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力量内涵探析与旅游实力指数的建立_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力量内涵探析与旅游实力指数的建立_旅游产业论文

探索旅游强国的内涵,创建旅游实力指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强国论文,内涵论文,实力论文,指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造成旅游强国内涵研究缺失的根本原因

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是世界旅游组织对中国旅游的预测。将“旅游和旅行经济强国”解读为世界旅游强国,是随意还是有所依据,我们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旅游强国具有学术性和大众化属性的双重身份。旅游强国的双重属性一旦偏向大众化属性一面,在旅游强国标准的研究中,就会从研究旅游强国概念而转向确定旅游强国的实体,造成旅游强国的概念只是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内容,和可有可无的摆设。

正是因为在研究旅游强国标准中没有涉及旅游强国的概念,造成了指标体系研究结论的认可程度不高,形成了数个不同的版本和简繁均备的研究现状。

我们对旅游强国指标体系的怀疑,实质上就是对旅游强国内涵的质疑。那么,什么是旅游强国?旅游强国的内涵是什么?

从世界强国(的概念)作为旅游强国研究的切入点,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的某个领域有较强的控制力或影响力,那么,这个国家在该领域或该方面就可以称其为世界该领域的强国。

从逻辑上讲,将代表国家在某领域的各方面的实力进行综合之后就会形成强势概念。如果将这种强势概念用于省(市)际间的比较,就会形成某领域的强省与弱省;如果用于国与国之间的比较,就会形成某领域的强国与弱国。然而在实际中,我们无法也不可能更不现实将其所有方面进行无遗漏的综合,这是其一;其二,即使能够综合,所得到的结果也一定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世界最强的国家,也不可能均衡发展。这种非均衡性会使全方位意义上的综合会丧失它凸显强势的方面,更何况还有负面因素的存在(也就是在加的过程中出现减的现象)。

旅游强国与世界强国,虽然在认识和理解上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但旅游强国有时还不及认识世界强国(概念)所表现出的统一性和范例性等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以至于造成只要提及旅游强国,就列举美国、日本、西班牙、法国等少数经济最发达的世界经济强国。将旅游强国局限在几个极少数经济发达的国家,只能说明这些国家是旅游强国的可能性极大。由于回避了经济强国为什么是旅游强国的缘由而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涉及旅游强国内涵的研究中,必然以维护这些国家的旅游强国地位作为研究的先决条件,必然将这些“旅游强国”的外显内容演化为其他国家欲成为旅游强国的准绳。所以,在考察一个国家是否是旅游强国的时候,这些条件成为了衡量标准;二是旅游强国的内涵也恰恰在这种主观行为中由核心地位蜕变为非核心地位,其结果是有了旅游强国的“标准”而不清楚旅游强国的内涵这样尴尬的局面。目前,关于旅游强国、旅游强省的研究难以规范和趋同的主要原因就产生于此。

二、旅游强国的相对性及其限定

首先,旅游强国是一个相对性概念。旅游强国只有在和非旅游强国的对比中才具有实际意义。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明确旅游强国的对比对象,旅游强国的相对性却是绝对化的;

其次,比较的对象应是任意的,没有必要一定是选取最强的。今天我们将美国等旅游发达国家作为旅游强国的标准,只是研究方法的一个取向。因为我们研究的是旅游强国的本质,与具体的旅游国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能揭示其本质,自然就可以区分旅游强国和旅游弱国,就可以将各个国家在旅游强势榜上进行排序;

其三,在研究的过程中,参照系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因为从比较中得出旅游强国及标准的重点在比较上,那么比的坐标和比的空间就不能随意变更。目前的研究恰恰出在研究过程中变更了参照对象。

