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波
广西民族博物馆(馆员) 530023
摘要:传统民族村寨大多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并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及淳朴的风土人情,村落保护是近几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广西民族村寨调查结果入手,结合现今农村发展的时代背景,展开讨论民族村寨目前面临的困境及其保护方法的探索。
关键字:广西、民族村寨、村寨调查、发展保护
前言
广西位于祖国南部边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境内居住有12个世居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自古以来,各民族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繁衍发展,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相互交流融合,和谐共生。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和具体表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村寨正遭受严重的破坏,有些甚至濒临消失,村落的原始性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保护村寨文化迫在眉睫。
(一)专题调查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局于2011年起至2013年,在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启动了广西村寨专题普查工作,并委托广西民族博物馆具体担此次普查任务。普查范围涵盖了广西境内十二个世居民族传统村落,调查对象特别选取了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典型村寨,调查内容包括了村寨的基本信息、传统建筑、村寨选址和格局、村寨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人居环境现状等。此次调查重点为传统建筑风貌完整、村落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活态传承的村寨,调查方法以民族建筑调查登记为突破口,全面开展对民族建筑所处村寨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调查。记录内容包含每座具有典型代表民族建筑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所属民族及其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民族建筑所处村寨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记录村寨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内容包括村屯的基本情况、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经济生活、语言和文字、文化、社会组织等。调查中根据需要同时测绘地理地形图、摄制图片及音、视频资料并收集其他相关资料。此次村寨调查工作组深入到了全区12个市34个市县(武鸣县已划入南宁市)60多个村寨,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文字调查资料及丰富的音、视频资料,最终出版专题著作1部,专题调查报告29篇,并锻炼了一直能不断克服困难长期深入田野的调查队伍。
(二)所调查村寨基本特点
1.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60多个村屯分布于南宁市(武鸣区)、柳州市(三江、融水、鹿寨3个县)、桂林(桂林市郊、灵川、龙胜3市县)、河池市(都安、巴马、宜州、环江、罗城、东兰、凤山、南丹、大化9县)、钦州市(浦北、灵山。2县)、防城港市(东兴市)、来宾市(忻城1县)、百色市(田林、凌云、那坡、西林、隆林5个县)、崇左市(龙州、大兴2县)、贺州市(贺州市郊、昭平、富川3市县)、玉林市(玉林市郊、容县、兴业3市县)、贵港市(贵港市郊、桂平2个市县)等地。
2.村寨风格独特布局合理、建造工艺精湛:许多民族村寨围绕各个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并以点状形式分布在县域内。村寨选址和建设充分尊重和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当地自然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原有地域特点,格局因地制宜自然分布,体现了居民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希望大自然保护人类的美好愿望。房屋建造大多就地取材,并形成明显的地方特色建筑风格,如壮、侗、瑶等地民居建筑很好的保留了民族特色,桂东、南部等地汉族民居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传统民居建造注重装饰艺术,装饰题材内容广泛,装饰工艺水平高。
3.民族村寨具有丰富的民族多样性,文化内涵丰富:调查村寨所住居民几乎包含了所有广西传统的世居民族,多样的地域文化蕴含着多样的民族文化,其中又以壮、汉、瑶、苗、侗等民族文化最为突出。传统民族村寨记载了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当地地域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的典范。
(三)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整体村寨保护多数处于初级阶段,珍贵建筑遗产保护举步维艰
(1)村民缺乏保护理念:传统民族村寨地理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封闭性,部分少数民族村寨离县城很远,地形特征使其聚族而居,包围村落的群山长期阻碍了其经济与文化的交流。长期的经济落后,导致很多居民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东西是落后的,甚至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与落后、贫穷划等号,把传统民族代表性的建筑当做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的包袱,盲目跟风“打造” “新民居”,热衷于 “涂脂抹粉”,随意硬化、绿化、白化、亮化,造成民族村寨历史记忆在快速消失。从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看,广西的民族村寨保护整体上仍处于初期阶段,只有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寨保护较早,比如以钦州灵川大芦村在1998年就开始开展了村寨保护方面的工作。
(2)火灾危害:广西民族村寨中传统建筑多为木构建筑,村寨在初始建设时缺乏规划,建筑与建筑之间存在间距不够,建筑与周边场地至今关系不合理的问题,由于资金的限制,大部分村寨建筑群缺乏科学有效的防火措施和救火措施,由于部分居民防火意识不到位,部分民居建筑内部易着火部位也存在防火处理措施不合理等问题。而火灾一旦发生,对于村寨建筑的破坏也是毁灭性的。2011年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斗江镇斗江村立新屯发生的村寨火灾共烧毁房屋16座,2017年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干冲村火灾造成22座木屋损毁,其中烧毁16座,因开辟防火通道破拆6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村寨保护缺乏资金:虽然近几年开展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广西对列入国家认定和广西认定的传统村落建立了自治区、市、县、乡镇、村落等5级纵向联动体系,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和日常管护情况监督,但对于并未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大部分民族村寨,受资金、人员等现实原因的限制,其村寨保护依然不受重视,只能依赖于居民自发的修葺维护。而当地居民对民居、建筑物进行修缮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继承的观念,很难能执行科学有效、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修缮计划,有些将竹、木制的传统建筑全部推倒重建,更改为水泥材质的现代楼房,整体风格趋于统一普遍化,“千村一面”现象比比皆是,部分村寨传统建筑消失殆尽。
(4)土地分配不均:土地分配不均也是造成村寨建筑保护的困难。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导致村寨建筑的私自拆除。由于土地的问题,想盖新房子的人要得到一片新的宅基地得花费很大的代价去购买别的土地,对于经济困难的人是不现实的,与购买宅基地比较,拆除旧房子就显得容易很多,很多土地少的村民于是不得不拆掉老房子,在原地基上建造新房子。
(5)商业过度开发:政府的保护有限,村民自治很容易造成商业过度开发,随着“旅游热”的到来,少数民族村寨成了商家逐益的工具之一,大量伪民居的出现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6)“空心村”化严重,民族文化教育存在缺口
