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高考历史卷(上海、江苏、广东、广西)试卷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西论文,江苏论文,广东论文,上海论文,试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高考采用单科历史卷的有上海、江苏、广东、广西四省市。四份试卷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一、基本框架
四省市的试卷都设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类型,都涉及中国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代史、现代史)两大内容。但各卷在这两方面的分值和比例不尽相同。
(一)内容与题型
表1 内容/题型双向细目表单位:分/比例
注:广东、广西卷除7个选择题采用了不同的试题,其余题目都相同,因此,笔者将其作为整体来统计分析。
从表1可知:在题型比例上,上海卷非选择题的比例最大,为60%,包括简释题、问答题、材料分析论证(小论文)题;其他省的试卷均为50%,包括材料分析题、问答题。而且上海卷简释题内涵了材料分析题,更丰富、活泼,小论文题也是一枝独秀;显然,“海派特色”的题型编排为考查不同层次的能力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在中外史的比例上,两广卷约为2:1,明显偏重中国史,江苏卷接近1:1;上海卷约为1.5:1,这可能与各地使用不同的教材有关。
表2 主题/能力双向细目表单位:分/比例
说明:由于某些试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内容,有些还同时涉及记忆、理解、应用三层次能力,在统计以上数据时,笔者根据答案要点中内容分布和能力分配,将试题的分值作了合理的分配。
(二)主题与能力
一份好的历史试卷,既要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内容的比例,也要处理好记忆、理解和应用三层次能力的比例。
从表2可知:在内容分布上,上海卷加大了经济、文化史的比例;江苏卷经济史的分值仅占14.7%,明显低于其他卷35%左右的比例,而文化史的比例最高,占31.3%;广东、广西卷文化史的比例偏低,只占8%。在能力考查上,上海卷突出了对理解、应用能力的考查,达7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试卷;广东、广西卷则相对重视记忆能力,考查应用能力的分值明显偏低。
二、试题特点
四份试卷相对照,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共同的特点,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
1.突出了重点知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高考应突出重点知识的考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四份试卷都重视了这一点。
四份试卷的选择题考查的都是关键史实、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史学的重要观点,考点均出自教材的重点章节。虽然两广卷中某些试题出自教材阅读、黑字体和地图部分,但也是考试大纲规定的重点史实。试卷中考查时间的试题,基本只要求学生对时间有个模糊的记忆,并不需要其清晰的年代记忆。而且此类试题涉及的知识也基本出自教材中的大事年表。
非选择题涉及的史实、历史线索和史学观点都是教材的重点知识。而且试题还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明显淡化了记忆要求,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尤其在江苏卷、两广卷的材料分析题中,命题者还通过提供的材料给学生以一定的史实提示,因此对学生的记忆要求不是很高。上海卷的非选择题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其中第30、32、33题对学生记忆要求相对偏高,但其知识点均来自考试大纲的重点知识。虽然第30题考查了学生对年代的记忆,但是“1896年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是极其重要的史实,而且台湾问题又是当今的热点问题,是师生备考的重点方向。
2.倾向于文明历程
新一轮教学改革要求历史教学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突出文明史的特征。新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经济、文化、生活史的比重。有“指挥棒”之称的高考,必然要符合这个趋势,引导教学改革的顺利展开。
(1)加大经济、文化史的比重,改变过去以政治为中心的局面。根据表2可知,上海、江苏、广东、广西四卷中经济、文化史的分值占全卷总分的比重分别为55.3%、46%、44.7%和42.7%。这个约50%的比例远远高于现行教材中经济、文化史内容所占比重。而且,主观题中加大了经济、文化史的比重,因为它的分值较大,更能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有利于引导教学改革的顺利展开。
(2)避开极左观点,突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是高考试题体现文明史特征的最显著之处。
江苏卷第31题:“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要求学生在答题时,“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苏联(俄)的农业政策。这样,学生能从当时的现实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其优缺点,最终才能得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从而改变过去极左或极右的观点,避免过渡地赞扬或批评苏联(俄)的农业政策。
广东卷第8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考查了世界市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备选项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涉及世界市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而过去的教材或练习,往往只是片面地强调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破坏,忽视了促进中国生产技术发展、扩大中国人视野等积极影响。广东卷第20题、广西卷第21题“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段话表明”,其正确答案是“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往人们引用这段话强调的是,殖民活动横行世界各地带来的破坏,特别是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破坏。