最后,旅游强国的研究不能脱离旅游理论支撑。

三、从旅游的角度探究旅游强国内涵及标准

如果一个国家属于旅游强国,那么这个国家的旅游业一定是发达的。然而问题就出在我们并不十分清晰哪些企业、哪些行业具有旅游的属性,或者说是属于完全的旅游属性还是部分的旅游属性?航空、铁路、公路等属于旅游行业吗?所有饭店行业都属于旅游业吗?所有餐馆酒楼都属于旅游业吗?旅行社的所有经营行为都属于旅游行业的行为吗?以上涉及的这些企业行业还都属于我们较为普遍认可的旅游行业,对于那些还未列入旅游行业的旅游相关行业我们又如何衡量它们的旅游作用呢?据悉与旅游直接相关行业有14个,间接相关有47个,引致的行业有20个,总计有81个之多。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旅游卫星账户所涉及的直接相关的分类部门就有31个(刘德谦2004)。

旅游行业的组成成分不清、作用各异是现阶段旅游业的一个独有的特性。在这种独特性尚未解除的情况下,在旅游强国的指标体系中,以数个确定的指标描述本不清晰的旅游现状并以此来概括旅游的强势状态,即用旅游行业的各项指标来研究和判断旅游强国的方法,对经济发达的国家有适用的可能,但对欠发达的国家一定不适用。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旅游现象中,旅游者是旅游现象的主体。如果一个国家属于旅游强国,那么这个国家就一定能提供给游客非常便利的旅游环境,非常适合旅游者的旅游项目,体现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处于旅游极大化的状态。旅游状态极大化程度与旅游目的地的广义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息息相关,旅游者旅游状态的程度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程度的晴雨表,由此我们可以选取一个或几个可表征旅游者的旅游状态参量去衡量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强势程度,通过这个“桥梁”建立旅游强国的衡量体系。

(一)旅游强国的研究视角及旅游消费者基本假设

建设旅游强国的目的是通过满足旅游者的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社会的进步。认识旅游强国就应该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亚洲最大的现代化的火车站北京西客站,从旅游的角度审视,它并不符合旅游的基本要求,我们设想一个不熟悉西客站的游客能否方便的利用车站的各种设施和功能、不懂中文的国际旅游散客在到达西客站之后能否顺利进出站?西客站有完备的解说系统吗?旅客流线设计是否合理?车站的设计是否考虑到游人进出站的主干流线是否是简捷和最短?站前公交车的布局合理吗?出租车的停车位是否符合旅游者的要求?城市中的多个火车站对中转游客意味着什么?我们所提到的这些都是旅游中最现实的问题,显然西客站的旅游功能设计是不成功的。早于西客站几十年的北京站虽然相对较小,但它不至于给游客带来如此大的困难而受到普遍称赞。所以,无论我们怎样用华丽的辞藻去形容西客站,无论西客站的设施设备多么现代化,这一建筑设施对游客来讲却是失败的。巴黎地铁站对于不懂法语的中国游客为何能中转自如,北京协和医院老楼的地面上为何设计引导患者的各色条状指示带,……。

从这些个案中可以折射出建设旅游强国的道路是漫长的,不是我们增加若干个高等级的饭店、涌现出多少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旅行社等就能一蹴而就。

旅游强国,从旅游者的角度分析,它表示旅游者在该地区旅游时的一种无忧的感受、能充分享受自主、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同时完成自己的旅游目的。

在旅游基础理论中,旅游者是核心概念体系中的第一位核心概念,旅游者是旅游得以发生的基础。为此,在研究旅游强国之前,首先对旅游消费者做如下假设:

第一,旅游者是“利己”的旅游者。旅游者完全按照自己的旅游意图随时调整自己的旅游行为,在不违反旅游目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条件下,能够完成自己的旅游;

第二,旅游者追求的是旅游利益的最大化。旅游利益包括旅游中的经济利益、身体健康利益和追求精神满足(善意的刺激)的利益。这三个方面利益的有机结合并使之最大化就是旅游者的利益原则;

第三,旅游者是属于暂时性的完全理性的旅游者。“暂时”是指旅游者的游与停的时间都具有相对较短的时间特点。“理性”表示旅游者的判断具有自认为是完全理性的和正确的特点;

第四,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与其本人作为非旅游者的一般性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两种状态是交织在一起,其成分随旅游者的状态变化而发生改变。

