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学的历史回顾与走向预测_唐诗论文

唐代诗学的历史回顾与走向预测_唐诗论文

唐诗学历史回顾和走向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走向论文,历史回顾论文,唐诗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唐诗学史存在着史学和诗学的性质。史学的描述、既重静态又重动态,重视由小层面组成的大层面结构体,重视断代和历代唐诗学的联系,从社会、哲学、文艺等思潮,观照其成就、局限和原因。从唐诗学体现的诗学性质可划为十大范畴,有丰富的思想材料可以发掘,是深化唐诗学研究之路。建立文化唐诗学,是跨世纪唐诗学的重要走向。

关键词 史学性质 诗学性质 文化唐诗学

唐诗学从唐至今,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著帙繁富,浩如瀚海。成百成千的唐诗总集、别集、选集;成百成千的序、叙、书、议、论、跋、墓碑、墓志、墓铭等蕴含的唐诗研究的思想材料;成百成千的历代诗话,等等,都凝聚了古人研究唐诗的精粹。对这些材料进行鉴别、梳理,剔除糟粕,吸取精华,分析研究,是一件繁重的巨大工程。为了继承并宏扬这一份丰富而优秀的文化遗产,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总结历代研究唐诗的成果和经验,从而建立跨世纪的现代唐诗学,这是当今唐诗研究者责无旁贷的责任。笔者不避浅陋,在这方面作了尝试,并提出粗略的看法和思路。

唐诗学史之史学性质

历史科学是由无数的人物活动和事件演变发展的事实构成的。没有历代唐诗研究者对唐诗的整理、编纂、评判以及由此产生的集子、论著,就没有历代唐诗学。尊重事实,就是尊重历史。这是历史科学的基本原则。事实既是实在的存在,不能忽视。但事实有时只是一种现象,有时是表面的,有时是繁杂的,有时又是重复的,甚至相互矛盾;特别作为思想材料的事实,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背景下,在固有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继承、重复者多,变革、创新者少。因此,在研究唐诗学史时,不能不采取谨慎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贬低古人整理研究唐诗的功绩,也不能夸大其成果,特别是用来比附现代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这才是真正尊重历史。

唐诗学史属于史学性质,它的发展既有阶段性,也有因革嬗变。每一个阶段都由点面组成了结构层面,一个朝代构成一个大层面。整个唐诗学史,从唐至清中叶,我们分为唐代唐诗学、宋代唐诗学、金元唐诗学、明代唐诗学和清代唐诗学五大层面。每个大层面又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层面。如唐代唐诗学分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小层面,宋代唐诗学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小层面,金元唐诗学分金、元两个小层面,明代唐诗学分明初期、明中叶、晚明三个小层面,清代唐诗学分清初期、清中叶两个小层面。层面的划分,既考虑历史分期,又考虑社会思潮、文艺思潮的分野,还考虑整理、编选、研究唐诗的特点和成就。以唐代唐诗学为例,我们划分的初盛唐和中晚唐两个小层面的根据是:其一,从唐人编选的唐诗看,分初盛唐和中晚唐是合适的。我们介绍初唐诗集(有的包括收入各类文体),有《翰林学士集》、崔融《珠英学士集》、佚名《搜小玉集》,尽管有的编纂者不是初唐时人,但绝大部分收是的是初唐诗。《翰林学士集》,清陈田在这个集的序称,这个集子是高宗时许敬宗所编选。崔融是武则天时才编纂《珠英学士集》的。从盛唐诗集来看,殷璠《河岳英灵集》是收盛唐诗,殷璠是中唐人,但其提倡的审美趣味是盛唐的声律、兴象和风骨。因此二分法比四分法合适。其二,从唐人的声律说、意境说、创作论、风格论来看,或兴盛是初盛唐,衰微是中晚唐;或肇端、形成期是初盛唐,成熟、发展期是中晚唐。其三,历史分期一般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从文艺思潮看,明显转折期,是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判分。

