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州疾控中心 747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疾控中心抽血患者的心理情况,总结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疾控中心进行抽血的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6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抽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度、重度抽血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疾控中心抽血患者通常存在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关键词:疾控中心;抽血;心理护理
现对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疾控中心进行抽血的患者92例进行研究,探讨抽血患者的心理情况,总结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疾控中心进行抽血的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46例。在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0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7.69±10.37)岁,21例有抽血史,25例无抽血史,在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7.17±10.52)岁,19例有抽血史,27例无抽血史。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指导摆正姿势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措施,其内容主要有:护理人员采用柔和的态度与患者交流,保持微笑,消除患者由于护理人员的态度而产生的紧张感。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与抽血相关的健康知识,告知患者抽血不会严重损伤身体,消除患者担心抽血会带来巨大损害的负面心理,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抽血。如果患者担心抽血护士的技术,则在合理范围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让患者自主选择抽血操作护士。护理人员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如果有,则护理人员在抽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及时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并安抚、安慰患者,保证患者情绪稳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第一次抽血失败,护理人员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采用正面思维方式来对待抽血,指导患者放松身体,患者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抽血。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抽血的反应,其评价标准为:重度:患者出现心慌、晕厥等情况,血压下降至80/50mmHg;中度:患者出冷汗,血压下降幅度>20mmHg;轻度:患者发生恶心、头晕等情况,血压下降幅度<20mmHg。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按百分制进行,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70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28例满意,15例一般满意,3例较差,满意度为93.48%,对照组19例满意,17例一般满意,10例较差,满意度为78.26%,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X2=4.39,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抽血反应情况中,观察组4例轻度,占比为8.70%,2例中度,占比为4.35%,0例重度,对照组12例轻度,占比为30.43%,4例中度,占比为11.11%,1例重度,占比为2.17%。观察组轻度抽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度、重度抽血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抽血是临床上常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采集患者血液时,应做到准确、快速,以减少抽血所带来的痛苦[1]。抽血操作顺利与否不仅与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有关,还与患者心理状况有关联[2]。部分患者在抽血过程中,会出现紧张等情绪,可能引发多种不适症状,不利于抽血的顺利进行[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轻度抽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抽血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部分患者由于对抽血的认识不足,认为抽血可能会对身体产生较大的伤害,担心抽血后感染等,这些情况均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得患者出现抵触抽血的心理、行为,最终影响抽血的顺利进行[4]。而在心理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与抽血有关的健康知识,提高患者掌握相关健康知识的水平,促使患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抽血并积极配合,从而提高抽血的依从性。部分患者由于害怕穿刺或对疼痛较敏感,容易产生恐惧、紧张等心理,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安抚、安慰患者,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能有效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促使患者保持心理稳定。护理人员抽血前询问患者的基础情况,如果患者有晕针史,则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从而减少抽血反应的发生。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心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采用柔和的态度、恰当的语言语气与患者沟通,能有效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能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赖感,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之,疾控中心抽血患者通常存在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陈玉芳,冯欢,李蔷薇,等.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当代医学,2011,18(07):120-121.
[2]赵利娟,武素玲,雷淑玲.预防性健康检查抽血晕针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12(33):103-104.
[3]何玲,刘建香,黄清云,等.心理护理和规范化管理相结合在抽血中的应用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15(04):647-648.
[4]李静.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减少体检者抽血晕厥发生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20(33):24-26.
论文作者:李玉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6
标签:患者论文; 心理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意义论文; 疾控中心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论文;