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论文_侯新伟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论文_侯新伟

北京海峡两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朝阳 100026

摘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这两大战略同为推进我国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研究二者内涵和路径异同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思考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内涵解读

(一)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我国的城镇化伴随工业化发展、农村现代化及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建设起步阶段,1978——1984年,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来推动的城市化进程。

第二个阶段——稳步推进阶段,1985——1991年,是以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等为重点来推动的城市化进程。

第三个阶段——全面发展阶段,1992——2000年,是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发区建设而推进的城市化进程。

第四个阶段——2005——至今。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推向高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2017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性。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解读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市民化、农业产业转移升级的过程,更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转变的过程。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农民群体的合法权益和需求。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要让农民们有事干,又要改革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壁垒,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以新型农村建设为前提,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挖掘农业自身的潜力和优势,使农林牧副渔互补发展、共同发展,最大程度上延长和拓展农业产业化链条,以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推动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致富,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土地流转的优势,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真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七个发展战略之一,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是和谐统一、互促共融的关系:首先,两者都注重“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乡村振兴战略以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两者皆能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历程。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大量的农民可以接受到更多的就业技能培训等,城市现代文明得以向农村传递。乡村振兴函括了产业转型、乡村社会治理、环境建设等内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途径。再次,两者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异曲同工之效。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明确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加快形成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这个层面来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普遍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城镇化阶段,2016年底,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7.4%,不过,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出现了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规模越扩越大,占地面积越来越多;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比人口转移速度更快、规模更大的现象等。

二是城镇内部新二元矛盾凸显。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没有破解,城乡之间不平衡发展问题日显突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较差。与之前的生产生活相比,他们中很多人在综合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并无明显的更新和转变。

三是城镇化建设资金仍比较匮乏。政府财力有限,资金压力大,投入力度不足,公共基础设施和城镇配套功能有待完善。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够完善,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仍在摸索和探索中,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乡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我们要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步发展。

(一)规划先行,做好镇域整体布局谋划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关于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的指导意见,坚持突出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镇(乡)域总体规划及重点区域城市设计等工作,完善城市功能,强化控制性详规的刚性约束,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绿色发展,注重留白增绿集约高效

做好乡镇集体建设用地统筹,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减量提质,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构建一流的生态体系,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和承载能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挖掘和保护农村地区历史文化,留住农村记忆。做好村庄绿化美化与历史文化底蕴、创意农业协调发展。

(三)特色发展,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盘活工业园区用地、农用地、宅基地、集体土地等资源,结合乡镇资源禀赋和人文底蕴,找准产业定位,打造特色产业支撑,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和日常管理,全力打造美丽乡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改革创新,探索建立多元投融资模式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承担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协同分担机制,解决人口市民化资金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加强政银合作,积极引导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引导银企对接,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介入PPP项目,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

(五)均衡发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能力

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稳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机制,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文元.中国特色城市化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

[3]沈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要互促共融.福建日报.2018.5.

[4]张荣天,焦华富.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

[5]《我国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重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6.

论文作者:侯新伟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  ;  ;  ;  ;  ;  ;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发展论文_侯新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