史学的描述不能只停留在平面的静态的层次上,更重要的要作立体交叉和动态的描述。唐诗的因革嬗变,是客观事实,唐诗的整理研究当然滞后于唐诗本身,但也存在因革嬗变。这也是客观事实。从整理唐诗来看,唐代的诗集大都是断代的,或出于供少数人某种特殊需要的,如令狐楚《御览诗》;或侧重于古体的,或侧重于近体的,前如《搜小玉集》,后如《国秀集》。有的是地区性的诗人集团联唱集,如《吴兴集》、《三州唱和集》;有的是诗人间的唱和集,如《彭阳唱和集》、《吴蜀集》。诗人别集似乎只有《白氏长庆集》。横贯从初唐至晚唐,不顾名位尊卑,包揽各种诗体和众多诗人之作,也似乎只有顾陶《唐诗类选》。宋代整理研究唐诗有关明显的进展。据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唐人诗集有100多部,不但不少大诗人和著名诗人有集子, 连不大知名的诗人也有集子。诗人别集大量增加,说明宋人重视在这方面的搜集整理刊刻。宋人王安石在《唐诗类选》的基础上编出《唐百家诗选》,入选诗人108家,比起《唐诗类选》大为增加,收诗1246首, 也比《唐诗类选》略有增加。特别在《唐诗类选》已失传的情况下,《唐百家诗选》不失是一部现存最早的大型唐诗选。大型的诗文总集《文苑英华》辑录15000左右首的唐诗,不少是唐集未曾辑录过的。 其按类书体例编辑,也不少是唐代类书所未辑录。之后,姚铉编的《唐文粹》对《文苑英华》“十取其一”,以带音乐性质的古调来分类,类目又吸收《文苑英华》以名理、事类来安排,也有自身特点。在《唐文粹》重视古调的影响下,南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其中相和歌辞、清商典辞、杂曲歌辞,特别是近代曲辞和新乐府辞,收有大量唐诗,对研究唐诗与音乐的关系,唐代诗人对乐府旧题的运用,提供新乐府完整材料,是一部重要专门性的文献资料。唐五代的杂史、笔记小说如《唐国史补》、《唐阙史》、《唐摭言》、《因话录》、《隋唐嘉话》、《朝野佥载》等等也记载一些诗人的行踪事迹、创作的轶闻趣事。宋代笔记小说更加繁多。如《唐语林》、《北梦琐言》、《南部新书》、《梦溪笔谈》也有记载与唐代诗人和唐诗的有关传闻,特别是大型笔记小说《太平广记》和《容斋随笔》五集,更有丰富的有关这方面的材料,可资参考。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创录诗和纪事的先例,收入1150家唐人的诗、联句、本事和品评。它不但提供众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而且对后来编纂大型的唐诗总集也有沾溉之功。如果说唐人唐诗学是唐诗学肇端期,那么宋代唐诗已走入成熟期。宋代唐诗学表现出大型化、专题化和精密化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金、元时期,唐诗学走入低谷。但低谷并不等于停滞,有时呈出现一种蓄势。由宋入金,唐诗注本不断有所增添,金王若虚《滹南诗话》说“世所传《千注杜诗》,其间有日新添者四十余篇”〔1〕,李白诗注本,从宋扬齐贤到元萧士斌也有所增添,韩愈的注本,元代也加以重刻。金代还刻《李长吉诗集》。金元唐诗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唐近体诗的整理研究和对唐代诗人生平、行踪、事迹的考订上。以诗体类别编纂唐诗,宋代已有赵孟奎辑《分门纂类唐歌诗》和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在宋人编纂的基础上,元刊印孟頫序,郝天挺注,集96家七律596首的《唐诗鼓吹》。 特别是方回的《瀛奎律髓》,从诗风、诗境、诗眼、句法等方面去研究唐、宋近体诗的联系,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标志近体诗的研究向专门化、精细化的发展。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是评传性质的专书。其中,唐代诗人被收入专传的有278人,被收入附传的有120人,共398家,超过新、 旧唐书和一些笔记小说中的诗人传记数量。《唐才子传》对唐代诗人的大量传记资料作了不少增删和订正,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其品评也反映对每个传主诗歌价值的诗学取向。