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在资源消费、交通出行、经济水平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基于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愿望和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村寨青、壮年毅然离开所生活的故土纷纷外出打工,许多留守在农村中的孩子就交给祖辈看护照顾,人走村空的局面日益严重。老一辈平时即需要务农,又需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实际年龄差距太大,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上难免存在缺失,更别谈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城镇化、工业化在让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和美好的同时,也加速了农村的空心化,一旦成为“空心村”,村寨文化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无从谈起。
2.民族文化保护多数处于自发保护状态,部分非物质文物遗产濒临消亡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世居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依托于村寨中的婚俗、丧葬、节日、祭祀等民俗活动展现和传承下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村民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各种现代丰富的娱乐生活方式的出现,传统的民俗活动越来越难吸引村民的投入和关注,许多少数民族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正濒临消亡。没有合适的民族文化传承人的问题比较突出,对自身民族文化最有感情一代人已进入暮年,而年轻一代追求经济利益,对传统文化传承无暇也无心关注。
国家和地方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持,地方政府的保护手段主要集中在组织一些大型的集会、庙会及对节日的宣传上,大多数村寨缺乏相应的公共资本,村民自愿出资承办的积极性不高。而政府过度参与下也造成了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主人地位的消失,本来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节日、舞蹈、戏剧等传统项目变成了给领导看的表演项目,表演者和参与者被边缘成立为“上面”表演的演员,这种程式化的宣传不免会造成传统民族文化保护上的失真。
(四)对民族村寨发展的相关思考
广西民族村寨众多,在全国占很大比例。这些民族村寨,凝聚了少数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好这些民族村寨,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重视理论研究,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民族村寨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样也面临着多重空间的转型,然而目前对村寨、传统村落发展的研究对个案分析要大于总体结论。广西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经济水平的差异性、地域气候的复杂性等多种制约因素,想要建立统一理论较为困难,对于村寨的发展探究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想要在此方面有更深层次的探究结果,仍需要学术界不断努力和实地专研,继续对多方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探寻其统一性,为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各级政府也需要在充分了解本地区村寨整体情况下,高标准、科学编写传统民族村寨的保护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法。
2.加大保护力度,改善生活条件:在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城镇化建设与村寨保护谋求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村寨进行合理的规划,要结合其居住本地的特点,根据地理条件规划模式,要使规划结果符合当地生态地理环境,即不为生态环境带来麻烦,也不能阻碍当地村落的整体发展,使其更加具有科学合理的可行性。村寨建设注意设施的便捷舒适性,切实加强村寨科学规划及管理,着力解决村落与外界交流、实现自我发展的问题。注重技术处理,对村落内部进行科学改造,对特色民居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保护、改建等不同方式,保护传统的营造法式和建造技艺,保持民族村寨的建筑风格以及与自然相协调的乡村风貌。
3. 保护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完整性:村寨发展应该注重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以自然规律为前提,立足于可持续发展规划,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求同存异相互促进,并大力弘扬。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的保护,加强对民间传说故事、民族歌舞、节庆习俗等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积极鼓励、引导村民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及习俗融入到日常生活,活态传承民风民俗,传承文化记忆。如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仍继续保持当地民俗特色,不断发扬侗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完成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当地的民俗传统。
4. 坚持适度开发,发展特色产业:村寨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的延续性,民族村寨大多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村寨发展,要实施好产业培育计划,并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积极发展山地旅游、民族文化旅游、休闲观光旅游、健康养生旅游,切实提高村民收入,让村民实现安居乐业。民族村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人民群众能得到实惠,要充分尊重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管权,积极探索市场机制在村寨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保护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村民参与,合作共赢。
5.加强村寨保护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保护意识:村寨保护的意识不是自发行程的,其相应的保护行为也不是自觉形成的,从调查情况显示,村寨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了解还是不够深刻的。宣传与教育是民族文化、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知、防止文化断层的重要途经之一。这需要我们推进一系宣传教育,并积极动员、吸纳社会各界参与民族村寨保护的宣传工作,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宣传氛围。政府和有关文化部门还需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展示村寨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村寨的社会影响力。保护理念也需要从娃娃抓起,在基础教育中加入本民族优秀民俗和传统文化知识,让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让孩子们走进民族村寨,不断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村寨调查[C].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4月第1版.
[2]胡彬彬,李向军,王晓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3]刘晓凯.关于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报,2015.8.3
[4] 胡燕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0-13.
[5] 刘志宏,李钟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古村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A].韩国产业技术研究所论文报告集[C].2015:41-48.
[6] 公茂武. 广西传统村落分级分类保护研究[J].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2014(11): 27-33.
[7] 任海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产权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4(9):24-35.
论文作者:欧波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0
标签:村寨论文; 民族论文; 广西论文; 传统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村落论文; 文化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