其实,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英国的殖民扩张在客观上也加强了世界经济的联系,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上海卷第32题从新的视角出发,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调整了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方式,缓解了其内部矛盾。其实,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有自我调节和减少内部矛盾的功能,自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只是以腐朽性来概括,而应该让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这种制度,在了解其残酷性的同时,也了解它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第34题要求学生选择中国古代的一个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和表现。同样作为考查封建社会内容的题目,它不是一谈封建就冠以腐朽没落,而是从分析其繁荣盛世出发;虽说现在看来,封建制度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但是,在当时的历史状况下,封建制度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进步性,也有自己的繁荣盛世。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封建社会的腐朽性,而应该历史地看问题,对其做出客观的评价。以上的这些做法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还人类文明发展的本来面貌。
(二)不同点
1.江苏卷
在试题编排上,以题型为模块,由简至繁;每个模块中的试题按中国史、世界史的顺序排列。这种编排方式与人教社中外史分编的教材相适应。
选择题基本上直接依据教材,考查对教材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水平。除第4题引用新材料“公私常以为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理”外,其余都直接依据教材设问。如第2题欲考查汉武帝的政治举措,直接表述为“下列政治举措中,不是汉武帝时代的是”;第8题欲考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直接提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这样的试题容易使学生明白问题所向,但也会增大学生考前猜题练习的机率,实际上只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和熟练水平。如第6题“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主要是因为”,原本可考查理解能力,但此题在教材练习中出现过,实际只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1、3、5、10、13、14、16、17题的考查效果类似于填充题,其题干和正确答案都能在教材原文中找到。如第1题“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出自教材原文“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第10题“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出自教材“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此类试题仅考查了识记水平。
第7、9、18、19、23、24、25题的题干都是“以下关于……表述正确(或不正确)的是”。这类试题可以测量学生对相关史实(包括事件的内容、原因、性质、作用、影响等等)的了解程度。如分析第7题的备选项可知: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内容、性质、时间等知识的了解情况。提高此类试题难度的方法在于增大错误选项的干扰性。由于教材中有“洋务派筹划海防,重要的舰船向英德两国购买”的原文,第7题答案“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制造”就无思维性可言,只考查了识记、辨别能力。
第6、18、20、22、23题都是考查辨别相关史实能力的试题。如第20题“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是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试题。只要记住两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的不同,就能选出“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这个正确答案。其他三个备选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这类知识点存在某些共性,往往容易使学生混淆。类似的辨别性考查,主要测试考生对史实记忆的准确程度。
材料分析题倾向考查在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三个材料题都提供了几则文献材料,要求考生阅读材料后答题,相对降低了记忆要求。如第26题第①问“提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其答案的前三个要点虽然可以根据教材中“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作答,但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根据对材料一的理解作答,而“寻找建文帝”就必须从试题所给的材料中提炼。
问答题侧重考查分析、归纳史实的能力。如问答题第30题,要求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中国有识之士在1912-1916年为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所作的努力,并分析其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是考查分析、归纳史实能力的典型。教材中讲到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反袁的政治活动;张謇等倡导发展实业的经济活动;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活动。考生必须根据题目指出的时间和“反对封建主义和发展资本主义所作的努力”的要求将这些内容及其影响从许多史实中分离出来,再按“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归纳。