从低谷流向宽广的河床的明代唐诗学,表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发展势头。明代编选研究唐诗,比起宋、金、元有更高的层次,宗旨明确,体例有创新,总集选集并举,向综合化大型化发展。明初高棅《唐诗品汇》,虽然吸收元代杨士宏《唐音》分“始音”、“正音”、“遗响”的编选特点,但把《唐音》的三分类扩展为九分类,形成以评品、分体、分类加以统一的体例,又把主盛唐格调说和严羽的妙悟说统一起来,成为对明清两代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诗选评的专书。受高棅《唐诗品汇》九分类和主盛唐重格调说影响的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古今诗删》不收宋、金、元的诗,其中10卷至22卷收唐诗。所收的唐诗只删取《唐诗品汇》其中一小部分,其数量和质量多有不妥之处。这反映明格调派唐诗选本的局限。晚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收初唐诗5卷、盛唐19卷、中唐8卷、晚唐4卷。钟惺《诗归序》虽然也打着学古之精神作真诗的旗号,但却“以吾选为归”,“察其幽情单绪”为选诗评诗标准。《唐诗归》在旨趣上虽与李攀龙《唐诗选》迥异,但都以诗学理论作为选学的依据却是相同的。明代有关唐诗的选本近百种,卷数越来越多,有的还是大型集子的合编。如弘治、正德年间的《唐人诗集》50种,嘉靖年间的《唐百家诗》,特别明末胡震亨辑的《唐音统签》1033卷,更是一部前所没有的唐诗大总汇,为清代编纂《全唐诗》奠定了基础。清代唐诗学,由于学术空气浓重,义理、考据之学盛行,到了清中叶唐诗编选、注释、研究形成了大融会、大贯通、大总结的局面,唐诗学走上登峰造极。这前所未有的高峰,也预示古典唐诗学的终结。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历史进入近代。黄遵宪、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已把目光从古典诗歌的探讨移向有新意境、新方法、新结构、新词语的新诗上。唐诗学从此走下坡,直至近几十年又得到复兴。我们讨论的清代唐诗学断限于鸦片战争之前。清代由于义理、考据之学鼎盛,评点、汇解、笺注唐诗,取得了前所没有的成果。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王琦《李太白诗集注》和《李长吉歌诗汇解》、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冯集梧《樊川诗集注》、顾嗣立《温飞卿诗集笺注》等等,对今天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沿着明代大 型化的唐诗总集的汇编路子发展,康熙年间席启寓辑《唐诗百名家全集》和稍后敕编的《全唐诗》,汇编工作取得辉煌的成就。评点评选唐诗,明代已开其端,清代成就斐然。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唱经堂杜诗解》和王夫之《唐诗评选》,用评点分解唐诗和以评判编选唐诗的选本,更具特点。和明代一样以诗学主张作为选诗标准的选本在清代也陆续出现,王士祯的《唐贤三昧集》、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就是这样的选本。

唐诗学史告诉我们:唐诗的整理、编选、诠释、评注不绝如缕,说明它是块瑰宝,吸引1000多年的探索者为之不断发掘其奥秘。唐诗学在这方面不断取得越来越大的成果,每一个阶段在观点和方法上都有着继承和变革。因此才有新的发掘,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唐诗学史之诗学性质

研究唐诗学史,对其整体的动态的面貌,进行纵的和横的、点的和面的描述是必要的,但这又是不够的。因为描述只能停留在静态的数量和动态的流量这些表层上,只有揭示在整理、研究、评判唐诗所体现诗学观念形态的内质,才是深层次的。

中国古典诗学,虽然也出现过像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等等有理论系统的专著,但毕竟为数不多;较多的情况是融入在诗话、笔记、杂谈、序、跋、叙、书、碑、铭、志等对诗歌的评判中。我国古典诗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其富有民族特色的范畴概念:诸如情、性、心、志、神、气、理、韵、味、格、调、体、名、实、言、辞等等。这些概念有时处于对立统一体中,如格调、情性、名实;有时又互相包容,如韵味、心志、性理、言辞。这些范畴概念大都是由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引进诗学。进入诗学以后,时而独立,因而和原来的范略未能脱钩;时而连环包容,因此往往又是浑涵未化,含混而不明晰。这些诗学概念,从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模糊的不明晰的。但具体运用它来评判唐诗,相对来说是比较确定的明晰的。而且这些概念在具体运用中还得到丰富,深化其内涵。我们把我国古典诗学大体上划分为十大范畴:创作论、灵感论、风格论、诗体论、语言论、声律说、意境说、情志说、性灵说、格调说。诚然,这十大范畴有时互有交叉,但是这样划分大致是可行的。我们在这里拟就这十大范畴中的创作论、诗体论在唐代诗学的体现,作粗线条轮廓式的说明。

