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落后地区民族的发展_民族问题论文

西部大开发中落后地区民族的发展_民族问题论文

西部开发中落后地区民族的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开发论文,落后论文,民族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47(2004)01-0065-05

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集中区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从2000年实施这一战略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开工36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6000多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巨额资金的投入,使西部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东西部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注:贾宝和.西部开发的重点应适时调整[N].光明日报,2003-09-09。)笔者以为,在这种良好的势头下,各级部门仍然要一如既往地关注西部落后地区民族的发展问题,从而实现地区发展与当地少数民族发展并进,重点开发与整体协调发展互动的开发效果。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推进与人们预期的社会利益

西部按经济特征可分为三个区域:西北、西南及青藏高寒地区。西部地域辽阔,内部自然条件和发展水平差距之大,不逊于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有学者把西部地区存在的民族发展差距概括为:自然生态型、社会历史型、经济文化型、中心边缘型等几种类型。西部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这种特殊性和复杂性,直接带来的问题是,对西部大开发人们都抱着同样高的社会利益预期,但事实上不可能取得相同的结果。按照西北、西南、青藏高原三大区域来考察,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发展差距,而且同一地区内不同民族间同样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内部中心地区与边远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西部由于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延误和开发意识的觉醒,在感情和心理上迫切要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快改变历史积淀的经济贫困,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是基于此,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省区纷纷亮出各自的底牌:或曰创建绿色经济省;或曰构筑西部开发的桥头堡;或曰率先进入发达地区的行列。无一不想从西部开发的蛋糕中多切得一块。经过一番利益博弈和冷静思考,终于明确了西部开发的主攻方向。事实告诉人们,良好的愿望并不意味着能取得良好的结果。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实现其总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或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幻想,也不能期望在20年内就产生与东部“平起平坐”的效果。

西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以及国家财力的限制,使得开发战略在西部的开展和实施,不可能齐头并进、全面铺开。选择以现有基础较好的城市、区域为发展极和发展轴,逐步推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谈到:“要选择现有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较为密集,沿交通干线和城市枢纽的一些地区,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区域。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黄金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促进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的形成,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移,繁荣城镇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大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注: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07-10,http://www.chinawest.gov.cn/。)因此,在西部的次开发区,要理解先发展地区的优先开发。从一般道理上来讲,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对次发展地区的实际收益,会高于、快于均衡发展的收益。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3年来,国家空前的投资规模,使西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增长8.5%,2001年增长8.7%,2002年增长9.9%。可以肯定地说,西部大开发的成绩是显著的。(注:西部大开发面临三大挑战[N].参考消息(青海广告版),2003-04-10.)

二、西部大开发的社会公正性与落后地区民族的发展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它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们(弱势群体)的命运,目的在于保障这些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注:俞炜华,等.西部大开发与社会公正[J].经济观察,2002,(55).)地区发展差距的过大,使处于落后地区的人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要比发达地区艰难得多。鉴于以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出现的严重不平衡问题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不能忽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实际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涵义上看,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缩小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那么,提高各民族特别是那些落后民族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就应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亦即“富民为本”。

西部大开发要逐步推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重视落后地区民族发展的理由。相反,在整体开发过程中,只有对落后地区民族的利益给予必要的保障,对其发展给予更大的扶持,才能调动少数民族群众参与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大开发中获得实惠,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这是维护西部乃至全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健康发展所必须的,也是体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公正性原则所必须的。

民族关系的实质是维护和发展民族的利益、权利和地位。建国后,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保证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在经济方面的利益,协调和处理好与其他利益主体、利益集团的关系,加快发展步伐,是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地区开发与当地民族发展”的讨论,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开发与这个地区民族的发展并不一定是一种正相关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就能提升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历史上我们曾经出现过国家大中型企业与当地经济、当地民族发展互不关联的“二元结构”状况。西部大开发涉及的实质性问题,是利益再生和利益再分配。在利益空间结构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开发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但鉴于民族地区的现实基础和那些落后民族在竞争中处于的不利地位,不应完全听凭市场经济的“规则平等”,而置社会公平问题于不顾。“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任何地区的经济开发活动中,如果利益分配的差距不但存在而且不断人为地扩大,必然成为产生社会冲突的物质基础。而由此带来的人们心理上的相对被剥夺感和不满情绪则会直接动摇人们对未来的追求。”(注:来仪.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评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面对今日的西部大开发,我们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必须清楚,参与西部大开发的主体构成的复杂和多元性,决定了各个开发主体的行为目标的多元性,他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而且,各开发主体其文化背景不同,加之西部地区民族众多,为此,国家在推进开发的过程中,对落后地区要在项目安排、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在面临资源开发和工业化的选择时,应关注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充分兼顾少数民族的利益,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使少数民族通过开发受益,不能等到矛盾已经显现出来才采取补救措施,那样就很被动了。

