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园本主题研修,提升教师开发“养植”课程资源的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主题论文,能力论文,课程论文,教师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们的问题 随着幼教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金家坝幼儿园地处农村,园内有一片5亩的生态园,以园内生态化的环境为背景,为孩子们建造了一个流连忘返的小豆丁农场,有梯田式旱植园、水植园、戏水池、玩沙池、荷花池、飞禽园、水禽园、家禽园、石榴园、梨园、枇杷园……我园结合农村地域特色和幼儿年龄特点,尝试开发“养植”课程,这里的“养植”活动包括饲养和种植两类活动,“饲养活动”:幼儿通过参与饲养活动增进对动物的了解,进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解生命、珍惜生命;“种植活动”:幼儿参与种植与管理,获得有关观察、发现和管理的机会。但在具体的“养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养植”课程资源开发内容单一。农村“养植”课程资源丰富,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还是较多的依赖书本,只是结合主题活动,适当添加昆虫、动物、种子、泥土等内容。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有很大促进价值的“养植”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2.“养植”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长期以来,我们的“养植”活动还存在着一系列教育弊端:更多的是关注教学过程,忽视学习过程;现实生活中的“养植”契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养植”活动中幼儿很少动用多种感官…… 二、我们的行动 如何有效开发“养植”课程资源、丰富“养植”课程资源库,促进幼儿、教师共同成长?北师大冯晓霞教授认为:教师的学习同儿童的学习道理一样,同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研究、验证、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新信息,从而建构、整合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我园尝试以园本主题研修为媒介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来推动“养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依托园本教研,实现师幼共赢。 (一)“近”——“养植”贴近教师,萌发教师参与的激情 为使“养植”课程资源的开发更好的贴近教师实际,我们尽量考虑活动内容、组织方式、专题研讨等都符合教师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以此引发教师积极讨论,发表看法。 1.活动内容贴近教师的需要。激发教师开展“养植”的激情,关键要找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教师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避免教师因茫然、不知所措而退缩。首先从“快乐童年你我他”互动谈话拉开园本主题研修的序幕。从“说说我们小时候的童年、现在孩子的童年是怎样的?什么样的童年才是真正快乐充实的?”三个话题引发教师讨论。帮助教师深刻体会童年应该是无损天性、应该是自由创造、应该是充实和满足的。在教师有了初步认识后,跟进教研,学习先进的幼教理念,进一步理清“养植”课程资源开发的概念和思路。 2.组织方式贴近教师的兴趣。如果我们的教研与教师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脱节,那么教研只会成为一种形式,造成教师在教研工作中只参不与。因此,园本教研的组织方式应尽量多元,组织方式尝试以教师参与式的模式开展,有专题研讨式的,有问题诊断式的,有交流共享式的、还有游戏互动式的,这种以参与式的培训对一线教师来说,更能激发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专题研讨贴近教师的经验。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决定行为,为了切实提高我园教师开展“养植”的实践能力,开展的专题研讨注意结合教师日常的教育经验,针对“养植”活动中蕴含的教育契机,进行针对性研究,使每位教师都获得实质性提高。 (二)“切”——聚焦“养植”问题,突出“养植”的教育性 1.专题研讨式教研,聚焦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围绕“养植”活动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探究适合幼儿开展“养植”活动的最佳学习方式。尝试利用教师个人反思、年级组分层教研、大教研组集体教研等反复研究,探寻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具体发展目标,为教师设计“养植”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案例介绍:“养植”活动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特点的研究 教研背景:不同年龄幼儿在参与“养植”活动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行为方式等特点。抓住以“学习特点”“‘养植’方法”“探究能力”“自主表征”等核心问题进行个人反思、年级组分层教研和集体教研活动。 教研过程:每个年级组以一个鲜活的“养植”案例为线索开展观摩和研讨活动,通过小组研讨,结合《指南》和《纲要》精神,初步确立本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征指标。然后进行全园教师的集中教研,通过多轮的案例剖析——研讨——反思,初步确立我园幼儿“养植”活动的发展目标。 2.连环跟进式教研,聚焦“养植”内容的有效开发。