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论文_塔依·吐鲁逊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论文_塔依·吐鲁逊

塔依·吐鲁逊(新疆伊斯兰教经学院)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习得过程,学习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对普通话学习成绩和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学习者的性格、学习动机以及独特的民族心理。探析这些因素对改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学习效率,都很有裨益。

关键词:少数民族;普通话学习;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50-01

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学习者学起来比较轻松容易,进步很快,而另一些学习者虽然刻苦努力,进步较慢。实验研究证明: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存在个体差异,少数民族学生也是如此,这些差异是由诸因素影响造成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语言习得过程,它不但受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性格、智力、情感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和策略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学生来自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认知和思维方式上形成了不完全等同于汉族的心理定势,因此,民族心理也是影响其普通话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民族地区高师少数民族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动机以及民族心理等三方面对普通话学习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消除这些影响,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的意见和建议。

一、性格特点分析

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体现在个体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成自然的行为方式之中,是一个人区别他人的明显标志。性格特征对于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起着巨大的间接影响。绝大多数普通话学习者的水平与他们的性格有关。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业上的成功又会增强学习者的信心,产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业上的抱负水平,学习更加勤奋,进而促进开朗、乐观和积极进取等性格特征的发展。反之,有缺陷的消极性格对学业的进步产生阻碍作用,形成向低递减的逻辑循环。

二、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因和力量,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具有启发性、选择性和目的性。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语言的动机本身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对待语言学习的态度、学习这种语言的愿望和为学习这种语言付出的努力,它是直接推动语言学习的一种内在因素。普通话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普通话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是直接推动普通话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普通话学习者在普通话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性动机,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习者的学习要求不同,反映在普通话学习者头脑中的普通话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

学习动机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

融入型动机又叫结合型动机,有这种动机的语言学习者,目的是要融入第二语言社团中,想要和第二语言社团成员进行交际并想成为这个社团的成员。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他们不但要学习普通话,而且还要准备接受使用这种语言的汉族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工具型动机强调语言学习的某些实际目的,而没有要和使用这种语言的社团进行交际的特殊目的的需要,一旦学习者认为工具的目的己经达到,动机便立刻消失。例如少数民族学生如果是为了阅读汉文资料或为找工作而学习普通话,当他们认为所掌握的普通话的水平已经能达到阅读的水平或找到了工作后,学习普通话的动机就立刻消失。这类学习者特别强调普通话学习的实用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学习者内部因素在起作用,它来自个人对所做的事情本身的兴趣,是由普通话学习者本身产生的,普通话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所追求的目的,如: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爱好或为了表现自我等。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在于普通话学习过程本身,丝毫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外在动机是普通话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不是主观因素在起作用,是受到外部情景支配而不得不学普通话,如学习普通话是为了升学、拿文凭、工作、晋级、奖励、表扬等。外部动机不是学习者本身的兴趣,一旦外部因素取消,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便会下降。这种学习有选择性,无持久性,普通话学习成绩会因为学习动机的消失而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在语言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消除外在因素对学习者的内部因素的影响。

三、民族心理分析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的心理特点,也包括民族的成员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点。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相似性、稳定性和文化性等特点。民族个体通过各种认知方式、行为态度的熏陶,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和文化经验,并代代流传,经久不变,成为独特的心理。个体的心理过程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体现在民族不同成员的感觉、思维、语言、性格和情感等方面。

民族心理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定势。特定的民族思维定势直接折射在民族语言词汇中,形成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如汉族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综合,表达时总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具体,因而概括词和抽象词相当丰富。壮语则不完全相同。壮语中具体词多、概括词少。壮语有“白菜”、“芥菜”、“蕹菜”等菜名,有“西瓜”、“南瓜”、“冬瓜”、“黄瓜”等瓜名,但没有“蔬菜”、“水果”这样的概括词,也没有诸如“牲畜”、“野兽”、“家产”、“炊具”、“乐器”、“燃料”、“竹器”等概括词。壮语词汇的这种特点,反映了壮族人直观、感性的思维方式。壮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普通话中这类概括性词时,必然经历一种难以言状的心理感受。初学普通话的学生觉得那些概括词怎么能够包括各种同类项,而在高等学府或国家机关工作多年的民族干部,要用本民族语跟本族同胞讲课,常常找不到适合的词语而显得语无伦次。

2、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包括民族成员在个人间的交往过程中,因彼此在身体特征、语言、生活体验、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特点,从而互相产生一种亲近感,彼此互相认为对方为同一民族成员。民族认同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功能。从正面来看,民族认同可以产生和加强民族内部的凝聚力,能够促进民族内部的一体化,是民族成员保持团结协作,促进民族团结,克服民族成员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不稳定性和孤独感。从负面来看,由于民族认同兼有排他的性质,如果把握不当,民族认同就会出现偏差,表现为民族自卑,盲目羡慕别的民族,或民族自傲,瞧不起其他民族。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消解少数民族学生矛盾心理对普通话学习造成的影响。一方面,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树立文化平等观。文化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基石。要通过各种事例证明文化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绚丽多姿的中华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语言差别是一种客观常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跟另一种语言完全相同,不同语言相交辉映,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再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比较,正确认识和把握民族语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同时掌握两种语言,真正成为两种语言文化的使者。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理等.论“情绪调节教学模式”[J].云梦学刊,2000(1).

论文作者:塔依·吐鲁逊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  ;  ;  ;  ;  ;  ;  ;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论文_塔依·吐鲁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