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矛盾及其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前景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可以把美欧矛盾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矛盾,一类是政治矛盾。应当看到,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分明的界限。它们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处于“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态。因此,本文对这两类矛盾的划分只能是粗略的。限于篇幅,本文只涉及1996年以来的比较突出的美欧矛盾。
一、美欧经济矛盾
1.在“两法”问题上的矛盾。
1996年,克林顿先后签署了“两法”(赫—伯法和达马托法),使得美欧经济矛盾呈激化之势。欧盟正式向美国提出了抗议。同年10月28日,欧盟外长会议通过了反对赫—伯法的法律。这一法律禁止欧盟各国公民和公司遵守赫—伯法。
从表面上看来,“两法”的打击目标是古巴、伊朗和利比亚三个国家,欧盟似乎大可不必做出强烈的反应。其实不然。在历史上古巴与欧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前欧古关系比美古关系密切。显然,赫—伯法将沉重打击欧古经济关系。除此之外,国际舆论指出:达马托法规定的制裁“与其说是对伊朗和利比亚的制裁,还不如说是对欧洲国家的制裁更确切。”德国的巴斯夫公司、法国的托塔尔和埃夫尔公司、意大利的阿吉卜公司、英国—荷兰的壳牌石油公司和英国石油公司都在伊、利两国拥有重大的经济利益,投资额约为数十亿美元。一旦美国不折不扣地实施达马托法,这些欧洲公司将受到或轻或重的打击。由此看来,作为欧洲“总资本家”联合体的欧盟反应强烈,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
为了避免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1)推迟实施赫—伯法的部分条款。时至今日,克林顿已经先后多次宣布推迟实施赫—伯法中有关美国人可以起诉在古巴投资的外国企业和个人的条款。他说:“只要美国的朋友和盟国继续努力推动古巴的民主过渡,我就将继续暂缓批准行使这种起诉权。”
(2)力图与欧盟一起寻找妥协方案。1997年4月,美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就由赫—伯法引起的争端达成一项谅解协议。根据这一协议,美国政府将在克林顿的第二任期内推迟执行损害欧洲利益的有关条款,并且说服国会通过对这些条款的修正案;作为交换,欧盟将要求暂时中止世界贸易组织赫—伯法小组的工作,并且与美国就保护被没收财产的问题进行对话。几天以后,欧盟宣布将对美起诉时间推迟半年。12月5日,欧盟领导人表示:如果争端得不到妥善解决,欧盟仍然可能重新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
(3)对于违反达马托法的欧洲公司暂时不采取制裁行动。达马托法规定,美将惩罚向伊、利石油工业年投资额超过4,000万美元的外国公司。1997年8月,美国国会修改了达马托法,将外国公司年投资额的上限从4,000万美元降至2,000万美元,企图加大制裁力度。9月28日,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联合俄国、马来西亚的两家公司,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合同。它们决定共同开采海湾地区的天然气。对于法公司的这一无视达马托法的行动,美大为恼怒。29日,美宣布对道达尔公司实施制裁。对此,法总理若斯潘明确表示:“美国的法律不适用于法国。”几天以后,经过反复权衡利弊,美终于作了让步。美官员表示:为了避免美欧贸易战,美将不制裁法公司。但欧洲应对伊朗施压,促其改变政策。美官员的这一表态,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美欧贸易战。
2.在反垄断问题上的矛盾。
1996年12月,美国波音公司宣布将与麦道公司合并。一旦这两家公司合并,其年营业额将高达480亿美元,占有世界民用客机市场70%的份额。这样一来,世界最大的民用客机制造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将在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而世界第二大民用客机制造公司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则将进一步受到排挤。因此,欧盟于1997年5月22日向波音公司提出抗议,要求它在7月底以前修改合并条文,否则将实施惩罚。7月3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表示同意这两家公司的合并。此举进一步激化了美欧矛盾。16日,欧盟的反垄断专家们向欧盟提出了对波音公司实施惩罚的具体建议。17日,克林顿宣称:如果两家美国公司的合并受到欧盟阻碍,美将报复欧。他甚至与美主管贸易的负责人研究了具体的报复手段。同一天,法总统希拉克则对欧盟反垄断专家们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你们必须坚定”。
7月22日,波音公司终于在三个方面作出了比较重要的让步:(1)取消它在4月间与三家美国航空公司签订的单独订货合同,并且在今后十年内不与其它航空公司签订任何单独订货合同。(2)保证不单独占有麦道公司的军用专利和技术。(3)保证不在世界飞机市场上“滥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在今后十年内,麦道公司的民用生产系统仍然是独立于波音公司之外的“法律实体”。波音公司每年向欧盟委员会通报它与麦道公司的合作业务。
7月23日,欧盟委员会主管竞争事务的委员范米尔特发表谈话。他宣布,波音公司的让步已经使公平竞争的规则得以维护,因此他已经建议欧盟委员会对美公司的合并采取“积极态度”。但法仍持反对态度。希拉克的发言人凯萨琳·陶特曼透露,希拉克和若斯潘都要求欧盟“采取强硬立场”。尽管如此,欧盟委员会最终还是同意了美公司的合并。不过,它表示将“密切跟踪波音公司履行诺言的情况”。一场持续数月之久的风波暂时平息了。
二、美欧政治矛盾
1.在建设新北约问题上的矛盾。
(1)在北约改革问题上的矛盾。