笔者已在《唐人创作论》中讨论了创作的动因和创作思想倾向、创作的准备和过程、创作的主体、本体诸因素。〔2〕除了创作准备和过程,我们界定的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体验和经历,后代诗人无法越俎代庖。余者,宋、元、明、清也都在评判唐诗中有所论述。诗,吟咏情性。懦家诗教主张是为“讽”与“颂”,这种功利主义,在白居易《新乐府序》更明显地用“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来表述。吟咏情性是为了“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3〕。吟咏情性另一义是非功利主义,表现于排遣忧愤,啸嗷江山,娱情怡性之一类。表现文艺功利主义的,倡知人论诗,言志宣德载道者多;非功利主义的,不以知人论诗为旨,言志宣德载道者少,甚至有所偏离乃至逆向。苏轼已离开欧阳修、司马光以孔孟之道为道,创作思想倾向于老庄的崇尚自然、随缘自适。其门下山谷,其诗虽有某些道德说教,其文也有某些宣扬载道的意味,但是他更热衷于把诗法作为论诗之旨。至于尊山谷为宗的江西诗派,更以慕拟杜甫诗法为上,琢磨字句为能,创作思想走向偏窄的形式主义之路。南宋朱熹坚持诗与道合一,与东坡、山谷及江西诗派相左,反对讲诗法,句法,主张诗法在诗中,诗要有理致,要维护体现冲淡之趣。其实早于朱熹的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创作思想要继承“诗言志”、“思无邪”儒家诗教传统,提出诗“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已开了朱熹评唐诗旨趣的先河。严羽提出以禅论诗,亦与苏、黄及江西诗派相抵牾。金、元二代,倡复古又倡诗法,已呈现保守的创作思想倾向。明代高棅承接元代杨士宏《唐音·序》“审音律正变”、“气同体别”之论,开明代前、后七子煽复古、主格调之风,笼罩100多年诗文坛。 晚明由于在封建母胎中孕育着资本主义又萌芽,滋生一股反复古反传统的思潮,在徐渭、李贽、焦竑的倡导下,糅写人生,抒发性灵,提倡人性、自由的人文主义的创作思想抬头,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在评判唐诗中反映这种创作思想倾向。晚明这种思潮为时不长,宏道之弟中道,继后的钟惺、谭元春,杂糅着佛释又表现出回归传统的倾向,一直浸漫至清代300多年。 清代尽管出现诸多的流派——格调派、神韵派、性灵派、肌理派,不同流派有不同的具体主张,但是创作思想基本是一致的,都以奉儒载道为尚,表现出比以往更加保守。