所以,旅游者并作为非普通消费者,他们的理智消费的多少,一定与该地的旅游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二)旅游实力及旅游实力指数研究

我们以旅游者的旅游状态而不是旅游体验来研究旅游强国,其原因是:旅游状态与旅游体验是不同层面的两个独立概念。旅游体验是改变旅游状态的过程标志。旅游体验的过程是多种多样的,如体验刺激、体验休闲、体验民俗、体验自然风光等。所以,旅游体验是和旅游种类密切相关的参量。旅游体验通过旅游者的自我感受表达出来。而自我感受的旅游描述就是旅游状态。旅游状态是旅游者的共性参量,与旅游内容无关。旅游状态的理想与否决定旅游者的旅游质量。

旅游者不同于普通消费者的根本之处在于:旅游者追求旅游状态极大化,虽然出自旅游者的主观愿望,但他必须通过来自非旅游主体的其他旅游方面的共同协调与支持,非旅游主体的其他方面正是通往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地旅游现状的真实写照。

创造旅游者获得旅游利益的诸客观因素的总合就是旅游实力的构成因素。旅游实力越强,旅游者实现旅游利益的条件就越充分,旅游者的有效旅游支出的可能性就越大。目前有些旅游强国的指标体系中,将星级饭店的数量作为衡量实力的一个条件,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在旅游者群体中,旅游者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并不是所有旅游者都有住豪华住所的夙愿,除非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陌生环境中对安全难以把握的时候;另一个是在已预付旅游费用之后,在不改变行程、内容和质量的条件下,游客希望旅行社能安排高级别的星级饭店。旅游者在计划住宿费用内,首选住宿条件相对较好、服务质量相对较高、地理位置适宜、安全性强等值价相符的客房。旅游中的旅游六要素都具有这种特点。再有,就每个旅游者个体而言,在旅游目的地所受的影响因素是不完全相同的,宏观上涉及每个因素的对应旅游者数量的差异应是巨大的,用各自旅游行业的数个旅游指标的综合是绝对不可能正确反映出旅游的实际情况。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旅游消费的四条假设,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者的理性支出完全取决于非旅游主体的所有方面所提供的旅游完备性的综合实力。换句话说,旅游实力是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所有部门吸纳及有助于吸纳旅游者旅游费用能力的总体综合。

只有旅游者在理想的旅游状态下,旅游业才具有最强的吸收旅游者资金的力度,吸纳能力与旅游结构的合理性正(向)相关。这种合理性是旅游业及旅游相关行业完备性的一种体现。这就是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目的地的广义旅游业吸纳游客资金总量的能力正比于广义旅游业维持与转化旅游者使之成为理想旅游状态程度下的理性旅游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由此可得到:某特定旅游者的理性旅游消费支出量正比于所涉及范围内的广义旅游业吸纳游客资金的实力;所有旅游者的理性旅游消费支出总量正比于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吸纳总游客资金的实力。将其比值定义为旅游实力指数,即:

旅游实力指数=K(∑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总支出量/∑旅游者总数)

其中K是一个系数,量纲是括号中量纲的倒数,旅游实力指数为无量纲数。K值的大小与旅游客源地的恩格尔系数相关,与国家和地区相关,与旅游业和旅游相关行业的结构相关,与客源国及游客相关等等。初级近似可视为K=1[量纲]。

(三)旅游实力指数公式的适用条件及说明

旅游实力指数存在使(适)用的条件。旅游实力指数反映的是一个旅游整体,这个旅游整体应该是完备的或基本完备的。从而确定出旅游实力指数只适于在较完备旅游业的区域中,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旅游能够独立发生的区域。所以,旅游实力指数存在最小使(适)用范围。一般风景区是不适宜应用这个指标的。

该公式也可应用到某个具体的旅游行业中,如餐饮业、交通等多个具体行业的相关旅游实力的分析。

(四)旅游实力指数的应用

利用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将旅游实力指数公式应用于全国31个省市直辖市的旅游实力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必要说明。(见表1、表2)

