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工艺美术”正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艺美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09)02-0064-03
近几年,“文化产业”、“设计产业”成了时髦的名词,但究其本质它与我们曾经大力发展而现在被忽视的“工艺美术产业”好像并无质的区别。1998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使工艺美术相关专业几乎一夜之间全都变成了“艺术设计”,但与有着西方工业文化背景的“设计(design)”概念相比,“工艺美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显得更有自己的“话语权”。
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工”在古代泛指工匠、艺人以及手工业者,与技艺关系紧密,如《考工记》的“百工”,即指古代手工艺工人及其管理者;“艺”初为种植之意,后来指才能、技艺。“工艺”是一个复合词,泛指造物之术。“工艺美术”以“工艺”限定“美术”,就是强调手工、劳作、技术特征的艺术形态,但它又是不同于一般纯艺术的以实用为主、兼具审美特征的造物艺术,可以说是中国语境下的设计艺术概念。“艺术设计”一词,由英文art和design构成,英文的art指可以习得但并非本能的技巧;design,应该译为“设计”,它有很多涵义,如设想、规划、图案、意图、目的等。20世纪30年代,我们现在使用的艺术设计就被称作“图案”,它是由日本对design的翻译引入的,在中国也使用了相当一段时间。由此看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概念的翻译、命名和使用会有一定的差异,尤其是经过转译之后,若没有恰当的概念相对应会出现文不符实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的状况。对于西方的design一词,若译成“设计艺术”我们以为它与工艺美术的本质是相同的,但若翻译成“设计”而没有“艺术”作限定,则过于宽泛,举凡人类的设想、计划、谋划皆为设计,但并非艺术化的设计,或者设计的艺术。
一、“工艺美术”的由来与发展证实了它是实用与审美、艺术与设计的统一
从名称上来说,“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都是在近现代西方设计文化和思潮的影响下催生出来的。要理清两者的关系,只有与其产生的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才是系统和契合客观实际的思考方法。
“工艺美术”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1920年5月,蔡元培先生在《美术的起源》一文中写道:“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指建筑、造象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装饰品)等”。[1]这里蔡元培实际上是受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影响而将“包装饰品”等带有实用功能的美术品类归纳为“工艺美术”。还有一个对应的概念,即“图案”,在20世纪30年代使用广泛,而其本意与“工艺美术”和今天的“艺术设计”并无二致,陈之佛的《图案法ABC》中明确指出:“图案实在含有‘美’和‘实用’两个要素:美的要素——形状、色彩、装饰;实用的要素——使用上的安全,使用的便利,使用上的适应性,使用的快感,使用欲的刺激。”[2]马公愚、李善静编的《应用图案》一书中说,“凡装饰、广告、风景、人体、文字等,以及一切应用图案,无所不备。”[3]这里的图案更为宽泛。可见,当时的“图案”一词与后来的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本质相同。而且,当时较常使用的“意匠”一词与现在使用的“设计”一词亦接近。“design”在日本称为“迪扎因”,我们最初从日本引入以“图案”的名称指代,意思与现在使用的“设计艺术”相似。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工艺美术迎来了新的开端,一些濒于停产或灭绝的传统工艺美术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持重新焕发了生机,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组织的建立,用现在的话来说更是促进了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虽然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传统工艺美术生产有所停滞,但此后工艺美术又有了新的发展,生产形式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转化,不仅仅是特种工艺,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的现代工艺也逐渐受到重视并积极发展,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实用工艺美术产品适应了当时城乡人民的需要。与此同时,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也在建国初期受到政府的重视,1956年在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基础上建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拉开了全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帷幕,各地不同层次的工艺美术院校遍地开花,而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也在学校里及全国各地成立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中逐渐成熟。