为充分挖掘动植物生长特征、生活习性、生长变化以及与人类的生活关系等关键经验开发“养植”课程资源,尝试开展连环跟进式的教研方式,挖掘幼儿兴趣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 案例介绍:美妙的石榴花托 教研背景:我园有一片美丽的石榴园,5月过后,火红的石榴花悄悄绽放枝头,可由于自然规律的原因一部分石榴花托纷纷掉落在地,看着掉了一地的石榴花托孩子们惋惜不已。观察到孩子们的兴趣后,我们开始尝试挖掘石榴花托的教育价值。 教研过程:第一次研讨活动关注的焦点:石榴花托教育价值的体现和利用。根据石榴花托花瓣数量的不同,确定有趣的数数、分类和统计的数学活动。第二次研讨活动关注的焦点:对数学活动价值进行质疑讨论:“活动是否指向幼儿的发展需求?是否充分实现资源的教育价值?”并进行相应的改进策略。第三次研讨活动关注的焦点: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评析现场活动的价值体现。 教研反思:大班数学《美妙的石榴花托》系列研讨,经历了对挖掘价值——活动预设——实践调整——反思提升的过程,每一次的改进,都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否定,更是一次从理念到行为上的提升。 (三)“实”——关注“养植”过程,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力 1.参与互动式教研,夯实“养植”计划的制定过程。“养植”计划的制定是“养植”课程资源有效开发的基础和保障,为增强计划实施的可行性,搭建平台,鼓励教师之间交流对话、共享协作,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彼此支持的共同体。 案例介绍:晒晒我们的“养植”计划 教研背景:“养植”活动开展前具体要做好哪些准备?怎么准备?为帮助教师达到思想上的交流与认同,开展了“晒晒我们的‘养植’计划”教研活动。 教研过程:每个“养植”负责人以一种动植物样本为线索介绍方案的实施计划。例:大班种植活动——油菜花。教师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以油菜花的高度变化作为核心探究问题。大家通过研讨,尝试以“小小生态链”有机融合种植和饲养。一方面利用小豆丁农场里的动物粪便进行堆肥,比较油菜在堆肥与化肥管理下的不同生长变化。另一方面,11月份在石榴园里撒上菜籽,将长的过密的油菜拔下喂动物,最终从鸡、鸭、鹅生下蛋的质量进行对比。 教研反思:从动植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行动方式、生命周期进一步延伸到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和动植物间的生态联系等。研究方向逐步向“人、自然、社会”三者有机联系的生态“养植”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利用、开发“养植”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2.问题诊断式教研,务实“养植”内容的实施过程。在“养植”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我们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核心理念,将“养植”活动实施聚焦在幼儿的行动之上。但在鼓励幼儿观察记录、自主探究、交流表征中,教师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困惑。尝试通过“诊断”与集体研讨的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困惑和问题,从而不断挖掘“养植”活动的深层教育价值。 案例介绍:小蝌蚪的食物探究之旅 教研背景:为提升教师开发“养植”课程资源的意识,定期召开“养植”故事交流会,针对教师开展“养植”活动中的困惑,采取集中教研的方法,引领教师重点突破,帮助教师在观念与思想上达成共识。 教研过程:(1)教师分享“养植”故事:小班科学探究《小蝌蚪的食物》。孩子们在散步时发现了游泳池里有许多小蝌蚪,于是大家决定饲养。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少,直觉认为要喂小蝌蚪吃虫子。教师及时纠正:“小蝌蚪还是小宝宝,还不会吃捉虫子。”为了帮助幼儿真正了解小蝌蚪的食性,教师在活动后又借助网络、书籍等媒体,查找了许多有关小蝌蚪食性的知识,图形并茂的向幼儿介绍。但从活动现场来看,幼儿的兴趣平平,并没有刚接触小蝌蚪时那种积极、渴望、激动的神情,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2)互动讨论:教师为什么而“教”?为谁而“教”?教师的“教”是否等同于幼儿的“学”?比较幼儿刚接触小蝌蚪时激动的情绪和了解小蝌蚪食性时兴趣平平的两次学习状态,带领大家反思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引导幼儿探究小蝌蚪时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什么?孩子们在交流“小蝌蚪食物”中传递着什么教育信息?孩子们在倾听教师给他们有关“小蝌蚪食物”的答案时是什么学习状态?教师自认为图形并茂的讲解,是否关注了幼儿的实践探究、试误验证的过程? 教研反思:经过研讨,大家确立了要将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建立联系,并通过教师“教”的行为,同时去关注幼儿“学”的行为,将本次活动按照“兴趣—问题—解决问题—新的兴趣—新的问题”的思路带领幼儿活动。 在“养植”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把课程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建设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幼儿的学习主体,关注幼儿的行动,根据幼儿的学习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将继续依托园本教研这个载体,发扬团队精神,立足幼教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将教与研结合起来,研中教,教中研,最大限度的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依托园林主题提高教师开发“培育”课程资源的能力_课程资源论文
依托园林主题提高教师开发“培育”课程资源的能力_课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