2001~2003年全国各省及直辖市旅游实力排序(旅游强省排序)

表1 2001年实力排序

实力 省名序

Kn=2001

1 北京1030.83

2 上海 884.99

3 天津 664.82

4 辽宁 625.73

5 福建 576.22

6 湖南 536.51

7 重庆 521.65

8 浙江 475.74

9 山东 461.48

10江苏 447.46

11

黑龙江408.15

12陕西 406.63

13河南 364.78

14西藏 364.77

15新疆 361.05

16江西 358.08

17河北 352.28

18广东 346.92

19内蒙 343.6

20贵州 334.51

21云南 324.41

22宁夏 314.95

23山西 300.68

24湖北 300.61

25四川 288.45

26吉林 278.81

27安徽 277.48

28广西 237.23

29海南 232.07

30青海 227.2

31甘肃 201.29

2002年实力排序

实力 省名序

Kn=2002

1 北京1003.45

2 上海 834.95

3 天津 676.59

4 福建 595.29

5 辽宁 591.99

6 湖南 549.39

7 山东 483.71

8 重庆 472.43

9 江苏 471.75

10浙江 454.5

11

黑龙江417.24

12陕西 412.87

13广东 365.07

14西藏 363.09

15新疆 361.07

16河南 354.75

17河北 352.7

18贵州 348.59

19

内蒙古339.9

20云南 321.66

21山西 301.73

22四川 300.06

23江西 297.31

24吉林 293.52

25湖北 277.22

26安徽 269.73

27宁夏 267.53

28海南 236.26

29广西 235.55

30青海 229.49

31甘肃 229.33

2003年实力排序

实力 省名序

Kn=2003

1 北京1028.25

2 上海 838.82

3 天津 673.74

4 福建 611.07

5 辽宁 582.97

6 江苏 507.19

7 重庆 482.81

8 浙江 482.49

9 山东 476.53

10陕西 425.99

11

黑龙江414.97

12贵州 375.62

13西藏 369.91

14广东 365.48

15云南 340.11

16河南 336.42

17湖北 336.29

18

内蒙古334.72

19四川 331.16

20吉林 313.61

21山西 312.55

22河北 301.87

23湖南 297.34

24安徽 297.02

25江西 286.66

26新疆 284.85

27宁夏 275.5

28海南 271.22

29青海 267.07

30广西 252.76

31甘肃 208.57

(表中数据是根据02、03、04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001~2003年上海、北京和广东纵向旅游实力变化趋势

表2表2.1 上海地区纵向旅游实力比较

年份旅游实力值

以上一年为基准

以2001年为基准

2001年 884.99

2002年 834.95 -5.7%

-5.7%

2003年 838.82 0.46%

-5.2%

表2.2 北京地区纵向旅游实力比较

年份旅游实力值

以上一年为基准

以2001年为基准

2001年1030.83

2002年1003.45 -2.66% -2.66%

2003年1028.25 2.47% -0.25%

表2.3 广东省纵向旅游实力比较

年份旅游实力值

以上一年为基准

以2001年为基准

2001年 346.92

2002年 365.07 5.3%5.2%

2003年 365.48 0.1%5.3%

(数据是根据02、03、04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对表1、表2的说明:

1.关于旅游实力的纵向比较(表2)

纵向比较是将某旅游地区的旅游实力指数按时间排序,通过旅游实力指数的变化来分析该地区旅游发展的实力变化趋势。

由于每一时间段内所统计的旅游实力指数受该地区、国内、国际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旅游实力指数的变化率与旅游经济指数的变化率并不存在必然的同向或同比例的变化关系,也就是旅游经济指标的快速增长不一定预示旅游实力的迅速增加。

旅游实力的递减所反映的是与旅游活动相关的所有行业、企业或部门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创新性的相对落后或停滞。偶然的指数下降可以忽略,长期的下降一定存在原因。