在北约改革问题上,法坚决主张北约南欧司令部的指挥权应当由欧洲人掌握,以此来体现北约的“欧洲防务特性”。它还把这一主张的实现作为其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先决条件。但是,法的主张受到了美的坚决反对。在1997年的马德里北约首脑会议期间,在会晤中希拉克向克林顿重申了这一要求,被克林顿当场予以拒绝。法的图谋受挫表明:美心目中的“北约改革”是以不损害其领导权为前提的,它大权独揽的局面仍将持续下去。
(2)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的矛盾。
西欧的对俄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欧对于北约东扩采取了支持的态度,企图以此来达到防范、遏制俄国的目标。另一方面,欧在灵魂深处具有一定程度的“以俄制美”的考虑,因此对俄努力加以安抚,在美、俄之间纵横捭阖。在1997年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期间,德、法、俄决定建立三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这显然是西欧采取的一项拉拢俄国的重要措施。
除此之外,美欧之间的另一个矛盾是在入约候选国问题上的矛盾。
在北约与俄国关系文件发表之后,俄国默许了北约东扩,吸收哪些东欧国家入约的问题被列入了议事日程,美欧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随之激化。
1997年6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期间,美国与法、意等多数欧洲成员国就入约候选国问题开展了一场辩论。美国主张吸收波、捷、匈三国加入北约,而法、意等国则主张吸收波、捷、匈、罗、斯洛文尼亚五国。
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在会议上阐述了美对于首批入约候选国的考虑,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要限制北约东扩的耗资,以便美国参议院届时能够批准北约东扩的决定。其二,罗、斯两国虽然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民主化方面取得了进步,但还需要时间来巩固成果。
法、意等国的国防部长在会议上阐述了他们的考虑,也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北约在未来面临的威胁之一将是南欧,罗、斯入约后将为北约在黑海和地中海地区提供两个立足点。意大利国防部长安德烈亚塔指出,斯洛文尼亚加入北约后将提供一条陆上通道,从而使得意大利和匈牙利能够互相连接。其二,罗、斯已经符合入约标准。法国国防部长里夏尔声称,罗已经在民主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会议以美国的胜利、法意等国的失败而告终。会议结束后,科恩向新闻界表示,克林顿的立场是“坚决的”。白宫发言人麦柯里也宣称,美的决定“不大可能”被多数欧洲成员国推翻。一贯以民主卫士自居的美国,却并不准备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分歧,而是一如既往地独断专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北约,这就引起了大多数欧洲成员国的“惊讶和不快”。
7月,在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上,双方再一次就此问题交锋。但此次会议再一次以美国的胜利、法意等国的失败而告终。最后,为了照顾法、意等国的情绪,公报在提到北约将于1999年再次研究东扩问题时指出:北约以极大的兴趣注视着罗、斯为争取入约所做出的努力。
马德里会议虽然解决了美欧之间的一个争端,但其它争端仍然悬而未决。在北约东扩的进程中,有两个焦点问题必将使得美欧之间继续产生摩擦。
其一,北约东扩的费用负担。
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估计首批新成员入约后需要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资金。美国政府估计,美需要为北约东扩支付20亿美元。而美国国会则估计,美需要支付190亿美元。看来,政府为了争取国会的支持,有可能故意压缩了这一数字。
在美国国内有一种意见认为,美国纳税人没有必要出钱去保护那些遥远的国家。一部分国会议员已经公开致信克林顿,从根本上否定了北约东扩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的是,如果美国承担的费用太高,美国参议院将在审议时对北约东扩持反对态度。
但是,如果美国承担的费用太低,欧洲成员国的负担就会加重。许多北约欧洲成员国同时又是欧盟成员国。欧盟各成员国为了建成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正在厉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它们既要为北约东扩、又要为欧盟东扩“掏腰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它们为北约东扩承担的费用太高,肯定会引起各国内部一部分政治力量的坚持反对,从而造成政局的不稳。
由此看来,美欧就分摊北约东扩的费用进行一番讨价还价是不可避免的。
其二,抢夺东欧武器市场。
战后,美国通过在西欧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推销武器、实施马歇尔计划等等途径掌握了西欧事务的主导权。冷战后,美又致力于掌握东欧事务的主导权,而它把东欧变成美国武器的销售市场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西欧不甘心于东欧“真空”完全被美填满,同样致力于掌握东欧事务的主导权,因此与美展开了一场抢夺东欧武器市场的斗争。
毫无疑问,美国武器对于东欧国家有着最强烈的吸引力。在冷战后爆发的局部战争中,美国武器的优点与俄国武器的弱点都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因此,东欧国家把大量的资金用来购买美国武器。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人奥古斯丁于1997年4月周游东欧列国,与罗签订了价值8,200万美元的雷达合同。美国贝尔直升飞机公司与罗签订了价值10亿美元的水上攻击直升飞机合同。波匈捷三国也在向美探索购买价值80亿美元的战斗机的可能性。
