会上,大部分考生对综合能力测试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认为考试基本上反映了自己的能力水平。有些学生认为因为有些试题过去从未做过,所以可以把自己的真实能力反应出来,并且这次考试后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对于试卷最后的两道选做题,都很感兴趣,希望能够一试身手。有些学生坦言,在考试前末作过多的准备,因为第一次也不知道如何准备,但对试卷的内容和难度表示认可,基本上能够适应试卷的要求。当然,这些是保送生的反应,而部分学校、教师反映是不知如何应付。2000年保送生试卷为了顺利向面上过渡,调整了试卷的难度,但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和考查并没有降低。大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认同了这两张综合能力测试卷。有的校长说:“综合能力测试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界线,对于培养学生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的学生反映:“试题较活,但不如想象中的难。”
考后对学生卷面表现所作的调查反映了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有些学生为苏州河的整治提出了发行彩票的方案及相应的口号:“治理苏州河,爱我新上海”。有些学生的答案则不知所云。这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别较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可能的;该项工作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媒体对2000年上海市高考卷的评论如:高考悄悄“变脸”,教学需拓“新路”;“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见解放日报2000年7月16日、7月18日)。东方网上的东方高考热线对上海高考试卷也有类似的报道。
两年的命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1)创新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兴趣,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生活充满生机,对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2)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考试院近年来对情景主题示例的研究,以及在高考试卷中关注社会热点和重大问题,希望能够引导考生关心社会、关心身边发生的事,使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考试改革面临的新问题
1.过去的教学和考试都是单学科的,现在设立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测试,无论教学还是考试命题、阅卷都面临新的考验,如何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
2.在各科考试中,如何体现以德育为核心、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考试中,如何促进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我们将努力实践,在实践中求得对问题的真知,并用创新精神指导考试改革,而使考试改革服务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