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_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_教学过程论文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格论文,条件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

众所周知,成熟的艺术家往往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如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的雍容富丽、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潇洒清新、尚小云的刚劲洒脱,莫不自成一家,各有风韵。教学亦是如此,一名优秀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是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教师的教学风格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没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学生。

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它因教师的学识、修养、兴趣、特长等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在教学中,有的人善“导”,导学生生情,引学生入胜;有的人善“问”,巧于设疑,激疑问难;有的人重“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的人善“评”,提纲契领,勾玄提要等等,不胜枚举。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探索和创新的结果。一般而言,一种教学风格的形成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入格”

这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模仿,包括对他人的教学语言、表情、教态和板书等的学习运用。在“入格”的过程中,虽然模仿成分多,创造成分少,但模仿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模仿,就无从创新,正如不学习知识,就无法发展智力一样。但模仿的一个很大缺点就是带有不成熟的“他人性”,即从自己的教学中总能看到别人风格的影子,缺乏个性,自己的东西还没有确立起来。但是,模仿并不等于简单搬用、死板遵从,更不是“照葫芦画瓢”。教师如果一味模仿,就会抑制自己的创造性,最终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模仿必须注意高标准、严要求,善于琢磨思考,得其精髓。

二、“立格”

在模仿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后,教师通过自己的思考,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逐渐能做到把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来探索性地进行教学,迈出建构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这时,教师基本上已经摆脱了完全模仿,开始走出别人的“影子”,犹如一只羽毛已经丰满的小鸟,能够刚刚展翅飞翔了。“立格”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关键阶段,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长期处于模仿的“入格”水平,没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没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而仅仅满足于生搬硬套。要实现从“入格”到“立格”的转变,应注意学思结合,在模仿别人教学的过程中,把模仿与运用、大胆创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三、“破格”

“立格”后,教师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基础上,开始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以自己的某种特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教学进入个性化阶段。这时,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的方式、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对自己和别人的教学,也有所创新和突破。“破格”意味着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既来自于他人而又异于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他人教学风格的一种超越。

四、“无格之格”

这是教学风格的最高境界,也标志着教师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学艺术家。这时,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一式,不限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齐白石先生也说过:“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句话对于教学风格同样适用。“无格之格”才是至格,这也是教师的毕生追求。这一阶段,教学从内容的处理,方案的设计到方法的选择,过程的组织,都表现出多样性与稳定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入格”、“立格”、“破格”和“无格之格”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四个基本阶段,也是教师构建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

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呢?

1.进行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刻的理论准备。教学风格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形成。它是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结果,也是教师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门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因此,要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必须首先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辩证灵活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能死搬教育科学中的条条框框。教学风格既不会光顾那些对教育科学理论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人,也不会青睐那些不知教育科学为何物的“教书匠”。

2.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特级教师斯霞说过:“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爱自己的工作对象,那么他的教育工作是肯定做不好的”,“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迸发出一种强大的力量”。也正是凭着这种“乐教爱生”的精神,斯霞老师才形成了自己那种“于质朴中见真功夫”的教学风格。对学生诚挚深厚的爱,是教师出于一种对祖国负责,对人民负责,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高尚无私的理性之爱,也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只有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认识和追求,才能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又会强化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如果没有“乐教爱生”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作为教师,在教学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应力求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扬己所长,发挥优势,独辟蹊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自我,了解自己那些异于别人的生理特点、能力系统、思维品质、个性倾向等,并在此基础上去建构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有这样两位教师教同一课,其中一位擅长朗读,他就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声调时而抑扬顿挫,时而舒缓婉转,字字句句都牵动着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学生自己去独自品味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善恶美丑;而另一位教师擅长启发诱导,却不善于朗读。他虽然惊服前者精湛的朗读艺术,但并没有去“东施效颦”,而是找出了一条既能达到同一教学目的,又能使自己的特长得以发挥的蹊径:巧用对比,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巧譬善喻,旁征博引,正问、反问、逆问相结合,也收到了异曲同工之效。可见,只要教师各用所长,亦能殊途同归。“条条道路通罗马”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4.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既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大胆探索、创新,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切忌邯郸学步,固步自封。俗话说得好:“自己的衣服穿着最贴身。”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超越简单的模仿,那种“照葫芦画瓢”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弄巧成拙。

标签:;  ;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