目前,从西部城乡结构上来看,在空间布局上,先进的生产力和工业大都集中于少数以汉族人口居多的大中城市,城市经济与地区内部产业的进化还未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工业的优先增长还未能有效带动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充分发展。从城乡比较上看,少数民族更多分布于广大农村和牧区,在城市中的比例相对低一些,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汉族在“聚居区”外的其他地区,主要分布在各城镇和经济中心,从事二、三产业,与现代经济联系比较密切。西部地区虽是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区,但除西藏、新疆外,汉族仍是这一地区的主要人口。这样,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样存在着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利益差异。如青海的少数民族大多数因所处的自然条件差,环境闭塞,社会发育滞后,开发难度大,除个别民族外,表现为民族整体性的贫困。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接受教育的条件也一般落后于汉族,文化素质比较低,这使他们在就业、劳动力的重组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常常处在不利地位。这种差距在西部大开发中依然会反映出来。

少数民族是西部大开发的最基本的主体。西部大开发实际是一个主体多元化的过程,除了西部的少数民族群众之外,还有西部的汉族群众。此外,国家、东部企业、外国企业的直接参与,他们也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这样,就有一个如何处理好基本主体和其他主体的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让西部大开发的基本主体在开发过程中充分享有其应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权利。在整体开发中,建立在劳动差别、资源开发及社会开放程度上的收入、利益差别,在整体上是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但这种利益结构的明显差别,势必导致要素的单向流动,严重的还会引起地区间发展中的利益冲突,这将有悖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初衷和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目标。实际上在西部已存在若干非均衡发展的梯度,如平原—丘陵—山地(中高山、高原);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汉族聚居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混杂区—以少数民族占绝大多数的聚居区;交通沿线—交通闭塞山区。因此,“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些地区发展成果的公平性,这些发展成果不应当只是属于城市,更不应当只是属于那些外来的开发者,而必须考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群众,应当充分地考虑人民群众在开发中得到了什么,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水平、自身素质是不是由于开发而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和改善。”(注: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77-178.)如果让落后民族游离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那么少数民族群众对西部大开发就不会有太高的积极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公正性原则。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指出:“强调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市场的作用时,要看到,市场是要求平等竞争的,但是在各个方面西部与东部差距很大,在市场平等竞争面前西部显然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这就是说,如果让市场来配置资源,除非采取特殊的措施,除了某些特殊领域(如西部自然资源开发等)外,资源不是流向西部,而是继续流向东部。甚至从西部大开发中东部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西部获得的利益……由此可见,在西部大开发中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是同时要看到市场力量在解决西部大开发的任务面前(如缩小东部与西部的发展差距)的不足和市场作用的局限性以及市场可能产生的失败。”(注:董辅礽.西部大开发中的市场与政府[J].//www.drcnet.com/,2001-06-08.)有些学者建议,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不能搞效率绝对优先,也不能搞公平绝对优先。鉴于以往的经验,对于落后地区的民族,在特殊的发展阶段,有必要强调“公平优先,兼顾效益”。这样有利于避免少数民族发展与民族地区发展分离的现象,以及西部内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新的不平衡。

西部大开发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而是通过系统的开发,使西部地区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加速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但是,在大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在现代化所引发的新旧势力对立的情况下,又难免会出现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就各民族自身而言,他们无论从事怎样的社会活动,总要带有某种功利目的、自身的利益和愿望。但在现实生活中,每当自身的利益与全社会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矛盾便自然产生了。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协调好各种民族利益关系,尤其要关注杂散居民族群体的利益。在西部的散居民族中,除迁出本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散居人口外,还有10个没有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民族,这些民族人口比较少,居住相对分散,经济发展水平低。在西部大开发中,也要考虑到这些民族的切身利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子彬在谈到开发西部要坚持为民谋利时强调:“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归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实加强关系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重点工程建设,又要考虑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使西部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好处和实惠,调动并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参加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奋斗,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注:李子彬.西部开发要有新思路[J].http://www.chinawest.gov.cn/,2003-04-2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也认为,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最关键的不是大中城市的发展,而是西部农村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西部的农民能不能真正富起来。这其中自然包括西部广大的少数民族群众,要看他们能不能真正富裕起来。也正是基于此,不少研究者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的基本定位,必须始终坚持“以富民为本、投资于人民、为各民族人民谋福利、促进人类发展、消除人类贫困”的发展方针。(注:温起秀,温军.西部开发战略应该是消除人类贫困的综合发展战略[J].甘肃民族研究,2002,(3).)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彻底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存权问题,自然是西部大开发最基本的核心任务。