诗体中体的概念,在古代诗学中是繁富的。这里,我们不讨论风格体性和声律对偶类型中的体,而只讨论诗的体裁和诗的体制。这也就是今天通常称之为诗体的。唐代产生了包括绝、律、长律的各种体裁的近体诗,但唐宋两代罕见以诗体编目的总集、选集和别集,唐宋编集大都以诗人世次或类书编目。尽管如此,唐宋两代对诗体的研究从不疏忽,不用说空海《文镜秘府论》和皎然《诗式》对体的辨析十分细腻,就在宋代的诗评总汇魏庆之《诗人玉屑》、严羽《沧浪诗话》都列专章讨论诗体。诚然,魏庆之和严羽讨论的诗体也涉及风格、声律、对偶的问题,这是讨论近体诗不可避免的,特别是涉及声律和对偶更是这样。宋人,特别南宋人热衷于诗法、诗体的探讨,成为一时的风气。严羽论诗体细分缕析,就是这种风气的反映。宋人虽罕有以诗体编次唐集,但编选唐集有所侧重和偏爱古体或近体却是存在的事实。北宋姚铉《唐文粹》侧重于选唐人古风,郭茂倩《乐府诗集》,唐人乐府诗入选的超过半数。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偏爱古体乐府长篇歌行和近体长律。从古体近体比较而言,介甫更偏爱近体,从大历诗人皇甫冉起至晚唐,律绝越选越多。皇甫冉入选的85首,律绝占了大多数,专写律诗的许浑,入选的诗在入选晚唐诗中雄居第二。南宋洪迈更以《万首唐人绝句》专收唐人绝句著称。在重诗法、诗体和近体诗的风气影响下,金、元两代更趋向于近体诗研究和整理。元初赵孟頫序、 郝天挺注《唐诗鼓吹》收唐人七律96家596首。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专收3000首左右唐宋律诗,唐代收122家1227首, 几乎涵盖从初唐至晚唐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诗人的著名的律诗,可以说是一部唐代律诗史。它不但构拟唐代律诗发展的轨迹,而且对律诗诗学也有不少精当见解。如指出初唐律诗特征是从齐、梁体演化而来,富丽、精密、稍加劲健,但平仄失黏。盛唐律诗“多前六句说景物,末两句以精思,议论结裹亦一体也”〔4〕。 这种议论,实际上已指出盛唐这类律体的特征,已开“九僧”、“四灵”先练腹联,后装头尾的一派。方回对杜甫律待中的“拗体”、“吴体”的体认,对周伯弼《三体唐诗》所称的“四虚”、“四实”之说的非议,都有可取之处。明代由于重视对诗体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明初高棅《唐诗品汇》开了“众体兼备”〔5〕的选诗宗旨, 明清两代的唐诗选大多沿该书为体例。明代研究诗体的著作相继出现。王世贞《艺苑卮言》对古今各体的特点不时举例加以评点;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对古体、近体的各类诗体的渊源流变和诗体特征要求,作了说明和规定;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多援引各名家对各种诗体加以辨析;胡应麟《诗薮》“内偏”从卷1至卷6,逐次地详细地评析各类古体和近体的名篇佳构,并对历代名诗的长短处作出评判。至于许学夷《诗学源流》更是一部全面而详尽地研究诗体渊源流变的专著。清代对诗体的研究更加深入。专录近体的唐诗选相继问世,著名的有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专录七绝的薛雪《唐人小律花雨集》、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等。在吸收诗体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创造近体诗体结构的二分解法的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唱经堂唐诗解》,对七律诗体结构的起、承、转、合作了分析。虽然落套,但揭示律诗崎岖曲折变化的特点仍有所启发。继后,徐增《而庵说唐诗》、纪昀《唐人试律说》也属金圣叹所选的一类唐诗评选。不能忽略的是钱木庵《唐音审体》,这部书对诸体论断只有数语,但颇挈要中肯。历代诗体论,涉及押韵、声律对偶,涉及虚实、情景,涉及体制长短,涉及句法、章法,涉及结构、肌理。这些方面都属于诗学问题,前人有不少论述辨析,值得我们把它提高到理论系统加以总结。

唐诗学走向预测

近20年来,在宽松、自由、热烈的学术空气的带动下,重建后的唐诗学得到蓬勃发展,研究领域在拓宽,研究水平在提高,研究层次在加深,取得巨大的可喜成果。唐诗学研究的热潮已波及许多国家,成为世界文化热点之一。唐诗学研究的走向,除了继续进行对有研究价值的唐集作出详密的考订、校笺,写出高质量的诗人专论传记外,主要走向有三个方面。

1.唐诗学史的研究。作为史学性质的唐诗学史,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可发掘的材料繁多,可开拓的领域宽广。在广征、甄别、梳理尽可能全面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构拟重建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从构拟重建断代唐诗学史,进而构拟重建历代唐诗学史,我们要依靠现有的目录学、文献学、史书、类书、丛书、选集、别集、总集以及笔记小说所提供的资料和线索,作深入细微的分析研究。着重研究如下问题:其一,由每一个阶段构成的断代唐诗学所取得的成果有那些重要方面,呈现那些特点,存在那些局限。其二,要从经济、社会、文化与唐诗学的联系上,去说明取得成果和囿于局限的原因。这是横向联系的研究。其三,从纵的历史的联系上,说明某一阶段,某一断面的唐诗学的特点,是在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的创造。其四,某一阶段某一断代的唐诗学是经常由重大成就或具有特点的唐诗学著作为代表而显示突现出来的。这是研究唐诗学不能忽略的一项基础工程,绝不能轻视这方面的研究。