第31题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它要求学生“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教材对苏联(俄)各个时期的农业政策都有详细的论述,学生只要对其进行归纳就可以解答前半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就能了解到: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维护农民的利益,政府制定了不同的农业政策。因此学生就能得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启示。
2.两广卷
在试题编排上,以题型为模块,由简至繁;每个模块中的试题按中国史、世界史的顺序排列。选择题设计上,直接依据教材设问,基本不用新材料。这两点是广东、广西卷和江苏卷相同的特点,也是三卷与上海卷明显区别。但深入观察后可以发现,两广卷还是有与江苏卷不同之处。
选择题设计上,侧重利用教材的地图、阅读、黑体字材料,挖掘教材的隐性信息。司马迁的治史思想(广东第1题)出自教材的黑体字;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广东第4题、广西第3题)出自教材的地图资料;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主张(广西第1题)、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两卷第12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两卷第13题)等知识点都出自教材的阅读部分。此类试题的设计可引起师生对各种教材资源的重视。
选择题中还有不少试题充分挖掘了教材的隐性信息。如第10题,教材没有直接论述“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态度不同”是导致新文化运动阵营分裂的主要原因,必须结合教材中对五四运动影响的分析才能解答;第11题考查北伐军决定先扫除吴佩孚的原因,教材中同样没有直接谈到,必须分析备选项和教材对吴佩孚控制地区的论述,才能选出“盘踞两湖、直接威胁广东革命根据地”这一选项。
材料题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材料。如第26题引用了图片资料,相对江苏卷,史料的形式更加多样。
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占了较大的比重。如选择题第3、10、11、19题和材料题27题第2问、问答题第31题,其分值为32分,占总分的21.3%。第31题要求考生“从近代早期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意大利内部政治状况两方面,分析意大利在19世纪中期经济发展落后于英法的原因”。不过,这些问原因的试题看上去考查的是分析能力,但只要与教材相对照就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是了解与归纳能力。
3.上海卷
在试题编排上,以题型为模块,由简至繁;每个模块中的试题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与江苏、两广卷不同,上海卷中、外一体,按时间顺序排列试题。这种顺序和上海中外史合编的教材相一致。
选择题充分运用了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和其他卷相比,上海卷最大的特色是试题的新情景率高,充分运用了课外文献、诗词、照片、地图、漫画、表格等材料。而且每个试题的备选项都字数相近,文字考究,既减少了暗示,又增加了美感。
试题相对加重了阅读史料和理解能力的考查,降低了记忆能力的要求,引导教学重视史料,重视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能力。这也反映上海卷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以致用,注重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2题明显考查的是史学思想方法。另外,第24题“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学生只要能读懂李鸿章的话,就能选出“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这一选项。
非选择题注重开放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如问答题第34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古代的“盛世”,并结合史实分析其原因和表现;答35题第②问时,考生甚至可以自由选择观点,并用史料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些特点是其他试卷不具备的。
小论文题是上海卷最具特色的试题,它给出“人类文明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的观点,让学生自己寻找“切口”,从历史的宏观发展中思考与论证自己的观点。这类试题记忆要求并不高,明显地考查了学生史论结合、综合分析和阐释论证能力,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出自“故纸堆”,但又是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学问。为此,上海卷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第1题采用2004年4月的新闻作材料考查史学思想方法;第28题欲考查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却以2004年复旦大学送切尼的礼物为话题。这样的试题能够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传承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理念。
具有地方史的特色。第31题以两幅徐家汇百年变化的照片为对象,考查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获取信息的能力;第1、28、31题运用了发生在上海的事或反映上海变化的图片作材料。这样的试题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引入英语,促进双语教学。在稳定试题难度的前提下,上海卷在第9、14题中引入英语。这符合上海双语教学的教改探讨,也符合国际大都市的特色。
三、商榷
江苏卷某些试题练习率偏高,失去了考查能力的效果。第6、10、15题原本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好试题,但由于采用直接出自课文的提问方式,使其成为“陈题”,实际上只考查了记忆和熟练水平。
广东、广西卷的个别参考答案值得商榷。如问答题第29题要求考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但参考答案却只列出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后果(或作用)及其对秦国的影响,仅是“历史影响”的一部分,其对历史的长远影响远不止这些。
上海卷有高情境率的特色,但是试题中出现了一些可能有装饰作用,但与正确答题没有必要关系的图片,如选择题4、6、7、26题的图片。利耶?弊耶?可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