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文革”浩劫以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传统工艺美术以新的大规模的生产形式、对外开放的经营方式、消解观赏性注重实用性的目标转移,更好地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新的生活方式下的室内环境装潢、服装美术、商业美术、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也成为新形势下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内容,工艺美术产品出口创汇,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也越来越大。陆续恢复教学的各级工艺美术学校也相继增设了上述那些新的内容作为新专业。进入90年代以后,工艺美术名称未改,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艺美术的现代形态也在形成,与新时代、新生活相适应的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与社会经济建设、企业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但人们仍然沿用了工艺美术这一概念,只是这时的工艺美术概念又不断地增加了新的内容。虽然当时的工艺美术内涵发生了变化,但还没有使用那些直译套用过来的新概念,观念和思想、目的和手段在当时也是与时俱进,也与世界“接轨”了,但工艺美术概念仍一直沿用。工艺美术教育、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工艺美术产业也越来越蓬勃。虽然设计的内涵一刻也没有脱离我们原来的工艺美术,而此时,一个看来更为时尚、更为简洁,国人长久使用的更为宽泛的名称“设计”更为人钟爱,于是一夜之间“艺术设计”就成了一个新的学科,甚至干脆简称为“设计”。可是离开艺术学科还有其他的甚至更为宏大的设计却不能使人理解了。
其实,在这六七十年的历史过程中,工艺美术既是我们的一种文化事业,更是一种文化产业;既是艺术形态,又是经济形态;既是精神文化,又是物质文化;既是审美形态,还是生活形态,它是土生土长的、在没有使用艺术设计对应design的时候我们自己的一种话语方式。那么,使用了“艺术设计”是否就意味着它完全是一个舶来品,是否就要完全抛弃原来工艺美术的内涵?
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异名同质
自人类的造物活动之始,就有了实用与审美统一的“工艺美术”,而且其中必然蕴含了“设计”,它伴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人类的生活需求而发展。现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工艺美术”好像成了落后的代名词,但如果没有“工艺美术”的设计创新,怎么会有历史上那些令人称绝的发明创造和文化遗产,怎么会有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艺术设计强调造物的意图、设想、规划,但这种设计仍是艺术化的设计,与广义的设计并非一回事,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设计艺术,都脱离不了艺术。因此,纵观“图案”、“装饰”、“装饰艺术”、“实用美术”、“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等称谓的演变过程以及历史实践,大家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它所涵盖的范畴大致相同,关键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选择怎样的话语权问题。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异名同质,都是带有技术特征与审美特征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设计造物活动。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材料的应用、工艺手段、表现方法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门类,看起来好像原有的称谓已经无法涵盖这些新的内容。然而,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些称谓和新的学科门类的内涵之后,那么无论“工艺美术”也好、“艺术设计”也好,都可以作为学科代名词。也许有人会质疑,认为“工艺美术”等不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笔者认为,不管我们使用哪种称谓,关键是我们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来选择,来定位。十年前,我们在使用“工艺美术”的时候,其中不是也包含了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工业设计、还有动画这些新专业吗?即便现在的“艺术设计”仍然被叫做“工艺美术”,想必也不会影响设计艺术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看如何从文化上定位的问题,看我们做了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虽然概念的转换必然涉及文化内涵的转换,但是,倘若概念称谓不变,而时代在变,那么概念背后的内容也必须要发生变化,关键在于转变的方向是强化民族的话语权,还是依附于外来的文化概念。我们曾经使用的“工艺美术”与富有现代意义的“艺术设计”,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现在看来其内涵有所不同是因为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导致了它们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树立文化自信的问题。