三、余论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取得明显成效的大好形势下,强调要重视落后地区民族的发展问题,会给人一种不合时宜的感觉。故此,笔者有必要再赘述一下关注这一问题的现实必要性。

1、西部地区民族众多,这就意味着西部大开发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之外渗透着民族性,牵涉到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有力地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共同富裕,从而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说明西部的开发远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经济和自然资源的开发,而是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既然如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重视西部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使那些还处在贫困状况的少数民族尽早脱贫致富。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2年底,中国还有2820万人没有摆脱贫困,其中绝大部分在西部,或者说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按照国家新制定的贫困标准,青海省目前还有197.7万人口有待脱贫。与全国相比,我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全省15个国定和10个省定扶贫重点县中有15个是自治州所居县,6个是自治县。全省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达55%。(注:青海日报.2003-03-18.)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我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从本省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发展的眼光和发展的思路,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从目前西部一些地区反映出来的问题看,国家上马的一些重点工程对当地群众收入的提高非常有限,对农民来说,要增加收入,还是要到沿海或东都城市去打工,闯荡在“民工潮”中。这种现象至少表明:一是当地群众投身于西部大开发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当地群众从大开发中得到的实惠,从目前来看还很有限。如果这个问题不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我们如何避免曾经出现的“富地不富民”的现象呢?

2、在西部大开发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民族的空间分布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呈多样化趋势,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广泛性凸现出来,在大开发中处理好民族问题,关系重大。

社会主义条件下,基于阶级原因和政治原因所产生的民族问题已不复存在,民族问题已不具有对抗的性质。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主要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问题。尽管各民族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存在着发展上的差距和不同的利益。但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间在物质利益上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也是一切不满和摩擦的根源。同时,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基于此,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是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或者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将加速解决这一问题的进程。在西部大开发中重视解决落后地区民族的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步骤。西部民族地区群众的贫困问题,是当前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表现。经济不发展自然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某种社会条件下,可以说是引发各种矛盾、冲突的直接因素。所以,只有提高各民族社会生活水平,尽早消除贫困,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民族问题。

3、西部民族地区在地缘分布上的边疆性,国外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以及国内极少数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破坏行径,使其成为反渗透、反分裂的前沿阵地。

我国有陆地边境线2.2万平方公里,其中1.9万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而绝大部分又在西部。西部的52个少数民族中,30多个跨境居住。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一直没有改变,他们给中国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以直接和间接的支持。国外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以及恐怖势力,一直把西部作为重点地区和首选地区,国内的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则与之遥相呼应。

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不代表他们所在的民族,他们制造的矛盾是敌对势力与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矛盾,不属于民族问题的范畴,是严重的政治斗争。但由于他们打着民族的旗号,其活动严重影响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如果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再利用宗教大做文章,其情形就可想而知了。分布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一方面在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还肩负着巩固国防、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的神圣使命。所以,西部的稳定和团结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国家对西部实施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西部少数民族在地缘分布上的这种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就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4、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固然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援助,但离开了自身的奋发图强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一切就可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确定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目标,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了大量的帮助,极大地体现出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党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但客观地讲,国家的帮助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这种帮助方式甚至强化了当地民众以“等、靠、要”为特征的惰性心理。对外部力量的过分依赖,使得他们丧失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西部人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人们的思想、心灵。但是,这一切变化和时代的要求相比,还相距甚远。西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贫困,除了我们熟知的历史、自然等先天不足和在某一时段的后天失调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不高,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甚至还十分低下。在西部的少数民族中,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5年,文盲率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像西藏地区农牧业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所占的比重高达60%以上。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从恩格尔系数看,东部地区农民在整体上已进入小康,而西部在整体上则处于贫困状态。”(注:应平.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思路再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2001,(5).)目前西部剩存贫困者主体素质的极度低下,便是对这一问题的诠释。

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仅严重制约着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对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纵深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论及这些,只是想表明:在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中,落后地区的民族,不能自甘落后,而要把国家和外部的帮助、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改变传统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致富门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参与大开发的积极主动性。这样,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就不会是太遥远的事。

收稿日期:2003-10-20

标签:;  ;  ;  ;  ;  ;  

西部大开发中落后地区民族的发展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