正是在这场斗争中,大西洋两岸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总资本家”属性表现得特别明显。现任政府官员以及前任政府官员都纷纷出动,大力推销本国武器。例如,根据1997年8月19日波《生活报》的报道,波计划更新国产直升作战飞机的装备。通过在国际武器市场上招标,波对于应否购买美国波音公司的产品犹豫不决。于是,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立即向波外长罗萨蒂发出警告:如果波对此事处理不当,美参议院有可能反对波入约。英前国防大臣波蒂洛也自愿承担了推销工作。他在捷宣称,鹰狮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是英国航空航天公司与瑞典萨伯公司联合生产的产品)是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尽管如此,由于西欧军火工业公司有着致命的弱点,它们在斗争中已经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正如意大利马可尼公司董事长帕蒂所说:“如果不改变结构,我们会被淘汰,因为在欧洲没有世界级的公司。”
2.在中东问题上的矛盾。
1997年2月,以色列决定在东耶路撒冷修建新的犹太人定居点,导致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于是,西欧加大了对于中东争端的调解力度。同年11月中旬,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外交大臣普斯率欧盟代表团到中东穿梭访问。下旬,法外长韦德里纳访问了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埃及。12月,内塔尼亚胡访问德、法。在访问期间,德、法都敦促以从约旦河西岸大规模撤军。欧的调解活动不同于美:美一贯偏袒以,而欧则要求以彻底接受土地换和平的原则。
看来,随着欧盟解决力度的加大,它将加紧与美国争夺中东事务的主导权,逐渐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三、美欧矛盾的发展前景
美国对欧政策的目标以及西欧对美政策的目标,对于美欧矛盾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双方在开展经济合作,维护西方社会制度、价值观、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加强北约,协调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共同的目标,而双方目标的差异在于,美国的目标是维护美国领导西欧、西欧跟随美国的不平等的美欧关系,而西欧的目标则是建立平等的新型美欧关系。这是美欧矛盾的思想根源。
在双方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西欧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并且出现了与美国差距缩小的发展趋势,它要求建立平等的美欧关系的愿望将会越来越烈,美欧矛盾也将会随之激化。而如果西欧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它的这一愿望将会减弱,美欧矛盾也将会随之缓解。
欧洲经济货币聪盟的建成,将对西欧经济实力的相对增强发挥重大作用。欧元一旦诞生,就将对美元的世界主导货币地位产生重大威胁。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认为,在21世纪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美元和欧元的两极结构将代替目前美元的单极结构。有一种乐观的意见甚至认为:“当欧元能在世界上同美元平起平坐的那一天终于到来的时候(可能就在若干年后),人们就可以说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欧元:一个新时代的开始》,1997年12月3日法国《费加罗报》)
那么,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能否建设成功呢?答复应当是肯定的。温故而知新。纵观欧共体发展史,总而言之,与非一体化倾向相比,一体化倾向是占上风的。早在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设想(美国人称这一设想是“坏主意”)。过了十年,欧洲货币体系诞生。再过十年,它走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在这种形势的鼓舞下,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详细地制订了经过三个阶段建成货币联盟的计划。1992年欧共体各国首脑签署马约,肯定了德洛尔的计划。欧洲统一市场于1992年年底建成之后,在欧共体内部的商品流通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程度,使用单一货币就逐渐成为大势所趋,欧共体各国货币身上的“民族服装”就显得越来越多余了。1997年欧盟各国外长签署阿约,表明欧盟在深化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现在,欧一体化固然“每前进一步都是非常困难的”(桑特语),但决不会停滞不前。在21世纪中,欧经济货币联盟必将冲破重重障碍诞生在欧洲地区。届时,欧盟将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政治实体出现,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将显著增强,进一步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美欧矛盾是最为复杂的矛盾,因而对美欧矛盾的发展前景作出判断也是一件最为困难的事情。不过,通过对种种现象的思考,似乎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随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建立,美欧矛盾将会趋于激化。与此同时,美欧都会对之加以协调。无论是在美国的对欧政策还是在西欧的对美政策中,合作的因素都仍将居于主要地位,而斗争的因素尽管有时减轻,有时加重,但都仍将居于次要地位。美欧矛盾将继续根据“激化——缓解——激化”的公式循环往复地发展。
标签:北约东扩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欧盟总统论文; 美国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