三、在西方语境下对“工艺美术”的误读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工艺美术事业一直健康发展,并且有了以“工艺美术”冠名的高等院校。很长一段时期内“工艺美术”既是一种产业也是一项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它的创作扎根于民众生活,在强调手工技艺的同时,也重视创新产品的设计。同人民生活需要直接相关的室内环境设计、服装美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包装设计以及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虽然当时没有被完全地冠以“设计”之名,但都在不停地接受着时代的变革而形成新的专业领域,发展不同的行业,研发与人民生活相关的产品,可以说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产物。这时“工艺美术”承担了面向大众、面向现代化生产、以解决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进行生产的责任,它所包括的种类范围十分广泛,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产业角度,其内容与现在“艺术设计”的内涵相差无几。值得思考的是,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这一学科名词的转换,本应该是一个概念的进一步准确和内涵的深广,而不是两个概念称谓的背离。换句话说,“艺术设计”不是一个从天而降、凭空矗立的大厦,而是在原来我们“工艺美术”基础上的发展延伸,其内涵应该包含了原来工艺美术的内容。如果人为地割裂二者的关系,将“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看作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那显然是有问题的,或者说这种转变并不十分准确、到位。
随着国内大规模工业化产业的发展和GDP数据的飙升,以及“艺术设计”这一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大范围出现,“工艺美术”似乎不得不被限定到传统定义上的手工艺和半手工艺的范畴之内。我们在表述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自觉地将二者做了超乎实际内涵差异的区分,这就应该防止把“工艺美术”概念看作传统、守旧、繁琐,把“艺术设计”概念看作现代、时尚、创新的认识。现在年轻一代艺术设计工作者对“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概念的理解已经出现了某种片面的思维定式,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本专业或本行业工作者狭隘地将“工艺美术”理解为传统的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的工艺美术和民间手工艺,好像就是奢侈浮华、雅玩清赏以及粗朴的代名词,尤其是民间手工艺似乎离文化产业更遥远。其实,这些文化基础和资源优势早已进入产业化,而所有这一切蕴含的设计思想和技艺优势应该是承载文脉传承使命的中国艺术设计要借鉴的。
我们多年来形成的把约定俗成的概念“以新换旧”、“推陈出新”的处理方式,导致了表面化的借用西方概念却并没有进行实际内涵准确转换的误区,也导致了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错位。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学科术语在翻译、界定、分析等方面的欠缺妨碍了人们对“工艺美术”本质、内涵、对象、特征和作用等方面的理解,已经造成了高等教育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过多倾斜,忽视了早前“工艺美术”概念所包含的传统手工艺教育,这最终将不利于教育和产业进入相互促进的健康发展轨道。这也是我们目前总是感觉中国当前艺术设计缺乏民族精神、传统元素,工艺美术得不到有效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重新思考工艺美术的话语权问题
无论如何,从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发展和需求视角看,“工艺美术”作为艺术化的造物活动在本质上与艺术设计是相同的,但在文化阐释与话语权上是有差别的。20世纪70年代末,国门大开,在学习西方的社会潮流的推动下,国人对“工艺美术”与西方国家设计接轨的呼声甚高,最终“艺术设计”在高等教育中取代了“工艺美术”,并成为独立的学科和行业发展起来。这也使得设计从谨慎的“接轨”到最终一边倒地演变成与西方国家设计的“并轨”。由于“艺术设计”在概念上人为地切断了与传统造物艺术(手工艺生产、传统工艺美术)的联系,如今的“工艺美术”已经变成了与“艺术设计”处于不同时空的东西,许多人形成了一种一提艺术设计就认为它是与传统手工艺相对立、分属于手工生产方式的范畴。按照这种逻辑中国的艺术设计也必将演化为西方设计文化的复制品,失去了造物文化的民族身份,更失去了我们经营了半个多世纪、与民族工业和现代艺术教育紧密相关的名称话语权和文化话语权。长此以往,将会束缚我国工艺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上的分析说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曾经使用的“工艺美术”这一概念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因为工艺美术中的传统手工艺、特艺等精粹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甚至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教育格局中被开除出局,同时工艺美术本身又是现代设计的发扬者,如何使用这一概念确立我国的文化话语,丰富它的时代精神值得大家深思。
在致力于推动设计教育发展的同时,我们回头再看看近十年来运用“设计”、“艺术设计”、“设计艺术”之后造成的叙事混乱,就知道忽视约定俗成、并有一定发展历史的“工艺美术”概念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1998年的高等教育本科目录调整以“艺术设计”替代“工艺美术”相关专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也造成了两者在使用时的意义模糊。我们应从保护传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认同感角度在高等教育中重提“工艺美术”,保留并发扬其在表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方面沉淀的丰富内涵,而不是简单、草率地以“艺术设计”代替“工艺美术”。
标签:工艺美术论文; 艺术论文; 设计艺术学论文; 手工艺论文;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