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地区旅游发展的快慢。就北京、上海而言,每一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都在大规模建设,为什么还出现实力有下降的情况?因为,旅游者是自主的、自由的,没有哪一个人或组织可以限制游客的自由度。国际旅游者之所以能够到某国去旅游,其条件是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营销是否奏效?是否具有吸引力?能否造成高回头客率?是否出现旅游实力更强的地区,或者出现了几个新旅游地分享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等等。

2.旅游实力的横向比较(表1)

表1中的旅游实力排序,可能是首次将我们习惯的旅游排序打破,并且有些旅游“强”省在此表中的位置并不靠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的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均列在世界前几名,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出中国是旅游强国,道理都一样。我们不能在衡量国家旅游现状时使用一套标准,考察省市旅游时使用另外一套标准。经济标准在反映旅游实力时是靠不住的。景区门票价格的变动一直以来是百姓关注的焦点,从地区整体旅游的角度来分析旅游门票涨价就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现象。赞同的人士多从利己的角度、文保和环保的角度来论证,我们说这样的考虑方法就不属于旅游的研究的方法,第一,门票涨价虽然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对该地区旅游整体市场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如果门票的涨价能起到获得保护文物环境的资金,为何在很多时候(或若干年后)都是政府买单?长城的修复和保护靠谁?通往长城的道路谁修?不可能只靠长城旅游资源的经营者来完成。如果北京没有诸如长城、故宫等国家级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北京的旅游市场还能像现在这样繁荣吗?所以,这些旅游资源给北京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等带来全方位的旅游利益这一事实经常被我们忽略,好像只有涨价才是正道。殊不知,世界上很多顶级的旅游资源是不需要或只需付很少的门票费就能饱览其尊容。由此看来,旅游实力能够将很多隐含的非量化的因素以数字的形式显露出来。所以,增强一个旅游区的旅游实力,多依赖于旅游业的合理配置和旅游的深层开发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旅游需求。

3.旅游中的“广东”现象

在以往的各种排序中,广东省总是名列前茅,也曾被誉为中国旅游的实验基地。我们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广东省是我国出入境的最重要的门户所在地,具有吸纳“百川”地理条件。从国际旅游者人数的统计数据中,几乎每年广东省都是国际旅游人数最多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自然就高。我们不否认广东省旅游的超前性和先进性。正是因为广东旅游业的旅游的超前性和先进性,在面对更广泛的旅游者群体,游客的短暂停留或简单的旅游消费就不一定是一个旅游强省应该表现出的方面。旅游强省的表现应该是更强的吸引旅游者做出不断延长旅游时间、不断地做出旅游消费的举动,使国际旅游者的人数优势转化为成比例的国际旅游收入的胜势。

如果我们用纯经济指标来衡量广东,她一定是旅游经济的大省和经济强省,她一定是接待国际旅游者的大省,但广东不能因为是旅游经济大省强省、旅游接待的大省、相对较多的星级饭店、相对较大规模的旅行社和规模较大的旅游教育体系,她就一定是旅游强省。对这些优势我们可以称其为:旅游经济强(大)省、旅游接待大省、旅游教育强省、……,这样表达即清晰又不易产生误解。

中国香港相对大陆来讲,它的整体旅游实力一定强于大陆。香港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总量都远远低于内地,为什么大陆旅游业不能从等量的国际旅游人数身上得到等量的国际旅游收入呢?这就是旅游实力的差距。所以,旅游大国与旅游强国所讨论的问题不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问题。不存在旅游接待大国、旅游收入大国等就一定接近旅游强国的结论。

4.世界各国的旅游实力比较

在我们的旅游统计年鉴中缺少相关数据,我们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四、结束语

研究旅游强国指标体系的目的不是为落实和实现国际旅游组织关于中国将成为旅游强国的预测,不是要确定一个旅游强国的标准底线,我们研究旅游强国的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时时刻刻看到“自己”在国际大旅游市场中的地位和发展实力的现状,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旅游实力指数的省(市)际间应用,更是我们研究旅游强国的价值体现。

标签:;  

旅游力量内涵探析与旅游实力指数的建立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