2.唐诗诗学的研究。唐诗学的十大范畴,至目前为止,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是十分薄弱的。如唐诗风格论,我们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风格论研究较多,而对皎然《诗式》有关风格理论研究则不够,更谈不上研究宋以后诗论家对唐诗风格学的论述。至今,对唐代诗人大家、名家诗歌风格的研究也很不够,即使有这方面的论著,也仍然未能作出科学的严密的系统的描述。至于诸如格、调、体、才、性、神、气、味等风格学诸因素的概念,既未严格界定,在风格范畴内的位置和作用,也罕有人作过认真的说明。又如唐诗语言论,在历代评点唐诗的论著中,诸多接触,材料十分丰富。如宋人说禅家三种语言,杜诗也有三种语言,体现释家语言观;儒家者流,提倡诗的语言要质直、古朴;道家者流提倡“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6〕儒、道、释语言观在唐诗语言论中都有体现,唐诗的各种语言风格,其质朴性、模糊性、多义性、虚幻性与儒、道、释语言观有关。这个诗学论题,至今鲜有人论及,值得重视。历代唐诗学著作中出现的情性、性灵、神韵、情志等诗学概念,当然各自都有所偏重,但都与情感类型、情感色彩和心理趋向有关。这些方面须要认真剖析前人的有关论述,以便吸收其精华,参照现代诗学理论,建立现代唐诗诗学理论体系。

3.建立文化唐诗学。近十年来,唐诗与佛教、道教关系的研究,唐诗与唐代音乐、唐代绘画关系的研究,唐诗与科举制度、幕府制度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有的成果还相当显著。这种研究是建立在唐诗与唐代文化各部门、各类别之间的研究,有着极其广阔的领域,也有待更深入更系统更细微地作出努力。文化,包括物质生活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唐诗是唐人生活的一面镜子。生活是唐诗创作的源泉,唐诗是唐人生活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唐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在唐诗中得到反映,诸如诗人的生、老、病、死;诗人与亲人、友朋的悲欢离合的情谊;诗人的宴集、漫游、交友、科举、仕进、升迁、荣辱、隐逸、离乱等等的经历,无不嵌印在唐诗中。唐代的宫院、寺庙、苑林、道观、胜览、驿站、道路、桥梁等建筑物的风采,也无不在唐诗中展现。科举、职官、幕府、仪礼等等制度,也无不牵引诗人的心,改变诗人生活道路而反映在唐诗中。儒、道、释哲学宗教思想、政治、伦理、道德等等观念,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社会心理趋向、个人心理类型、个人性格和行为的独特性也无不影响诗人创作的倾向性——诸如对生活评判标准、生活态度取向,以及诗歌题材的选择、风格的独特性、感情基调的类型等等。各种文艺门类在大唐帝国的共同文化背景下,与唐诗有不解之缘,相互吸收,相互影响。诗画同宗、诗乐合一,书法、舞蹈、戏弄也无不与唐诗相融。文化的各个领域的种种形态,既然与唐诗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建立文化唐诗学是可能的,也是拓展、深化唐诗研究所必需的。这方面的研究处于方兴未艾,有着广阔的前途。

回顾唐诗学的历史,更让人深切感知它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预测唐诗学的走向,也让人振奋,深感任重道远。每一个时代,每一个阶段的唐诗学都有其时代特征,跨世纪的唐诗学理当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空疏与琐屑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推进;画地为牢,以片爪为整体更不足取。认真总结唐诗学的历史遗产,展示唐诗学的走向,宏观和微观研究相互促进,脚踏实地、放眼未来,90年代的唐诗学,必能像百川汇入大海,汹涌澎湃,流向新世纪!

注释:

〔1〕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506页。

〔2〕参见《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1期,第72~78页。

〔3〕《毛诗序·毛诗正义·卷一》, 《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影印本1965年版,第271页。

〔4〕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下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8页。

〔5〕《唐诗品汇·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6〕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十·天下篇》,中国书店1988 年版,第22页。

标签:;  ;  ;  ;  ;  ;  ;  ;  

唐代诗学的历史回顾与走向预测_唐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